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咪杆模块、头戴式耳机、制造方法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128163发布日期:2023-02-01 06:24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咪杆模块、头戴式耳机、制造方法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咪杆模块、头戴式耳机、制造方法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音频娱乐的普及,现有市面上带咪杆的头戴式耳机种类和型号种类繁多,但咪杆一般都采用柔性弹簧钢为主体。头部固定咪头,尾部则连接于耳罩外壳,并多数咪杆直接固定在耳机上不可拆卸。
3.当咪杆损坏则耳机的语音通话功能将无法正常使用,只能将整个耳机寄回售后维护,且维护时,需将整个耳机拆散,费时费力,部分黏胶固定的器件还需要报废处理,增加售后成本。
4.而耳机咪杆在日常的使用属于容易受损的部件,如跌落,进水等危险因数。长期使用过程中,咪杆扭转也会使弹簧钢产生应力疲劳,长时间的跟汗水污渍接触,将会腐蚀咪杆,使咪杆生锈导致者扭转产生异响,同时也会造成外观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咪杆模块,可以解决咪杆损坏替换的事情,同时又可以收纳于耳机之中,避免遗失。
6.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咪杆模块的头戴式耳机。
7.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头戴式耳机的制造方法。
8.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头戴式耳机的使用方法。
9.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咪杆模块,包括:
10.耳壳,内设有电路模块;
11.旋转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耳壳上,所述旋转部件上设有插槽;
12.咪杆组件,通过所述插槽与所述旋转部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咪杆组件安装在所述插槽后适于与所述电路模块发生电连接;以及
13.放置槽,形成于所述耳壳的表面,所述放置槽适于容纳拆卸的所述咪杆组件。
14.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咪杆模块,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咪杆组件模块化设置,使得咪杆组件与旋转部件实现可拆卸连接,解决咪杆损坏替换的事情,将咪杆组件安装至插槽即可导通电路模块而正常使用,在使用结束后,将咪杆组件从插槽拆卸下来并放入至放置槽内,在耳壳上形成放置槽能够对咪杆组件进行保护,同时避免遗失。
15.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咪杆模块,所述咪杆组件的尾部设有触点部件,所述旋转部件上设有弹针组件,所述弹针组件与所述电路模块连接,所述咪杆组件安装至所述插槽的预设位置后,所述弹针组件与所述触点部件接触而实现信号导通。
1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咪杆模块,所述咪杆组件的尾部侧面设有限位凸条,所述限位凸条与所述插槽相适配而指示所述咪杆组件的插入方向;
17.和/或所述咪杆组件的尾部预设位置设有凸台结构,在所述咪杆组件安装至预设位置后,所述凸台结构抵接所述旋转部件而对所述咪杆组件限位。
18.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咪杆模块,所述咪杆组件和所述旋转部件的连接处之间设有相适配的第一凸点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点可发生弹性形变,以使所述咪杆组件能够插入所述插槽中,且在所述咪杆组件安装至预设位置后,所述第一凸点与所述第一凹槽发生扣合。
19.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咪杆模块,所述旋转部件上还设有塞组件,所述塞组件可调节地设置在所述插槽,以使所述塞组件适于打开或闭合所述插槽。
20.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咪杆模块,所述咪杆组件与所述放置槽的连接处之间设有相适配的至少一个第二凸点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点可发生弹性形变,以使所述咪杆组件能够放入所述放置槽中,且在所述放置槽容纳所述咪杆组件后,所述第二凸点和所述第二凹槽发生扣合;
21.和/或所述放置槽预留有用于拨开所述咪杆组件的预留槽位;
22.和/或所述放置槽设有用于引导的加工槽位,以使所述咪杆组件能够与所述放置槽贴合。
23.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咪杆模块,所述放置槽沿所述耳壳侧壁设置为弧形槽,所述咪杆组件具有柔性,以使所述咪杆组件适于沿着所述放置槽的延伸方向依次按压而放入所述放置槽中。
24.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头戴式耳机,包括:如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咪杆模块。
25.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头戴式耳机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6.将咪头、弹簧钢片和触点部件整合为一个单独模块,使用软性塑料通过注塑成型将咪头、弹簧钢片和触点部件包裹在内部,形成模块化的咪杆组件;
27.在旋转部件上设置弹针组件,弹针组件上设有第一线缆能够连接电路模块;
28.头梁组件和耳壳组装固定,塞组件塞入旋转部件的插槽中;
29.将旋转部件安装在耳壳上,并将电路模块、固定件和第一线缆装入耳壳中;
30.再将喇叭单元、音腔后壳与音腔前壳安装,把喇叭单元上的第二线缆连接电路模块,音腔前壳固定于耳壳上;
31.将耳罩组件与音腔前壳安装,咪杆组件压入放置槽中,完成产品组装。
32.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头戴式耳机的使用方法,包括:
33.咪杆组件需要使用时,沿放置槽的延伸方向将咪杆组件取出,然后将咪杆组件插入插槽而与旋转部件连接,咪杆组件与电路模块发生电连接后会发出反馈,提示咪杆组件已正确安装;
34.咪杆组件需要收纳时,将咪杆组件从插槽上拔出而从旋转部件上拆卸,咪杆组件顺着放置槽的引导依次按压,使咪杆组件紧扣于放置槽之中,通过塞组件将插槽闭合。
35.不难理解,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中的头戴式耳机、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中的头戴式耳机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中的头戴式耳机的使用方法,均具有如前所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咪杆模块的技术效果,因而不再赘述。
36.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
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地说明;
3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爆炸图;
3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咪杆组件时的示意图;
4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咪杆组件收纳时的示意图;
4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咪杆组件与旋转部件连接时侧面方向上的剖视图;
42.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咪杆组件与旋转部件连接时正面方向上的剖视图;
43.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咪杆组件放入放置槽后的爆炸图。
44.附图标记:
45.头梁组件1、耳罩组件2、音腔前壳3、喇叭单元4、音腔后壳5、主控板6、固定片7、硅胶圈8、耳壳9、旋转部件10、塞组件11、咪杆组件12;
46.放置槽91、第二凹槽911、预留槽位912、加工槽位913;
47.第一凸点101、弹针组件102;
48.第一凹槽121、触点部件122、限位凸条123、凸台结构124、第二凸点125。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52.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后,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3.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咪杆模块,应用于头戴式耳机,旨在提高耳机的使用寿命和增加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咪杆模块包括耳壳9、旋转部件10、咪杆组件12和放置槽91。
54.其中耳壳9内设有电路模块,旋转部件10可转动地设置在耳壳9上,旋转部件10上设有插槽;咪杆组件12通过插槽与旋转部件10可拆卸连接,咪杆组件12安装在插槽后适于与电路模块发生电连接;以及放置槽91,形成于耳壳9的表面,放置槽91适于容纳拆卸的咪杆组件12。通过将咪杆组件12模块化设置,使得咪杆组件12与旋转部件10实现可拆卸连接,
解决咪杆损坏替换的事情,将咪杆组件12安装至插槽即可导通电路模块而正常使用,在使用结束后,将咪杆组件12从插槽拆卸下来并放入至放置槽91内,在耳壳9上形成放置槽91能够对咪杆组件12进行保护,同时避免遗失。
55.可以理解的是,耳壳9为设置在耳罩组件2外侧的壳体部件,用于连接头梁组件1、承载咪杆组件12和旋转部件10等,其中咪杆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旋转调节,对此通过旋转部件10的可转动设置,咪杆模块固定连接旋转部件10后,可以实现转动调节而更好地使用。
56.需要说明的是,咪杆组件12包括咪头、弹簧钢片、触点部件122和包覆设置在外周的软性壳体,软性壳体和弹簧钢片的设置使得咪杆组件12可柔性变形而更好地调节角度,咪头设置在咪杆组件12的端部并用于语音,触点部件122设置在咪杆组件12的尾部并用于电连接。更为具体的,弹簧钢片上面设有多个方槽位置,使得能够跟胶料更紧密的融合。
5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参照图3,咪杆组件12的尾部设有触点部件122,旋转部件10上设有弹针组件102,弹针组件102与电路模块连接,咪杆组件12安装至插槽的预设位置后,弹针组件102与触点部件122接触而实现信号导通。可以理解的是,触点部件122为金属触点,弹针组件102与触点部件122接触能实现信号导通,咪杆组件12从而能够正常使用,基于弹针组件102的弹性和咪杆组件12的模块化设计,使得触点部件122可反复多次地与弹针组件102拆卸和连接,从而方便维护替换,减少损坏的情况发生。
58.可以理解的是,安装至插槽的预设位置可理解为咪杆组件12正确安装的位置,可通过设置特定的结构保证咪杆组件12的正确安装,并给出反馈使得用户能够及时知晓安装的状态,从而方便用户使用。
59.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参照图6,咪杆组件12的尾部侧面设有限位凸条123,限位凸条123与插槽相适配而指示咪杆组件12的插入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咪杆组件12的尾部侧面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限位凸条123,咪杆组件12的长度方向同时也为插入插槽的安装方向,因此限位凸条123能对咪杆组件12起到周向限位的作用,从而指示咪杆组件12的插入方向而起到防呆作用,方便用户正确地将咪杆组件12插入插槽当中。
60.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参照图6,咪杆组件12的尾部预设位置设有凸台结构124,在咪杆组件12安装至预设位置后,凸台结构124抵接旋转部件10而对咪杆组件12限位。可以理解的是,咪杆组件12需要插入至插槽一定深度后才能使弹针组件102和触点部件122正常连接,因此将凸台结构124设置在尾部的预设位置,优选在离尾部2.5cm间隔出设置台阶而形成凸台结构124,从而在咪杆组件12正确安装后,对咪杆组件12起到限位作用,用户无法进一步推动咪杆组件12继续深入插槽之中。具体的,凸台结构124抵接于旋转部件10的插槽入口,效果更加明显。
61.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参照图2,咪杆组件12和旋转部件10的连接处之间设有相适配的第一凸点101和第一凹槽121,第一凸点101可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咪杆组件12能够插入插槽中,且在咪杆组件12安装至预设位置后,第一凸点101与第一凹槽121发生扣合。可以理解的是,咪杆组件12需要插入至插槽一定深度后才能使弹针组件102和触点部件122正常连接,因此将第一凹槽121设置在尾部的预设位置,同时在插槽相应位置设置第一凸点101,通过第一凸点101和第一凹槽121的扣合连接,实现防止咪杆组件12使用过程中脱落的效果。更为具体的,第一凸点101采用3面镂空设计,为了能更好的产生形变,使咪杆组件12和旋转部件10在拔插时取得比较合适的阻力。
6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参照图1和图6,旋转部件10上还设有塞组件11,塞组件11可调节地设置在插槽,以使塞组件11适于打开或闭合插槽。可以理解的是,塞组件11塞好插槽能够避免灰尘进入内部,影响弹针组件102接触的灵敏性。此收纳方式很好的保护了咪杆组件12和旋转部件10的金属触点,保证了多次使用接触灵敏性。
63.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放置槽91能够更好地容纳咪杆组件12,可通过对放置槽91进行针对性设置而保证咪杆组件12的正确、方便安装,从而方便用户使用,并能更好地保护咪杆组件12,且不容易脱落。
64.一些实施例中,咪杆组件12与放置槽91的连接处之间设有相适配的至少一个第二凸点125和第二凹槽911,第二凸点125可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咪杆组件12能够放入放置槽91中,且在放置槽91容纳咪杆组件12后,第二凸点125和第二凹槽911发生扣合。可以理解的是,咪杆组件12需要通过按压的方式放入至放置槽91一定深度后才能保证咪杆组件12不易掉落,因此通过第二凸点125设置在咪杆组件12的预设位置,同时在放置槽91相应位置设置第二凹槽911,通过第二凸点125和第二凹槽911的扣合连接,实现防止咪杆组件12在收纳状态下脱落。更为具体的,第二凸点125的具体设置方式可参照第一凸点101。
65.一些实施例中,放置槽91预留有用于拨开咪杆组件12的预留槽位912,可以理解的是,咪杆组件12放入放置槽91后很难从侧面拨动拿出,因此在放置槽91的一端设置预留槽位912,预留槽位912的大小适于供手指伸入,用户伸入手指可以拨动咪杆组件12的一端,从而使咪杆组件12沿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逐步取出。
66.一些实施例中,放置槽91设有用于引导的加工槽位913,以使咪杆组件12能够与放置槽91贴合,可以理解的是,加工槽位913可为台阶、斜面引导槽等具体槽结构,配合咪杆组件12的具体结构进行针对性设计,使得咪杆组件12能够贴合放置槽91,引导用户更好地放置咪杆组件12,保证咪杆组件12的正确放置,同时加工槽位913还起到提供摩擦力而避免咪杆组件12脱落的效果。
6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参照图6,放置槽91沿耳壳9侧壁设置为弧形槽,咪杆组件12具有柔性,以使咪杆组件12适于沿着放置槽91的延伸方向依次按压而放入放置槽91中。需要说明的是,耳壳9一般具有曲面状的侧壁,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前提下,将放置槽91沿着耳壳9侧壁延伸设置能够优化各部件的布局,并且咪杆组件12由于是软性胶料,因此在放入放置槽91时也能适应具有弧度的放置槽91。
68.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头戴式耳机,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咪杆模块,可以解决咪杆组件12损坏替换的事情,同时又可以将咪杆组件12收纳于耳机之中,避免遗失。
69.更为具体的,具体参照图1,头戴式耳机包括头梁组件1、耳罩组件2、音腔前壳3、喇叭单元4、音腔后壳5、主控板6、固定片7、硅胶圈8、耳壳9、旋转部件10、塞组件11、咪杆组件12和线缆等电子结构件。其中,主控板6、线缆以及电子结构件等组成电路模块,主控板6为pcba制成的主控板6,塞组件11由硅胶制成,采用硅胶塞能十分方便地打开和关闭插槽。
70.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头戴式耳机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1.将咪头、弹簧钢片和触点部件122整合为一个单独模块,使用软性塑料通过注塑成型将咪头、弹簧钢片和触点部件122包裹在内部,形成模块化的咪杆组件12;
72.在旋转部件10上设置弹针组件102,弹针组件102上设有第一线缆从而能够连接电
路模块;
73.头梁组件1和耳壳9组装固定,塞组件11塞入旋转部件10的插槽中;
74.将旋转部件10安装在耳壳9上,并将电路模块、固定件和第一线缆装入耳壳9中;可以理解的是,固定件包括固定片7、硅胶圈8和螺纹紧固件等结构,安装时将硅胶圈8、pcba主控板6、固定片7、线缆依次装入耳壳9中,并用螺丝固定好。再将喇叭单元4、音腔后壳5与音腔前壳3安装,把喇叭单元4上的第二线缆连接电路模块,音腔前壳3固定于耳壳9上;
75.将耳罩组件2与音腔前壳3安装,咪杆组件12压入放置槽91中,完成产品组装。具体的,音腔前壳3用螺丝固定于耳壳9上,再将耳罩组件2的扣角对准音腔前壳3的凹槽中并按紧扣合。
76.更为具体的,将咪杆组件12设计成一个单独模块,将咪头、弹簧钢片、触点部件122融为一体,咪杆组件12采用tpu等软性塑料,通过二次注塑成型技术将咪头、弹簧钢片、触点部件122包裹在内部。主要的工艺是在同一台注塑机器上装置2款模具,简称a模和b模。两款模具后模同时置于一转盘上,转盘可180
°
往返运动。其a模为主体模具,主要将已经连接导线的咪头和触点弹片和弹簧钢片一起放置模具后模内部的相应槽位内,弹簧钢片上面设有多个方槽位置,使得能够跟胶料更紧密的融合。当a模注塑完成后,模具分离后,此时转盘将转动180
°
,跟b模合模进行二次注塑,即可完成咪杆组件12的二次注塑成型。
77.更为具体的,旋转部件10和弹针组件102采用一体注塑成型工艺,使弹针组件102融合在上面,弹针组件102上设有线缆焊接在主控板6上。
78.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头戴式耳机的使用方法,包括
79.咪杆组件12需要使用时,沿放置槽91的延伸方向将咪杆组件12取出,然后将咪杆组件12插入插槽而与旋转部件10连接,咪杆组件12与电路模块发生电连接后会发出反馈,提示咪杆组件12已正确安装;
80.咪杆组件12需要收纳时,将咪杆组件12从插槽上拔出而从旋转部件10上拆卸,咪杆组件12顺着放置槽91的引导依次按压,使咪杆组件12紧扣于放置槽91之中,通过塞组件11将插槽闭合。
81.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参照图2、图3和图6,咪杆组件12与电路模块发生电连接后会发出反馈的方式包括语音提示和扣合发出声响的提示。更为具体的,当咪杆组件12插入时,旋转部件10上的第一凸点101会因弹性形变产生位移变化,直至咪杆组件12插到底部后,第一凸点101将刚好扣合在咪杆组件12的第一凹槽121处,并发出(咔)的声音,提示用户已经插入到正确的位置,此时咪杆组件12底部上的触点部件122和旋转部件10底部的弹针组件102接触,实现信号导通,同时耳机将播报“语音开启”,即可以实现语音交流。考虑到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旋转部件10和耳壳9之间设有限位槽,使得旋转部件10调节的角度范围限定在预设区间,优选为0
°
至45
°
之间。
82.当用户不需要语音后即可拔出咪杆组件12。将咪杆组件12沿触点部件122至咪头的方向插入耳壳9相应的放置槽91中,直到咪杆组件12的台阶和耳壳9上的加工槽位913相贴合,再将咪杆组件12沿着放置槽91弧度依次按压。此时放置槽91的两端设有第二凸点125,而咪杆组件12的两端也设有对应的第二凹槽911,咪杆组件12由于是软性胶料,将会首先产生形变,直至完全按压到底部,此时第二凸点125和第二凹槽911刚好在同一位置并配合。使咪杆组件12有一个阻力能紧扣于放置槽91之中,不易脱落。最后再将硅胶塞好,避免
灰尘进入插槽内部,影响弹针组件102接触的灵敏性。此收纳方式很好的保护了咪杆组件12和旋转部件10的金属触点,保证了多次使用接触灵敏性。
83.此机构简单,模块化的咪杆组件12可作为配件随耳机出售。同时也很好的解决咪杆受损维护和遗失问题,减少用户的维护等待时间。同时此方案可同步运用于有线或者无线耳机上,并且能配合多种场景使用。
8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