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单元及发声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21636发布日期:2022-12-20 22:5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发声单元及发声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发声单元及发声模组。


背景技术:

2.发声单元作为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声能的器件,现已广泛应用智能手机、便携式摄像机、照相机及笔记本电脑等微电子设备。随着微电子设备越来越轻薄化以及对音质、响度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发声单元高度要求也越来越薄,振幅要求也越来越大。
3.目前,业内普遍是通过提升振幅去提升发声单元的音质以及响度,现有技术,提升振幅的方案为:通过增加定心支片以及副膜去抑制音圈偏振,从而达到提升振幅的作用。副膜包括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形变部以及外固定部,然而,当发声单元振幅较大时,副膜的形变部与所述定心支片容易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杂音,同时长期的碰撞,甚至会导致副膜破裂,影响发声单元的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副膜与定心支片碰撞现象的发声单元,以及具有该发声单元的发声模组。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发声单元,包括盆架和设于所述盆架上的振动组件,所述振动组件包括振膜组件、音圈及支撑组件,所述音圈分别与所述振膜组件及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相连的定心支片与副膜,所述副膜包括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折环部及外固定部,所述折环部靠近所述外固定部的区域具有朝远离所述定心支片方向凸出的凸出部。
6.进一步地,所述定心支片包括依次相连的内安装部、悬臂部和外安装部,所述内安装部与所述内固定部相连,所述外安装部与所述外固定部相连,所述凸出部对应所述悬臂部设置。
7.进一步地,所述折环部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连接所述内固定部,所述第二部位于所述第一部的外侧并连接所述外固定部,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二部上。
8.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占据所述第二部的全部区域。
9.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占据所述第二部的部分区域,所述凸出部对应所述悬臂部连接所述内安装部的一端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连接所述第二部的一侧边。
11.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的凸出程度由第二部连接所述凸出部的侧边朝靠近所述第二部的另一侧边的方向逐渐减小。
12.进一步地,所述副膜位于所述定心支片的上方或下方。
13.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上设有加强花纹。
1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发声模组,包括上述发
声单元。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声单元中,副膜的折环部上具有对应定心支片上变形较大的区域设置的凸出部,能够增大发声单元振动方向上副膜与定心支片上变形较大区域的距离,从而避免发声单元在工作的过程中副膜与定心支片发生碰撞而致使发声单元出现杂音,利于保证发声单元的性能表现,降低副膜破裂风险,延长发声单元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声单元的爆炸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声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声单元的斜剖视图;
19.图4为图3中细节a的放大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发声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1.标号说明:
22.1、盆架;
23.2、磁路组件;
24.3、音圈;
25.4、音膜;
26.5、中贴;
27.6、定心支片;61、内安装部;62、悬臂部;63、外安装部;
28.7、副膜;71、内固定部;72、折环部;721、第一部;722、第二部;73、外固定部;74、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30.请参照图1至图5,发声单元,包括盆架1和设于盆架1上的振动组件,所述振动组件包括振膜组件、音圈3及支撑组件,所述音圈3分别与所述振膜组件及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相连的定心支片6与副膜7,所述副膜7包括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71、折环部72及外固定部73,所述折环部72靠近所述外固定部73的区域具有朝远离所述定心支片6方向凸出的凸出部74。
31.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声单元中,副膜7的折环部72上具有对应定心支片6上变形较大的区域设置的凸出部74,能够增大发声单元振动方向上副膜7与定心支片6上变形较大区域的距离,从而避免发声单元在工作的过程中副膜7与定心支片6发生碰撞而致使发声单元出现杂音,利于保证发声单元的性能表现,降低副膜7破裂风险,延长发声单元的使用寿命。
32.进一步地,所述定心支片6包括依次相连的内安装部61、悬臂部62和外安装部63,所述内安装部61与所述内固定部71相连,所述外安装部63与所述外固定部73相连,所述凸出部74对应所述悬臂部62设置。
33.由上述描述可知,定心支片6的悬臂部62变形程度较大,凸出部74对应悬臂部62设置能够有效地改善定心支片6与副膜7碰撞的现象。
34.进一步地,所述折环部72包括相连的第一部721和第二部722,所述第一部721连接所述内固定部71,所述第二部722位于所述第一部721的外侧并连接所述外固定部73,所述凸出部74位于所述第二部722上。
35.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74占据所述第二部722的全部区域。
36.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74占据所述第二部722的部分区域,所述凸出部74对应所述悬臂部62连接所述内安装部61的一端设置。
37.由上述描述可知,凸出部74在折环部72上设置形式有多种,可按需选择。
38.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74连接所述第二部722的一侧边。
39.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74的凸出程度由第二部722连接所述凸出部74的侧边朝靠近所述第二部722的另一侧边的方向逐渐减小。
40.由上述描述可知,凸出部74的具体构造多种多样,利于丰富发声单元的多样性。
41.进一步地,所述副膜7位于所述定心支片6的上方或下方。
42.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74上设有加强花纹。
43.由上述描述可知,加强花纹包括但不限于加强筋、加强凹槽等。加强花纹的设置能够增强副膜7的强度,从而让支撑组件可以更加有效的抑制振动组件的偏振现象,同时,凸出部74区域强度的增加,使其不易变形,从而进一步降低凸出部74与定心支片6发生碰撞的风险。
44.发声模组,包括上述发声单元。
45.实施例一
46.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发声模组,可应用于智能手机、便携式摄像机、照相机及笔记本电脑等能够发出声音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发声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和设于所述模组外壳内的发声单元,容易理解的,在一些实际产品中,所述电子设备的结构(例如外壳)可作为所述模组外壳。
47.发声单元包括盆架1和分别设于所述盆架1上的振动组件及磁路组件2,所述振动组件包括振膜组件、音圈3及支撑组件,所述音圈3分别与所述振膜组件及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盆架1分别与所述振膜组件及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相连的定心支片6与副膜7,所述副膜7包括依次相连的内固定部71、折环部72及外固定部73,所述定心支片6包括依次相连的内安装部61、悬臂部62和外安装部63,所述内安装部61与所述内固定部71相连,所述外安装部63与所述外固定部73相连,所述折环部72靠近所述外固定部73的区域具有朝远离所述定心支片6方向凸出的凸出部74,所述凸出部74对应所述悬臂部62设置。所述振膜组件包括相连的音膜4和中贴5,在其他实施例中,不设置所述中贴5也是可行的。
48.如图2和图4所示,详细的,所述折环部72包括相连的第一部721和第二部722,所述第一部721连接所述内固定部71,所述第二部722位于所述第一部721的外侧并连接所述外固定部73,所述凸出部74位于所述第二部72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74占据所述第二部722的全部区域,即所述第二部722整体为所述凸出部74。
49.所述副膜7位于所述定心支片6的上方或下方。当所述副膜7位于所述定心支片6的上方时,所述内固定部71连接所述音圈3,所述外固定部73连接所述盆架1,所述凸出部74朝
靠近所述振膜组件的方向凸出;如图3和图4所示,当所述副膜7位于所述定心支片6的下方时,所述内安装部61连接所述音圈3,所述外安装部63连接所述盆架1,所述凸出部74朝远离所述振膜组件的方向凸出。
50.为进一步降低所述凸出部74与所述定心支片6发生碰撞的风险,所述凸出部74上设有加强花纹。当然,所述折环部72上的其他区域也可以设置加强花纹。
51.实施例二
52.请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是实施例一的并列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凸出部74没有占据所述第二部722的全部区域。
53.具体的,所述凸出部74占据所述第二部722的部分区域,所述凸出部74对应所述悬臂部62连接所述内安装部61的一端设置。本实施例中,仰视所述发声单元时,所述悬臂部62连接所述内安装部61的一端位于所述副膜7的覆盖区域之外,所述凸出部74连接所述第二部722的一侧边,该侧边为所述第二部722靠近所述悬臂部62连接所述内安装部61的一端的侧边。
54.可选的,所述凸出部74的凸出程度由第二部722连接所述凸出部74的侧边朝靠近所述第二部722的另一侧边的方向逐渐减小。
5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单元及发声模组,发声单元中副膜的折环部上具有对应定心支片上变形较大的区域设置的凸出部,能够增大发声单元振动方向上副膜与定心支片上变形较大区域的距离,从而避免发声单元在工作的过程中副膜与定心支片发生碰撞而致使发声单元出现杂音,利于保证发声单元的性能表现,降低副膜破裂风险,延长发声单元的使用寿命。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