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90961发布日期:2022-09-10 09:02阅读:90来源:国知局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2.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手机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
3.近年来,电子产品朝向轻薄化发展,然传统的光学镜头已难以同时满足微型化和高成像品质的需求。现今的取像装置多具有自动对焦、光学防手震及变焦等功能,然为了实现所述各种功能,取像装置的结构变得相对复杂且其尺寸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电子装置的体积增大。一般在光学镜头的工艺中,镜头元件之间容易有组装公差,产生组装歪斜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光学镜头的良品率。此外,光学镜头在有限的空间中,难以通过有限的零组件空间配置出可有效驱动光学元件的驱动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有助于解决组装过程中所产生组装歪斜的问题,提升良品率,从而减少光学像差,借以提供较高的光学规格。此外,通过对驱动机构适当的配置,可达到移动光学元件所需的有效驱动力并达到较准确的控制效率。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含一固定基座、一可动载体、一引导元件、一成像镜头、一电子感光元件、一自动对焦驱动装置以及一影像稳定驱动装置。可动载体设置于固定基座上。引导元件设置于固定基座与可动载体之间,且引导元件提供可动载体相对固定基座运动的一自由度。成像镜头固定于可动载体上。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以接收成像镜头的光学影像信号。自动对焦驱动装置包含彼此对应设置的一第一磁石元件以及一第一线圈元件,其中第一磁石元件和第一线圈元件其中一者设置于成像镜头或可动载体,第一磁石元件和第一线圈元件其中另一者设置于固定基座,且自动对焦驱动装置用以提供成像镜头自动对焦的驱动力。影像稳定驱动装置用以提供电子感光元件影像稳定的驱动力。固定基座与可动载体各自具有一引导结构,且引导结构互相对应且分别承靠于引导元件,使得可动载体可沿平行于成像镜头的一光轴的方向移动。其中,相机模块还包含一反射元件,反射元件固定于固定基座上,且反射元件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分别对应成像镜头与电子感光元件。
6.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含一固定基座、一可动载体、一引导元件、一成像镜头、一电子感光元件、一自动对焦驱动装置以及一影像稳定驱动装置。可动载体设置于固定基座上。引导元件设置于固定基座与可动载体之间,且引导元件提供可动载体相
对固定基座运动的一自由度。成像镜头固定于可动载体上。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以接收成像镜头的光学影像信号。自动对焦驱动装置包含彼此对应设置的一第一磁石元件以及一第一线圈元件,其中第一磁石元件和第一线圈元件其中一者设置于成像镜头或可动载体,第一磁石元件和第一线圈元件其中另一者设置于固定基座,且自动对焦驱动装置用以提供成像镜头自动对焦的驱动力。影像稳定驱动装置用以提供电子感光元件影像稳定的驱动力。固定基座与可动载体各自具有一引导结构,且引导结构互相对应且分别承靠于引导元件,使得可动载体可沿平行于成像镜头的一光轴的方向移动。其中,影像稳定驱动装置包含一第二磁石元件以及一第二线圈元件,其中第二磁石元件固定于固定基座,且第二磁石元件对应第二线圈元件设置。固定基座具有至少三个注料痕。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相机模块。
8.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其具有自动对焦以及影像稳定的功能,且在前述配置架构下的相机模块能有较高的组装精度。此外,可驱动的元件(例如,可动载体、成像镜头和电子感光元件)皆配置为可相对于固定基座移动,借此能够降低驱动控制的难度,以达到较准确的控制效率。
9.以上的关于本技术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10.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11.图2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12.图3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另一侧分解示意图。
13.图4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沿4-4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14.图5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的上视示意图。
15.图6绘示图5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沿6-6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16.图7绘示图2中区域el1的放大示意图。
17.图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18.图9绘示图8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19.图10绘示图8的相机模块的另一侧分解示意图。
20.图11绘示图8的相机模块沿11-11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21.图12绘示图8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的上视示意图。
22.图13绘示图12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沿13-13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23.图14绘示图9中区域el2的放大示意图。
24.图1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25.图16绘示图15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26.图17绘示图15的相机模块的另一侧分解示意图。
27.图18绘示图15的相机模块沿18-18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28.图19绘示图15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的上视示意图。
29.图20绘示图19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沿20-20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30.图21绘示图16中区域el3的放大示意图。
31.图22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32.图2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33.图24绘示图23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34.图25绘示以超广角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35.图26绘示以高像素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36.图27绘示以摄远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37.图2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38.【符号说明】
39.1,1b,1c,1d:相机模块11,11b,11c:外壳
40.110,110b,110c:开孔
41.111,111b,111c:固定板12,12b,12c,12d:固定基座120,120b,120c:引导结构121,121b,121c,121d:第一容置部122,122b,122c,122d:第二容置部123,123b,123c:磁石容置部
42.gt:注料痕
43.rsp:降面部
44.ctp:切痕部
45.13,13b,13c:可动载体130,130b,130c:引导结构14,14b,14c,14d:成像镜头15,15b,15c,15d:电子感光元件16,16b,16c:引导元件17,17b,17c,17d:反射元件
46.obs:物侧表面
47.ims:像侧表面
48.rls:反射面
49.18,18b,18c: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1,181b,181c:第一磁石元件182,182b,182c:第一线圈元件19,19b,19c: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1,191b,191c:第二磁石元件192,192b,192c:软性电路板
50.isp:内基板
51.ocp:外环板
52.193,193b,193c:弹性支撑元件
53.194,194b,194c:第二线圈元件
54.5,6:电子装置
55.50a:超广角取像装置
56.50b:高像素取像装置
57.50c,50d:摄远取像装置
58.51:闪光灯模块
59.52:对焦辅助模块
60.53:影像信号处理器
61.54:显示模块
62.60z,60a,60b,60c,60d,60e,60f,60g,60h:取像装置
63.61:闪光灯模块
64.ioa:光轴
65.dpa:平行于光轴的方向
66.dpe:垂直于光轴的方向
67.h1:第一容置部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高度
68.h2:第二容置部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高度
69.d:电子感光元件的中心与成像镜头的光轴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70.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7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含一固定基座、一可动载体、一引导元件、一成像镜头、一电子感光元件、一自动对焦驱动装置以及一影像稳定驱动装置。可动载体设置于固定基座上。引导元件设置于固定基座与可动载体之间,且引导元件提供可动载体相对固定基座运动的一自由度。成像镜头固定于可动载体上。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以接收成像镜头的光学影像信号。其中,自动对焦驱动装置用以提供成像镜头自动对焦的驱动力,且影像稳定驱动装置用以提供电子感光元件影像稳定的驱动力。
72.自动对焦驱动装置包含彼此对应设置的一第一磁石元件以及一第一线圈元件,其中第一磁石元件和第一线圈元件其中一者设置于成像镜头或可动载体,且第一磁石元件和第一线圈元件其中另一者设置于固定基座。
73.固定基座与可动载体各自具有一引导结构,且这些引导结构互相对应并分别承靠于引导元件,使得可动载体可沿平行于成像镜头的光轴的方向移动。其中,引导元件可例如为球体,且引导结构可例如为滑轨、滑槽或容置凹槽,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74.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相机模块具有自动对焦以及影像稳定的功能,且在前述配置架构下的相机模块能有较高的组装精度。此外,可驱动的元件(例如,可动载体、成像镜头和电子感光元件)皆配置为可相对于固定基座移动,借此能够降低驱动控制的难度,以达到较准确的控制效率。
75.相机模块可进一步包含一反射元件,且反射元件固定于固定基座上,其中反射元件的物侧表面对应成像镜头,且反射元件的像侧表面对应电子感光元件。其中,固定基座与反射元件之间无相对运动,且固定基座还可界定可动载体的移动范围,借此可减少组装公差。再者,将反射元件保持固定能够降低驱动控制的难度,以达到较准确的控制效率。此外,反射元件可应用于缩减后焦空间的光学设计。其中,反射元件可具有至少两个反射面,用于反射成像光线,借以可应用于缩减几何空间的光学设计,有助于提供相机模块微型化,并且可避免产生镜像的影像信号。反射元件可例如为反射镜或者棱镜,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态样中,反射元件可为塑胶反射元件,且反射元件由射出成型制成;借此,有助于提供大量制造的可行性。在部分实施态样中,反射元件也可为玻璃反射元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反射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是多个,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76.成像镜头、反射元件与电子感光元件可沿平行于成像镜头的光轴的方向依序排列
设置。借此,可提高自动化效率。所述排列方式是组装较为容易的配置顺序。
77.影像稳定驱动装置可包含一第二磁石元件以及一第二线圈元件,其中第二磁石元件固定于固定基座,且第二磁石元件对应第二线圈元件设置。其中,第二线圈元件可直接或间接驱动电子感光元件使其相对于固定基座移动。借此,可提供电子感光元件较快速且精准的影像稳定驱动控制。其中,影像稳定驱动装置可进一步包含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和弹性支撑元件等,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态样中,第二线圈元件及电子感光元件皆可移动地设置于软性电路板上,从而第二线圈元件可通过软性电路板间接带动电子感光元件。
78.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自动对焦驱动装置的第一线圈元件设置于固定基座,且自动对焦驱动装置的第一磁石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或可动载体,其中影像稳定驱动装置的第二线圈元件以及自动对焦驱动装置的第一磁石元件皆可相对于固定基座移动。借此,通过此种驱动配置方式可降低控制信号的干扰。
79.固定基座可具有至少三个注料痕。借此,可提供高成型精度的固定基座,借以降低各元件之间产生偏移的机率。其中,固定基座可包含黑色塑胶材料,且固定基座可由射出成型制成。此外,注料痕可依成型需求设置在固定基座适合的位置上,以提供较佳的成型效率。
80.固定基座可具有一第一容置部以及一第二容置部,其中第一容置部容置反射元件,且第二容置部容置可动载体。其中,第一容置部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高度为h1,第二容置部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高度为h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h1/h2《3.3;借此,可确保固定基座较稳固的空间配置范围。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5≤h1/h2≤2.5;借此,可进一步减少元件之间的歪斜,并且能提供高规格的光学成像品质。请参照图6,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参数h1和h2的示意图。
81.成像镜头的最大视角(field of view)为fov,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度≤fov≤45度。借此,可提供具有摄远功用的相机模块。此外,也可适用于小视角的摄远相机模块。
82.成像镜头的焦距为ef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毫米≤efl≤35毫米。借此,可提供具有较高解像力的摄远相机模块。此外,也可适用于长焦距的摄远相机模块。
83.电子感光元件的中心与成像镜头的光轴之间的距离为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毫米《d《18毫米;借此,在有限的几何空间下,可实现长焦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方案。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5毫米《d《15毫米;借此,可进一步降低产生杂散光的机率。请参照图4,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参数d的示意图。
8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相机模块。借此,配置本实用新型的相机模块有利于电子装置薄型化。
85.上述本实用新型相机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8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87.《第一实施例》
88.请参照图1至图7,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3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另一侧分解示意图,图4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沿4-4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图5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的上视示意图,图6绘示图5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沿6-6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且图7绘示图2
中区域el1的放大示意图。
89.相机模块1包含一外壳11、一固定基座12、一可动载体13、一成像镜头14、一电子感光元件15、四个引导元件16、一反射元件17、一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以及一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
90.外壳11装设于固定基座12并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且固定基座12具有一第一容置部121以及一第二容置部122。可动载体13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并容置于固定基座12的第二容置部122。成像镜头14固定于可动载体13上,且成像镜头14穿设于外壳11的开孔110。电子感光元件15设置于成像镜头14的成像面以接收成像镜头14的光学影像信号。
91.引导元件16设置于固定基座12与可动载体13之间,且引导元件16提供可动载体13相对固定基座12运动的一自由度。详细来说,固定基座12还具有一引导结构120,可动载体13具有一引导结构130,且这些引导结构120、130互相对应并分别承靠于引导元件16。在本实施例中,四个引导元件16皆为球体;可动载体13的引导结构130为四个容置凹槽,分别容置四个引导元件16以固定四个引导元件16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基座12的引导结构120为两个滑槽,且所述两个滑槽各自与其中两个引导元件16承靠,并可界定可动载体13的移动范围。通过引导元件16与固定基座12的引导结构120以及可动载体13的引导结构130互相配合,使得可动载体13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的光轴ioa的方向dpa移动。
92.反射元件17容置于固定基座12的第一容置部121,且固定基座12与反射元件17之间无相对运动,其中反射元件17的物侧表面obs对应于成像镜头14,且反射元件17的像侧表面ims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15。并且,成像镜头14、反射元件17与电子感光元件15是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的光轴ioa的方向dpa依序排列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元件17具有四个反射面rls,用于反射成像光线(如图4所示),借以可缩减几何空间的光学设计,有助于提供相机模块1微型化,并且可避免产生镜像的影像信号。本实施例的反射元件17可为塑胶反射元件或玻璃反射元件。
93.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用以提供成像镜头14自动对焦的驱动力。详细来说,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包含一第一磁石元件181以及一第一线圈元件182,其中第一磁石元件181设置于可动载体13,且第一线圈元件182设置于外壳11的一固定板111并对应于第一磁石元件181。由于外壳11是固定装设于固定基座12,从而设置于外壳11的固定板111上的第一线圈元件182是通过外壳11固定设置在固定基座12,也即第一线圈元件182与固定基座12之间不可相对移动。设置于可动载体13的第一磁石元件181可通过与第一线圈元件182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一驱动磁力(指利用电磁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劳伦兹力)而带动可动载体13一起相对于固定基座12移动,且通过引导元件16与固定基座12的引导结构120以及可动载体13的引导结构130互相配合,使得可动载体13以及设置于可动载体13的成像镜头14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的光轴ioa的方向dpa移动(如图4所示),以达到自动对焦的功效。
94.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用以提供电子感光元件15影像稳定的驱动力。详细来说,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包含四个第二磁石元件191、一软性电路板192、多个弹性支撑元件193以及四个第二线圈元件194。第二磁石元件191固定于固定基座12的四个磁石容置部123,且磁石容置部123例如为具有对应第二磁石元件191的形状的容置槽。软性电路板192设置于固定基座12。软性电路板192包含一内基板isp以及环绕内基板isp的一外环板ocp,其中外环
板ocp附接于固定基座12,且内基板isp通过弹性支撑元件193可活动地实体连接于外环板ocp并同时电连接外环板ocp。第二线圈元件194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5设置于内基板isp上并通过弹性支撑元件193而可相对于外环板ocp移动,第二磁石元件191分别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15的四个边上,且第二线圈元件194和第二磁石元件191彼此对应设置。如此,第二线圈元件194可通过与第二磁石元件191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一驱动磁力而带动内基板isp和电子感光元件15一起相对于固定基座12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电子感光元件15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沿垂直于成像镜头14的光轴ioa的方向dpe移动(如图4所示),以达到影像稳定的功效。
95.在本实施例中,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的第二线圈元件194以及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的第一磁石元件181皆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移动,通过此种驱动配置方式可降低控制信号的干扰。
96.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4、反射元件17与电子感光元件15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的光轴ioa的方向dpa依序排列设置,其为组装时较为容易的配置顺序,借以可提高自动化效率。
97.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基座12由射出成型制成且具有四个注料痕gt,其中四个注料痕gt分别设置于固定基座12的四个侧边的角落邻近处,从而可提供较佳的成型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基座12可包含黑色塑胶材料。如图7所示,每个注料痕gt各包含一降面部rsp以及一切痕部ctp,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98.固定基座12的第一容置部121在平行于光轴ioa的方向dpa上的高度为h1,固定基座12的第二容置部122在平行于光轴ioa的方向dpa上的高度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h1=2.78毫米;h2=3.8毫米;以及h1/h2=0.73。
99.成像镜头14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20.3度。
100.成像镜头14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efl=17.0毫米。
101.电子感光元件15的中心与成像镜头14的光轴ioa之间的距离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d=8.066毫米。
102.《第二实施例》
103.请参照图8至图14,其中图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9绘示图8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10绘示图8的相机模块的另一侧分解示意图,图11绘示图8的相机模块沿11-11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图12绘示图8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的上视示意图,图13绘示图12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沿13-13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且图14绘示图9中区域el2的放大示意图。
104.相机模块1b包含一外壳11b、一固定基座12b、一可动载体13b、一成像镜头14b、一电子感光元件15b、四个引导元件16b、一反射元件17b、一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b以及一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b。
105.外壳11b装设于固定基座12b并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且固定基座12b具有一第一容置部121b以及一第二容置部122b。可动载体13b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并容置于固定基座12b的第二容置部122b。成像镜头14b固定于可动载体13b上,且成像镜头14b穿设于外壳11b的开孔110b。电子感光元件15b设置于成像镜头14b的成像面以接收成像镜头14b的光学影像信号。
106.引导元件16b设置于固定基座12b与可动载体13b之间,且引导元件16b提供可动载体13b相对固定基座12b运动的一自由度。详细来说,固定基座12b还具有一引导结构120b,可动载体13b具有一引导结构130b,且这些引导结构120b、130b互相对应并分别承靠于引导元件16b。在本实施例中,四个引导元件16b皆为球体;可动载体13b的引导结构130b为四个容置凹槽,分别容置四个引导元件16b以固定四个引导元件16b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基座12b的引导结构120b为两个滑槽,且所述两个滑槽各自与其中两个引导元件16b承靠,并可界定可动载体13b的移动范围。通过引导元件16b与固定基座12b的引导结构120b以及可动载体13b的引导结构130b互相配合,使得可动载体13b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b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b的光轴ioa的方向dpa移动。
107.反射元件17b容置于固定基座12b的第一容置部121b,且固定基座12b与反射元件17b之间无相对运动,其中反射元件17b的物侧表面obs对应于成像镜头14b,且反射元件17b的像侧表面ims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15b。并且,成像镜头14b、反射元件17b与电子感光元件15b是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b的光轴ioa的方向dpa依序排列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元件17b具有四个反射面rls,用于反射成像光线(如图11所示),借以可缩减几何空间的光学设计,有助于提供相机模块1b微型化,并且可避免产生镜像的影像信号。本实施例的反射元件17b可为塑胶反射元件或玻璃反射元件。
108.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b用以提供成像镜头14b自动对焦的驱动力。详细来说,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b包含一第一磁石元件181b以及一第一线圈元件182b,其中第一磁石元件181b设置于可动载体13b,且第一线圈元件182b设置于外壳11b的一固定板111b并对应于第一磁石元件181b。由于外壳11b是固定装设于固定基座12b,从而设置于外壳11b的固定板111b上的第一线圈元件182b是通过外壳11b固定设置在固定基座12b,也即第一线圈元件182b与固定基座12b之间不可相对移动。设置于可动载体13b的第一磁石元件181b可通过与第一线圈元件182b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一驱动磁力(劳伦兹力)而带动可动载体13b一起相对于固定基座12b移动,且通过引导元件16b与固定基座12b的引导结构120b以及可动载体13b的引导结构130b互相配合,使得可动载体13b以及设置于可动载体13b的成像镜头14b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b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b的光轴ioa的方向dpa移动(如图11所示),以达到自动对焦的功效。
109.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b用以提供电子感光元件15b影像稳定的驱动力。详细来说,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b包含四个第二磁石元件191b、一软性电路板192b、多个弹性支撑元件193b以及四个第二线圈元件194b。第二磁石元件191b固定于固定基座12b的四个磁石容置部123b,且磁石容置部123b例如为具有对应第二磁石元件191b的形状的容置槽。软性电路板192b设置于固定基座12b。软性电路板192b包含一内基板isp以及环绕内基板isp的一外环板ocp,其中外环板ocp附接于固定基座12b,且内基板isp通过弹性支撑元件193b可活动地实体连接于外环板ocp并同时电连接外环板ocp。第二线圈元件194b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5b设置于内基板isp上并通过弹性支撑元件193b而可相对于外环板ocp移动,第二磁石元件191b分别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15b的四个角落处,且第二线圈元件194b和第二磁石元件191b彼此对应设置。如此,第二线圈元件194b可通过与第二磁石元件191b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一驱动磁力而带动内基板isp和电子感光元件15b一起相对于固定基座12b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电子感光元件15b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b沿垂直于成像镜头14b的光轴ioa的方
向dpe移动(如图11所示),以达到影像稳定的功效。
110.在本实施例中,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b的第二线圈元件194b以及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b的第一磁石元件181b皆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b移动,通过此种驱动配置方式可降低控制信号的干扰。
111.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4b、反射元件17b与电子感光元件15b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b的光轴ioa的方向dpa依序排列设置,其为组装时较为容易的配置顺序,借以可提高自动化效率。
11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基座12b由射出成型制成且具有四个注料痕gt,其中四个注料痕gt分别设置于固定基座12b的四个侧边的中央处,从而可提供较佳的成型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基座12b可包含黑色塑胶材料。如图14所示,每个注料痕gt各包含一降面部rsp以及一切痕部ctp,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113.固定基座12b的第一容置部121b在平行于光轴ioa的方向dpa上的高度为h1,固定基座12b的第二容置部122b在平行于光轴ioa的方向dpa上的高度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h1=2.78毫米;h2=3.8毫米;以及h1/h2=0.73。
114.成像镜头14b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10.1度。
115.成像镜头14b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efl=28.2毫米。
116.电子感光元件15b的中心与成像镜头14b的光轴ioa之间的距离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d=8.066毫米。
117.《第三实施例》
118.请参照图15至图21,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16绘示图15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17绘示图15的相机模块的另一侧分解示意图,图18绘示图15的相机模块沿18-18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图19绘示图15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的上视示意图,图20绘示图19的相机模块的固定基座沿20-20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且图21绘示图16中区域el3的放大示意图。
119.相机模块1c包含一外壳11c、一固定基座12c、一可动载体13c、一成像镜头14c、一电子感光元件15c、四个引导元件16c、一反射元件17c、一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c以及一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c。
120.外壳11c装设于固定基座12c并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且固定基座12c具有一第一容置部121c以及一第二容置部122c。可动载体13c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并容置于固定基座12c的第二容置部122c。电子感光元件15c设置于成像镜头14c的成像面以接收成像镜头14c的光学影像信号。在本实施例中,可动载体13c为透镜载体,且成像镜头14c为成像透镜组,其直接装设于可动载体13c内。如图18所示,可动载体13c和成像镜头14c穿设于外壳11c的开孔110c。
121.引导元件16c设置于固定基座12c与可动载体13c之间,且引导元件16c提供可动载体13c相对固定基座12c运动的一自由度。详细来说,固定基座12c还具有一引导结构120c,可动载体13c具有一引导结构130c,且这些引导结构120c、130c互相对应并分别承靠于引导元件16c。在本实施例中,四个引导元件16c皆为球体;可动载体13c的引导结构130c为四个容置凹槽,分别容置四个引导元件16c以固定四个引导元件16c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基座12c的引导结构120c为两个滑槽,且所述两个滑槽各自与其中两个引导元件16c承靠,并可
界定可动载体13c的移动范围。通过引导元件16c与固定基座12c的引导结构120c以及可动载体13c的引导结构130c互相配合,使得可动载体13c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c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c的光轴ioa的方向dpa移动。
122.反射元件17c容置于固定基座12c的第一容置部121c,且固定基座12c与反射元件17c之间无相对运动,其中反射元件17c的物侧表面obs对应于成像镜头14c,且反射元件17c的像侧表面ims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15c。并且,成像镜头14c、反射元件17c与电子感光元件15c是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c的光轴ioa的方向dpa依序排列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元件17c具有四个反射面rls,用于反射成像光线(如图18所示),借以可缩减几何空间的光学设计,有助于提供相机模块1c微型化,并且可避免产生镜像的影像信号。本实施例的反射元件17c可为塑胶反射元件或玻璃反射元件。
123.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c用以提供成像镜头14c自动对焦的驱动力。详细来说,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c包含一第一磁石元件181c以及一第一线圈元件182c,其中第一磁石元件181c设置于可动载体13c,且第一线圈元件182c设置于外壳11c的一固定板111c并对应于第一磁石元件181c。由于外壳11c是固定装设于固定基座12c,从而设置于外壳11c的固定板111c上的第一线圈元件182c是通过外壳11c固定设置在固定基座12c,也即第一线圈元件182c与固定基座12c之间不可相对移动。设置于可动载体13c的第一磁石元件181c可通过与第一线圈元件182c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一驱动磁力(劳伦兹力)而带动可动载体13c一起相对于固定基座12c移动,且通过引导元件16c与固定基座12c的引导结构120c以及可动载体13c的引导结构130c互相配合,使得可动载体13c以及设置于可动载体13c的成像镜头14c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c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c的光轴ioa的方向dpa移动(如图18所示),以达到自动对焦的功效。
124.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c用以提供电子感光元件15c影像稳定的驱动力。详细来说,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c包含四个第二磁石元件191c、一软性电路板192c、多个弹性支撑元件193c以及四个第二线圈元件194c。第二磁石元件191c固定于固定基座12c的四个磁石容置部123c,且磁石容置部123c例如为具有对应第二磁石元件191c的形状的容置槽。软性电路板192c设置于固定基座12c。软性电路板192c包含一内基板isp以及环绕内基板isp的一外环板ocp,其中外环板ocp附接于固定基座12c,且内基板isp通过弹性支撑元件193c可活动地实体连接于外环板ocp并同时电连接外环板ocp。第二线圈元件194c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5c设置于内基板isp上并通过弹性支撑元件193c而可相对于外环板ocp移动,第二磁石元件191c分别对应于电子感光元件15c的四个角落处,且第二线圈元件194c和第二磁石元件191c彼此对应设置。如此,第二线圈元件194c可通过与第二磁石元件191c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一驱动磁力而带动内基板isp和电子感光元件15c一起相对于固定基座12c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电子感光元件15c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c沿垂直于成像镜头14c的光轴ioa的方向dpe移动(如图18所示),以达到影像稳定的功效。
125.在本实施例中,影像稳定驱动装置19c的第二线圈元件194c以及自动对焦驱动装置18c的第一磁石元件181c皆可相对于固定基座12c移动,通过此种驱动配置方式可降低控制信号的干扰。
126.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4c、反射元件17c与电子感光元件15c沿平行于成像镜头14c的光轴ioa的方向dpa依序排列设置,其为组装时较为容易的配置顺序,借以可提高自动
化效率。
127.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基座12c由射出成型制成且具有四个注料痕gt,其中四个注料痕gt分别设置于固定基座12c的其中两个侧边的角落邻近处,从而可提供较佳的成型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基座12c可包含黑色塑胶材料。如图21所示,每个注料痕gt各包含一降面部rsp以及一切痕部ctp,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128.固定基座12c的第一容置部121c在平行于光轴ioa的方向dpa上的高度为h1,固定基座12c的第二容置部122c在平行于光轴ioa的方向dpa上的高度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h1=2.78毫米;h2=3.8毫米;以及h1/h2=0.73。
129.成像镜头14c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20.3度。
130.成像镜头14c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efl=17.0毫米。
131.电子感光元件15c的中心与成像镜头14c的光轴ioa之间的距离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d=8.066毫米。
132.《第四实施例》
133.请参照图22,为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134.本实施例的相机模块1d的结构和第三实施例的相机模块1c的结构相似,其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相机模块1d的反射元件17d是具有两个反射面rls,且固定基座12d用以容置反射元件17d的第一容置部121d在平行于光轴ioa的方向dpa上具有不同的高度。此外,本实施例的相机模块1d还具有以下不同于第三实施例的相机模块1c的特征。
135.固定基座12d的第一容置部121d在平行于光轴ioa的方向dpa上的高度为h1,固定基座12d的第二容置部122d在平行于光轴ioa的方向dpa上的高度为h2,其满足下列条件:h1=4.9毫米;h2=3.8毫米;以及h1/h2=1.29。
136.成像镜头14d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19.5度。
137.成像镜头14d的焦距为efl,其满足下列条件:efl=14.4毫米。
138.电子感光元件15d的中心与成像镜头14d的光轴ioa之间的距离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d=5.995毫米。
139.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相机模块不以上述实施例中反射元件的数量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摄影模块可包含两个以上的反射元件。
140.《第五实施例》
141.请参照图23与图24,其中图23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且图24绘示图23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142.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5包含多个取像装置、闪光灯模块51、对焦辅助模块52、影像信号处理器53(image signal processor)、显示模块(使用者介面)54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未绘示)。
143.这些取像装置包含超广角取像装置50a、高像素取像装置50b、摄远取像装置50c以及摄远取像装置50d。其中,摄远取像装置50d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1,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摄远取像装置50d也可例如为上述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相机模块。此外,除了摄远取像装置50d之外,电子装置5的其他取像装置50a、50b、50c中也可有至少一者为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相机模块。
144.超广角取像装置50a具有容纳多景色的功能。图25绘示以超广角取像装置50a撷取
影像的示意图。
145.高像素取像装置50b具有高解析且低变形的功能。高像素取像装置50b能进一步撷取图25的影像中的部分区域。图26绘示以高像素取像装置50b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146.摄远取像装置50c及摄远取像装置50d具有高倍数的放大功能。摄远取像装置50c或摄远取像装置50d能进一步撷取图26的影像中的部分区域。图27绘示以摄远取像装置50c或摄远取像装置50d撷取影像的示意图。其中,取像装置的最大视角(fov)对应于图27的视角。
147.当使用者拍摄被摄物时,电子装置5利用超广角取像装置50a、高像素取像装置50b、摄远取像装置50c或是摄远取像装置50d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5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52提供的被摄物的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53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取像装置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同时提供变焦功能。对焦辅助模块5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显示模块54可采用触控屏幕,具备触控功能,可通过手动的方式调整拍摄视角,因此切换不同的取像装置,并配合影像软件处理器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或可利用实体拍摄按钮进行拍摄)。通过影像软件处理器处理后的影像可显示于显示模块54。
148.《第六实施例》
149.请参照图2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150.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6包含取像装置60z、取像装置60a、取像装置60b、取像装置60c、取像装置60d、取像装置60e、取像装置60f、取像装置60g、取像装置60h、闪光灯模块61、影像信号处理器、显示装置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未绘示)。取像装置60z、取像装置60a、取像装置60b、取像装置60c、取像装置60d、取像装置60e、取像装置60f、取像装置60g与取像装置60h皆配置于电子装置6的同一侧,而显示装置则配置于电子装置6的另一侧。其中,取像装置60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1,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取像装置60b也可例如为上述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相机模块。此外,除了取像装置60b之外,电子装置6的其他取像装置60z、60a、60c、60d、60e、60f、60g、60h中也可有至少一者为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相机模块。
151.取像装置60z为一摄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60a为一摄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60b为一摄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60c为一摄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60d为一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60e为一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60f为一超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60g为一超广角取像装置,且取像装置60h为一飞时测距(time of flight,tof)取像装置。本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0z、取像装置60a、取像装置60b、取像装置60c、取像装置60d、取像装置60e、取像装置60f与取像装置60g具有相异的视角,使电子装置6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此外,取像装置60z与取像装置60a为具有光转折元件配置的摄远取像装置。另外,取像装置60h是可取得影像的深度信息。上述电子装置6以包含多个取像装置60z、60a、60b、60c、60d、60e、60f、60g、60h为例,但取像装置的数量与配置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当使用者拍摄被摄物时,电子装置6利用取像装置60z、取像装置60a、取像装置60b、取像装置60c、取像装置60d、取像装置60e、取像装置60f、取像装置60g或取像装置60h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61进行补光,并且以类似于前述实施例的方式进行后续处理,在此不再加以赘
述。
152.本实用新型的相机模块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相机模块还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相机模块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置、数字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相机模块的运用范围。
153.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这些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为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关于本实用新型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所附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