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箱外壳的网布贴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08494发布日期:2023-03-01 00:24阅读:72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音箱布贴合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音箱外壳的网布贴合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音箱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音箱是整个音响系统的终端,而音箱布是指覆盖于音箱喇叭前的网状罩体,网状罩体位于喇叭的出音口,音箱布用于保护喇叭不进灰尘和改善音质;传统的音箱布与音箱外壳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工将音箱布预先贴合于音箱外壳上,以使音箱布呈半贴合状态设置于音箱外壳上,在贴音箱布的过程,也需要人工对音箱布进行折边,进而使得音箱布能够服贴于音箱外壳的内侧壁,然后再将半贴合音箱布的音箱外壳放置于贴合机上进行贴合操作,以实现音箱布贴合于音箱外壳上;且,部分音箱外壳采用两个半边外壳组装而成,其两个半边外壳的一端相互枢接,另一端相互可拆装式连接,两个半边外壳的贴合音箱布的操作方法有两种,其一种是两个半边外壳分别进行贴音箱布操作后再组装一起,另一种是两个半边外壳组装后再进行贴合音箱布操作;但是,现有的贴合机结构设计欠佳,两个半边外壳另一端拆装连接处的音箱布在贴合机上并不能进行贴合操作,需要后续额外进行贴合操作以将位于两个半边外壳连接处的音箱布贴合于两个半边外壳连接处的内侧壁,使得音箱布贴合音箱外壳的生产速度跟不上需求速度,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两个半边外壳后续额外的贴合操作容易出现音箱布贴合不规范的现象,导致后面音箱产品的质量不一致,适用范围小。
3.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音箱外壳的网布贴合机,其通过各机构的结合设计,利用各机构对音箱布的压持操作,以实现音箱布与音箱外壳之间的贴合操作,避免了音箱布出现贴合不规范的现象,保证了音箱产品的质量稳定一致,提高了音箱的生产效率,满足用户的需求,结构设计巧妙合理,贴合效果佳,适用范围广。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音箱外壳的网布贴合机,包括有机体及设置于机体上的内压模机构、上压模机构、下压模机构;其中:所述内压模机构设置于机体的中部位置,所述内压模机构包括有模芯安装板、内模芯、压条和压条驱动装置,所述内模芯设置于模芯安装板上,所述内模芯的内部设置有后侧敞口的中间腔室,所述压条和压条驱动装置均设置于中间腔室内,所述压条自后侧敞口露于内模芯外,所述压条驱动装置驱动连接于压条并设置于模芯安装板上;所述上压模机构设置于内压模机构的上方,所述上压模机构包括有上压模及驱动连接于上压模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下压模机构设置于内压模机构的下方,所述下压模机构包括有下压模及驱动连接于下压模的第二驱动装置。
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机体上设置有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设置于内压模机构的后侧并位于后侧敞口的后侧,所述压紧机构包括有压紧部及驱动连接于压紧部的压紧驱动装置,所述压紧部随压紧驱动装置的控制朝向内模芯的后侧敞口位移。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压模和下压模均连接有热源。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压模的上端连接有上固定板,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连接于上固定板的上端,所述上固定板与上压模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板;所述下压模的下端连接有下固定板,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连接于下固定板的下端,所述下固定板与下压模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热板。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设置有两个并左右对称式布置于机体内,所述内模芯位于两个夹持机构之间,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有第一安装板及设置于第一安装板上的夹持部、夹持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开设有左右贯通的限位口,所述夹持部、夹持驱动装置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并围绕限位口间距式布置,两个夹持驱动装置分别驱动连接于两个夹持部;
11.所述模芯安装板为左右延伸设置,所述模芯安装板的左端、右端分别受限于两个夹持机构的第一安装板的限位口上,所述内模芯的左端、右端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并对应两个夹持部设置的夹持面,两个夹持部匹配定位于两个夹持面上以实现内模芯在机体上的组装定位。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模芯包括有上模芯和下模芯,所述中间腔室形成于上模芯、下模芯组装所围构的区域内,所述上模芯的左、右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下模芯的左、右端均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互匹配连接固定,以实现上模芯、下模芯在模芯安装板上的组装。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机体上设置有上支撑板、下支撑板、中间支撑板和连接柱,所述下支撑板设置于机体的上端,所述下压模位于下支撑板的上方,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置于下支撑板的下端,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穿过下支撑板连接于下压模的下端,所述连接柱设置有至少两个并左右间距式布置于下支撑板的上端,所述上支撑板设置于两个连接柱的上端,所述上压模位于上支撑板的下方,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置于上支撑板的上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穿过上支撑板连接于上压模的上端,所述中间支撑设置有两个并分别设置于两个连接柱的中段位置,所述模芯安装板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中间支撑板的上端。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条包括有压持段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设置于压持段的内侧,所述中间腔室内设置有避让通道,所述后侧敞口设置于避让通道的外端,所述压持段活动式设置于避让通道内,所述压条驱动装置连接于连接段,所述连接段随压条驱动装置的控制向外移动并受限于中间腔室的内壁。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各机构的结合设计,利用上压模机构、下压模机构将表面的音箱布贴合于音箱外壳的表面,配合压条将连接处的音箱布经过压条的压持贴合于音箱外壳连接处的内侧,并且边缘折边的音箱布经过上压模机构、下压模机构的压持贴合于音箱外壳的内侧,以实现音箱布与音箱外壳之间的贴合操作,避免了音箱布出现贴合不规范的现象,保证了音箱产品的质量稳定一致,提高了音箱的生产效率,满足用户的需求,结构设计巧妙合
理,贴合效果佳,适用范围广;
16.其次是,压紧机构的设置,以使音箱外壳的两个半边外壳在内模芯上的压紧定位准确,有利于压条对连接处的音箱布进行贴合操作,保证了音箱布的贴合效果,同时,夹持机构的设置,以实现内模芯的更换操作,从而满足不同型号的音箱外壳与音箱布的贴合操作,可用性佳;
17.以及,连接段的设置,以使压条随压条驱动装置的控制向外移动时连接段与中间腔室接触,以实现压条的位移定位,有利于压持段对音箱布的压持操作,从而保证了连接处的音箱布的贴合效果。
18.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剖视图;
21.图3是图2所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剖视图;
23.图5是图4所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附图标识说明:
25.10、机体
ꢀꢀꢀꢀꢀꢀꢀꢀꢀꢀꢀꢀꢀꢀꢀ
11、上支撑板
26.12、下支撑板
ꢀꢀꢀꢀꢀꢀꢀꢀꢀꢀꢀ
13、中间支撑板
27.14、连接柱
ꢀꢀꢀꢀꢀꢀꢀꢀꢀꢀꢀꢀꢀ
15、外罩
28.151、窗口
ꢀꢀꢀꢀꢀꢀꢀꢀꢀꢀꢀꢀꢀꢀ
152、安全感应装置
29.201、后侧敞口
ꢀꢀꢀꢀꢀꢀꢀꢀꢀꢀ
202、中间腔室
30.203、避让通道
ꢀꢀꢀꢀꢀꢀꢀꢀꢀꢀ
20、内压模机构
31.21、模芯安装板
ꢀꢀꢀꢀꢀꢀꢀꢀꢀ
22、内模芯
32.221、上模芯
ꢀꢀꢀꢀꢀꢀꢀꢀꢀꢀꢀꢀ
222、下模芯
33.223、第一连接件
ꢀꢀꢀꢀꢀꢀꢀꢀ
224、第二连接件
34.23、压条
ꢀꢀꢀꢀꢀꢀꢀꢀꢀꢀꢀꢀꢀꢀꢀ
231、压持段
35.232、连接段
ꢀꢀꢀꢀꢀꢀꢀꢀꢀꢀꢀꢀ
24、压条驱动装置
36.30、上压模机构
ꢀꢀꢀꢀꢀꢀꢀꢀꢀ
31、上压模
37.311、第一凹槽
ꢀꢀꢀꢀꢀꢀꢀꢀꢀꢀ
32、第一驱动装置
38.33、上固定板
ꢀꢀꢀꢀꢀꢀꢀꢀꢀꢀꢀ
34、第一隔热板
39.40、下压模机构
ꢀꢀꢀꢀꢀꢀꢀꢀꢀ
41、下压模
40.411、第二凹槽
ꢀꢀꢀꢀꢀꢀꢀꢀꢀꢀ
42、第二驱动装置
41.43、下固定板
ꢀꢀꢀꢀꢀꢀꢀꢀꢀꢀꢀ
44、第二隔热板
42.50、压紧机构
ꢀꢀꢀꢀꢀꢀꢀꢀꢀꢀꢀ
51、压紧部
43.52、压紧驱动装置
ꢀꢀꢀꢀꢀꢀꢀ
60、夹持机构
44.61、第一安装板
ꢀꢀꢀꢀꢀꢀꢀꢀꢀ
62、夹持部
45.63、夹持驱动装置
ꢀꢀꢀꢀꢀꢀꢀ
70、音箱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46.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47.一种音箱外壳的网布贴合机,包括有机体10及设置于机体10上的内压模机构20、上压模机构30、下压模机构40;其中:
48.所述内压模机构20设置于机体10的中部位置,所述内压模机构20包括有模芯安装板21、内模芯22、压条23和压条驱动装置24,所述内模芯22设置于模芯安装板21上,所述内模芯22的内部设置有后侧敞口201的中间腔室202,所述压条23和压条驱动装置24均设置于中间腔室202内,所述压条23自后侧敞口201露于内模芯22外,所述压条驱动装置24驱动连接于压条23并设置于模芯安装板21上;
49.此处,所述压条23包括有压持段231和连接段232,所述连接段232设置于压持段231的内侧,所述中间腔室201内设置有避让通道203,所述后侧敞口201设置于避让通道203的外端,所述压持段231活动式设置于避让通道203内,所述压条驱动装置24连接于连接段232,所述连接段232随压条驱动装置24的控制向外移动并受限于中间腔室202的内壁;如此,以使压条随压条驱动装置的控制向外移动时连接段与中间腔室接触,以实现压条的位移定位,有利于压持段对音箱布的压持操作,从而保证了连接处的音箱布的贴合效果;
50.所述上压模机构30设置于内压模机构20的上方,所述上压模机构30包括有上压模31及驱动连接于上压模31的第一驱动装置32,所述上压模31的下端设置有匹配音箱外壳上侧表面的第一凹槽311;
51.所述下压模机构40设置于内压模机构20的下方,所述下压模机构40包括有下压模41及驱动连接于下压模41的第二驱动装置42,所述下压模41的上端设置有匹配音箱外壳下侧表面的第二凹槽411;
52.使用时,先将音箱外壳70打开形成有两个半边外壳,并将音箱布预先包覆于两个半边外壳的外表面,边缘的音箱布向内翻折贴设于两个半边外壳的内壁,再将两个半边外壳装设于内模芯22上,两个半边外壳的连接处位于压条23的外侧,上压模31、下压模41均朝向内模芯22位移以将表面的音箱布贴合于两个半边外壳上,然后,压条23随压条驱动装置24的控制向外移动以将位于连接处的音箱布贴合于两个半边外壳的连接处内壁;如此,通过各机构的结合设计,利用上压模机构、下压模机构将表面的音箱布贴合于音箱外壳的表面,配合压条将连接处的音箱布经过压条的压持贴合于音箱外壳连接处的内侧,并且边缘折边的音箱布经过上压模机构、下压模机构的压持贴合于音箱外壳的内侧,以实现音箱布与音箱外壳之间的贴合操作,避免了音箱布出现贴合不规范的现象,保证了音箱产品的质量稳定一致,提高了音箱的生产效率,满足用户的需求,结构设计巧妙合理,贴合效果佳,适用范围广。
53.本实施例中,所述机体10上设置有上支撑板11、下支撑板12、中间支撑板13和连接柱14,所述下支撑板12设置于机体10的上端,所述下压模41位于下支撑板12的上方,所述第二驱动装置42设置于下支撑板12的下端,所述第二驱动装置42的输出端穿过下支撑板12连接于下压模41的下端,所述连接柱14设置有至少两个并左右间距式布置于下支撑板12的上端,所述上支撑板11设置于两个连接柱14的上端,所述上压模31位于上支撑板11的下方,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2设置于上支撑板11的上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2的输出端穿过上支撑板11连接于上压模31的上端,所述中间支撑13设置有两个并分别设置于两个连接柱14的中段
位置,所述模芯安装板2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中间支撑板13的上端;优选地,所述连接柱14设置有四个,其中两个连接柱14前后间距式布置于下支撑板12的上端左侧,另外两个连接柱14前后间距式布置于下支撑板12的上端右侧,且,其一中间支撑板13设置于左侧的两个连接柱14之间,另外一个中间支撑板13设置于右侧的两个连接柱14之间。
54.此处,所述上压模31和下压模41均连接有热源,所述热源为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分别设置于上压模、下压模的内部;或者,所述热源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连接于上压模31、下压模41上;所述上压模31的上端连接有上固定板33,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2驱动连接于上固定板33的上端,所述上固定板33与上压模31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板34;所述下压模41的下端连接有下固定板43,所述第二驱动装置42驱动连接于下固定板43的下端,所述下固定板43与下压模41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热板44。
55.还有,所述机体10上设置有压紧机构50,所述压紧机构50设置于内压模机构20的后侧并位于后侧敞口201的后侧,所述压紧机构50包括有压紧部51及驱动连接于压紧部51的压紧驱动装置52,所述压紧部51随压紧驱动装置52的控制朝向内模芯22的后侧敞口201位移;如此,压紧机构的设置,以使音箱外壳的两个半边外壳在内模芯上的压紧定位准确,有利于压条对连接处的音箱布进行贴合操作,保证了音箱布的贴合效果。
56.还包括有夹持机构60,所述夹持机构60设置有两个并左右对称式布置于机体10内,所述内模芯22位于两个夹持机构60之间,所述夹持机构60包括有第一安装板61及设置于第一安装板61上的夹持部62、夹持驱动装置63,所述第一安装板61上开设有左右贯通的限位口,所述夹持部62、夹持驱动装置63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并围绕限位口间距式布置,两个夹持驱动装置63分别驱动连接于两个夹持部62;
57.所述模芯安装板21为左右延伸设置,所述模芯安装板21的左端、右端分别受限于两个夹持机构60的第一安装板61的限位口(图中并未显示)上,并设置于中间支撑板13的上端,所述内模芯22的左端、右端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并对应两个夹持部设置的夹持面(图中并未显示),两个夹持部62匹配定位于两个夹持面上以实现内模芯22在机体10上的组装定位;如此,夹持机构的设置,以实现内模芯的更换操作,从而满足不同型号的音箱外壳与音箱布的贴合操作,可用性佳。
58.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模芯22包括有上模芯221和下模芯222,所述中间腔室202形成于上模芯221、下模芯222组装所围构的区域内,所述上模芯221的左、右端均设置有第一连接件223,所述下模芯222的左、右端均设置有第二连接件224,所述第一连接件223与第二连接件224相互匹配连接固定,以实现上模芯、下模芯在模芯安装板上的组装,所述夹持面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件223、第二连接件224上;优选地,两个夹持机构60均设置有四个夹持部62和四个夹持驱动装置63,所述第一连接件223、第二连接件224的夹持面均设置有两个。
59.还有,所述下支撑板12上设置有外罩15,所述外罩15的前端开设有供操作员取放音箱外壳的窗口151,所述窗口151处设置有安全感应装置152,所述安全感应装置152连接有急停按钮;所述机体10上还设置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分别连接于安全感应装置152、急停按钮、第一驱动装置32、第二驱动装置42、压条驱动装置24、夹持驱动装置63、压紧驱动装置52。
60.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各机构的结合设计,利用上压模机构、下压模机构将表面的音箱布贴合于音箱外壳的表面,配合压条将连接处的音箱布经过压条
的压持贴合于音箱外壳连接处的内侧,并且边缘折边的音箱布经过上压模机构、下压模机构的压持贴合于音箱外壳的内侧,以实现音箱布与音箱外壳之间的贴合操作,避免了音箱布出现贴合不规范的现象,保证了音箱产品的质量稳定一致,提高了音箱的生产效率,满足用户的需求,结构设计巧妙合理,贴合效果佳,适用范围广;
61.其次是,压紧机构的设置,以使音箱外壳的两个半边外壳在内模芯上的压紧定位准确,有利于压条对连接处的音箱布进行贴合操作,保证了音箱布的贴合效果,同时,夹持机构的设置,以实现内模芯的更换操作,从而满足不同型号的音箱外壳与音箱布的贴合操作,可用性佳;
62.以及,连接段的设置,以使压条随压条驱动装置的控制向外移动时连接段与中间腔室接触,以实现压条的位移定位,有利于压持段对音箱布的压持操作,从而保证了连接处的音箱布的贴合效果。
6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