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65331发布日期:2023-03-24 14:04阅读:28来源:国知局
耳机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耳机盒。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用户对于耳机的便携性及耳机的音质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tws(true wireless stereo,无线立体声)蓝牙耳机在用户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3.目前,常见的无线耳机在入盒检测时,一般通过发声装置、拾音装置和系统芯片对耳机是否入盒进行检测,例如,发声装置发出特征声音,拾音装置采集该声音,系统芯片分析拾音装置采集的声音,以在拾音装置采集到的声音与内置的音源匹配时,确定耳机已经入盒。
4.然而,对于这样的耳机盒,在检测耳机是否入盒时,并未对耳机盒的发声装置和拾音装置之间的声音传输进行处理,导致发声装置和拾音装置之间的声音传输出现发散和失真情况,进而导致耳机盒的入盒检测准确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6.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耳机盒,该耳机盒通过设置第一导音结构,对第一耳机的第一发音部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一主收音部,并设置第二导音结构,对第二耳机的第二发音部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二主收音部,对两个耳机的发音部和收音部进行路径设置,以对声音进行聚拢和放大,避免出现声音发散和失真,从而,提高耳机入盒检测的准确性。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耳机盒,该耳机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包括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用于放置第一耳机,所述第二容纳腔用于放置第二耳机;第一导音结构,所述第一导音结构设置在所述盒体中,且所述第一导音结构的一端朝向第一耳机的第一发音部设置,所述第一导音结构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耳机的第一主收音部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发音部发出的声音传送至所述第一主收音部;第二导音结构,所述第二导音结构设置在所述盒体中,且所述第二导音结构的一端朝向第二耳机的第二发音部设置,所述第二导音结构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耳机的第二主收音部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二发音部发出的声音传送至所述第二主收音部。
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盒,通过设置第一导音结构,对第一耳机的第一发音部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一主收音部,并设置第二导音结构,对第二耳机的第二发音部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二主收音部,通过对两个耳机的发音部和收音部进行路径设置,以对声音进行聚拢和放大,避免出现声音发散和失真,从而,提高耳机入盒检测的准确性。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音结构包括:第一锥形管,所述第一锥形管的直径在朝向所述第一发音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二锥形管,所述第二锥形管的直径在朝向所述第一主收音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一导音管,所述第一导音管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锥形管
和所述第二锥形管。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音结构还包括:第三锥形管,所述第三锥形管的直径在朝向所述第一耳机的第一副收音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三锥形管朝向所述第一副收音部设置;第二导音管,所述第二导音管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锥形管和所述第三锥形管。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音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导音管的长度。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音结构包括:第四锥形管,所述第四锥形管的直径在朝向所述第二发音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五锥形管,所述第五锥形管的直径在朝向所述第二主收音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三导音管,所述第三导音管用于连通所述第四锥形管和所述第五锥形管。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音结构还包括:第六锥形管,所述第六锥形管的直径在朝向所述第二耳机的第二副收音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且所述第六锥形管朝向所述第二副收音部设置;第四导音管,所述第四导音管用于连通所述第四锥形管和所述第六锥形管。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导音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导音管的长度。
15.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盒还包括:第三导音结构,所述第三导音结构设置在所述盒体中,且所述第三导音结构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耳机的所述第一发音部设置,所述第三导音结构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耳机的第一副收音部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发音部发出的声音传送至所述第一副收音部;第四导音结构,所述第四导音结构设置在所述盒体中,且所述第四导音结构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耳机的所述第二发音部设置,所述第四导音结构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耳机的第二副收音部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二发音部发出的声音传送至所述第二副收音部。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盒体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导音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所述第二导音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内侧壁之间。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锥形管朝向所述第一发音部的最大直径与所述第二锥形管朝向所述第一主收音部的最大直径及所述第三锥形管朝向所述第一副收音部的最大直径相等;所述第四锥形管朝向所述第二发音部的最大直径与所述第五锥形管朝向所述第二主收音部的最大直径及所述第六锥形管朝向所述第二副收音部的最大直径相等。
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盒的剖面示意图;
2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盒的俯视示意图;
22.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耳机的入盒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23.附图标记:耳机盒1;盒体10;第一导音结构11;第二导音结构12;第一容纳腔13;第二容纳腔14;第一发音部15;第一主收音部16;第二发音部17;第二主收音部 18;第一锥形管19;第二锥形管20;第一导音管21;第四锥形管22;第三导音结构25;第四导音结构26;第
五锥形管23;第三导音管24;第一侧壁33;第二侧壁34;第一副收音部35;第二副收音部36;第一耳机37;第二耳机38。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25.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盒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盒1包括:盒体10、第一导音结构11、第二导音结构12,其中,盒体10包括第一容纳腔13和第二容纳腔14,第一容纳腔13用于放置第一耳机,第二容纳14腔用于放置第二耳机;第一导音结构11设置在盒体10中,且第一导音结构11的一端朝向第一耳机的第一发音部15设置,第一导音结构11的另一端朝向第一耳机的第一主收音部16设置,用于将第一发音部15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一主收音部16;第二导音结构12设置在盒体10中,且第二导音结构12的一端朝向第二耳机的第二发音部17设置,第二导音结构12的另一端朝向第二耳机的第二主收音部18设置,用于将第二发音部17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二主收音部18。
26.在实施例中,当耳机盒1打开且第一耳机37和第二耳机38未入耳时,第一发音部 15开始发声,第一主收音部16基于第一导音结构11接收第一发音部15发出的声音,第一导音结构11可以将第一发音部15,例如耳机听筒的声音集中且不失真的传入第一主收音部16,避免声音在第一发音部15和第一主收音部16之间传送时,由于缺少导音结构导致的声音发散和失真问题,从而,在耳机入盒时,使得声音传输更加清楚,提高耳机入盒检测的准确性。
27.以及,第二主收音部18基于第二导音结构12接收第二发音部17发出的声音,第二导音结构12可以将第二发音部17例如耳机听筒的声音集中且不失真的传入第二主收音部18,避免声音在第二发音部17和第二主收音部18之间传送时,由于缺少导音结构导致的声音发散和失真问题,从而,在耳机入盒时,使得声音传输更加清楚,提高耳机入盒检测的准确性。
2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盒1,通过设置第一导音结构11,对第一耳机37的第一发音部15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一主收音部16,并设置第二导音结构12,对第二耳机 38的第二发音部17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二主收音部18,通过对两个耳机的发音部和收音部进行路径设置,以对声音进行聚拢和放大,避免出现声音发散和失真,从而,提高耳机入盒检测的准确性。
2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导音结构11包括:第一锥形管19、第二锥形管20和第一导音管21,其中,第一锥形管19的直径在朝向第一发音部15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二锥形管20的直径在朝向第一主收音部16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一导音管 21用于连通第一锥形管19和第二锥形管20。
30.在实施例中,第一锥形管19具有聚拢声音的作用,第二锥形管20具有扩音作用,第一锥形管19和第二锥形管20通过第一导音管21连通,第一发音部15发出的声音通过第一锥形管19、第一导音管21和第二锥形管20传入第一主收音部16,使得声音可以集中且不失真的传入第一主收音部16,从而,提高耳机入耳检测的准确性。可以理解的是,朝向第一发音部15的第一锥形管19与朝向第一主收音部16的第二锥形管20之间通过截面积恒定的第一
导音管连通。其中,第一导音21管可以为独立的管道,也可以为耳机盒的腔体。
31.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导音结构11还包括:第三锥形管(图 1中未示出)和第二导音管(图1中未示出),第三锥形管的直径在朝向第一耳机37 的第一副收音部35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且第三锥形管朝向第一副收音部35设置;第二导音管用于连通第一锥形管19和第三锥形管。
32.在实施例中,将第三锥形管朝向第一副收音部35设置,并通过第二导音管连通第一锥形管19和第三锥形管28,且第一导音管21用于连通第一锥形管19和第二锥形管20,以在通过第一导音装置11将第一发音部15的声音传送至第一主收音部16,以及,将第一发音部15的声音传送至第一副收音部35时,对第一锥形管19共用,以起到简化结构,节约成本的作用。
3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音管的长度小于第一导音管21的长度。可以理解的是,在共用第一锥形管19时,通过将第二导音管的长度设置为小于第一导音管21的长度,可以节省导音管设置成本。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导音结构12包括:第四锥形管22、第五锥形管23和第三导音管24,第四锥形管22的直径在朝向第二发音部17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五锥形管23的直径在朝向第二主收音部18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三导音管24用于连通第四锥形管22和第五锥形管23。
35.在实施例中,第四锥形管22具有聚拢声音的作用,第五锥形管23具有扩音作用,第四锥形管22和第五锥形管23通过第三导音管24连通,第二发音部17发出的声音通过第四锥形管22、第三导音管24和第五锥形管23传入第二主收音部18,使得声音可以集中且不失真的传入第二主收音部18,从而,提高耳机入耳检测的准确性。可以理解的是,朝向第二发音部17的第四锥形管22与朝向第二主收音部18的第五锥形管23之间通过截面积恒定的第三导音管24连通。其中,第三导音管24管可以为独立的管道,也可以为耳机盒的腔体。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导音结构12还包括:第六锥形管(图1中未示出)和第四导音管(图1中未示出),第六锥形管的直径在朝向第二耳机38的第二副收音部36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且第六锥形管朝向第二副收音部36设置;第四导音管用于连通第四锥形管22和第六锥形管31。
37.在实施例中,将第六锥形管朝向第二副收音部36设置,并通过第四导音管连通第四锥形管22和第六锥形管,且第三导音管24用于连通第四锥形管22和第五锥形管23,以在通过第二导音装置12将第二发音部17的声音传送至第二主收音部18,以及,将第二发音部17的声音传送至第二副收音部36时,对第四锥形管22共用,以起到简化结构,节约成本的作用。
3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导音管的长度小于第三导音管24的长度。可以理解的是,在共用第四锥形管22时,通过将第四导音管的长度设置为小于第三导音管24的长度,可以节省导音管设置成本。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耳机盒1还包括第三导音结构25,第三导音结构25 设置在盒体10中,且第三导音结构25的一端朝向第一耳机37的第一发音部15设置,第三导音结构25的另一端朝向第一耳机37的第一副收音部35设置,用于将第一发音部15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一副收音部35。
40.在实施例中,当耳机盒1打开且第一耳机37和第二耳机38未入耳时,第一发音部 15开始发声,第一副收音部35基于第三导音结构25接收第一发音部15发出的声音,第三导音结构25可以将第一发音部15,例如耳机听筒的声音集中且不失真的传入第一副收音部35,避免声音在第一发音部15和第一副收音部35之间传送时,由于缺少导音结构导致的声音发散和失真问题,从而,在耳机入盒时,使得声音传输更加清楚,提高耳机入盒检测的准确性。
41.如图2所示,耳机盒1还包括:第四导音结构26,第四导音结构26设置在盒体10 中,且第四导音结构26的一端朝向第二耳机38的第二发音部17设置,第四导音结构 26的另一端朝向第二耳机38的第二副收音部36设置,用于将第二发音部17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二副收音部36。
42.在实施例中,当耳机盒1打开且第一耳机37和第二耳机38未入耳时,第二发音部 17开始发声,第二副收音部36基于第四导音结构26接收第二发音部17发出的声音,第四导音结构26可以将第二发音部17,例如耳机听筒的声音集中且不失真的传入第二副收音部36,避免声音在第二发音部17和第二副收音部36之间传送时,由于缺少导音结构导致的声音发散和失真问题,从而,在耳机入盒时,使得声音传输更加清楚,提高耳机入盒检测的准确性。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盒体10具有第一侧壁33和第二侧壁34;第一侧壁 33靠近第一容纳腔13,第二侧壁34靠近第二容纳腔24,第一导音结构11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3与第一侧壁33之间,第二导音结构12设置在第二容纳腔24与第二内侧壁34 之间。
44.在实施例中,第一导音结构11设置在第一容纳腔13和第一侧壁33之间,第二导音结构12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4和第二侧壁34之间,便于设置,容易实现。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锥形管19朝向第一发音部15的最大直径与第二锥形管20朝向第一主收音部16的最大直径相等;第三锥形管28朝向第一副收音部 35的最大直径与第一锥形管19朝向第一发音部15的最大直径相等。
46.具体而言,第一锥形管19、第二锥形管20、第三锥形管28的最大直径相等,在生产时易于加工。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四锥形管22朝向第二发音部17的最大直径与第五锥形23管朝向第二主收音部18的最大直径及第六锥形管朝向第二副收音部36的最大直径相等。
48.具体而言,第四锥形管22、第五锥形23和第六锥形管31的最大直径相等,在生产时易于加工。
49.下面结合图3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耳机的入盒检测方法进行举例说明,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用于耳机的入盒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50.步骤s11,开始。
51.步骤s12,判断耳机盒是否打开,若是,执行步骤s13,若否,执行步骤s18。
52.步骤s13,判断第一耳机或第二耳机是否入耳,若是,执行步骤s18,若否,执行步骤s14。
53.步骤s14,第一发音部或第二发音部发声。
54.步骤s15,第一主收音部或第一副收音部接收到第一声音信号,第二主收音部或第
二副收音部接收到第二声音信号。
55.步骤s16,判断第一声音信号是否与预设声音信号匹配,并判断第二声音信号是否与预设声音匹配,若是,执行步骤s17,若否,执行步骤s19。
56.步骤s17,确定第一耳机或第二耳机入盒,第一发音部或第二发音部停止发声。
57.步骤s18,第一发音部或第二发音部不发声。
58.步骤s19,确定第一耳机或第二耳机未入盒。
59.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发音部和第二发音部发出的声音信号的频率应与导音结构的共鸣频率不同,避免在声音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失真。
6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盒1,通过设置第一导音结构11,对第一耳机37的第一发音部15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一主收音部16,并设置第二导音结构12,对第二耳机 38的第二发音部17发出的声音传送至第二主收音部18,通过对两个耳机的发音部和收音部进行路径设置,以对声音进行聚拢和放大,避免出现声音发散和失真,从而,提高耳机入盒检测的准确性。
6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6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