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89821发布日期:2022-12-17 12:23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便携终端的连接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对讲机等便携终端目前在市场上的用户及场景的多样化,用户对对讲机等便携终端的便捷携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的移动设备的连接装置需要人工去对准后才能固定连接;同时,脱离连接时需要对位后,再通过人力进行脱离,大大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便携终端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装置,以解决便携终端不能与载体快速连接和快速脱离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接装置,用于连接终端及其载体,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机构,用于与终端连接,其背离终端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设置有第一磁性组;第二连接机构,用于与载体连接,其背离载体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设置有第二磁性组;在第一磁性组与第二磁性组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定位部能够通过第一磁性组与第二磁性组之间的磁力与定位槽自动定位,以便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连接机构之间的锁定。
5.其中,在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连接机构之间锁定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通过相对转动特定角度使得第一磁性组与第二磁性组处于第二相对位置,在第二相对位置,定位部能够通过第一磁性组和第二磁性组之间的磁力与定位槽分离,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连接机构之间的分离。
6.其中,第一磁性组包括平行设置且磁性相反的第一磁铁及第二磁铁,第二磁性组包括平行设置且磁性相反的第三磁铁及第四磁铁;其中,在第一相对位置,定位部能够通过第一磁性组与第二磁性组之间的磁吸力自动定位于定位槽内,在第二相对位置,定位部能够通过第一磁性组与第二磁性组之间的磁斥力自动与定位槽脱离。
7.其中,第二连接机构包括:外壳,设置有定位孔;底壳,与外壳背离第一连接机构的一侧固定连接,且盖设定位孔,以与定位孔形成定位槽。
8.其中,底壳靠近外壳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磁性组设置在第一限位槽内,定位部定位于定位槽内时,第一磁性组位于定位孔内。
9.其中,第二连接机构进一步包括:第一限位机构,设置在外壳上,且位于定位孔的外周,并与位于定位孔内的定位部抵接,用于限定位于定位孔内的定位部沿定位孔周向的旋转角度,以限定终端与载体的相对旋转角度。
10.其中,定位部靠近底壳的一端的端面呈正多边形设置;第一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弹性卡接部和第二弹性卡接部,第一弹性卡接部和第二弹性卡接部以定位孔的轴线为中心轴对称设置,第一弹性卡接部与第二弹性卡接部分别与正多边形相对设置的两边抵接,以固
定旋转角度。
11.其中,定位部靠近底壳的一端的侧壁设置有环形凹槽,定位部靠近底壳的一端的端面设置缺口,缺口与环形凹槽连通;连接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限位机构,其一端固定设置在外壳上,且位于定位孔的外周;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第二限位机构的另一端能够嵌设在环形凹槽内,以将定位部固定在定位槽内;在所述第二相对位置,第二限位机构的另一端能够通过缺口从环形凹槽内脱离,以将定位部从定位槽内脱离。
12.其中,第二限位机构包括弹性限位块;定位部靠近底壳的一端的端面与定位部靠近底壳的一端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13.其中,外壳靠近底壳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定位孔设置在容置槽内,第一限位机构及第二限位机构位于容置槽内,底壳进一步盖设在容置槽的开口上。
14.其中,定位部靠近第二连接机构的一端的端面设有第二限位槽,第一磁性组设置在第二限位槽内。
15.本技术的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第一连接机构上设置有定位部。第二连接机构上设置有定位槽,其中,在第一连接机构的定位部和第二连接机构的定位槽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磁性组和第二磁性组,第一连接机构上的定位部通过第一磁性组与第二磁性组的磁吸性质自动调整到最佳角度与第二连接机构上的定位槽进行定位,进而实现连接装置的自动对位和快速连接操作,因此能够解决便携终端不能与载体快速连接和快速脱离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技术连接装置及终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机构的侧视示意图;
19.图4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机构的正视示意图;
20.图5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一实施例中的底壳及第二磁性组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连接机构在第一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连接机构在第二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9是本技术连接装置及终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0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机构的正视图;
26.图11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二实施例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9.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均属于同一构思,各实施例的描述各有侧重,在个别实施例中描述未详尽之处,可参考其他实施例中的描述。
3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图1是本技术连接装置及终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机构的侧视示意图;其中,本技术中的连接装置b用于连接终端a及其载体,连接装置b包括:第一磁性组100、第二磁性组200;第一连接机构300及第二连接机构400。
31.第一连接机构300用于与终端a连接,其背离终端a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部310,定位部310设置有第一磁性组100。第二连接机构400与载体连接,其背离载体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设置有第二磁性组200。在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定位部310能够通过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之间的磁力与定位槽自动定位,以便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之间的锁定。
32.其中,第一磁性组100及第二磁性组200可以具体通过粘胶粘贴或者嵌设等方式分别设置在定位部310和定位槽上。第一磁性组100及第二磁性组200之间的相互磁性作用,使得在没有其他外力的时候,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靠近时(即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总是会通过磁性作用(即磁力,其中,磁力包括磁吸力和磁斥力)自动调整到第一相对位置(例如,两个磁铁靠近时,总是会由于其磁性作用相互调整相对的位置,如n极对s极),换而言之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靠近时,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在磁性力的作用下自动调整到第一相对位置,以使得定位部310的轴线与定位槽的轴线基本重合的同时并处于第一相对位置,即实现定位部310与定位槽自动定位。
33.定位部310与定位槽定位后,定位部310受磁吸力(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磁性力足够的情况下)或外力的带动,将会沿着其轴向向定位槽内位移一段距离,以触发定位部310与定位槽相互锁定的机制(例如,通过在分别在定位部310即定位槽设置相应的配合锁定机构即可实现),以将定位部310沿轴向固定于定位槽内,从而将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连接并锁定,从而实现连接装置b的自动对位和快速连接操作。
34.本技术中的连接装置b包括第一连接机构300和第二连接机构400,第一连接机构300上设置有定位部310。第二连接机构400上设置有定位槽,其中,在第一连接机构300的定位部310和第二连接机构400的定位槽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磁性组100和第二磁性组200。当将第一连接机构300靠近第二连接机构400时,第一连接机构300上的定位部310通过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的磁吸性质自动调整到最佳角度与第二连接机构400上的定位槽进行定位,进而实现连接装置b的自动对位和快速连接操作。
35.可选的,在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之间锁定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机构300和第二连接机构400通过相对转动特定角度使得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处
于第二相对位置,在第二相对位置,定位部310能够通过第一磁性组100和第二磁性组200之间的磁力与定位槽分离,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之间的分离。
36.具体的,在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时,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处于磁性相斥的相对位置,以及定位部310与定位槽处于相互锁定的机制处于解锁状态(即定位部310可沿轴向脱离定位槽的状态),其中,定位部310与定位槽通过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的磁斥力便可相互脱离。
37.可选的,第一磁性组100包括平行设置且磁性相反的第一磁铁110及第二磁铁111,第二磁性组件200包括平行设置且磁性相反的第三磁铁210及第四磁铁211;其中,在第一相对位置,定位部310能够通过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件200之间的磁吸力自动定位于定位槽内,在第二相对位置,定位部310能够通过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之间的磁斥力自动与定位槽脱离。
38.可选的,第二连接机构400包括:外壳410,设置有定位孔;底壳420,与外壳410背离第一连接机构300的一侧固定连接,且部分覆盖定位孔,以与定位孔形成定位槽。
39.可选的,底壳420靠近外壳410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槽421,第二磁性组200设置在第一限位槽421内,定位部310定位于定位槽内时,第一磁性组100位于定位孔内。
40.可选的,定位部310靠近第二连接机构400的一端的端面设有第二限位槽313,第一磁性组100设置在第二限位槽313内。
41.具体的,第一磁铁110、第二磁铁111、第三磁铁210及第四磁铁211均为具有单端面独立磁极的磁铁,即磁铁上设置有相反磁极的两个端面,例如一端面为n极其相背的另一端面为s极。
42.定位部310是具有唯一同心轴的类柱体结构,在此基础上,定位部310端面上设置有与多个第一磁铁110及多个第二磁铁111对应的第二限位槽313。例如,在本技术连接装置b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及图5所示,图4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机构的第一实施例正视示意图;图5是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一实施例中的底壳及第二磁性组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磁性组100包括一个第一磁铁110及一个第二磁铁111。定位部310上的两个第二限位槽313对称设置在定位部的端面上。第一磁铁110与第二磁铁111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限位槽313内,且第一磁铁110与第二磁铁111在定位部310的端面上所表现的应为相反的两个磁极,例如,第一磁铁110在定位部310端面上的磁极表现为n极(北极),则第二磁铁111在定位部310的端面上表现为s极(南极)。进一步的,如图5底壳420上也设置有与第三磁铁210及第四磁铁211对应的两个第一限位槽421,且其布置方式类似上述第二限位槽313的布置方式,两个第一限位槽421对称设置在底壳上。同时,第三磁铁210与第四磁铁211在底壳420靠近外壳410一端的磁极表现是相反的(具体的类如上述第一磁铁110的表现),使得,在第一连接机构300的定位部310靠近第二连接机构400上的定位槽时,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第一磁性组100上的第一磁铁110及第二磁铁111与第二磁性组200上的第三磁铁210及第四磁铁211的磁性作用总能驱使它们两两异极(磁极相异)对位然后相吸,从而完成了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的自动对位。进一步,通过上述结构,第一限位槽421和第二限位槽313的布置方式,使得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的磁吸力的合力平衡或均匀的分布在定位部310和定位槽的端面上,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机构300能够精准的自动对位到第二连接机构400的定位槽上,并且能保证定位部310与定位槽同轴。
43.其中,外壳410围绕其定位孔的四周设置有多个安装柱,用于安装上述底壳420。如图5所示,在底壳420上对应外壳410上的安装柱设置有多个安装孔,在安装时,底壳420上的安装孔对应外壳410上的安装柱进行安装并可通过螺钉等方式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底壳420设有第二磁性组200的一面盖设在外壳410背离终端a的一侧面上,并与外壳410上的定位孔共同形成了第二连接机构400上的定位槽。值得注意的是,底壳420安装在外壳410上后,其上的第三磁铁210及第四磁铁211是围绕定位槽的轴线对称布置的。
44.定位部310设置上述的第一磁性组100和底壳420上设置上述的第二磁性组200的作用在于,当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对位后,第一连接机构300还会受到磁吸力作用(磁力足够的情况下)或者人力作用进一步将第一连接机构300上的定位部310吸或推到第二连接机构400上的定位槽的内,并且通过第一磁性组100和第二磁性组200的磁吸力以及定位槽内的特定机构(即上述内容中所阐述的锁紧机构)将第一连接机构300的定位部310固定在定位槽内,进而实现自动对位和连接,而在需要脱离时,通过围绕定位槽轴线对第一连接机构300旋转180
°
(其中,旋转角度跟第一磁铁110、第二磁铁111、第三磁铁210及第四磁铁211的数量及布置关系有关),以使得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处于第二相对位置,即此时两个第一磁铁110及第二磁铁111和第三磁铁210及第四磁铁211的位置关系变为两两同极的布置方式(两两磁极相同),进而在第一连接机构300和第二连接机构400之间产生一个相互排斥的磁场力,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机构300被该相互排斥的磁场力推出第二连接机构400的定位槽,进而实现自动脱离。
45.可选的,如图6所示,图6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连接装置b进一步包括:第一限位机构500,设置在外壳410上,且位于定位孔的外周,并与位于定位孔内的定位部310抵接,用于限定位于定位孔内的定位部310沿定位孔周向的旋转角度,以限定终端a与载体的相对旋转角度,形成挡位感。
46.可选的,如图7及图8所示,图7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连接机构在第一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连接机构在第二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定位部310靠近底壳420的一端的端面呈正多边形设置;第一限位机构500包括第一弹性卡接部510a和第二弹性卡接部510b,第一弹性卡接部510a和第二弹性卡接部510b以定位孔的轴线为中心轴对称设置,第一弹性卡接部510a与第二弹性卡接部510b分别与正多边形相对设置的两边抵接,以固定旋转角度,形成挡位感。
47.可选的,定位部310靠近底壳420的一端的侧壁设置有环形凹槽311,所述定位部靠近底壳420的一端的端面设置缺口312,缺口312与环形凹槽311连通;所述连接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限位机构600,其一端固定设置在外壳410上,且位于定位孔的外周;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二限位机构600的另一端能够嵌设在环形凹槽311内,以将定位部310固定在定位槽内;在第二相对位置,第二限位机构600的另一端能够通过缺口从环形凹槽311内脱离,以将定位部310从定位槽内脱离。
48.可选的,外壳410靠近底壳420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定位孔设置在容置槽内,第一限位机构500及第二限位机构600位于容置槽内,底壳420进一步盖设在容置槽的开口上。
49.可选的,第二限位机构600包括弹性限位块(610a和610b);定位部310靠近底壳420的一端的端面与定位部310靠近底壳420的一端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50.具体的,上述中阐述的内容进一步理解如下:如图6所示,外壳410上的容置槽内围绕定位孔设置有第一限位机构500和第二限位机构600的安装部。第一限位机构500和第二限位机构600安装好在容置槽内后,第一限位机构500和第二限位机构600均可以沿定位孔的径向方向往复运动。其中,上述中提到第二限位机构600包括弹性限位块(610a和610b),即弹性限位块(610a和610b)分别为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由一个弹性件612和一个限位件611组装而成,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由一个弹性件612和一个限位件613组装而成。
51.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设有弹性件612的一端为固定端,用于与外壳410的容置槽连接固定。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背离弹性件612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结构不同的凸起结构(具体可参照图6所示),其中,与之对应的,在定位部310的端面上一样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上的凸起结构对应缺口312a缺口312b,在第一连接机构300和第二连接机构400靠近时,第一磁性组100和第二磁性组200的自动对位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此时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与缺口312b对位,第二弹性限位块与缺口312a对位,通过磁吸力作用(磁力足够的情况下)或者人力按压作用将第一连接机构300和第二连接机构400卡到定位部310上的环形凹槽311内(即上述中所阐述的,触发锁紧定位部310与定位槽之间的锁紧机制。其中,定位槽内的第二限位机构600与定位部310上的环形凹槽311及缺口共同组成上述的锁定机构),便可实现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沿定位槽轴向的锁定。
52.其中,在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的凸起结构上设置有与定位部310端面上的钝角结构,通过该的钝角结构,在定位部310受到磁吸力作用(磁力足够的情况下)或者人力按压作用时,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会受到定位部310沿定位槽径向的力作用,使得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沿定位槽径向回缩,当定位部310沿定位槽轴向位移到一定距离后,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便会弹出到定位部310上的环形凹槽311内。
53.第一限位机构500分为第一弹性卡接部510a和第二弹性卡接部510b,并且其按照上述方式布置安装在容置槽内。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卡接部510a和第二弹性卡接部510b均由两个弹性件512和一个卡接件511组装而成,其中,卡接件511与弹性件512连接的一端为第一弹性卡接部510a和第二弹性卡接部510b的固定端,用于与容置槽内的安装部连接固定,而卡接件511背离弹性件512的一端作为第一弹性卡接部510a和第二弹性卡接部510b卡接端。第一弹性卡接部510a和第二弹性卡接部510b与上述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间隔围绕着定位槽布置在容置槽内。
54.定位部310靠近底壳420的一端的端面呈正多边形设置,当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上的凸起结构卡在环形凹槽311内时,第一弹性卡接部510a和第二弹性卡接部510b则是于定位部310端面的两条对边相抵,从而限制第一连接机构300围绕定位槽轴线旋转的自由度。上述中提到过,第一限位机构500和第二限位机构600均可以沿定位孔的径向方向往复运动,故此可以通过人力旋转第一连接机构300来切换第一弹性卡接部510a和第二弹性卡接部510b与定位部310抵接的对边,从而使得连接装置的多挡位连接,换而言之,可以让终端a以多个角度固定在载体上。
55.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定位部310靠近底壳420的一端的端面设置为正八边形,其中
正八边形的每对对边对应一个挡位,即第一连接机构300围绕定位槽轴线每旋转45
°
即可使得正八边形另一对对边与第一弹性卡接部510a和第二弹性卡接部510b抵接。换而言之,第一连接机构300每绕着定位槽旋转45
°
即可切换一个工作挡位。其中,定位部310靠近底壳420的一端的端面按照正八边形设计,具体可包括五个工作挡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来回切换挡位。其中,五个不同的工作挡位分别对应第一连接机构300围绕定位槽的旋转角度,又例如,第一连接机构300通过第一磁性组100和第二磁性组200自动定位后的位置可称为第一工作挡位,其中,当第一连接机构300从第一档位开始围绕定位槽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若干个45
°
转角时,连接装置b即可切换对应的工作挡位。当第一连接机构300相对于第一工作挡位旋转了180
°
时(即第4个45
°
旋转角度),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此时连接装置b的挡位切换到了脱离工作挡位。在第二相对位置,定位部310端面上的缺口312a和缺口312b分别与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对应,并且此时第一磁性组100和第二磁性组200的磁性力为排斥力,故通过排斥的磁性力的作用,第一弹性限位块610a和第二弹性限位块610b便能够从定位部310上的环形凹槽311脱离出来,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机构300和第二连接机构400的自动脱离。
56.可选的,本技术还提出了本技术连接装置b的第二实施例,如图9、图10及图11所示,图9是本技术连接装置及终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机构的正视图;
57.图11是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二实施例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58.结合图9-11分析,区别于本技术连接装置b的第一实施例,本技术连接装置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磁性组100包括两个第一磁铁110及两个第二磁铁111,第二磁性组200包括两个第三磁铁210及两个第四磁铁211。具体的,第一连接机构300的定位部310端面上设置有围绕其轴向对称布置的两个第一磁铁110,以及围绕其轴向对称布置的第二磁铁111,其中,第一磁铁110与第二磁铁111相互均匀的设置在定位部310的端面上。对应的,在定位部310的端面上,围绕定位部310的轴向设置有均匀布置的四个第二限位槽313,其中,两个第一磁铁110分别设置在相对位置的两个第二限位槽313内,且两个第一磁铁110都以相同磁极的一面与定位部的端面平行(即两个第一磁铁110的磁极方向平行且同向布置),同理,两个第二磁铁111分别设置在其余的两个第二限位槽313内,两个第二磁铁111都以相同的磁极的一面与定位部310的端面平行(即两个第二磁铁111的磁极方向平行且同向布置),且第一磁铁110与第二磁铁111位于定位部310端面上的磁极相反(第一磁铁110与第二磁铁111的磁极方向平行但反向布置)。
59.在第二连接机构400的底壳420朝向第一连接机构300的端面上(即第二连接机构400的定位槽内)设置有围绕其轴向对称布置的两个第三磁铁210,以及围绕其轴向对称布置的第四磁铁211,其中,第三磁铁210与第四磁铁211相互均匀的设置在底壳420朝向第一连接机构300的端面上。对应的,在底壳420朝向第一连接机构300的端面上,围绕底壳420的轴向设置有均匀布置的四个第一限位槽421,其中,两个第三磁铁210分别设置在相对位置的两个第一限位槽421内,且两个第三磁铁210都以相同磁极的一面与底壳420朝向第一连接机构300的端面平行(即两个第三磁铁210的磁极方向平行且同向布置),同理,两个第四磁铁211分别设置在其余的两个第一限位槽421内,两个第四磁铁211都以相同的磁极的一
面与底壳420朝向第一连接机构300的端面平行(即两个第四磁铁211的磁极方向平行且同向布置),且第三磁铁210与第四磁铁211位于底壳420朝向第一连接机构300的端面上的磁极相反(第三磁铁210与第四磁铁211的磁极方向平行但反向布置)。
60.通过上述的布置方式,使得连接装置b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机构100只需相对第二连接机构400转动90
°
即可让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处于第二相对位置,从而实现上述连接装置b的自动脱离功能。
61.在本技术中,第一磁性组100和第二磁性组200的磁铁数量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数量及组合,其还可以是其他任意数量的的组合,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终端a与载体脱离时所需相对转动的角度。
62.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b,该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机构300和第二连接机构400,第一连接机构300上设置有定位部310。第二连接机构400上设置有定位槽,其中,在第一连接机构300上的定位部310和第二连接机构400上的定位槽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磁性组100和第二磁性组200,第一连接机构300上的定位部310通过第一磁性组100与第二磁性组200的磁吸性质自动调整到最佳角度与第二连接机构400上的定位槽进行定位,进而实现连接装置的自动对位和快速连接操作,因此能够解决便携终端a不能与载体快速连接和快速脱离的问题;与此同时,第一连接机构300上设置有环形凹槽311和缺口312a和缺口312b,第二连接机构400上围绕定位槽设置有第二限位机构600,其中,第一连接机构300自动对位后,可通过按压或磁吸方式将第二限位机构600卡在环形凹槽311内实现轴向固定,当第一连接机构300围绕其轴向旋转到一定角度后,第二限位机构600与缺口(312a和312b)结构对应,并且第一磁性组100和第二磁性组200的磁性表现为互斥,从而使得第二限位机构600被两个磁性件的互斥力推出凹槽,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机构300与第二连接机构400的自动脱离;进一步的,第一连接机构300的定位部310端面为正多变形结构,其中,第二连接机构400上围绕定位槽还设置有第一限位机构500,第一限位机构500与多边形结构的定位部310的对边弹性配合,从而限制第一连接机构300围绕定位槽转动方向的自由度,使得在外力作用下,第一连接机构300可在围绕定位槽轴向的多角度位置上实现固定。
6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文附图仅是为了展示本技术实用新型产品的结构关系以及连接关系,并不因此限定本技术实用新型产品的具体结构尺寸。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