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5392发布日期:2022-10-05 00:25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蓝牙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盒。


背景技术:

2.tws技术在蓝牙耳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种新产品tws蓝牙耳机应运而生,tws蓝牙耳机的左右耳塞可在没有电缆连接的情况下独立工作。
3.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无线耳机的小型化及其精美的外观,满足了用户对耳机的需求,为了对tws耳机进行收纳及供电,无线耳机充电盒开始出现在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
4.现有的充电盒设计采用磁铁吸附的方式实现开关盖的阻力效果,该结构需要设置至少两组对向吸附的磁铁,生产成本较高,且只有在关闭和打开的开始位置才有阻力感,用户开关盖的手感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盒,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因采用磁吸附开关方式,生产成本较高、开关时用户手感欠佳技术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种充电盒,包括上盖、下盖及翻盖组件,所述上盖轴旋转连接于所述下盖上,所述翻盖组件包括连接座及弹性连接件,所述下盖的内侧壁连接所述连接座,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平直部、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及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所述平直部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座内,所述平直部相对的两端弯曲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上盖。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连接座连接所述下盖的内侧壁,置于所述连接座内的所述弹性连接件连接所述上盖,在所述上盖翻转时,所述平直部随所述上盖的翻转而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绕所述平直部的轴向旋转,因所述平直部连接于所述连接座内,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随转动的方向而对所述上盖施加不同方向的张力,进而使所述上盖保持打开或盖合状态,通过简单的结构替代磁性吸附方式,节约了生产成本,且因所述弹性连接件持续施加有弹性张力,使开合盖时的手感更佳。
9.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的一侧缘凸起形成插接块,所述插接块自所述上盖向所述下盖方向延伸,所述下盖的一侧缘内凹形成插接槽,所述插接块插接于所述插接槽内,所述插接槽相对的侧壁内凹形成翻盖孔,所述插接块内套接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贯穿所述插接块,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翻盖孔内。
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座包括底板及侧板,所述底板连接于所述下盖的内侧壁上,所
述底板相对的两端向所述上盖方向延伸,形成所述侧板,所述底板、所述侧板与所述下盖的内侧壁围合形成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与所述插接槽连通。
11.进一步地,所述插接块相对的侧壁内凹形成第一活动孔及第二活动孔,且所述第一活动孔及所述第二活动孔置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孔内,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活动孔内。
12.进一步地,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插接槽的一端连接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及固定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及所述第二限位部自所述底板向所述上盖方向延伸,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及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固定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插接槽的一端,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向所述连接槽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固定槽,所述平直部置于所述固定槽内。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沿所述平直部的中心对称设置。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包括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第一弹性螺旋部及第一连接部,所述平直部的一端弯曲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螺旋部,所述第一弹性螺旋部远离第一弯曲部的一端弯曲向上延伸,形成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一弯曲部之间形成锐角,所述第二弯曲部远离所述第一弹性螺旋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平行于所述平直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部连接所述平直部。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平直部之间形成锐角,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锐角。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包括第三弯曲部、第四弯曲部、第二弹性螺旋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平直部远离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的一端弯曲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远离所述平直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螺旋部,所述第二弹性螺旋部远离第三弯曲部的一端弯曲向上延伸,形成第四弯曲部,所述第四弯曲部与所述第三弯曲部呈锐角,所述第四弯曲部远离所述第二弹性螺旋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于所述平直部,所述第二弹性支撑部连接所述平直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盒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盒在第二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1中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1中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图1中弹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4][0025][0026]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8]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9]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0]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充电盒,包括上盖10、下盖20及翻盖组件
30,所述上盖10轴旋转连接于所述下盖20上,具体地,所述上盖10的一侧缘凸起形成插接块110,所述插接块110自所述上盖10想所述下盖20方向延伸,所述下盖20的一侧缘内凹形成插接槽210,所述插接槽210与所述插接块110对应,所述插接块110插接于所述插接槽210内,所述上盖10与所述下盖20盖合呈一体式结构,所述上盖10与所述下盖20盖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电子元件。
[0031]
所述插接槽210相对的侧壁内凹形成翻盖孔220,所述插接块110内套接旋转轴120,所述旋转轴120贯穿所述插接块110,并凸出于所述插接块110外,当所述插接块110插接于所述插接槽210内时,所述旋转轴120相对的两端插接于所述翻盖孔220内,以使所述插接块110固定于所述插接槽210内,进而使所述上盖10固定于所述下盖20上。所述旋转轴120转动连接于所述翻盖孔220内,通过所述旋转轴120沿轴向旋转,以使所述上盖10打开或闭合所述下盖20。
[0032]
请参阅图1及图5,所述翻盖组件30包括连接座310及弹性连接件320,所述下盖20的内侧壁连接所述连接座310,所述连接座310包括底板311及侧板312,所述底板311连接于所述下盖20的内侧壁上,所述底板311相对的两端向所述上盖10方向延伸,形成所述侧板312,所述底板311、所述侧板312与所述下盖20的内侧壁围合形成连接槽313,所述连接槽313与所述插接槽210连通。所述连接部内活动连接所述弹性连接件320。
[0033]
请参阅图6,所述弹性连接件320包括平直部321、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及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所述平直部321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座310内,所述平直部321相对的两端弯曲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远离所述平直部321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上盖10。在所述上盖10翻转时,所述平直部321随所述上盖10的翻转而沿轴心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绕所述平直部321的轴向旋转,因所述平直部321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座310内,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随转动的方向而对所述上盖10施加不同方向的张力,进而使所述上盖10保持打开或盖合状态,通过简单的结构替代磁性吸附方式,节约了生产成本,且因所述弹性连接件320持续施加有弹性张力,使开合盖时的手感更佳。
[0034]
请参阅图5,所述底板311远离所述插接槽210的一端连接第一限位部314、第二限位部315及固定部316,所述第一限位部314及所述第二限位部315自所述底板311向所述上盖10方向延伸,所述固定部316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314及所述第二限位部315之间,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限位部314、所述固定部316及所述第二限位部315依次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314、所述固定部316与所受第二限位部315相互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314及所述第二限位部315平行于所述插接槽210的开槽方向。
[0035]
所述固定部316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311远离所述插接槽210的一端,所述固定部316的另一端向所述连接槽313的中心方向延伸,所述固定部316与所述底板311围合形成固定槽317,所述平直部321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槽317,所述固定槽317用于将所述弹性连接件320固定于所述连接槽313内,避免其因开合盖而脱离所述连接槽313。
[0036]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316朝向所述底板311的一面凸起形成隔断块,所述隔断块、所述固定部316与所述底板311围合形成固定孔,所述平直部321插接于所述固定孔内,所述固
定孔可进一步避免所述弹性连接件320转动时发生位移,提升其稳定性。
[0037]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插接块110相对的侧壁内凹形成第一活动孔111及第二活动孔112,且所述第一活动孔111及所述第二活动孔112置于所述连接槽313内,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远离所述平直部32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孔111内,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远离所述平直部32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活动孔112内,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在所述上盖10随所述旋转轴120转动开合时,所述弹性连接件320可随所述上盖10的转动而转动,随时可对所述上盖10施加弹性张力。
[0038]
请参阅图6,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包括第一弯曲部3221、第二弯曲部3222、第一弹性螺旋部3223及第一连接部3224,所述平直部321的一端弯曲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自所述平直部321的一端向所述平直部321的中心方向延伸,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与所述平直部321之间形成锐角,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远离所述平直部32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螺旋部3223,所述第一弹性螺旋部3223远离第一弯曲部3221的一端弯曲向上延伸,形成第二弯曲部3222,所述第二弯曲部3222与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之间形成锐角,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与所述第二弯曲部3222沿所述弹性螺旋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弯曲部3222远离所述第一弹性螺旋部322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224,所述第一连接部3224平行于所述平直部321,且所述第一连接部3224自所述第二弯曲部3222远离所述第一弹性螺旋部3223的一端向所述平直部321的中心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3224插接于所述第一活动孔111内,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连接部3224与所述第二弯曲部3222之间形成锐角,且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连接所述平直部321后,整体结构呈“m”型。
[0039]
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即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及所述第二弯曲部3222始终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弹性螺旋部3223对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及所述第二弯曲部3222施加张力,使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及所述第二弯曲部3222对所述插接块110持续施加张力。当所述上盖10旋转打开时,所述插接块110沿所述旋转轴120旋转,通过所述第一活动孔111带动所述第一连接部3224斜向上移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沿所述平直部321的轴向向上旋转,此时,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及所述第二弯曲部3222沿开盖方向对所述插接块110施加张力,使所述上盖10打开并保持打开状态,当所述上盖10旋转闭合时,所述第已弹性支撑连接部沿所述平直部321的轴向向下旋转,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及所述第二弯曲部3222沿闭盖方向对所述插接块110施加张力,使所述上盖10闭合并保持闭合状态。
[0040]
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包括第三弯曲部3231、第四弯曲部3232、第二弹性螺旋部3233及第二连接部3234,所述平直部321远离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的一端弯曲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弯曲部3231,所述第三弯曲部3231与所述第一弯曲部3221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弯曲部3231远离所述平直部32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螺旋部3233,所述第二弹性螺旋部3233与所述第一弹性螺旋部3223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弹性螺旋部3233远离第三弯曲部3231的一端弯曲向上延伸,形成第四弯曲部3232,所述第四弯曲部3232与所述第三弯曲部3231呈锐角,所述第四弯曲部3232与所述第二弯曲部3222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弯曲部3232远离所述第二弹性螺旋部323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3234,所述第二连接部3234平行于所述平直部321,且所述第二连接部3234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224相对设置,所述
第二连接部3234插接于所述第二活动孔112内,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连接所述平直部321后,整体呈“m”型结构,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与所述平直部321连接后,整体呈双“m”型结构。
[0041]
当所述上盖10沿所述旋转轴120旋转开盖时,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抵接所述第一限位部314,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315,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314及所述第二限位部315,避免所述弹性连接件320旋转过度,使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的张力向所述下盖20的中心方向施加,导致开盖过度的情况,可以理解地,所述连接槽313的深度大于所述插接槽210的深度,当所述上盖10沿所述旋转轴120旋转闭盖时,可避免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因抵接所述底板311导致无法继续转动,进而导致无法合盖的情况。
[0042]
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沿所述平直部321的中心对称设置,通过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连接部322及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连接部323,使其与所述插接块110的连接更为稳定,避免因单侧受力或受力不均的情况导致所述插接块110发生位移,进而导致开合盖功能受影响的情况发生。
[004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