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70249发布日期:2022-11-29 23:02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与开放式耳机相比,封闭式耳机在使用时,耳道与外界是不连通的,耳道内处于密闭状态,气压会在耳机和耳道内聚集,从而导致耳机和耳道内的声压增大,声压对耳道的压迫也增大。与封闭式耳机相比,开放式耳机具有非密闭性,会使得外部的声音能进入耳机,且耳机中的声音也可以泄露,因此,开放式耳机与封闭式耳机的使用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能够在封闭模式与开放模式进行切换,从而增加耳机的实用性。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与遮盖件,耳机本体包括入耳侧以及与入耳侧相背的背耳侧,入耳侧具有第一开孔,背耳侧具有第二开孔;耳机本体还具有透气通道,透气通道连通第一开孔以及第二开孔;遮盖件,设置于背耳侧且与耳机本体活动连接,遮盖件能够相对于耳机本体活动,以封闭或者打开第二开孔。
5.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与耳机本体活动连接的遮盖件,使得遮盖件可以封闭或者打开耳机上的透气通道,实现了耳机能够在封闭模式与开放模式进行切换的功能,从而使得耳机的使用方式灵活可变,能够实现一机多用,增加了耳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耳机的遮盖件封闭第二开孔时的结构示意图;
8.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耳机的遮盖件打开第二开孔时的结构示意图;
9.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耳机的入耳侧的结构示意图;
10.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耳机的遮盖件打开第二开孔时的结构示意图;
11.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耳机的遮盖件封闭第二开孔时的结构示意图。
12.附图标记:
13.1、耳机;10、耳机本体;11、入耳侧;111、第一开孔;12、背耳侧;121、第二开孔;122、透气通道;123、第一固定结构;13、出音孔;131、发声通道;14、滤网结构;20、遮盖件;21、旋转轴;22、第二固定结构;23、连接部;24、遮盖部;30、硅胶耳帽。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来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5.在相关技术中,耳机的种类有很多,例如,按耳机的发声单元与外界的相通程度可以分为封闭式、半开放式以及开放式耳机,其中,与封闭式耳机相比,使用开放式耳机时,耳道与外界是连通的,气流可以向任一方向流动,所以气压不会在耳机与耳道内聚集。但是,与开放式耳机相比,封闭式耳机具有密闭性,所以外部的声音无法进入耳机,且耳机中的声音也不会泄露出去,因此,开放式耳机与封闭式耳机各有各的使用场合。
16.针对上述情况,请参见图1-3,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耳机1,包括耳机本体10与遮盖件20,耳机本体10包括入耳侧11以及与入耳侧11相背的背耳侧12,入耳侧11具有第一开孔111,背耳侧12具有第二开孔121;耳机本体10还具有透气通道122,透气通道122连通第一开孔111以及第二开孔121;遮盖件20,设置于背耳侧12且与耳机本体10活动连接,遮盖件20能够相对于耳机本体10活动,以封闭或者打开第二开孔121。
17.具体地,当耳机1佩戴于用户的外耳道中时,耳机本体10的入耳侧11可以塞入耳道中,背耳侧12与入耳侧11相背,则背耳侧12远离耳道,且可以与外界空气接触。透气通道122连通第一开孔111与第二开孔121,即透气通道122可以连通耳道与外界空气,使得气流可以在耳道与外界空气之间互通。
18.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当遮盖件20活动到耳机本体10的背耳侧12时,遮盖件20可以封闭第二开孔121,此时,透气通道122封闭,耳机1处于封闭模式,可以防止外界声音传入耳机1,且可以防止耳机1漏音;如图2所示,当遮盖件20活动到远离背耳侧12时,遮盖件20未封闭第二开孔121,此时,透气通道122开启,耳机1处于开放模式,可以连通耳道与外界空气,减少耳机1与耳道内的气压,使得耳机1佩戴更舒适。本技术通过设置与耳机本体10活动连接的遮盖件20,使得遮盖件20可以封闭或者打开耳机1上的透气通道122,实现了耳机1能够在封闭模式与开放模式进行切换的功能,从而使得耳机1的使用方式灵活可变,能够实现一机多用,增加了耳机1的实用性。
19.还需要说明的是,遮盖件20与耳机本体10的连接方式可以不做具体限定,例如,遮盖件20与耳机本体10之间可以为转动连接、滑动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等。另外,本技术对遮盖件20的制备材料不做具体限定,例如,遮盖件20的制备材料可以为塑料,以增加遮盖件20的强度,防止遮盖件20因变形而无法完全封闭第二开孔121;又如,遮盖件20的制备材料可以为橡胶或硅胶等,以增加遮盖件20的弹性,从而可以使得遮盖件20遮盖第二开孔121时具有更好的密封性,且可以减少出现遮盖件20划伤皮肤的情况。
20.请参见图1-2,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遮盖件20与耳机本体10转动连接。
21.需要说明的是,遮盖件20通过一个旋转轴21与耳机本体10转动连接,遮盖件20在转动时,遮盖件20与第二开孔121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遮盖件20通过转动调整位置,以实现对第二开孔121的封闭或者打开,从而保证透气通道122的导通或封闭。与遮盖件20和耳机本体10可拆卸连接相比,转动连接使得调整遮盖件20的位置更方便,且可以防止出现遮盖件20遗失的情况。
22.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保证遮盖件20能覆盖到全部第二开孔121的前提下,其旋转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定,例如,遮盖件20以旋转轴21为中心,可以在其所在平面内实现360度的旋转。
23.请参见图2,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耳机本体10的背耳侧1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结构123,遮盖件20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结构123配合的第二固定结构22,第一固定结构123与第二固定结构22用于在遮盖件20封闭第二开孔121时固定遮盖件20。
24.可以理解的是,因遮盖件20与耳机本体10之间为转动连接,所以当耳机1在封闭模式下使用时,可以通过第一固定结构123以及第二固定结构22来保证遮盖件20维持着封闭第二开孔121的状态,防止遮盖件20转动导致第二开孔121打开。
2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固定结构的类型不做具体限制,例如,第一固定结构123为螺纹连接件,第二固定结构22为连接孔,通过螺纹连接件与连接孔通过插接配合,以在遮盖件20封闭第二开孔121时将遮盖件20固定于背耳侧12;又如,第一固定结构123为第一粘接件,第二固定结构22为第二粘接件,在遮盖件20封闭第二开孔121时,第一粘接件与第二粘接件通过粘接配合,从而将遮盖件20固定于背耳侧12;再如,第一固定结构123为固定槽,第二固定结构22为插接部,在遮盖件20相对于耳机本体10转动到封闭第二开孔121的位置时,插接部插入固定槽中,固定槽通过与插接部之间的摩擦力将遮盖件20固定于背耳侧12。
26.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结构123为卡扣,第二固定结构22为凹槽,在遮盖件20封闭第二开孔121时,卡扣卡接于凹槽中,从而将遮盖件20固定于背耳侧12。
2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结构123为第一磁吸件,第二固定结构22为第二磁吸件,在遮盖件20封闭第二开孔121时,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通过磁力吸附,从而将遮盖件20固定于背耳侧12。
28.请参见图2-3,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耳机本体10具有容纳腔(图中未示出),耳机本体10还包括出音孔13与发声部(图中未示出),出音孔13位于入耳侧11;发声部位于容纳腔内,发声部具有发声口(图中未示出)以及发声通道131,发声通道131连通发声口以及出音孔13,发声通道131与透气通道122之间互相隔离。
29.需要说明的是,耳机1中的声音从发声部发出,依次经过出声口、发声通道131,并从出音孔13传播到耳道内,耳机1中的声音不会从发声通道131直接传播到透气通道122中,减少了空气直接传播到发声通道131内,从而减少了声音在发声通道131内与空气混合而导致的音质发生改变。
30.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耳机本体10还可以包括硅胶耳帽30,硅胶耳帽30设置于耳机本体10的出音孔13处,当佩戴耳机1时,硅胶耳帽30会插入耳道内,耳机1发出的声音,可以从出音孔13经由硅胶耳帽30直接传到耳道内,硅胶耳帽30不仅可以使得更多地声音传输到耳道内部,而且还使得耳机1佩戴更舒适。
31.进一步地,请参见图3,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孔111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开孔111绕出音孔13的周侧间隔设置,从而使得外界的气流可以与耳道中的各个部分均匀地互通,使得耳道中各个部分的气压基本一致,即减小了耳道内各个部分之间的气压差,从而减少用户长时间佩戴耳机1的不适。
3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开孔121也可以设置多个(如图2所示),与每一个第一开孔111
的位置对应处设置有一个第二开孔121,第二开孔121与第一开孔111对称均匀设置,使得透气通道122可以更均匀快速地平衡气压。
33.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见图3,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耳机本体10还包括滤网结构14,滤网结构14设置于入耳侧11且覆盖出音孔13。
34.需要说明的是,入耳侧11设置的滤网结构14,在当耳机1塞入耳道后,可以防止耳道内的耳垢灰尘等异物进入发声通道131和透气通道122,起到保护耳机1中的震膜的作用。覆盖出音孔13的滤网结构14还可以起到调音的作用,使音质的低频量变大,减少高音不良的毛刺,从而达到改善音质的效果。
35.请参见图5,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遮盖件20包括连接部23与遮盖部24,连接部23与耳机本体10转动连接;遮盖部24与连接部23连接,连接部23能够相对于耳机本体10转动,以带动遮盖部24在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切换,遮盖部24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遮盖部24封闭第二开孔121;遮盖部24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遮盖部24用于与耳甲艇配合。
3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位置是指连接部23带动遮盖部24转动到耳机1的背耳侧12,此时遮盖部24封闭第二开孔121(如图5所示),耳机1处于封闭模式;第二预设位置是指连接部23带动遮盖部24转动到远离耳机1的背耳侧12(如图4所示),此时遮盖部24未封闭第二开孔121,耳机1处于开放模式,且此时的遮盖部24与耳甲艇配合,可以固定遮盖件20,防止连接部23与耳机本体10之间再次发生转动。
37.进一步地,请参见图5,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遮盖部24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遮盖部24可以更好地塞入耳甲艇,并与耳甲艇配合,起到固定遮盖件20的作用,遮盖部24的设计需要满足人体工程学,所以遮盖部24的整体与耳朵仿形设置,例如,遮盖部24整体近似呈半环状,半环状的遮盖部24可以塞入耳甲艇并与之配合,以起到耳翼的作用,从而使得耳机1可以更稳定地设置于外耳道处。
38.需要说明的是,遮盖部24的多个侧面之间的连接处均为弧面设置,以保证遮盖部24与皮肤接触的地方均为圆滑的弧面,避免遮盖部24上有棱角摩擦皮肤从而导致佩戴耳机1产生不适,也避免了出现遮盖部24划伤皮肤的现象。
39.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4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