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隔音耳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39837发布日期:2023-03-14 22:0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噪隔音耳塞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隔音耳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噪隔音耳塞。


背景技术:

2.很多人习惯在安静的氛围中进行写作或者学习。当周边的环境比较吵闹时,就会带上隔音耳塞。现有隔音耳塞就是一个形状与耳道相匹配的海绵块,用户将其塞进耳道中,即可降低外界噪音造成的影响。
3.将隔音耳塞塞进耳道的过程中,耳道内的空气会被隔音耳塞封堵在耳道内,对于耳膜造成挤压。进一步地,当快速将隔音耳塞塞入耳道中时,耳道内的气压会瞬间大幅提升,对用户耳膜造成强烈冲击和压迫,致使用户的佩戴舒适性降低。
4.因此,需要对现有隔音耳塞进行改进,以解决其容易致使耳道内的气压迅速升高,导致佩戴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5.本背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仅被包括用于增强本公开内容的背景的理解,且因此可包含不形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当前已经知晓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噪隔音耳塞,能有效以解决现有隔音耳塞容易致使耳道内的气压迅速升高,导致佩戴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7.为达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降噪隔音耳塞,包括:
8.耳塞本体,所述耳塞本体的内部设有透气通道,所述耳塞本体用于塞入耳道的一端设有连通所述透气通道与所述耳道的透气孔;
9.吸音棉,所述吸音棉位于所述透气通道远离所述透气孔的一端,用于封盖所述透气通道远离所述透气孔的一端的开口。
10.可选的,所述耳塞本体包括设有所述透气孔的耳帽、位于所述耳帽远离所述耳道一侧的手持部以及连接所述耳帽和所述手持部的连接骨架;
11.其中,所述透气通道位于所述连接骨架靠近所述耳帽的一端。
12.可选的,所述连接骨架远离所述耳帽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透气通道连通的容置槽;
13.所述吸音棉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14.可选的,所述手持部对应于所述吸音棉的位置设有供所述吸音棉通过的安装窗口。
15.可选的,所述安装窗口处设有密封盖板。
16.可选的,所述手持部与所述连接骨架为双色注塑成型的连接结构。
17.可选的,所述连接骨架远离所述吸音棉的一端插入所述耳帽内,并与所述耳帽卡接。
18.可选的,所述手持部为硅胶件。
19.可选的,所述连接骨架与所述手持部之间设有缓冲气腔。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降噪隔音耳塞,将其塞入耳道中时,一方面,由于耳塞本体设有透气孔,因此,耳道内的空气可以经过透气孔进入透气通道内,最终进入吸音棉中,吸音棉内有较多孔洞,与透气通道共同构成了较大的缓冲空间,故能避免耳塞本体短时间内对耳道内的空气造成过度挤压致使耳道内气压迅速上升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性;另一方面,外界的噪音会被吸音棉所吸收,因此,不需要担心外界的噪音经透气通道进入耳道,影响隔音降噪效果。
21.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降噪隔音耳塞既能保证良好的隔音降噪效果,又能具有较高的佩戴舒适性,用户体验较佳。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3.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降噪隔音耳塞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1、耳塞本体;
26.101、耳帽;1011、透气孔;
27.102、手持部;
28.103、连接骨架;1031、透气通道;
29.104、密封盖板;
30.105、缓冲气腔;
31.2、吸音棉。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34.此外,术语“长”“短”“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
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3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降噪隔音耳塞,适用于对外界环境的噪音进行隔绝的应用场景,其有利于平衡耳道内的气压,以便提高佩戴舒适性。
37.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降噪隔音耳塞包括耳塞本体1和吸音棉2。其中,所述耳塞本体1包括用于塞入耳道内的耳帽101、位于所述耳帽101远离所述耳道一侧的手持部102以及连接所述耳帽101和所述手持部102的连接骨架103。
38.耳帽101靠近耳膜的一端设有透气孔1011,所述连接骨架103靠近所述耳帽101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透气孔1011连通的透气通道1031,所述吸音棉2位于所述透气通道1031远离所述透气孔1011的一端,用于封盖所述透气通道1031远离所述透气孔1011的一端的开口。
39.将本实施例提供的降噪隔音耳塞塞入耳道中时,一方面,耳道内的空气会经过透气孔1011进入透气通道1031内,最终进入吸音棉2中,吸音棉2内有较多孔洞,与透气通道1031共同构成了较大的缓冲空间,提供了较大的缓冲空间,故能避免耳帽101短时间内对耳道内的空气造成过度挤压致使耳道内气压迅速上升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性;另一方面,外界的噪音会被吸音棉2所吸收,因此,不需要担心外界的噪音经透气通道1031进入耳道,影响隔音降噪效果。
40.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降噪隔音耳塞既能保证良好的隔音降噪效果,又能具有较高的佩戴舒适性,用户体验较佳。
41.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持部102与所述连接骨架103为双色注塑成型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骨架103远离所述吸音棉2的一端插入所述耳帽101内,并与所述耳帽101卡接。
42.所述连接骨架103远离所述耳帽101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透气通道1031连通的容置槽;所述吸音棉2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手持部102对应于所述吸音棉2的位置设有供所述吸音棉2通过的安装窗口,所述安装窗口处设有密封盖板104。
43.进行组装时,步骤如下:
44.s10:先通过双色注塑工艺生产出手持部102和连接骨架103,然后将连接骨架103伸出手持部102的一端插入耳帽101中,即可完成手持部102、连接骨架103和耳帽101三者的组装装配;
45.s20:通过安装窗口将吸音棉2粘贴固定在容置槽内;
46.s30:盖上密封盖板104,完成降噪隔音耳塞的组装。
47.连接骨架103的硬度大于手持部102的硬度,例如,所述手持部102为柔软的硅胶件,连接骨架103为硬质橡胶。所述连接骨架103与所述手持部102之间设有缓冲气腔105。当用户用手指捏着手持部102将耳帽101推入耳道中时,若用户用力过大,则手持部102会朝向连接骨架103发生形变(具体变现为缓冲气腔105被压扁),通过手持部102的形变作用部分地抵消手指向降噪隔音耳塞施加的推力,由此避免推力过大,损伤耳道或者耳膜情况的发生。
48.本实施例提供的降噪隔音耳塞,具备以下优点:
49.①
耳道内的空气可以经过透气孔1011和透气通道1031进入吸音棉2中,由此避免耳道内的空气短时间受到过度挤压,提升用户佩戴舒适性;
50.②
吸音棉2可以对外界的噪音进行吸收,避免外界噪音经透气孔1011和透气通道
1031进入耳道;
51.③
双色注塑结合卡接连接,组装工序简单便捷;
52.④
设置可被压扁的缓冲气腔105,避免用户佩戴时推力过大导致耳道或者耳膜受损。
53.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54.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