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大数据采集的智慧社区智能监控系统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94578发布日期:2023-03-17 20:48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大数据采集的智慧社区智能监控系统及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采集的智慧社区智能监控系统及其方法,属于安防监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智慧社区中,需要设置大量的安防监控设备以满足对社区范围内人员、物品、车辆监控管理作业的需要,虽然当前的监控设备数量和种类众多,但在实际使用,当前的监控系统往往均为传统的监控摄像头设备,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监控范围较小,需要安装大量的监控设备,且单独的监控设备的监控范围调节能力也较差,无法有效满足使用的需要,同时当前的监控系统在运行时,往往缺乏对环境信息采集识别能力,也不具备对特定目标进行连续追踪及运行轨迹预判的能力,从而导致社区管理作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采集的智慧社区智能监控系统及其方法, 可实现全天候满足多种社区环境安防监控作业的的需要,且监控作业通讯能力强。
4.一种基于大数据采集的智慧社区智能监控系统,包括物联网通讯网络、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社区监控终端、智能通讯网关,其中社区监控终端若干,分别位于社区范围内设定的各监控管理点位置,各社区监控终端间分别通过物联网通讯网络与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建立数据连接,同时,社区监控终端中,每个社区监控终端均设一个智能通讯网关,且社区监控终端通过智能通讯网关与物联网通讯网络间建立数据连接,所述社区监控终端中,每3—6个社区监控终端构成一个检测组,同一检测组中的各社区监控终端分布在同一虚拟正多边形面域范围的顶点位置,且相邻两个社区监控终端之间间距为社区监控终端最大监控范围直径的0.8—1.5倍,且各社区监控终端均独立运行。
5.进一步的,所述的社区监控终端包括承载基座、监控摄像头、照明灯、通讯天线、数据通讯端口、安防监控无人机及驱动电路,所述承载基座为轴向截面呈“h”字形的柱状腔体结构,其上端半部设承载腔、下半部设作业腔,其中所述安防监控无人机嵌于承载腔内并与承载腔底部相抵,所述监控摄像头和驱动电路均嵌于作业腔内,其中所述监控摄像头超出承载基座下端面外,所述驱动电路和智能通讯网关与作业腔底部连接,且驱动电路分别与监控摄像头、照明灯、通讯天线、数据通讯端口及智能通讯网关电气连接,所述照明灯至少两个,嵌于承载基座下端面内,其光轴与监控摄像头光轴平行分布,所述通讯天线至少一条,与承载基座外侧面连接,其上端面比承载基座上端面高至少1厘米,且所述通讯天线另与智能通讯网关电气连接,此外所述安防监控无人机另通过通讯天线与驱动电路和智能通讯网关间建立数据连接,所述数据通讯端口至少一个,嵌于承载基座侧壁外,并与智能通讯网关间建立数据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基座包括承载柱、定位托、承载托盘、升降驱动机构、电热丝、无线充电线圈、测距雷达、信号指示灯及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承载柱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柱状结构,所述定位托嵌于承载柱内并与承载柱间同轴分布,所述定位托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闭合腔体结构,所述驱动电路及智能通讯网关均嵌于与定位托内,所述定位托侧壁与承载柱内侧面间相抵且接触面处设密封环,且承载腔位于定位托上端面以上部分,作业腔位于定位托下端面以下部分,所述承载托盘为与承载柱同轴分布的板状结构,嵌于承载腔内并与承载腔对应的承载柱侧壁间滑动连接,且承载托盘侧壁通过至少两条环绕承载柱轴线均布的升降驱动机构与承载柱侧壁滑动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并嵌于承载托盘下端面内,所述安防监控无人机位于承载腔内时,通过承载托盘与承载腔连接,并与无线充电线圈间无线电气连接,此外所述定位托上端面对应的承载柱侧壁上设至少两个排污口,所述承载柱的上端面设至少两个测距雷达和至少两个信号指示灯,所述测距雷达、信号指示灯环绕承载柱轴线均布,所述电热丝至少两条,分别嵌于定位托上端面及下端面内,且各电热丝间并联并分别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所述温湿度传感器至少2两个,嵌于承载柱下端面内并环绕承载柱轴线均布,且各温湿度传感器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柱外侧另设若干导流板和一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板状结构,连接板前端面通过转台机构与承载柱外侧面连接,后端面通过转台机构与一个滑套外侧面连接,且承载柱和滑套轴线分别与连接板前端面及后端面平行分布,并环绕转台机构轴线进行0
°
—360
°
范围旋转,所述连接板另设至少四个环绕其中心均布的连接孔,所述承载柱外侧面另设若干环绕其轴线均布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沿其轴线方向分布,且导流板高度不小于5毫米,同时相邻两个导流板间间距为5—20毫米,且各导流板下端面位于监控摄像头和承载柱下端面之间位置。
8.进一步的,所述的监控摄像头上半部嵌于作业腔内,并通过升降驱动驱动机构与作业腔侧壁间滑动连接,且监控摄像头上端面设微动开关,所述升降驱动驱动机构和微动开关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电路为以可编程控制及工业单片机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电路系统。
10.进一步的,所述的社区监控终端另设辅助定位机构,并通过辅助定位机构与社区内建筑连接,同时通过辅助定位机构与外部电源机构电气连接,所述辅助定位机构包括承载立柱、升降驱动机构、承载底座、调节头、多路稳压电源及辅助蓄电池,所述承载立柱为空心柱状结构,其下端面与承载底座上端面连接,并与承载底座上端面呈30
°
—90
°
夹角,所述多路稳压电源及辅助蓄电池均嵌于承载立柱内,并位于承载立柱下半部分,所述多路稳压电源分别与辅助蓄电池和社区监控终端的驱动电路电气连接,且多路稳压电源对应的承载立柱底部及侧壁位置设过线孔,并通过过线孔与外部电源电路电气连接,所述调节头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承载立柱外侧面滑动连接,且所述调节头与至少一个社区监控终端连接,且升降驱动机构与社区监控终端的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11.一种基于大数据采集的智慧社区智能监控系统的监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系统设置,首先根据社区结构设定监控位置,然后根据监控位置为每个监控位置处设置至少一个社区监控终端,然后将各社区监控终端通过物联网通讯网络和智能通讯
网关协同与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建立数据连接,并由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为各社区监控终端分配独立的通讯地址,即可完成系统配置;s2,普通分散监控作业,在监控过程中,由各社区监控终端对其监控范围内的环境、人员及车辆进行连续监控识别,实现普通分散监控作业,并将监控数据通过物联网通讯网络传输至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s3,定点连续监控,在进行s2步骤正常监控作业的同时,由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根据接收的数据进行检测识别,并确定需要连续监控的目标,然后以需要连续监控的目标所在社区监控终端为初始点,对需要连续监控的目标途径同一检测组内的各社区监控终端的时间、顺序进行检测,然后对需要连续监控的目标途径相邻检测组社区监控终端的时间、顺序进行检测,最后由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对需要连续监控的目标在各社区监控终端简的运行轨迹进行统计,一方面实现对目标连续监控,另一方面实现对目标运行路径进行预判;s4,应急监控,在监控过程中,另可驱动单个或多个社区监控终端的安防监控无人机起飞,实现航拍对特定范围、目标进行连续监控的目的,并在安防监控无人机途径各社区监控终端时,各社区监控终端设置的通讯天线、数据通讯端口同时与智能通讯网关配合,实现为安防监控无人机提供通讯中继服务,提高安防监控无人机信号通讯能力和稳定性。
12.本发明系统简单,数据通讯能力及自动化运行能强,环境适应能力强且通用性好,可实现全天候满足多种社区环境安防监控作业的的需要,且监控作业通讯能力强,并实现对特定目标连续检测和运行轨迹预判,此外在运行中,通过和无人机设备有效配合,有效的提高了监控的灵活性,并有效的拓展了社区安防监控的范围。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图1为本发明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社区监控终端剖视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社区监控终端设置导流板、连接板时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社区监控终端与辅助定位机构连接时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监控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施工,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15.如图1—图4所示,一种基于大数据采集的智慧社区智能监控系统,包括物联网通讯网络1、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2、社区监控终端3、智能通讯网关4,其中社区监控终端3若干,分别位于社区范围内设定的各监控管理点位置,各社区监控终端3间分别通过物联网通讯网络1与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2建立数据连接,同时,社区监控终端3中,每个社区监控终端3均设一个智能通讯网关4,且社区监控终端3通过智能通讯网关4与物联网通讯网络1间建立数据连接,所述社区监控终端3中,每3—6个社区监控终端3构成一个检测组,同一检测组中的各社区监控终端3分布在同一虚拟正多边形面域范围的顶点位置,且相邻两个社
区监控终端3之间间距为社区监控终端3最大监控范围直径的0.8—1.5倍,且各社区监控终端3均独立运行。
16.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社区监控终端3包括承载基座31、监控摄像头32、照明灯33、通讯天线34、数据通讯端口39、安防监控无人机35及驱动电路36,所述承载基座31为轴向截面呈“h”字形的柱状腔体结构,其上端半部设承载腔37、下半部设作业腔38,其中所述安防监控无人机35嵌于承载腔37内并与承载腔37底部相抵,所述监控摄像头32和驱动电路36均嵌于作业腔38内,其中所述监控摄像头32超出承载基座31下端面外,所述驱动电路36和智能通讯网关4与作业腔38底部连接,且驱动电路36分别与监控摄像头32、照明灯33、通讯天线34、数据通讯端口39及智能通讯网关4电气连接,所述照明灯33至少两个,嵌于承载基座31下端面内,其光轴与监控摄像头32光轴平行分布,所述通讯天线34至少一条,与承载基座31外侧面连接,其上端面比承载基座31上端面高至少1厘米,且所述通讯天线34另与智能通讯网关4电气连接,此外所述安防监控无人机35另通过通讯天线34与驱动电路36和智能通讯网关4间建立数据连接,所述数据通讯端口39至少一个,嵌于承载基座31侧壁外,并与智能通讯网关4间建立数据连接。
17.其中,所述的承载基座31包括承载柱311、定位托312、承载托盘313、升降驱动机构314、电热丝315、无线充电线圈316、测距雷达317、信号指示灯318及温湿度传感器319,所述承载柱311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空心柱状结构,所述定位托312嵌于承载柱311内并与承载柱311间同轴分布,所述定位托312为轴向截面呈矩形的闭合腔体结构,所述驱动电路36及智能通讯网关4均嵌于与定位托312内,所述定位托312侧壁与承载柱311内侧面间相抵且接触面处设密封环310,且承载腔37位于定位托312上端面以上部分,作业腔38位于定位托312下端面以下部分,所述承载托盘313为与承载柱311同轴分布的板状结构,嵌于承载腔37内并与承载腔37对应的承载柱311侧壁间滑动连接,且承载托盘313侧壁通过至少两条环绕承载柱311轴线均布的升降驱动机构314与承载柱311侧壁滑动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线圈316与驱动电路36电气连接,并嵌于承载托盘313下端面内,所述安防监控无人机35位于承载腔311内时,通过承载托盘313与承载腔37连接,并与无线充电线圈316间无线电气连接,此外所述定位托312上端面对应的承载柱311侧壁上设至少两个排污口3101,所述承载柱311的上端面设至少两个测距雷达317和至少两个信号指示灯318,所述测距雷达317、信号指示灯318环绕承载柱311轴线均布,所述电热丝315至少两条,分别嵌于定位托312上端面及下端面内,且各电热丝315间并联并分别与驱动电路36电气连接,所述温湿度传感器319至少2两个,嵌于承载柱311下端面内并环绕承载柱311轴线均布,且各温湿度传感器319均与驱动电路36电气连接。
18.通过设置的承载托盘和升降驱动机构配合运行,实现在安防监控无人机进行起降时,使承载托盘位于承载基座的顶部,提高安防监控无人机起降的便捷性,并通过测距雷达、信号指示灯对安防监控无人机起降进行引导,提高起降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19.同时当无人机处于待机状态时,可将安防监控无人机收纳入承载腔内,由承载腔对安防监控无人机进行安全防护,同时通过设置的无线充电线圈对安防监控无人机进行充电作业。
20.此外,所述的承载柱311外侧另设若干导流板3111和一个连接板3112,所述连接板3112为横断面呈矩形的板状结构,连接板3112前端面通过转台机构3113与承载柱311外侧
面连接,后端面通过转台机构3113与一个滑套3114外侧面连接,且承载柱311和滑套3114轴线分别与连接板3112前端面及后端面平行分布,并环绕转台机构轴线进行0
°
—360
°
范围旋转,所述连接板3112另设至少四个环绕其中心均布的连接孔3115,所述承载柱311外侧面另设若干环绕其轴线均布的导流板3111,所述导流板3111沿其轴线方向分布,且导流板3111高度不小于5毫米,同时相邻两个导流板3111间间距为5—20毫米,且各导流板311下端面位于监控摄像头314和承载柱311下端面之间位置。
21.通过设置的连接板及连接板后端面的滑套实现对承载柱与外部设备相关设备安装定位的需要,同时公国导流板降低风、降水对承载柱造成的干扰,同时通过导流板下端面位于监控摄像头和承载柱下端面之间位置的设定,实现通过监控摄像头对导流板下端面滴水状态及结冰状态,协助温湿度传感器对当前环境状态进行检测。
22.同时,所述的监控摄像头32上半部嵌于作业腔38内,并通过升降驱动驱动机构314与作业腔38侧壁间滑动连接,且监控摄像头32上端面设微动开关5,所述升降驱动驱动机构314和微动开关5均与驱动电路36电气连接。
23.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的驱动电路36为以可编程控制及工业单片机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电路系统。
24.进一步的,所述的社区监控终端3另设辅助定位机构6,并通过辅助定位机构6与社区内建筑连接,同时通过辅助定位机构6与外部电源机构电气连接,所述辅助定位机构6包括承载立柱61、升降驱动机构314、承载底座62、调节头63、多路稳压电源64及辅助蓄电池65,所述承载立柱61为空心柱状结构,其下端面与承载底座62上端面连接,并与承载底座62上端面呈30
°
—90
°
夹角,所述多路稳压电源64及辅助蓄电池35均嵌于承载立柱61内,并位于承载立柱61下半部分,所述多路稳压电源64分别与辅助蓄电池65和社区监控终端3的驱动电路36电气连接,且多路稳压电源64对应的承载立柱61底部及侧壁位置设过线孔66,并通过过线孔66与外部电源电路电气连接,所述调节头63通过升降驱动机构314与承载立柱61外侧面滑动连接,且所述调节头63与至少一个社区监控终端3连接,且升降驱动机构314与社区监控终端3的驱动电路36电气连接。
25.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14为齿轮齿条机构、电动伸缩杆、液压杆、气压杆及丝杠中的任意一种。
26.如图5所示,一种基于大数据采集的智慧社区智能监控系统的监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系统设置,首先根据社区结构设定监控位置,然后根据监控位置为每个监控位置处设置至少一个社区监控终端,然后将各社区监控终端通过物联网通讯网络和智能通讯网关协同与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建立数据连接,并由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为各社区监控终端分配独立的通讯地址,即可完成系统配置;s2,普通分散监控作业,在监控过程中,由各社区监控终端对其监控范围内的环境、人员及车辆进行连续监控识别,实现普通分散监控作业,并将监控数据通过物联网通讯网络传输至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s3,定点连续监控,在进行s2步骤正常监控作业的同时,由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根据接收的数据进行检测识别,并确定需要连续监控的目标,然后以需要连续监控的目标所在社区监控终端为初始点,对需要连续监控的目标途径同一检测组内的各社区监控终端
的时间、顺序进行检测,然后对需要连续监控的目标途径相邻检测组社区监控终端的时间、顺序进行检测,最后由大数据运维管理服务器对需要连续监控的目标在各社区监控终端简的运行轨迹进行统计,一方面实现对目标连续监控,另一方面实现对目标运行路径进行预判;s4,应急监控,在监控过程中,另可驱动单个或多个社区监控终端的安防监控无人机起飞,实现航拍对特定范围、目标进行连续监控的目的,并在安防监控无人机途径各社区监控终端时,各社区监控终端设置的通讯天线、数据通讯端口同时与智能通讯网关配合,实现为安防监控无人机提供通讯中继服务,提高安防监控无人机信号通讯能力和稳定性。
27.本发明系统简单,数据通讯能力及自动化运行能强,环境适应能力强且通用性好,可实现全天候满足多种社区环境安防监控作业的的需要,且监控作业通讯能力强,并实现对特定目标连续检测和运行轨迹预判,此外在运行中,通过和无人机设备有效配合,有效的提高了监控的灵活性,并有效的拓展了社区安防监控的范围。
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当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