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及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13270发布日期:2022-09-14 11:3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及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2.多模基站支持多制式数据的无缝融合,例如多模基站可以通过设置多个通信模块分别支持不同业务,比如4g和5g业务,既能实现现有制式资源的长期保护问题,帮助实现制式数据在未来的平滑更新换代,又能对对现有的较为落后的设备进行反向替代和优化,并行发展,实现基站共享和资源节约。
3.在相关技术中,多模基站的4g侧通过部署一个单栈背板来传输4g数据流,多模基站的5g侧部署另一个单栈背板来传输5g数据流,通过各自对应的单栈背板分别转发各自数据流,实现多模基站多数据流的传输。上述方案存在集成度不高的问题,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及通信系统,提高基站的集成度。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包括:通用主控传输单板以及双栈背板,其中:所述双栈背板包括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所述第一隧道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隧道的输出端口与第一传输设备连接;所述第二隧道的输入端口与所述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隧道的输出端口与第二传输设备连接;所述通用主控传输单板包括第一通用主控传输单板以及第二通用主控传输单板;所述第一通用主控传输单板与所述第一隧道连接,所述第二通用主控传输单板与所述第二隧道连接。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双栈背板集成安装在所述基站的基带处理单元上;所述通用主控传输单板安装在所述基带处理单元的插槽。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带处理单元包括第一输入接口、第二输入接口、第一输出接口以及第二输出接口;其中,所述第一输入接口连接所述第一隧道的输入端口和所述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所述第二输入接口连接所述第二隧道的输入端口和所述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一输出接口连接所述第一隧道的输出端口和所述第一传输设备;所述第二输出接口连接所述第二隧道的输出端口和所述第二传输设备。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隧道支持第一通信类型的数据流传输,所述第二隧道支持第二通信类型的数据流传输。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类型与所述第二通信类型不同,且所述第二通信类型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类型。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类型包括ipv4类型,所述第二通信类型包括ipv4和ipv6类型。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站为多模基站。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包括4g模块,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包括 5g模块。
1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基站以及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基站包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所述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的双栈背板包括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所述第一隧道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隧道的输入端口与所述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连接。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所述第一传输设备和所述第二传输设备;所述第一隧道的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传输设备连接;所述第二隧道的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二传输设备连接。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一核心网和第二核心网:所述第一传输设备与所述第一核心网连接,所述第二传输设备与所述第二核心网连接。
16.本技术提供的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及通信系统,包括通用主控传输单板以及双栈背板,其中双栈背板包括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通用主控传输单板包括第一通用主控传输单板以及第二通用主控传输单板;第一隧道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连接,输出端口与第一传输设备连接,用于在第一通用主控传输单板的管理下传输第一通信模块的数据;所述第二隧道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连接,输出端口与第二传输设备连接,用于在第二通用主控传输单板的管理下传输第二通信模块的数据。以上方案,通过双栈背板的两个隧道分别连接基站的两个通信模块,无需针对基站的多个通讯模块分别设置多个单栈背板,从而提高基站的集成度。
附图说明
1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的连接示例;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示例;
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示例;
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基站数据流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5.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26.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27.首先对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
28.通用主控传输单板(universal main processing&transmission unit,简称
umpt);支持任一制式的主控板,完成基站的配置管理、设备管理、性能监视和信令处理功能;
29.基带处理单元(building base band unit,简称bbu):基带处理单元,用于通过光纤传输基带数字信号;
30.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简称ipv4):互联网通信协议第四版,地址长度为32位;
31.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简称ipv6):互联网通信协议第六版,地址长度为128位。
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场景包括:多模基站、双栈背板2、传输设备3以及核心网4。
33.结合图示的场景进行举例:双栈背板2安装在多模基站上,多模基站转发的2种数据流通过双栈背板2的2个背板隧道分别传输,经过各自对应的传输设备3,传输到核心网 4。
34.下面结合以下各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进行示例介绍。
35.实施例一
3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通用主控传输单板1以及双栈背板2,其中:
37.双栈背板2包括第一隧道3和第二隧道4;第一隧道3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5连接,第一隧道3的输出端口与第一通信模块5对应的第一传输设备7连接;第二隧道4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6连接,第二隧道4的输出端口与第二通信模块 6对应的第二传输设备8连接;
38.通用主控传输单板1包括第一通用主控传输单板11以及第二通用主控传输单板12;第一通用主控传输单板11与第一隧道3连接,第二通用主控传输单板12与第二隧道4连接。
39.结合场景示例来说:第一通信模块5转发的数据流通过双栈背板2的第一隧道3传输到第一传输设备7。第二通信模块6转发的数据流通过双栈背板2的第二隧道4传输到第二传输设备8。
40.基于以上实施方式,通过一个双栈背板实现多种数据流的传输。相比于针对每个通信模块,单独安装配置专门的单栈背板,基于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集成有多个隧道的双栈背板,分别通过双栈背板的不同隧道支持不同通信模块的数据传输,无需针对多模基站的多个数据模块分别设置大量单栈背板,从而提高基站的集成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限制转发传输数据流的具体类型。比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4g、5g的通信数据流等。
41.在一个示例中,如图3所示,图3为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的连接示例。双栈背板2集成安装在基站的基带处理单元9上;通用主控传输单板1安装在基带处理单元9的插槽上。
42.实际应用中,基带处理单元包括电路板和光模块,电路板上包含线路和引脚,用于通过光纤传输基带数字信号。可选的,通用主控传输单板通过插槽上的引脚和基带处理单元连接,针脚和基带处理单元内部的线路连接。图示为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的结构示例,未示出基带处理单元内的导电图案。
43.基于以上实施方式,线路布置在基带处理单元的内部,通用主控传输单板可通过
基带处理单元的对外连接引脚进行通信,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44.在一个示例中,基带处理单元包括第一输入接口91、第二输入接口92、第一输出接口101以及第二输出接口102;其中,所述第一输入接口91连接所述第一隧道3的输入端口和所述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5;所述第二输入接口92连接所述第二隧道4的输入端口和所述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6;所述第一输出接口101连接所述第一隧道3的输出端口和所述第一通信模块5对应的第一传输设备7;所述第二输出接口102连接所述第二隧道 4的输出端口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6对应的第二传输设备8。
45.特别的,第一输入接口91、第二输入接口92、第一输出接口101以及第二输出接口 102均包含多个接口,每个接口均可以建立连接。举例来说,第一输入接口91的每个接口均可以与第一通信模块5建立连接,也支持和转发相同数据流的其他通信模块建立连接,若第一通信模块5转发ipv4数据流,则第一输入接口91的每个接口均可以与转发ipv4 数据流的通信模块建立连接。第一输出接口101的每个接口均可以与第一传输设备7连接,也可以和支持相同数据流的其他传输设备建立连接,若第一传输设备7转发ipv4数据流,则第一输出接口101的每个接口均可以与支持转发ipv4数据流的传输设备建立连接。
46.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隧道支持第一通信类型的数据流传输,所述第二隧道支持第二通信类型的数据流传输。
47.举例来说,第一隧道支持ipv4数据流传输,第二隧道支持ipv6数据流传输,在定义了两个隧道支持的数据流之后,第一隧道仅可用于ipv4数据流传输,第二隧道仅可用于ipv6数据流传输。
48.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通信类型与所述第二通信类型不同,且所述第二通信类型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类型。
49.举例来说,第一通信类型包括ipv4类型,第二通信类型包括ipv4和ipv6类型。
50.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基站为多模基站,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包括4g模块,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包括5g模块。
51.具体的,多模基站包括两个模块,第一通信模块转发4g数据流,第二通信模块转发 5g数据流。
52.基于以上实施方式,通过双栈背板的双隧道分别转发多模基站的4g数据流以及5g 数据流。
5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以及图示的连接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有线的连接方式和无线的连接方式。比如,通用主控传输单板以及双栈背板之间可以通过布设有导电图案的pcb板进行有线连接。传输设备和核心网之间可以采用无线连接的方式。其中,无线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移动通信网络连接等。
54.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中,包括通用主控传输单板以及双栈背板,其中双栈背板包括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通用主控传输单板包括第一通用主控传输单板以及第二通用主控传输单板;第一隧道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连接,输出端口与第一传输设备连接,用于在第一通用主控传输单板的管理下传输第一通信模块的数据;所述第二隧道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连接,输出端口与第二传输设备连接,用于在第二通用主控传输单板的管理下传输第二通信模块的数据。以上方案,通过双栈背板的两个隧道分别连接基站的两个通信模块,无需针对基站的多个通讯模块分别设置多个单栈
背板,从而提高基站的集成度。
55.实施例二
5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基站13以及前述任一示例所述的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其中,
57.基站13包括第一通信模块5和第二通信模块6;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的双栈背板 2包括第一隧道3和第二隧道4;第一隧道3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5连接;第二隧道4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6连接。
58.在一个示例中,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一通信模块5对应的第一传输设备7和第二通信模块6对应的第二传输设备8;第一隧道3的输出端口与第一通信模块5对应的第一传输设备7连接;第二隧道4的输出端口与第二通信模块6对应的第二传输设备8 连接。
59.举例来说,如图5所示,图5为通信系统示例。基站13的第一通信模块5对应第一传输设备7,基站13的第二通信模块6对应第二传输设备8。第一通信模块5、第一隧道3以及第一传输设备7之间建立连接。第二通信模块6、第二隧道4以及第二传输设备8之间建立连接。
60.基于以上实施方式,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分别通过各自的传输通道转发数据流。
61.在一个示例中,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一核心网和第二核心网:所述第一传输设备与所述第一核心网连接,所述第二传输设备与所述第二核心网连接。
62.举例来说,如图6所示,图6为通信系统示例。基站13的第一通信模块5对应第一核心网14,基站13的第二通信模块6对应第二核心网15。基站13的第一通信模块5、双栈背板2的第一隧道3、第一通信模块5对应的第一传输设备7以及第一核心网14建立连接。基站13的第二通信模块6、双栈背板2的第二隧道4、第二通信模块6对应第二传输设备8以及第二核心网15建立连接。两个传输线路相互独立。
63.基于以上实施方式,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分别通过各自的传输通道转发数据流到各自对应的核心网。
64.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中,包括基站以及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所述基站包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所述基站数据流传输装置的双栈背板包括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所述第一隧道的输入端口与所述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隧道的输入端口与所述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连接。以上方案,通过双栈背板的两个隧道分别连接基站的两个通信模块,无需针对基站的多个通讯模块分别设置多个单栈背板,从而提高基站的集成度。
65.实施例三
6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基站数据流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7.s101、第一隧道接收第一通用主控传输单板的处理信号,并转发第一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到第一传输设备;
68.s102、第二隧道接收第二通用主控传输单板的处理信号,并转发第二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到第二传输设备。
69.结合场景示例来说:第一通信模块转发的数据流通过双栈背板的第一隧道传输到第一传输设备。第二通信模块转发的数据流通过双栈背板的第二隧道传输到第二传输设
备。
70.基于以上实施方式,通过一个双栈背板实现多种数据流的传输,从而减少传输部署的投入。
7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限制转发传输数据流的类型。实际应用中,作为示例,可在执行上述通信数据流传输方案前,部署前述的通信系统。具体的,将双栈背板第一隧道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连接,将双栈背板第一隧道的输出端口与第一传输设备连接;将双栈背板第二隧道的输入端口与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连接,将双栈背板第二隧道的输出端口与第二传输设备连接;将双栈背板第一隧道与第一通用主控传输单板建立连接;将双栈背板第二隧道与第二通用主控传输单板建立连接。基于以上实施方式,完成了数据流传输通道部署,基站数据流通过部署的通道进行传输。
72.在一个示例中,双栈背板集成安装在所述基站的基带处理单元上;通用主控传输单板安装在所述基带处理单元的插槽。
73.基于以上实施方式,双栈背板直接集成安装在所述基站的基带处理单元上,基站发出的数据流可以直接输入双栈背板,再通过双栈背板进行转发,无需针对基站的多个通讯模块分别设置多个单栈背板,从而提高基站的集成度。
74.在一个示例中,基带处理单元包括第一输入接口、第二输入接口、第一输出接口以及第二输出接口;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通过所述第一输入接口以及连接第一输入接口的第一隧道的输入端口传输到第一隧道;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通过所述第二输入接口以及连接第二输入接口的第二隧道的输入端口传输到第二隧道;第一隧道将第一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转发给与第一隧道输出端口连接的第一传输设备;第二隧道将第二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转发给与第二隧道输出端口连接的第二传输设备。
75.结合场景示例来说,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第一隧道以及第一传输设备之间建立连接。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第二隧道以及第二传输设备之间建立连接。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通过已建立连接的第一隧道转发到第一传输设备。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通过已建立连接的第二隧道转发到第二传输设备。两个连接互相独立。
76.基于以上实施方式,通过双栈背板的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对基站发出的2种数据流分别进行转发到对应的传输设备,从而减少背板资源的投入。
77.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通信类型的数据流通过第一隧道传输,第二通信类型的数据流通过第二隧道传输。所述第一通信类型与所述第二通信类型不同,且所述第二通信类型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类型。
78.结合场景示例来说,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发出的ipv4数据流通过双栈背板的第一隧道传输到第一传输设备。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发出的ipv4或ipv6数据流通过双栈背板的第二隧道传输到第二传输设备。
79.基于以上实施方式,基站发出的多种通信类型的数据流通过各自对应的隧道进行传输,实现同时传输互不干扰。
80.在一个示例中,基站为多模基站,多模基站第一通信模块发出4g数据流,多模基站第二通信模块发出5g数据流。
81.结合场景示例来说,多模基站包括4g和5g制式,通过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分别控制4g数据流和5g数据流的转发,第一通信模块发出的4g数据流通过连接的双栈背
板的第一隧道传输到第一传输设备,第二通信模块发出的5g数据流通过连接的双栈背板的第二隧道传输到第一传输设备。
82.基于以上实施方式,通过双栈背板的双隧道实现多模基站的4g数据流以及5g数据流的分别传输,提高基站的集成度。
83.在一个示例中,基站数据流传输方法还包括第一传输设备与所述第一核心网连接,第一核心网支持第一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第二传输设备与所述第二核心网连接,第二核心网支持第二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
84.结合场景示例来说,多模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对应第一核心网,多模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对应第二核心网。多模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双栈背板的第一隧道、第一传输设备以及第一核心网建立连接。多模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双栈背板的第二隧道、第二传输设备以及第二核心网建立连接。多模基站的第一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通过第一隧道转发,经过第一传输设备到达第一核心网。多模基站的第二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通过第二隧道转发,经过第二传输设备到达第二核心网。
85.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数据流传输方法中,双栈背板的第一隧道接收第一通用主控传输单板的处理信号,第一隧道转发第一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到第一传输设备;双栈背板的第二隧道接收第二通用主控传输单板的处理信号,第二隧道转发第二通信模块发出的数据流到第二传输设备。以上方案,通过双栈背板的两个隧道分别连接基站的多个通信模块,双栈背板的两个隧道分别转发基站的多个通信模块对应的数据流,无需针对基站的多个通讯模块分别设置多个单栈背板,从而提高基站的集成度。
86.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87.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