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以及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3013735发布日期:2023-01-20 14:43阅读:22来源:国知局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以及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以及非易失性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目前,灵活以太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中,以通信设备pe1与通信设备pe2之间的交互为例,如图1所示,发送设备pe1作为向接收设备pe2发送信号时,发送设备pe1生成信号,并将信号发送至转发设备p,转发设备p对信号进行接收和转发,并将该信号传输给接收设备pe2,接收设备pe2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析以获取信号中的数据。发送设备pe1、接收设备pe2和转发设备p的信号收发流程如图2至图4所示。
3.可以看出,目前基于灵活以太网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开销码块插入与对齐标志插入无关联,导致接收端对开销的提取处理复杂,时延高;转发设备p在解扰码和扰码的过程中存在重复性操作,导致时延高。
4.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以及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由于相关技术中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无关联,需要分时校对,造成的对齐效率低且开销过大,进而造成延时高的技术问题。
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基于第一带宽确定第一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
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获取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处理,得到第二数据码块;基于第二带宽确定第二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基于上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传输至接收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
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获取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其中,上述第二数据码块是基于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传输过来的,其中,上
述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基于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得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
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发送设备基于第一带宽确定第一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上述发送设备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上述转发设备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处理,得到第二数据码块;基于第二带宽确定第二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上述转发设备基于上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传输至接收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上述接收设备获取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基于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得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
1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发送设备,用于基于第一带宽确定第一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上述转发设备,与上述发送设备连接,用于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处理,得到第二数据码块;基于第二带宽确定第二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基于上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传输至接收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上述接收设备,与上述转发设备连接,用于获取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基于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得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
1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第一带宽确定第一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第一转发模块,用于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
1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上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上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任意一项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1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待传输数据;确定与上述待传输数据对应的目标数据码块;获取上述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带宽;基于上述第一带宽确定第一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采用第一预设传输方式,将第二数量的上述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其中,上述第一预设传输方式为:依次传输第一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以及上述第二数量的上述目标数据码块,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达到了将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关联插入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简化处理流程,提升数据传输效率,降低时延和开销复杂度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无关联,需要分时校对,造成的对齐效率低且开销过大,进而造成延时高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5.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发送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
17.图3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接收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
18.图4是根据现有技术的转发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
19.图5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开销码块插入机制的示意图;
20.图6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开销码块的数据存储形式的示意图;
21.图7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对齐标识插入机制的示意图;
22.图8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数据传输形式的示意图;
23.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24.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数据传输方式的示意图;
25.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发送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
26.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转发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
27.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接收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
28.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
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2.首先,为方便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本发明中所涉及的部分术语或名词进行解释说明:
33.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edium access control,mac),是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上特有的一个子层,用于解决共享信道的分配问题。
34.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定义了数据传送与接收所需要的电与光信号、线路状态、时钟基线、数据编码和电路等,并向数据链路层提供标准接口,主要用于处理通信中的模拟信号。
35.灵活以太网(flexible ethernet,简称flexe)由光互联论坛提出,通过在标准以太网接口的媒体访问控制子层(即mac层)与物理层(即phy层)之间添加入一个核心处理逻辑层(即flexe shim层),实现mac层与phy层的速率解耦,使得mac层实体与phy层的映射关系从1对1变为m对n关系,实现灵活的速率匹配。flexe通用架构包括业务接口层flexe client、核心处理逻辑层flexe shim以及物理接口集合层flexe group。
36.flexe client,对应网络中外在观察到的各种业务接口,每个flexe client可根据宽带需求灵活配置,支持各种速率的以太网mac数据流,并通过64b/66b的编码方式将数据流传递至flexe shim层。flexe shim,作为插入mac层与phy层中间的一个逻辑层,通过基于时隙分配器calendar的时隙分发机制实现灵活以太网技术的核心架构。flexe group,本质上是各种以太网phy层,默认把phy层的带宽池化为5g带宽粒度的资源。
37.flexe技术通过时隙交叉技术实现基于物理层的用户业务流转发,为承载超低时延业务奠定了基础,然而当前flexe技术的低时延技术依然有待优化。以图1为例,图1为通信系统常用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图。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通信设备pe1,通信设备p,和通信设备pe2。以通信设备pe1与通信设备pe2之间的交互为例。通信设备pe1(以下称为发送设备pe1)向通信设备pe2(以下称为接收设备pe2)发送信号时,发送设备pe1生成信号,并将信号发送至通信设备p(以下称为转发设备p),转发设备p对信号进行接收和转发,并将该信号传输给接收设备pe2,接收设备pe2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析以获取信号中的数据。
38.在传统的灵活以太网技术方案中,发送设备pe1的发送信号流程如图2所示;接收设备pe2的接收信号流程如图3所示;转发设备p的转发信号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其中,图2至图4中的每一个模块分别对应于一个程序执行步骤。不难发现,目前灵活以太网(flexe)技术基于日历calendar的时隙分发机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39.(1)开销插入与对齐标志插入无关联,导致接收端对开销的提取处理复杂,时延高。
40.以带宽为100ge的物理接口phy组成的物理接口集合flexe group为例,灵活以太网flexe将每个物理接口的带宽phy均匀划分为20个5ge时隙,并按照每个业务接口(flexe client)所需带宽分配flexe group中的可用时隙(slot),形成业务数据流(flexe client)到一个或多个时隙的映射。
41.开销的插入机制具体为:每隔20*1023个66b(比特,二进制位)的数据码块插入一个66b的开销码块,8个连续的开销码块组成一个开销帧(overhead frame),同时32个开销
帧形成一个开销复帧(overhead multiframe),由此承载一组完整的灵活以太网flexe控制信息。具体的插入形式如图5所示;开销码中存储有每个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具体的存储形式如图6所示。
42.对齐标志的插入机制具体为:一条带宽为100ge的物理接口phy,在pcs层中将信号分发到20个pcs数据通道上,在每个物理编码子层pcs数据通道上每隔16383个66b的数据码块插入一个66b的对齐标志码块。具体的插入形式如图7所示,图中黑色的码块为对齐标志码块,白色的码块为数据码块。原本出现在一个以太网100ge物理接口中的开销码块,将按照一定规则轮流出现在20个物理编码子层pcs数据通道上。开销码块在20个物理编码子层pcs数据通道上的分布情况如图8所示。从图8中可以看出,对齐标志的插入位置与开销码块插入位置毫无关联,因此,导致接收设备pe2在接收到发送设备pe1发送的信号时,在对齐标志锁定模块处理后,还要在进一步锁定灵活以太网flexe的256个开销码块中的第1个开销码块的位置,在此开销码块锁定之前的所有数据码块都是无效的,因此,增加的开销码块锁定模块将带来两个负面影响:一是增加时延,增添时延的高低取决于第1个开销码块与对齐标志码块的相对位置。二是资源的浪费,开销码块锁定模块需要增加大量的变量以及逻辑处理单元。同样对于转发设备p也会存在上述的问题。
43.(2)转发设备p在解扰码和扰码的过程中存在重复性操作,导致时延高。
44.从图4中可以看出,转发设备p在接收到数据码块d时,首先进行解扰码操作,形成数据码块d’,在发送数据时进行扰码操作,恢复成数据码块d。不难发现这解扰码和扰码的操作多余,并同样带来两个负面影响:一是增加时延,二是资源的浪费。
45.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46.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7.步骤s902,基于第一带宽确定第一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
48.可选的,在步骤s902之前,需要获取待传输数据,确定与该待传输数据对应的目标数据码块,以及上述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带宽。可以但不限于根据待传输数据的类型,确定得到上述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带宽。例如,在确定上述第一带宽为40gb的情况下,从20个标准时隙中选取出8个未被占用的标准时隙作为上述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时隙,将选取出的8个未被占用的标准时隙对应的数据传输通道作为上述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上述目标数据码块为二进制位形式的数据码块,可以但不限于为66b的数据码块,其中前两位为数据码块对应的对齐标识位,后64位对应于待传输数据。
49.步骤s904,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
50.可选的,上述步骤s904中目标数据码块和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的具体传输形式可
以为: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依次将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以及上述第二数量的上述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上述转发设备。在上述第二数量的上述目标数据码块中的最后一个目标数据码块传输完成后,即完成一组完整的灵活以太网控制信息以及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的传输。此时重新执行依次传输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以及上述第二数量的上述目标数据码块的操作,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带传输数据对应的全部数据码块传输完毕。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也即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可承载一组完整的灵活以太网控制信息。
51.需要说明的是,在待传输数据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为多个的情况下,由于每个数据传输通道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数据传输顺序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接收设备或转发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存在顺序偏差。因此,在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中插入对齐标识(即上述第一对齐标识),用于对多个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中的目标数据码块进行一致性同步,以保证数据传输的一致性。具体插入格式保证目标第一对齐标识与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例如,将上述第一开销码块固定插入于上述第一对齐标识的下一个时钟周期。具体插入机制可以但不限于为:间隔预设数量的码块(数据码块或开销码块)插入一个第一对齐标识;上述第一开销码块的插入机制可以但不限于为:间隔上述预设数量的码块插入第一数量连续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开销码块插入位置与上述第一对齐标识相邻,位于上述第一对齐标识的下一个时钟周期。以带宽为100ge的物理传输通道划分为20个标准时隙为例,上述第一对齐标识的插入机制可以但不限于为间隔16383个66b的码块(数据码块或开销码块)插入一个第一对齐标识;上述第一数量可以但不限于为20个,上述第一开销码块的插入机制可以但不限于为:间隔16383个66b的码块(数据码块或第一对齐标识)插入20个连续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开销码块插入于上述第一对齐标识的下一个时钟周期。具体的数据传输形式如图10所示。
52.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开销码块均是在对齐标志插入的下一个时钟周期内插入,由于20个pcs数据通道的对齐标志是间隔16383个66b码块。因此开销码块插入的间隔同样改进为16383个66b(以100ge的phy、5g带宽颗粒度为例),同时将256个完整的开销码块优化为20个码块,完整的控制信息改进为一次性发送完。其优势在于:一是在发送端可以同时插入对齐标志和开销码块,不需要传统灵活以太网机制中分别使用两个处理模块(开销插入模块和对齐标志插入模块),采用互不关联的两个处理环节进行对齐标志和开销码块的插入。二是接收端锁定了对齐标志时,同样也锁定了开销码块。从而省去了接收端处理开销码块带来的时延。
53.可以理解,上述步骤s902至步骤s910的执行主体为发送设备。可以但不限于基于ieee802.3的以太网,应用于带宽为100ge的物理传输通道,将上述带宽为100ge的物理传输通道划分为20个标准时隙,每个时隙对应的带宽为5gb,也即每个时隙对应的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为5gb。通过上述步骤s902至步骤s910,可以达到将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关联插入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简化处理流程,提升数据传输效率,降低时延和开销复杂度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无关联,需要分时校对,造成的对齐效率低且开销过大,进而造成延时高的技术问题。
5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在上述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目标
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待传输数据;对上述待传输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得到第一数据码块;对上述第一数据码块进行扰动处理,得到上述目标数据码块,其中,上述扰动处理对应的解扰码处理是通过接收设备进行的。
55.仍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对待传输数据的编码处理和扰码处理(即扰动处理)步骤并不是连续完成的,仍如图2所示,发送设备中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的插入过程并不是连续进行的,并且扰码处理过程位于开销码块插入过程和对齐标识插入过程之间。不同于现有技术的是,本技术将扰码处理过程提前,在对待传输数据的编码处理得到第一数据码块之后,直接对第一数据码块进行扰码处理,得到目标数据码块,并在此基础上对得到的目标数据码块进行第一对齐标识和第一开销码块的关联插入。相当于将图2发送设备中的扰码模块上移到灵活以太网日历模块(即flexe calendar模块)与编码模块之间,调整后的发送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如图11所示。通过以上过程的调整,对发送设备的数据处理结果并无影响,但可以使得转发设备在后续数据处理的过程中,省去内部对数据码块的扰码处理和解扰码处理流程,进而降低数据处理时间,提升转发设备的数据处理效率。
5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7.步骤s911,获取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
58.可选的,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
59.步骤s912,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处理,得到第二数据码块。
6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处理,得到第二数据码块,包括:获取上述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以及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基于上述第一对齐标识和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对齐处理,得到上述第二数据码块。
61.可选的,上述基于上述第一对齐标识和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对齐处理,得到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包括: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对齐处理,得到第三数据码块,再通过对上述第三数据码块进行还原处理,去除相关的时隙信息,得到上述第二数据码块。
62.需要说明的是,在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为多个的情况下,由于每个数据传输通道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数据传输顺序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转发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存在顺序偏差。因此,转发设备获取到目标数据码块后,基于第一对齐标识和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对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对齐处理,以保证对来自于多个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中的目标数据码块进行一致性同步,保证数据传输的一致性。
63.可选的,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转发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相较于图4所示的现有技术中转发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实现了第二对齐标识和第二开销码块的关联传输,同时省去内部对数据码块的扰码处理和解扰码处理流程,达到了降低数据处理时间,提升转发设备的数据处理效率的效果。
64.步骤s913,基于第二带宽确定第二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二数据传输通道。
65.可以理解,上述第二带宽为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传输带宽。上述第二数据码
块对应的第二带宽可以与上述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带宽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确定上述第二带宽与上述第一带宽相同,均为40gb的情况下,从20个标准时隙中选取出8个未被占用的标准时隙作为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时隙,将选取出的8个未被占用的标准时隙对应的数据传输通道作为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数据传输通道。
66.步骤s914,基于上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传输至接收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
67.可选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例如,上述第二开销码块固定插入于上述第二对齐标识的下一个时钟周期。其中,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也即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可承载一组完整的灵活以太网控制信息。上述第二对齐标识和上述第二开销码块的插入机制和插入过程与上述第一对齐标识和上述第一开销码块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68.可以理解,上述步骤s911至步骤s915的执行主体为转发设备。可以但不限于基于ieee802.3的以太网,应用于带宽为100ge的物理传输通道,将上述带宽为100ge的物理传输通道划分为20个标准时隙,每个时隙对应的带宽为5gb,也即每个时隙对应的数据传输通道的带宽为5gb。通过上述步骤s911至步骤s915,可以达到将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关联锁定,进而实现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同时校对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简化处理流程,提升数据传输效率,降低时延和开销复杂度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无关联,需要分时校对,造成的对齐效率低且开销过大的技术问题。
6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0.步骤s921,获取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
71.可选的,上述第二数据码块是基于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传输过来的,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
72.步骤s922,基于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得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
7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基于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得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包括:获取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以及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基于上述第二对齐标识和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对上述第二数据码块进行对齐处理,得到第四数据码块;对上述第四数据码块进行解扰码处理,得到第六数据码块,其中,上述解扰码处理对应的扰动处理是通过发送设备进行的;对上述第六数据码块进行解码处理,得到上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
74.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为多个的情况下,由于每个数据传输通道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数据传输顺序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接收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存在顺序偏差。因此,接收设备在接收到第二数据码块后,基于第二对齐标识和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对第二数据码块进行对齐处理,以保证对来自于多个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中的第二数据码块进行一致性同步,保证数据传输的一致性。
75.可选的,上述对上述第四数据码块进行解扰码处理,得到第六数据码块,具体包括:首先对上述第四数据码块进行还原处理(即去掉相关的时隙划分信息),得到第五数据码块;在此基础上对上述第五数据码块进行解扰码处理,得到第六数据码块。上述还原处理用于将来自于多个第二数据传输通道的分时隙的第四数据码块进行还原合并,得到不分时隙的第六数据码块。
76.仍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对待传输数据的扰码处理和解扰码处理步骤并不是连续完成的,仍如图3所示,接收设备中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的插入过程并不是连续进行的,并且解扰码处理过程位于开销锁定和对齐锁定过程之间。不同于现有技术的是,本技术中解扰码处理对应的扰动处理是通过发送设备进行的,通过将解扰码处理过程后移,在基于第二对齐标识和第二开销码块对上述第二数据码块进行对齐处理之后,再依次顺序执行解扰码处理以及解码处理。相当于将图3接收设备中的解扰码模块上移到flexe calendar模块与解码模块之间。通过以上过程的调整,并不会对接收设备的数据处理结果造成影响,但可以使得转发设备在后续数据处理的过程中,省去内部对数据码块的扰动处理和解扰码处理流程,进而降低数据处理时间,提升转发设备的数据处理效率。
77.可以理解,上述步骤s921至步骤s922的执行主体为接收设备。通过上述步骤s921至步骤s922,可以达到将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关联锁定,进而实现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同时校对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简化处理流程,提升数据传输效率,降低时延和开销复杂度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无关联,需要分时校对,造成的对齐效率低且开销过大的技术问题。
7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9.步骤s931,发送设备基于第一带宽确定第一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
80.步骤s932,上述发送设备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
81.步骤s933,上述转发设备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处理,得到第二数据码块;基于第二带宽确定第二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二数据传输通道;
82.步骤s934,上述转发设备基于上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传输至接收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
83.步骤s935,上述接收设备获取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基于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得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
84.可以理解,上述步骤s931至步骤s932的执行主体为发送设备,上述步骤s933至步骤s934的执行主体为转发设备,上述步骤s935的执行主体为接收设备。上述发送设备、转发设备和接收设备可以但不限于为路由器设备、终端设备等等。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达到将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关联插入和锁定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简化处理流程,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降低时延和开销复杂度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无关联,需要分时插入和校对,造成的对齐效率低且开销过大的技术问题。
85.基于上述实施例和可选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发送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转发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接收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如图11至图13所示,该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包括:
86.发送设备pe1通过媒体访问控制发送模块(即mac发送模块)获取待传输数据。在灵活以太网处理模块(即flexe模块),采用编码模块对上述待传输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得到第一数据码块;采用扰码模块对上述第一数据码块进行扰动处理,得到上述目标数据码块。在物理编码子层模块(即pcs模块,physical coding sublayer)。采用对齐标识、开销插入模块为上述目标数据码块依次插入第一对齐标识和第一数量的连续的第一开销码块。将上述目标数据码块、第一对齐标识和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经由物理介质适配层(即pma模块,physical media attachment)按照第一预设传输方式发送至转发设备。
87.转发设备p依次通过接收模块和物理介质适配层(即pma模块)接收到来自于发送设备的目标数据码块后。在物理编码子层模块(即pcs模块),通过块同步模块对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块同步处理,得到同步后的目标数据码块;依次通过对齐标识、开销锁定模块,物理编码子层pcs通道对齐模块,物理层phy通道对齐模块对上述同步后的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对齐处理,得到第三数据码块。采用flexe calendar模块对第三数据码块进行还原处理,得到第二数据码块。采用对齐标识、开销插入模块为上述第二数据码块依次插入第二对齐标识和第一数量的连续的第二开销码块。将上述目标数据码块、第二对齐标识和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经由物理介质适配层(即pma模块)按照第二预设传输方式发送至接收设备。
88.接收设备在通过接收模块和物理介质适配层(即pma模块)接收到来自于转发设备的第二数据码块后,通过接收模块和物理介质适配层(即pma模块)接收到来自于发送设备的目标数据码块后。在物理编码子层模块(即pcs模块),通过块同步模块对第二数据码块进行块同步处理,得到同步后的第二数据码块;依次通过对齐标识、开销锁定模块,物理编码子层pcs通道对齐模块,物理层phy通道对齐模块对上述同步后的第二数据码块进行对齐处理,得到第四数据码块。在灵活以太网模块(即flexe模块)中,采用灵活以太网日历模块(即flexe calendar模块)对第四数据码块进行还原处理,得到第五数据码块;采用解扰码模块对上述第五数据码块进行解扰码处理,得到第六数据码块;采用解码模块对上述第六数据码块进行解码处理,得到上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并将上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传输至媒体访问控制接收模块(即mac接收模块),整个数据传输过程至此结束。
89.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关联开销插入和对齐标志插入模块,降低发送和接收的处理时延;二是将扰码模块和解扰码模块上移,将1.5层的灵活以太网flexe模块进一步下沉,从而降低数据转发延时。
9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将发送设备的扰码模块上移到flexe calendar模块与编码模块之间,将接收设备的解扰码模块上移到flexe calendar模块与解码模块之间,这样搬移,对于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时延上并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转发设备,可以省去转发设备内部对数据码块的扰码模块和解扰码模块,进而降低数据处理时间,提升转发设备的数据处理效率。对于转发设备p,接收与发送流程中相比
于现有技术省去了扰码和解扰码操作,然而对于接收设备接收的数据码块为d,在发送模块中接收到的数据码块依然为d,数据码块并没有带来影响,因此降低了时延。
91.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开销码块均是在对齐标志插入的下一个时钟周期内插入,由于20个pcs数据通道的对齐标志是间隔16383个66b码块。因此开销码块插入的间隔同样改进为16383个66b(以100ge的phy、5g带宽颗粒度为例),同时将256个完整的开销码块优化为20个码块,完整的控制信息改进为一次性发送完。其优势在于:一是在发送端可以同时插入对齐标志和开销码块,不需要传统灵活以太网机制中分别使用两个处理模块(开销插入模块和对齐标志插入模块),采用互不关联的两个处理环节进行对齐标志和开销码块的插入。二是接收端锁定了对齐标志时,同样也锁定了开销码块。从而省去了接收端处理开销码块带来的时延。
92.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9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的系统实施例,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上述数据处理系统,包括:发送设备1400、转发设备1402、接收设备1404,其中:发送设备1400,用于基于第一带宽确定第一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转发设备1402,与上述发送设备连接,用于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处理,得到第二数据码块;基于第二带宽确定第二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基于上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传输至接收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接收设备1404,与上述转发设备连接,用于获取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基于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得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
9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发送设备1400,转发设备1402,以及接收设备1404,将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关联插入和锁定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简化处理流程,提升数据传输效率,降低时延和开销复杂度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无关联,需要分时插入和校对,造成的对齐效率低且开销过大,进而造成时延高的技术问题。
9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图14中所示数据处理系统的具体结构仅是示意,在具体应用时,本技术中的数据处理系统可以比图14所示的发送设备1400、转发设备1402、接收设备1404具有多或少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可选的或优选的数据处理系统方法,均可以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发送设备1400、转发设备1402、接收设备1404
中执行或实现。此外,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可选或优选实施方式可以参见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96.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装置”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9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的装置实施例,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上述数据处理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500、第一转发模块1502,其中:上述第一确定模块1500,用于基于第一带宽确定第一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上述第一转发模块1502,连接于上述第一确定模块1500,用于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
9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述第一确定模块1500,用于基于第一带宽确定第一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上述第一转发模块1502,连接于上述第一确定模块1500,用于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达到了将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关联插入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简化处理流程,解决了由于相关技术中开销码块和对齐标识无关联,需要分时校对,造成的对齐效率低且开销过大,进而造成延时高的技术问题,进而达到降低时延和开销复杂度,提升数据传输效率的技术效果。
9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用于实施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的装置实施例,该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处理,得到第二数据码块;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第二带宽确定第二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二数据传输通道;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基于上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传输至接收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
10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用于实施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的装置实施例,该装置包括: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其中,上述第二数据码块是基于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传输过来的,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
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第三获取模块,用于基于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得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
10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用于实施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的装置实施例,该装置包括: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发送设备基于第一带宽确定第一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第一数据传输通道;第二传输模块,用于上述发送设备基于上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传输至转发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目标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报文包括:第一对齐标识,以及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上述第一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一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一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第二处理模块,用于上述转发设备对上述目标数据码块进行处理,得到第二数据码块;基于第二带宽确定第二时隙,以及与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第二数据传输通道;第三传输模块,用于上述转发设备基于上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将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传输至接收设备,其中,上述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对应的第二传输报文包括:第二对齐标识、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上述第二对齐标识与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之间的间隔固定,上述第一数量的第二开销码块用于存储上述第二时隙对应的配置信息;第四获取模块,用于上述接收设备获取第二数量的第二数据码块;基于上述第二数据码块,得到还原后的待传输数据。
10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例如,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上述各个模块可以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方式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103.上述的数据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上述第一获取模块1500、第一转发模块1502等均作为程序模块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上述程序模块来实现相应的功能。处理器中包含内核,由内核去存储器中调取相应的程序模块,上述内核可以设置一个或以上。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包括至少一个存储芯片。
1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的实施例。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上述程序运行时控制上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任意一种数据处理方法。
105.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位于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终端群中的任意一个计算机终端中,或者位于移动终端群中的任意一个移动终端中,上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根据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实施例,当在数据处理设备上执行时,适于执行初始化有上述任意一种的数据处理方法步骤的程序。
10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上述任意一种的数据处理方法步骤的程序。
107.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108.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109.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模块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模块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110.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111.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112.上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113.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