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装定义网络的链路监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440670发布日期:2023-06-13 01:25阅读:29来源:国知局
软装定义网络的链路监控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数据加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软装定义网络的链路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新型服务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网络架构不仅部署新型业务速度慢,网络运行、维护成本也比较高,这就导致传统的网络架构不能很好地适应云等信息系统的发展。为了实现网络架构与新型技术更好地匹配,并降低网络部署、维护的成本,必须对传统网络架构进行革新。北向接口的发展比较缓慢,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导致网络架构中目标路径的匹配度较低。

2、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软装定义网络的链路监控方法,以至少解决网络架构中目标路径匹配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软件定义网络的链路监控方法,包括:通过负载监控模块从软件定义网络对应的网络拓扑结构中,获取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通过负载监控模块基于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确定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其中,负载矩阵用于表征多个交换机之间不同链路的流量负载信息,地址信息包括:多个交换机中的源交换机的源地址,以及目的交换机的目的地址;通过路径优化模块基于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确定源交换机和目的交换机之间的目标路径。

3、可选地,通过负载监控模块基于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确定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包括:基于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生成负载矩阵;基于负载矩阵中每条链路的利用率,确定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4、可选地,基于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生成负载矩阵,包括:从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中,确定多个交换机的不同端口的吞吐量信息;基于网络拓扑结构和吞吐量信息,生成负载矩阵。

5、可选地,基于负载矩阵中每条链路的利用率,确定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包括:基于每条链路的利用率,从负载矩阵中确定目标链路,其中,目标链路的利用率大于预设阈值;从目标链路上的至少一个数据流中,确定目标数据流,其中,目标数据流的流速大于至少一个数据流中的其他数据流;基于目标数据流对应的流表项中提取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6、可选地,基于负载矩阵中每条链路的利用率,确定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包括:基于每条链路的利用率,从负载矩阵中确定目标链路,其中,目标链路的利用率大于预设阈值;从目标链路上的至少一个数据流中,确定目标数据流,其中,目标数据流的流速大于至少一个数据流中的其他数据流;基于目标数据流对应的流表项中提取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7、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基于日志服务应用数据库中的关联关系,生成应用服务拓扑,其中,应用服务拓扑存储了不同服务器之间,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基于不同服务的日志,生成应用服务拓扑的数据集合,其中,数据集合存储了不同服务器之间,不同指标之间的监测数据和运行状况;利用分类预测模型对数据集合进行分类预测,确定数据集合中不同数据的类别;基于应用服务拓扑、数据集合和不同数据的类别,得到网络拓扑结构。

8、可选地,用分类预测模型对数据集合进行分类预测,确定数据集合中不同数据的类别,包括: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法对数据集合进行分类预测,得到不同数据的类别。

9、可选地,通过路径优化模块基于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确定源交换机和目的交换机之间的目标路径,包括:基于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生成源交换机和目的交换机之间的多条初始局部路径;确定多条初始局部路径中的初始全局路径;对多条初始局部路径和初始全局路径进行多次迭代更新,得到多条目标局部路径和目标全局路径;确定目标全局路径为目标路径。

10、可选地,基于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生成源交换机和目的交换机之间的多条初始局部路径,包括:基于地址信息,确定源交换机和目的交换机;基于网络拓扑结构,确定与每个交换机相邻的邻接交换机;基于负载矩阵中每个交换机与邻接交换机之间的流量负载,确定邻接交换机的初始概率;基于邻接交换机的初始概率,生成多条初始局部路径。

11、可选地,确定多条初始局部路径中的初始全局路径,包括:基于负载矩阵,确定多条初始局部路径的总可用带宽,以及多条初始局部路径所包含的链路条数;基于总可用带宽和链路条数,确定多条初始局部路径的评价值;获取多条初始局部路径中的最大评价值对应的初始局部路径,得到初始全局路径。

12、可选地,对多条初始局部路径和初始全局路径进行多次迭代更新,得到多条目标局部路径和目标全局路径,包括:基于邻接交换机的概率,以及邻接交换机与多条初始局部路径和初始全局路径的关系,确定邻接交换机的目标概率;基于邻接交换机的目标概率,对多条初始局部路径进行更新,得到多条更新局部路径;确定多条更新局部路径中的更新全局路径;将多条更新局部路径作为多条初始局部路径,将更新全局路径作为初始全局路径,并重复执行确定目标概率、对多条初始局部路径进行更新以及确定更新全局路径的步骤,直至迭代次数达到预设次数;确定多条更新局部路径为多条目标局部路径,并确定更新全局路径为目标全局路径。

1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软件定义网络的链路监控装置,包括:负载监控模块,用于从软件定义网络对应的网络拓扑结构中,获取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并基于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确定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其中,负载矩阵用于表征多个交换机之间不同链路的流量负载信息,地址信息包括:多个交换机中的源交换机的源地址,以及目的交换机的目的地址;路径优化模块,用于基于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确定源交换机和目的交换机之间的目标路径。

1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的方法。

1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的方法。

16、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负载监控模块从软件定义网络对应的网络拓扑结构中,获取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从而基于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确定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进一步路径优化模块基于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确定源交换机和目的交换机之间的目标路径。需要说明的是,负载监控模块获取了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从而确定的目标路径,达到了提升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和不同控制平台之间相互操作性的目的,实现了不同控制平台之间操作更加简便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网络架构中目标路径匹配度较低技术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软件定义网络的链路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负载监控模块基于所述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确定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生成所述负载矩阵,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负载矩阵中每条链路的利用率,确定所述源地址和所述目的地址,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分类预测模型对所述数据集合进行分类预测,确定所述数据集合中不同数据的类别,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路径优化模块基于所述负载矩阵和所述地址信息,确定所述源交换机和目的交换机之间的目标路径,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负载矩阵和所述地址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多条初始局部路径中的初始全局路径,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多条初始局部路径和所述初始全局路径进行多次迭代更新,得到多条目标局部路径和目标全局路径,包括:

11.一种软件定义网络的链路监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12.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13.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软装定义网络的链路监控方法。其中,该方法应用于软件定义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负载监控模块从软件定义网络对应的网络拓扑结构中,获取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通过负载监控模块基于多个交换机的网络信息,确定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通过路径优化模块基于负载矩阵和地址信息,确定源交换机和目的交换机之间的目标路径。本申请解决了网络架构中目标路径匹配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江尚贵,方江焕,孙秋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