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结构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518815发布日期:2022-12-13 18:01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结构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结构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公开一般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结构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相关器是通信系统中一种常见的结构,广泛应用于对扩频信号的解扩处理和对数字信号的检测。相关器利用设备接收到的输入数据与伪码做相关运算,依靠伪码优异的自相关特性,从相关输出中判别相关峰值。
3.现有技术中的fpga相关器实现结构见图2,如图中所示,伪码长度越长,使用的累加器和移位寄存器的数量越多,硬件资源消耗越大。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结构及控制方法。
5.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结构,包括:
6.伪码发生器,所述伪码发生器用于周期性输出伪码序列,所述伪码序列包括n个伪码pn;所述伪码发生器每个主时钟频率f输出一个伪码pn;
7.累加器,所述累加器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计数输入端、伪码输入端以及累加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用于输入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的数据速率为v;所述第二输入端用于输入移位数据bi;所述伪码输入端与所述伪码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累加输出端用于输出累加数据oi;n=f/v;
8.本地计数器,所述本地计数器与所述累加器的计数输入端连接,用于输出计数值c,所述计数值c的取值为0~n-1,且当切换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时,所述计数值c清零;
9.移位寄存器,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累加输出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
10.其中,所述移位寄存器配置用于:
11.存储寄存序列,所述寄存序列的长度为d=n+1,初始值为0;
12.将所述寄存序列首位数据作为所述移位数据bi输出至所述累加器中;
13.对所述寄存序列进行移位操作;
14.将所述累加数据oi存储至所述寄存序列末位;
15.其中,所述累加器配置用于:
16.接收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移位数据bi、伪码pn以及计数值c;
17.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0+ai;
18.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0-ai;
19.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bi+ai;
20.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b
i-ai。
2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伪码发生器用于输入原始伪码序列,所
述伪码发生器具体配置用于:接收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
22.所述设定伪码序列的获取方式通过以下步骤得到:
23.接收原始伪码序列;
24.判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等于n,所述原始伪码序列作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
2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设定伪码序列的获取方式还包括:
26.判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小于n,在所述原始伪码序列后补0,得到伪码序列,所述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等于n,所述伪码序列作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
27.其中,所述累加器(3)还配置用于:
28.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0,输出oi=bi。
2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累加输出端连接有比较器,所述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累加数据oi,获取所述累加数据oi中的最大值。
30.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控制方法,采用如上述所述的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结构,所述fpga折叠相关器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1.将所述寄存序列首位数据作为所述移位数据bi接收;
32.所述寄存序列进行移位操作;
33.接收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伪码pn以及计数值c;
34.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0+ai;
35.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0-ai;
36.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bi+ai;
37.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b
i-ai;
38.将所述累加数据oi存储至所述寄存序列末位。
3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设定伪码序列的获取方式通过以下步骤得到:
40.接收原始伪码序列;
41.判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等于n,所述原始伪码序列作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
4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设定伪码序列的获取方式还包括:
43.判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小于n,在所述原始伪码序列后补0,得到伪码序列,所述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等于n,所述伪码序列作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
44.所述fpga折叠相关器控制方法还包括:
45.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0,输出oi=bi。
4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基于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包括本地计数器、伪码发生器、累加器和移位寄存器,使用时,所述移位寄存器内初始存储长度为d的寄存序列,所述寄存序列的初始值为0,将所述寄存序列的首位数据作为所述移位数据bi输出至所述累加器中,同时,所述伪码发生器每个主时钟频率输出一个伪码pn,所述累加器接收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移位数据bi、伪码pn以及计数值c,根据所述计数值c和伪码pn的数值,进行相应运算并输出所述累加数据oi,且所述累加数据oi存储至所述寄存序列末位;通过上述结构使得,所述累加器和所述移位寄存器各使用一个重复进行折叠运算,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
大大降低了硬件资源的消耗。
附图说明
4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48.图1是本技术中的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结构的示意图;
49.图2是本技术中的一种常规fpga相关器结构的示意图;
50.图3是本技术中原始伪码序列中伪码个数等于n的计算过程;
51.图4是本技术中原始伪码序列中伪码个数小于n的计算过程;
52.图5是本技术中的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与常规fpga相关器资源对比图。
53.图中:1、本地计数器;2、伪码发生器;3、累加器;4、移位寄存器。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5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56.实施例1
57.请参考图1-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58.伪码发生器2,所述伪码发生器2用于周期性输出伪码序列,所述伪码序列包括n个伪码pn;所述伪码发生器2每个主时钟频率f输出一个伪码pn;
59.累加器3,所述累加器3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计数输入端、伪码输入端以及累加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用于输入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的数据速率为v;所述第二输入端用于输入移位数据bi;所述伪码输入端与所述伪码发生器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累加输出端用于输出累加数据oi;n=f/v;
60.本地计数器1,所述本地计数器1与所述累加器3的计数输入端连接,用于输出计数值c,所述计数值c的取值为0~n-1,且当切换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时,所述计数值c清零;
61.移位寄存器4,所述移位寄存器4的输入端与所述累加输出端连接,所述移位寄存器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
62.其中,所述移位寄存器4配置用于:
63.存储寄存序列,所述寄存序列的长度为d=n+1,初始值为0;
64.将所述寄存序列首位数据作为所述移位数据bi输出至所述累加器3中;
65.对所述寄存序列进行移位操作;
66.将所述累加数据oi存储至所述寄存序列末位;
67.其中,所述累加器3配置用于:
68.接收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移位数据bi、伪码pn以及计数值c;
69.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0+ai;
70.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0-ai;
71.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bi+ai;
72.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b
i-ai。
73.具体的,所述计数值c的取值为0~n-1;
74.具体的,所述伪码发生器输入原始伪码序列,在主时钟的控制下周期性输出设定伪码序列;
7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伪码发生器、本地计数器、累加器、移位寄存器均在主时钟的控制下串行顺序输出进行运算;
76.工作原理:使用时,所述移位寄存器4内初始存储长度为d的寄存序列,所述寄存序列的初始值为0,将所述寄存序列的首位数据作为所述移位数据bi输出至所述累加器中,同时,所述伪码发生器2每个主时钟频率输出一个伪码pn,所述累加器3接收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移位数据bi、伪码pn以及计数值c,根据所述计数值c和伪码pn的数值,进行相应运算并输出所述累加数据oi,且所述累加数据oi存储至所述寄存序列末位;通过上述结构使得,如图1、图2、图5所示,本技术内所述累加器3和所述移位寄存器4各使用一个并重复进行折叠运算,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硬件资源的消耗。
7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伪码发生器2具体配置用于:接收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
78.所述设定伪码序列的获取方式通过以下步骤得到:
79.接收原始伪码序列;
80.判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等于n,所述原始伪码序列作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
8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包括n个伪码pn,如图3所示,所述原始伪码序列为[-1,1,-1,-1],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1,-1,1,-1,-1,1,1],n=4,d=n+1=5,c=[0,1,2,3];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0082]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083]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1;
[0084]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085]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086]
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087]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088]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0;
[0089]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0;
[0090]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
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2;
[0091]
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092]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093]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2;
[0094]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095]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096]
此时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097]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2,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098]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2;
[0099]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2,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3;
[0100]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0;
[0101]
此时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102]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103]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0;
[0104]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2,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105]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3,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4;
[0106]
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107]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108]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2;
[0109]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110]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2;
[0111]
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112]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4,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
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113]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0;
[0114]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2,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115]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2。
[0116]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内包括的伪码个数小于n个时,所述设定伪码序列的获取方式还包括:
[0117]
判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小于n,在所述原始伪码序列后补0,得到伪码序列,所述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等于n,所述伪码序列作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
[0118]
其中,所述累加器3还配置用于:
[0119]
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0,输出oi=bi。
[0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内包括的伪码个数小于n个,在伪码发生器内输入所述原始伪码序列时,将所述原始伪码序列后补0,使所述原始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等于n,补0后的原始伪码序列作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如图4所示,所述原始伪码序列为[-1,1,-1],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1,-1,1,-1,-1,1,1],n=4,d=n+1=5,c=[0,1,2,3];将所述原始伪码序列后补0变为[-1,1,-1,0];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0121]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122]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1;
[0123]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124]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0,因此输出oi=bi=0;
[0125]
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126]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127]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0;
[0128]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0;
[0129]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0,因此输出oi=bi=1;
[0130]
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131]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132]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
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2;
[0133]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134]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0,因此输出oi=bi=0;
[0135]
此时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136]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137]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2;
[0138]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2,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3;
[0139]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0,因此输出oi=bi=-1;
[0140]
此时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141]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142]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0;
[0143]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2,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144]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3,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0,因此输出oi=bi=3;
[0145]
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146]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147]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2;
[0148]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0,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149]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0,因此输出oi=bi=-1;
[0150]
切换为下一个相关器输入数据ai,所述计数值c清零;
[0151]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3,此时所述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0-ai=-1;
[0152]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1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i+ai=0;
[0153]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2,此时所述计数值c=2且所述伪码pn=-1,因此输出oi=b
i-ai=1;
[0154]
累加器内输入的相关器输入数据ai=1、移位数据bi=-1,此时所述计数值c=3且所述伪码pn=0,因此输出oi=bi=-1;
[015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包括的伪码个数大于n个,将所述原始伪码序列拆分成最少一个包括n个伪码的伪码序列和最多一个包括小于n个伪码的伪码序列,例如:所述原始伪码序列包括2n+4个伪码,所述伪码序列拆分为[pn(0),pn(1),
……
pn(n-1)],[pn(n),pn(n+1),
……
pn(2n-1)],[pn(2n),pn(2n+1),pn(2n+2),pn(2n+3)];然后依次将多个所述伪码序列作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在所述累加器内内进行运算,输出所述累加数据oi,再将多次计算出的累加数据oi对应累加得到最终的累加数据oi。
[0156]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累加输出端连接有比较器,所述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累加数据oi,获取所述累加数据oi中的最大值。
[0157]
具体的,所述累加器3的累加输出端连接有比较器,所述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累加数据oi,获取所述累加数据oi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大值为相关峰值。
[0158]
实施例2
[0159]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控制方法,采用上述所述的一种fpga折叠相关器结构,所述fpga折叠相关器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60]
将所述寄存序列首位数据作为所述移位数据bi接收;
[0161]
所述寄存序列进行移位操作;
[0162]
接收所述相关器输入数据ai、伪码pn以及计数值c;
[0163]
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0+ai;
[0164]
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0-ai;
[0165]
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bi+ai;
[0166]
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1,输出oi=b
i-ai;
[0167]
将所述累加数据oi存储至所述寄存序列末位。
[0168]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定伪码序列的获取方式通过以下步骤得到:
[0169]
接收原始伪码序列;
[0170]
判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等于n,所述原始伪码序列作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
[017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定伪码序列的获取方式还包括:
[0172]
判断所述原始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小于n,在所述原始伪码序列后补0,得到伪码序列,所述伪码序列的伪码个数等于n,所述伪码序列作为所述设定伪码序列周期性输出;
[0173]
所述fpga折叠相关器控制方法还包括:
[0174]
判断计数值c≠0且所述伪码pn=0,输出oi=bi。
[0175]
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