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头及无线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09839发布日期:2023-02-10 20:21阅读:39来源:国知局
耳机头及无线耳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声音播放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背景技术:

2.按照佩戴方式的不同,传统的耳机分为耳塞式耳机和耳罩式耳机,其中耳塞式耳机在使用时需要插入到佩戴者耳道内,长时间佩戴后将造成耳部不适,此外,由于声音直接在耳道内向前传播的方式,要忍受听诊器效应,容易造成耳朵不适,并且有头中效应,听感不自然,缺少空间感;而耳罩式耳机虽然无需插入至佩戴者耳道内,但其需要将整个外耳罩住,因此其在使用时需要挤压耳廓,以保证发出的声音能够尽可能的传递至耳道内,长期使用同样也会产生弊端,例如造成耳廓的不适。
3.为了克服传统耳机的缺陷,出现了一种骨传导耳机,其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相对于通过振膜产生声波的声音传导方式,骨传导耳机既无需塞入耳道,也无需罩住外耳,但是为实现较好的振动传递,骨传导耳机在佩戴时需要夹紧人体颅骨,从而对头部有压迫感,长期佩戴时,也会给佩戴者造成不适感。同时,上述耳机也存在音效相对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耳机长期佩戴不舒服、音效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机头,包括主壳体和n个振膜发声装置,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且每一所述振膜发声装置具有发声面;所述主壳体上具有n个定向导音口,且所述耳机头以n个定向导音口均朝向人体耳廓的方式佩戴到人体;所述主壳体内具有n个安装槽,n个所述振膜发声装置分别安装到所述n个安装槽,且每一所述振膜发声装置的发声面与对应安装槽的底壁之间形成内音腔;n个所述内音腔相互独立,且每一所述内音腔通过一个定向导音口与外界相连通。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壳体内具有外音腔,所述n个振膜发声装置的背向发声面的一侧位于所述外音腔内;所述主壳体上具有将所述外音腔与外界相连通的泄压孔。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壳体内设置有电路板以及导气件,且所述外音腔由所述电路板分隔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并由所述导气件上形成的导气通道连通所述外音腔的两个部分。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定向导音口贯穿一个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且在所述n个振膜发声装置分别安装到n个安装槽时,每一振膜发声装置的发声面朝向对应安装槽的底壁的定向导音口。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前壳和后壳,所述n个安装槽在所述前壳内排成一行,且每一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均位于所述前壳的底壁。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壳体包括内侧板和出音板,且在所述耳机头佩戴到人体时,所述内侧板与人体脸部相贴,所述出音板朝向人体耳廓;
11.所述n个定向导音口均位于所述出音板上,所述出音板的外侧表面具有导音板,所述导音板位于定向导音口的远离所述内侧板的边缘并突出于所述定向导音口所在的面,且从所述定向导音口传出的、向远离耳廓方向的部分声音通过所述导音板向耳廓方向反射。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壳体包括内侧板、外侧板以及环形侧板,所述内侧板和外侧板通过所述环形侧板相连;所述n个定向导音口均位于所述环形侧板上,且所述耳机头以内侧板贴于人体面部的方式佩戴到人体;
13.所述振膜发声装置以发声面朝向所述定向导音口所在的面倾斜的方式装设在所述安装槽内。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音腔内设有声音反射锥,所述声音反射锥位于所述内侧板的内壁上并朝向所述振膜发声装置的发声面。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侧板和外侧板相互平行,所述n个安装槽均位于所述内侧板的内壁上,且所述外侧板上具有n个凹坑;每一所述振膜发声装置的背向发声面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凹坑;
16.所述内侧板的内壁具有n个突出的环形挡板,且每一环形挡板内设有安装台阶,每一所述安装槽由一个所述环形挡板和安装台阶构成;所述振膜发声装置以前端面边缘贴于所述安装台阶的方式装设于所述安装槽。
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包括佩戴构件及两个如上所述的耳机头,所述佩戴构件包括两个自由端,两个所述耳机头分别固定于所述佩戴构件的其中一个自由端。
1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多个朝向耳廓的定向导音口,将多个振膜发声装置发出的声音定向传输传递至耳廓,并经耳廓反射后传递至耳道中,从而无需塞入耳道及罩住外耳,也无需压迫颅骨即可达到较好的声音播放质量。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
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3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3.本技术各实施例的耳机头及无线耳机,在佩戴时,无需将耳机头塞入耳道内,也不会罩住外耳,佩戴较为舒适,声音在耳朵周围向多个不同方向传播,而不是直接在耳道内向前传播,可以解除听诊器效应及头中效应。
34.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各实施例的耳机头及无线耳机。
35.如图1-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的结构示意图,该耳机头用于音频数据播放。本实施例的耳机头10包括主壳体11和两个振膜发声装置12,其中振膜发声装置12装设于主壳体11内,并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播放(例如通过控制磁场变化使得振膜振动发声)。上述两个振膜发声装置12可采用相同规格,在实际应用中,两个振膜发声装置12也可采用不同规格,例如两个振膜发声装置12的尺寸不同,和/或两个振膜发声装置12的发声频率范围有差异(例如其中振膜发声装置12的高音播放效果较佳,另一个振膜发声装置12的低音播放效果较佳)等。主壳体11具有一定的硬度,其可由塑胶材料、金属材料或混合材料加工而成,并保护其内的振膜发声装置12。在实际应用中,振膜发声装置12可以为喇叭,且振膜发声装置12的数量可以超过两个,例如三个、四个等,在此不做限制。
36.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振膜发声装置12具有发声面,该发声面为振膜发声装置12的发出声音的面,例如该发声面可以为喇叭的正面。主壳体11上具有两个定向导音口113,且耳机头10以两个定向导音口113均朝向人体耳廓的方式佩戴到人体的面部。相应地,主壳体11内具有两个安装槽114,安装槽114的形状和尺寸与振膜发声装置12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两个振膜发声装置12分别安装到两个安装槽114,每一振膜发声装置12的发声面与对应安装槽114的底壁之间形成内音腔15;两个内音腔15相互独立,且每一内音腔15通过一个定向导音口113与外界相连通。当耳机头10中的振膜发声装置12的数量变化时,定向导音口113及安装槽114的数量也需相应调整,即定向导音口113及安装槽114的数量与振膜发声装置12的数量相同。
37.上述耳机头10可通过悬挂臂佩戴在使用者耳朵附近上,既无需塞入耳道,也无需正面挤压佩戴者的耳廓,而只需将主壳体11贴于人体面部,并使定向导音口113朝向耳廓,从而由振膜发声装置12的发声面发出的声音经内音腔15和定向导音口113传递至耳廓上,声音在耳廓反射后传递至耳道中。与其他耳机设置若干密布的出音孔相比,该耳机头10将振膜发声装置12发出的声音集中从定向导音口113导出,减少了声音的扩散和损失,提高了声音质量,同时还可防止声音外放,提高隐私性。
38.相对于使用单个振膜发声装置的耳机头,上述耳机头10通过在主壳体11内设置多个振膜发声装置12以及在其上设置多个定向导音口113,一方面可以提高耳机头播放声音的音量,另一方面可配合对各个振膜发声装置12的音频播放控制(例如控制各个振膜发声装置12的音频播放内容、音量等),同时由于各个振膜发声装置12的前端的内音腔15相互独立,使得各个振膜发声装置12发出的声音在耳廓处混合,从而提高音频播放的立体感,提升音效。
39.此外,由于不会直接封堵耳道,佩戴者在使用具有该耳机头10的耳机时,还可以接收来自外界的其他声音,提高佩戴者的警觉性,尤其是在路上步行、骑行时,更加安全。上述主壳体11内还可具有电路板13,该电路板13上可集成按键及麦克风等,以实现声音播放控制以及外部声音输入等。
40.特别地,定向导音口113处可装设滤网,该滤网可采用防水透音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为防水透音贴或防水透音膜,从而极大提高耳机头的防水、防尘能力。
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主壳体11内还具有外音腔16,各个振膜发声装置12的背向发声面的一侧位于外音腔16内,即各个振膜发声装置12共用一个外音腔16。同时,主壳体11上具有将外音腔16与外界相连通的泄压孔,通过外音腔16和泄压孔,可将因振动发声装置12的振动而产生的气流在外音腔16中震荡,并通过泄压孔平衡内外的压差,从而极大提高内音腔15及定向导音口113传出的声音效果,特别是低音部分的效果。
42.特别地,为提高耳机头10的发声效果,同时避免在泄压口处出现漏音或破音,可通过电路板13将外音腔16分隔成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其中一部分位于主壳体11与电路板13之间、另一部分位于电路板13与振膜发声装置12之间。同时在电路板13开设通孔131,并在电路板13上朝向与振膜发声装置12的表面固定导气件14,该导气件14朝向电路板的一侧具有呈螺旋形的导气通道141,且该导气通道141的入口位于导气件14的边缘、出口位于导气件14的中央并与通孔131相连通。
43.这样,由振膜发声装置12振动而在电路板13与振膜发声装置12之间产生的高气压时,气流经行程相对较长的导气通道141及通孔131流出到主壳体11与电路板13之间,再经由主壳体11上的泄压孔流出到主壳体11的外部;而由振膜发声装置12振动而在电路板13与振膜发声装置12之间产生的低气压时,主壳体11外部的空气由主壳体11上的泄压孔进入到主壳体11与电路板13之间,再经通孔131及导气通道141进入到电路板13与振膜发声装置12之间。
44.上述导气通道141可缓冲进出泄压孔的气流,使得电路板13与振膜发声装置12之间的气压变化相对较小,从而避免振膜发声装置12的振动幅度过大,即通过上述电路板13、导气件14,可使得振膜发声装置12在预设范围内振动,从而提高耳机头10的发声效果。同时由于进出泄压孔的气流相对较小,因此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泄压口处出现漏音或破音。
4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定向导音口113贯穿一个对应安装槽114的底壁,且在各个振膜发声装置12分别安装到对应的安装槽114时,每一振膜发声装置12的发声面朝向对应安装槽114的底壁的定向导音口113,这样,由振膜发声装置12发出的声音可更为直接的传导到主壳体11的外部。
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主壳体11包括相互扣合的前壳111和后壳112,安
装槽114在前壳111内排成一行,且每一安装槽114的底壁均位于前壳111的底壁。该结构可降低振膜发声装置12的安装结构。后壳112可与耳挂部一体。
47.特别地,主壳体11包括内侧板和出音板1111,且在耳机头10佩戴到人体时,内侧板与人体脸部相贴,出音板1111朝向人体耳廓;各个定向导音口113均位于出音板1111上,该出音板1111的外侧表面具有导音板1112,导音板1112位于定向导音口113的远离内侧板的边缘并突出于定向导音口113所在的面,且从定向导音口113传出的、向远离耳廓方向的部分声音通过导音板1112向耳廓方向反射。上述导音板1112可呈与定向导音口113的分布对应的波浪形。通过导音板1112可增加进入到耳朵的声音,减少耳机头10的漏音。
48.此外,为降低耳机头10的厚度和重量,主壳体11的内侧板和外侧板(即主壳体11上与内侧板相对的侧板)可分别呈与主壳体11内的振膜发声装置12的形状相对应的波浪形。
49.结合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该无线耳机包括佩戴构件及两个如上所述的耳机头10,其中佩戴构件包括两个自由端,两个耳机头10分别固定于佩戴构件的其中一个自由端。
50.具体地,佩戴构件包括后挂31、控制盒32以及耳挂33,控制盒32位于耳挂33和后挂31之间,耳机头10固定在耳挂33的自由端。其中控制盒32用于容纳控制电路板、储电单元等(两个控制盒中容纳的元件可相同或不同),耳挂33则能够贴合佩戴者耳朵外壁,从而实现耳机头10的悬挂佩戴,耳机头10无需过分挤压佩戴者的面部,减少对佩戴者造成的不适感,也便于无线耳机长期佩戴。
51.如图5-6、8-10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头20的结构示意图,与图1-图3的本实施例类似地,该耳机头20包括主壳体和两个振膜发声装置22,其中振膜发声装置22装设于主壳体内,并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播放,在实际应用中,振膜发声装置22可以为喇叭,且振膜发声装置22的数量可以超过两个,例如三个、四个等,在此不做限制。
52.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振膜发声装置22具有发声面221,主壳体上具有两个定向导音口214,且耳机头20以两个定向导音口214均朝向人体耳廓的方式佩戴到人体。相应地,主壳体内具有两个安装槽217,安装槽217的形状和尺寸与振膜发声装置22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两个振膜发声装置22分别安装到两个安装槽217,每一振膜发声装置22的发声面221与对应安装槽217的底壁之间形成内音腔25;两个内音腔25相互独立,且每一内音腔25通过一个定向导音口214与外界相连通。当耳机头中的振膜发声装置22的数量变化时,定向导音口214及安装槽217的数量也需相应调整,即定向导音口214及安装槽217的数量与振膜发声装置22的数量相同。
53.上述耳机头20同样可通过悬挂臂佩戴在使用者耳朵附近上,既无需塞入耳道,也无需正面挤压佩戴者的耳廓,而只需将主壳体贴于人体面部,并使定向导音口214朝向耳廓,从而由振膜发声装置22的发声面221发出的声音经内音腔25和定向导音口214传递至耳廓上,声音在耳廓反射后传递至耳道中。
54.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主壳体包括内侧板211、外侧板212以及环形侧板213,环形侧板213位于内侧板211和外侧板212之间并分别与内侧板211、外侧板212相连,且内侧板211、外侧板212以及环形侧板213围合形成容置腔,安装槽217位于该容置腔内。上述内侧板211、外侧板212及环形侧板213仅是从位置角度进行命名,其可以为同一零部件,也可以为不同零部件。振膜发声装置22具有发声面221,且振膜发声装置22以发声面221朝向内侧板
211的方式装设于安装槽217内,并由发声面221与内侧板211之间的空腔形成内音腔25。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内侧板211可与环形侧板213一体,并构成如图9所示的底壳,即环形侧板213可由内侧板211向外侧板212方向垂向延伸形成;外侧板212则单独构成一个可扣合到底壳的盖板,如图10所示。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环形侧板213也可由其他方式构成。为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内侧板211与环形侧板213之间、外侧板212与环形侧板213之间可分别具有弧形面过度。
56.两个定向导音口214均位于环形侧板213上,并与内音腔25相连通,即定向导音口214位于内侧板211与外侧板212之间,且耳机头以内侧板211贴于人体面部的方式佩戴到人体。
57.由于振膜发声装置22的发声面221相对较大,为减小主壳体的尺寸,同时保证声音播放质量,振膜发声装置22以发声面221朝向定向导音口214所在的面倾斜的方式装设在安装槽217内。即在主壳体内,振膜发声装置22的发声面221整体朝向内侧板,并朝向定向导音口214倾斜(振膜发声装置22的发声面221与内侧板211之间的夹角呈锐角),例如振膜发声装置22的发声面221与内侧板211之间的夹角可不小于10
°
,从而使得振膜发声装置22所发出的声音可更直接地从定向导音口214传出。
5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耳机头20的主壳体的内音腔25内可设有声音反射锥,具体地,该声音反射锥可位于内侧板211的朝向振膜发声装置22的发声面221(即振膜发声装置22的发声面)的表面。这样,从振膜发声装置22发出的声音直接传送到声音反射锥的锥面上,声音反射锥将声音向四周进行散发,从而使得振膜发声装置22发出的声音在内音腔25内进行散发,大大提高了振膜发声装置22发出声音的立体感。特别地,声音反射锥的中心轴与振膜发声装置22的发声面221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
59.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定向导音口214的远离内侧板211的边缘具有突出于定向导音口214的出口所在的面的导音板2131,并通过导音板2131将从定向导音口214传出的、向远离耳廓方向的部分声音向耳廓方向反射。由于导音板2131的存在,从定向导音口214传出的、向远离耳廓方向的部分声音可由导音板2131向耳廓方向反射,从而可降低耳机头的漏音,提高耳机头的声音播放的效果,特别是低音部分的效果。具体地,环形侧板213上可具有一个与内侧板211相邻的凹部,即该凹部的一侧延伸到内侧板211,定向导音口214的出口位于该凹部的底部,导音板2131由凹部的侧壁构成。特别地,上述导音板2131可与发声面221位于同一面或平行于发声面221所在的面。
60.优选地,内侧板211和外侧板212相互平行,各个安装槽217均位于内侧板211的内壁上。为减小主壳体的整体厚度,外侧板212的内壁可具有两个凹坑2123,外侧板212的外壁可具有相应地突起2122,且在振膜发声装置22固定到安装槽217时,每一振膜发声装置22的背向发声面221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凹坑2123。此外,为避免振膜发声装置22发声时,其背向发声面221的一侧与外侧板212相接触而导致发出异响,可在振膜发声装置22的背向发声面221的一侧增加柔性缓冲垫。
61.为利于两个定向导音口214所发出的声音传入耳朵,环形侧板213可包括一个垂直于内侧板211的竖向平面,且两个定向导音口214均位于该竖向平面上。同时两个定向导音口214的中心可位于一平行于内侧板211的横向平面上。
62.具体地,为便于振膜发声装置22在主壳体内的安装,上述内侧板211和外侧板212
可为矩形,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内侧板211和外侧板212的形状也可根据整体美感等进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制。
6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内侧板211的内壁具有两个突出的环形挡板2171,且每一环形挡板2171内设有安装台阶2172,每一安装槽217由一个环形挡板2171和安装台阶2172构成。振膜发声装置22以前端面边缘贴于安装台阶2172的方式装设于安装槽217,具体地,振膜发声装置22与安装台阶之间可采用胶粘方式固定。
64.此外,振膜发声装置22的背向发声面221的一侧与外侧板212之间可形成有外音腔26,相应的,外侧板212上具有与外音腔26相连通的泄压孔2121。通过外音腔26和泄压孔2121,可将因振动发声装置22的振动而产生的气流在外音腔26中震荡,并通过泄压孔2121平衡内外的压差,从而极大提高内音腔25及定向导音口214传出的声音效果,特别是低音部分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泄压孔2121也可位于环形侧板213上,且泄压孔2121的朝向与定向导音口214的朝向相反。
65.上述定向导音口214处可装设第一滤网,泄压孔2121处则可装设第二滤网。上述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可采用防水透音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为防水透音贴或防水透音膜,从而极大提高耳机头的防水、防尘能力。
66.结合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该无线耳机包括佩戴构件及两个如图5-10所述的耳机头20,其中佩戴构件包括两个自由端,两个耳机头20分别固定于佩戴构件的其中一个自由端。
67.具体地,佩戴构件包括后挂41、控制盒42以及耳挂43,控制盒42位于耳挂43和后挂41之间,耳机头20固定在耳挂43的自由端。其中控制盒42用于容纳控制电路板、储电单元等(两个控制盒中容纳的元件可相同或不同),耳挂43则能够贴合佩戴者耳朵外壁,从而实现耳机头20的悬挂佩戴,耳机头20无需过分挤压佩戴者的面部,减少对佩戴者造成的不适感,也便于无线耳机长期佩戴。
6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