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13744发布日期:2022-08-03 15:21阅读:61来源:国知局
折叠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支架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折叠支架。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靠手拿着手机、平板等进行观看显然很不方便,为了给手机找到一个支撑点,手机支架这种产品应运而生。
3.现有的手机支架大部分都能够进行翻转,以使手机支架形成一个具有倾角的支撑面用来放置手机,从而手机能够呈角度的摆放,便于使用者的观看体验。然而,相关能够翻转的手机支架产品,主要是通过设置多个支架以及各支架之间的转动关节,通过旋转多个转动关节以将各支架展开,使得末端用于支撑手机的支架调整至合适的角度。这种手机支架产品需要在高度方向上展开,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支架,能够使得支撑件在基底上转动而不离开基底,翻转时占用空间更小。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支架,用于放置电子产品,包括基底、支撑件和翻折件,基底包括翻转部和连接于翻转部的基部,支撑件设置于翻转部的表面,支撑件具有用于抵靠电子产品的工作端面和背离于工作端面的支撑端面,支撑件朝向于基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翻转部与基部之间;翻折件包括朝向支撑件的连接部以及远离支撑件的抵顶部,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支撑件,且能够拆卸地设置在支撑件的表面上,抵顶部转动连接于基部,抵顶部与连接部相转动连接;支撑件贴合于翻转部的表面时,连接部和抵顶部平铺于翻转部和基部的表面;支撑件朝向基部翻折至第一位置时,连接部设置于支撑端面,且抵顶部支撑于支撑件呈第一支撑状态;支撑件朝向基部翻折至第二位置时,连接部设置于工作端面,且抵顶部支撑于支撑件呈第二支撑状态。
7.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支架,支撑件通过贴合在翻转部表面,以使连接部和抵顶部平铺于翻转部和基部的表面,即折叠支架处于摊开状态;当需要使用折叠支架以支撑电子产品时,通过将支撑件远离于翻转部并朝向基部翻转,且翻折件的连接部设置在支撑端面上,以使抵顶部支撑于支撑件并呈第一支撑状态;同时,将支撑件远离于翻转部并朝向基部翻转时,将翻折件的连接部设置在工作端面上,以使抵顶部支撑于支撑件并呈第二支撑状态;通过将支撑件在基底上翻折,支撑件只需在基底上进行翻折而无需离开基底,有效地降低了支撑件翻折时所占用的空间。
8.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包括依次相转动连接的多个连接结构,各连接结构能够依次堆叠且连接于支撑端面上或工作端面上。
9.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具有磁性,各连接结构相磁吸以堆叠,且通过磁吸连接
于支撑端面上或工作端面上。
10.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外表面、工作端面和支撑端面均设置有魔术贴,各连接结构相粘接以堆叠,且通过魔术贴粘接于支撑端面上或工作端面上。
11.在一个实施例中,各连接结构相扣接以堆叠,且扣接于支撑端面上或工作端面上。
12.在一个实施例中,翻转部和基部之间形成有翻转轴线,且翻转轴线与支撑件的转轴线相重合,翻转部能够绕于翻转轴线朝向基部翻折。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上开设有容置槽,容置槽的开口端朝向基部,连接部设置于容置槽内且转动连接于容置槽的底侧端。
14.在一个实施例中,基部上设置有面层,支撑件贴合于翻转部的表面时,面层的表面与支撑件的支撑端面齐平。
15.在一个实施例中,面层上开设有避让槽,避让槽的开口与容置槽的开口相正对,抵顶部设置于避让槽内且转动连接于避让槽的底侧端。
16.在一个实施例中,翻转部与基部的大小相同。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支架摊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支架在第一支撑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支架在第二支撑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支架对折收拢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3.100、折叠支架;10、基底;101、翻转轴线;11、翻转部;12、基部;20、支撑件;201、容置槽;21、工作端面;22、支撑端面;30、翻折件;31、连接部;311、连接结构;32、抵顶部;40、面层;41、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8.现有的手机支架大部分都能够进行翻转,以使手机支架形成一个具有倾角的支撑面用来放置手机,从而手机能够呈角度的摆放,便于使用者的观看体验。然而,相关能够翻转的手机支架产品,主要是通过设置多个支架以及各支架之间的转动关节,通过旋转多个转动关节以将各支架展开,使得末端用于支撑手机的支架调整至合适的角度。这种手机支架产品需要在高度方向上展开,占用空间较大。
29.由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支架,能够使得支撑件在基底上转动而不离开基底,翻转时占用空间更小。
30.具体地,请参考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支架100,用于放置电子产品,包括基底10、支撑件20和翻折件30,基底10包括翻转部11和相连接的基部12,支撑件20设置于翻转部11的表面,支撑件20具有用于抵靠电子产品的工作端面21和背离于工作端面21的支撑端面22,支撑件20朝向于基部1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翻转部11与基部12之间;翻折件30包括朝向支撑件20的连接部31以及远离支撑件20的抵顶部32,连接部31转动连接于支撑件20,且能够拆卸地设置在支撑件20的表面上,抵顶部32转动连接于基部12,抵顶部32与连接部31相转动连接。
31.支撑件20贴合于翻转部11的表面时,连接部31和抵顶部32平铺于翻转部11和基部12的表面(如图1所示);支撑件20朝向基部12翻折至第一位置时,连接部31设置于支撑端面22,且抵顶部32支撑于支撑件20呈第一支撑状态(如图2所示);支撑件20朝向基部12翻折至第二位置时,连接部31设置于工作端面21,且抵顶部32支撑于支撑件20呈第二支撑状态(如图3所示)。
32.上述的翻转部11和基部12分别为基底10的两个部分,翻转部11和基部12相连接以组合形成基底10;其中,翻转部11用于支撑平铺状态下的支撑件20,基部12则用于与翻折件30的抵顶部32相连接,当支撑件20朝向于基部12翻转时,抵顶部32能够被带动转动以对支撑件20和连接部31进行抵顶支撑。具体地,翻转部11和基部12之间可以为固定连接,翻转部11和基部12共同组合形成整块的基底10;或者,翻转部11和基部12之间可以为转动连接,翻转部11能够绕于连接处转动,以实现基底10的翻折收拢效果。
33.支撑件20转动连接于翻转部11与基部12之间,从而当支撑件20进行翻转时,支撑件20的一侧为翻转部11,支撑件20的另一侧为基部12;当翻转部11和基部12之间为转动连接时,翻转部11和基部12之间的转动中心与支撑件20的转动中心相重合。
34.具体地,支撑件20可以为支架结构、板状结构等,本技术实施例中以板状结构进行举例说明。可以理解地,上述的工作端面21指的是支撑件20用于支撑抵靠电子产品的一端面,则支撑端面22即为支撑件20上与工作端面21相背离的一端面。支撑件20转动连接在基底10的翻转部11与基部12之间,在初始状态下,支撑件20贴设于翻转部11,即支撑件20处于
平铺状态;当需要使用折叠支架100时,可手动操作翻转支撑件20,以使支撑件20绕于连接处转动一预设角度,可以理解地,该角度为钝角,从而支撑件20得以转动至工作端面21呈倾斜向上设置,以供于电子产品的倚靠。
35.在翻转支撑件20时,翻折件30被带动以进行翻折并对支撑件20进行支撑;当支撑件20翻转并将连接部31设置在支撑端面22时,此时抵顶部32与连接部31形成角度,抵顶部32能够抵顶于连接部31以及支撑件20形成三角型结构,以使支撑件20保持于当前位置,并以此位置为第一支撑状态;当支撑件20翻转并将连接部31设置在工作端面21时,此时抵顶部32与连接部31形成角度,抵顶部32能够抵顶于连接部31以及支撑件20形成三角型结构,以使支撑件20保持于当前位置,并以此位置为第二支撑状态。可以理解地,在第一支撑状态下,连接部31设置于支撑件20的支撑端面22,而第二支撑状态下,连接部31设置于支撑件20的工作端面21,即第二支撑状态下的支撑件20的翻转角度更大,从而支撑件20形成的倾角也更大,从而支撑件20具有倾角较小的第一支撑状态和倾角较大的第二支撑状态,用户能够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使用。
36.其中,连接部31能够拆卸地设置在支撑件20的表面上,当支撑件20翻转至第一支撑状态或第二支撑状态下时,连接部31能够设置在支撑端面22或工作端面21上,当支撑件20平铺于翻转部11时,连接部31从支撑件20的表面拆下,以使连接部31也处于平铺状态并与支撑件20平齐。可以理解地,连接部31与支撑件20的拆卸连接方式可以为磁吸连接、粘接、卡接等,当需要连接时,只需将连接部31朝向支撑件20抵靠,当需要拆分时,只需手动将连接部31与支撑件20剥离分开即可。
37.上述的电子产品可以是手机、平板、mp3、mp4等多种播放器,利用折叠支架100来支撑这些电子产品以供于摆放观看,而无需用手握持。其中,当折叠支架100用于支撑电子产品以供于使用者观看时,基底10被放置于桌面以供于防滑支撑,由此,基底10的底部一般设置防滑材料,例如底胶。而基底10的表面则用于支撑放置的电子产品,由此,基底10的表面一般采用柔软且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的材料,例如仿超纤布料等。支撑件20用于对放置的电子产品的背面进行支撑依靠,因此支撑件20一般采用板状结构,例如玻纤维板等,且在玻纤维板外套设肤感面料层,以提高使用者的触感和使用体验。
3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支架100,支撑件20通过贴合在翻转部11表面,以使连接部31和抵顶部32平铺于翻转部11和基部12的表面,即折叠支架100处于摊开状态;当需要使用折叠支架100以支撑电子产品时,通过将支撑件20远离于翻转部11并朝向基部12翻转,且翻折件30的连接部31设置在支撑端面22上,以使抵顶部32支撑于支撑件20并呈第一支撑状态;同时,将支撑件20远离于翻转部11并朝向基部12翻转时,将翻折件30的连接部31设置在工作端面21上,以使抵顶部32支撑于支撑件20并呈第二支撑状态;通过将支撑件20在基底10上翻折,支撑件20只需在基底10上进行翻折而无需离开基底10,有效地降低了支撑件20翻折时所占用的空间。
39.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31包括依次相转动连接的多个连接结构311,各连接结构311能够依次堆叠且连接于支撑端面22上或工作端面21上。具体地,连接结构311可以为块状结构,各连接结构311之间通过柔性材料(例如布料等)相连接,以使各连接结构311之间可以正向或反向的翻折对接。在使用折叠支架100时,将支撑件20从贴合于翻转部11的平铺状态向上翻起,并朝向基部12翻转,同时,翻折件30由支撑件20带动而向
上翻折。当需要将支撑件20转动至第一支撑状态时,只需将各支撑件20依次堆叠,然后将靠近于支撑件20的一个连接结构311设置在支撑件20的支撑端面22即可;当需要将支撑件20转动至第二支撑状态时,只需将各支撑件20依次堆叠,然后将靠近于支撑件20的一个连接结构311设置在支撑件20的工作端面21即可。
4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3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结构311之间相转动连接,其中一个连接结构311转动连接于抵顶部32,另一个连接结构311转动连接于支撑件20。将支撑件20进行翻转,然后将两个连接结构311朝向基底10的一侧相翻折对接,并将靠近于支撑件20的连接结构311的另一侧设置在支撑端面22的表面上,此时连接部31与连接结构311以及支撑件20形成角度,连接部31支撑起支撑件20并形成稳固的三角型结构,此时支撑件20处于第一支撑状态并能够支撑电子产品。其中,在将支撑件20进行翻转后,将两个连接结构311背向基底10的一侧相翻折对接,并将靠近于支撑件20的连接结构311的另一侧设置在支撑端面22的表面上,此时支撑件20处于第二支撑状态并能够支撑电子产品。
41.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311具有磁性,各连接结构311相磁吸以堆叠,且通过磁吸连接于支撑端面22上或工作端面21上。在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311内设置有磁体,且支撑件20对应于连接结构311的设置位置也设置有磁体,各连接结构311可通过磁体之间的磁吸力以翻折而堆叠,堆叠后的连接结构311也可通过磁体之间的磁吸力而吸附在支撑件20的支撑端面22上或工作端面21上,以时支撑件20保持第一支撑状态或第二支撑状态。
42.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311为磁体,且连接结构311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两个磁体分别通过面料进行包覆并连接,两个磁体能够通过翻卷相连的面料以实现翻折堆叠,将两个磁体的同侧面翻折为相对且相吸附贴合设置;同时,两个磁体还分别通过柔软的面料连接于支撑件20和抵顶部32,翻转支撑件20时,将两个堆叠的磁体吸附至支撑件20的工作端面21或支撑端面22上,同时抵顶部32将与两个磁体以及与磁体相吸附连接的支撑件20呈角度,从而抵顶部32能够支撑于支撑件20,并形成三角型的稳固的结构,以供于支撑件20的工作端面21对电子产品进行抵靠。
43.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结构311的外表面、工作端面21和支撑端面22均设置有魔术贴,各连接结构311相粘接以堆叠,且通过魔术贴粘接于支撑端面22上或工作端面21上。支撑件20翻转时,可将各连接结构311依次堆叠且通过魔术贴相粘连,然后将堆叠后的连接结构311粘连至支撑件20的工作端面21或支撑端面22上,以使支撑件20保持第一支撑状态或第二支撑状态。
44.在一个实施例中,各连接结构311相扣接以堆叠,且扣接于支撑端面22上或工作端面21上。支撑件20翻转时,可将各连接结构311依次堆叠且通过卡扣相连接,然后将堆叠后的连接结构311扣接至支撑件20的工作端面21或支撑端面22上,以使支撑件20保持第一支撑状态或第二支撑状态。
45.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翻转部11和基部12之间形成有翻转轴线101,且翻转轴线101与支撑件20的转轴线相重合,翻转部11能够绕于翻转轴线101朝向基部12翻折。其中,翻转轴线101指的是基底10上翻转部11和基部12之间的交界线,翻转部11能够绕于该翻转轴线101转动,以使翻转部11的顶面朝向基部12的顶面翻转;同时,由于翻转轴线
101与支撑件20的转轴线相重合,支撑件20能够随翻转部11的转动而同步转动,以使翻转部11与基部12形成对折,且支撑件20夹设于翻转部11与基部12之间。当需要收纳折叠支架100时,可将翻转部11与基部12翻转以形成对折后进行收纳,占用空间更小,便于收纳。
46.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20上开设有容置槽201,容置槽201的开口端朝向基部12,连接部31设置于容置槽201内且转动连接于容置槽201的底侧端。可以理解地,支撑件20呈u型结构,且u型呈开口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翻转轴线101处。连接部31设置于容置槽201内,当支撑件20翻转时,支撑件20将带动翻折件30向上并绕于与基部12的连接处转动,同时,将连接部31设置在支撑件20的u型呈闭口的一端的表面上,以使连接部31的多个连接结构311堆叠,且抵顶部32与支撑件20呈角度且绷紧,从而支撑件20维持于第一支撑状态或第二支撑状态。
47.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基部12上设置有面层40,支撑件20贴合于翻转部11的表面时,面层40的表面与支撑件20的支撑端面22齐平。当折叠支架100处于摊开状态时,支撑件20平铺于基部12上,此时支撑件20的支撑端面22与面层40的顶面相齐平,使得折叠支架100的整体结构更加规整,有效地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48.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面层40上开设有避让槽41,避让槽41的开口与容置槽201的开口相正对,抵顶部32设置于避让槽41内且转动连接于避让槽41的底侧端。通过在面层40上开设避让槽41,避让槽41能够与容置槽201共同组合形成用于容置翻折件30的内部空间,从而翻折件30无需在支撑件20和面层40至外再利用空间设置,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紧凑型,进而降低了折叠支架100的体积。
49.请参考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翻转部11与基部12的大小相同。通过将翻转部11与基部12设为相同大小的结构,将翻转部11绕于翻转轴线101翻转以与基部12实现对折收拢时,翻转部11与基部12相对设置且相重合,此时收拢后的体积最小。
5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