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82641发布日期:2023-05-07 00:27阅读:19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声转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1、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不断创新,其越来越受使用者的喜爱,最常见的便是手机、平板以及掌上游戏机等,而在智能移动设备中音乐播放功能和振动功能更是成为了基础功能,因此,具有音乐播放功能和振动功能的多功能发声器件现已广泛的应用到智能移动设备中。

2、相关技术的多功能发声器件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内的发声单体以及用于产生振动的马达组件,其中,发声单体包括盆架、振动系统以及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马达组件主要包括振动单元以及将振动单元弹性悬置于壳体的弹性件,其中,振动单元主要驱动线圈。

3、为了给驱动线圈提供足够的驱动力并维持磁路系统的磁间隙,则需要将整个磁路系统固定于课题内。然而,现有技术的多功能发声器件中磁路系统的固定方式不仅过于复杂,且对其尺寸的精度要求过高,无法满足大量生产的需求。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多功能发声器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多功能发声器件中磁路系统的固定方式不仅过于复杂,且对其尺寸的精度要求过高的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其包括下壳、盖设于所述下壳并共同围成收容空间的上壳和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所述上壳设置有贯穿其上的出声口;所述发声单体包括盆架、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以及具有磁间隙并驱动所述振动系统振动发声的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主磁路以及分别环绕所述主磁路并与所述主磁路间隔形成所述磁间隙的第一副磁路和第二副磁路;

3、所述第一副磁路包括第一副磁钢以及叠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副磁钢的第一副极芯,所述第一副极芯将所述第一副磁钢固定于所述上壳;所述主磁路固定于所述下壳;

4、所述多功能发声器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马达组件;所述马达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磁路系统远离所述振动系统的一侧的振动单元以及将所述振动单元弹性悬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弹性件;所述振动单元包括驱动线圈,所述驱动线圈与所述第二副磁路固定连接。

5、优选的,所述第一副极芯包括叠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副磁钢的叠设部以及由所述叠设部远离所述主磁路的一侧向所述上壳的周侧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延伸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的连接处并与上壳固定连接。

6、优选的,所述延伸部包括由所述叠设部远离所述主磁路的一侧向所述下壳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以及由所述弯折部远离所述叠设部的一端向所述上壳的周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平板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副磁钢间隔设置,所述平板部与所述叠设部相互平行;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的连接处设有贯穿所述上壳和/或所述下壳的收容孔,所述平板部远离所述弯折部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收容孔内并与所述上壳固定。

7、优选的,所述磁路系统呈矩形;所述主磁路包括固定于所述下壳的下夹板、叠设固定于所述下夹板靠近所述振动系统的一侧的主磁钢以及叠设固定于所述主磁钢靠近所述振动系统的一侧的主极芯;所述第一副磁钢包括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主磁钢的短轴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副极芯也包括两个且一个所述第一副极芯叠设固定于一个所述第一副磁钢上;所述第二副磁路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主磁钢的长轴的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副磁钢以及分别叠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副磁钢靠近所述振动系统的一侧的两个第二副极芯。

8、优选的,所述驱动线圈包括两个且沿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夹板的相对两侧。

9、优选的,所述振动单元还包括质量块,所述弹性件分别固定于所述质量块沿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质量块具有贯穿其上的安装孔;所述下夹板穿过所述安装孔固定于所述下壳与所述出声口正对的一侧,所述第二副磁钢以及所述驱动线圈固定连接于所述质量块。

10、优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两个且均为u型结构,两个所述弹性件呈中心对称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质量块沿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壳或上壳的周侧,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质量块的周侧。

11、优选的,所述马达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驱动线圈电连接的柔性导电连接件,所述柔性导电连接件包括固定于所述质量块远离所述振动系统的一侧的固定部、由所述固定部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弹臂以及由所述弹臂向所述收容空间外延伸并穿过所述下壳和/或所述上壳设置的穿设部。

12、优选的,所述下壳设有向靠近所述磁路系统的方向凸出形成的凸出部,所述下夹板固定于所述凸出部。

13、优选的,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膜以及插设悬置于所述磁间隙并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所述振膜远离所述盆架的一侧固定于所述上壳并与所述出声口相对设置。

14、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发声器件通过将主磁路固定于下壳,将第一副磁路的第一副磁钢通过叠设固定于其上的第一副极芯固定于上壳,将第二副磁路与驱动线圈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了主磁路、第一副磁路以及第二副磁路分别固定于下壳或上壳的固定方式,这样不仅简化了磁路系统的固定方式,还降低了对磁路系统的尺寸精度要求,满足了大量生产的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其包括下壳、盖设于所述下壳并共同围成收容空间的上壳和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所述上壳设置有贯穿其上的出声口;所述发声单体包括盆架、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以及具有磁间隙并驱动所述振动系统振动发声的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主磁路以及分别环绕所述主磁路并与所述主磁路间隔形成所述磁间隙的第一副磁路和第二副磁路,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极芯包括叠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副磁钢的叠设部以及由所述叠设部远离所述主磁路的一侧向所述上壳的周侧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延伸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的连接处并与所述上壳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由所述叠设部远离所述主磁路的一侧向所述下壳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以及由所述弯折部远离所述叠设部的一端向所述上壳的周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平板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副磁钢间隔设置,所述平板部与所述叠设部相互平行;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的连接处设有贯穿所述上壳和/或所述下壳的收容孔,所述平板部远离所述弯折部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收容孔内并与所述上壳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呈矩形;所述主磁路包括固定于所述下壳的下夹板、叠设固定于所述下夹板靠近所述振动系统的一侧的主磁钢以及叠设固定于所述主磁钢靠近所述振动系统的一侧的主极芯;所述第一副磁钢包括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主磁钢的短轴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副极芯也包括两个且一个所述第一副极芯叠设固定于一个所述第一副磁钢上;所述第二副磁路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主磁钢的长轴的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副磁钢以及分别叠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副磁钢靠近所述振动系统的一侧的两个第二副极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线圈包括两个且沿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下夹板的相对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单元还包括质量块,所述弹性件分别固定于所述质量块沿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质量块具有贯穿其上的安装孔;所述下夹板穿过所述安装孔固定于所述下壳与所述出声口正对的一侧,所述第二副磁钢以及所述驱动线圈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质量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两个且均为u型结构,两个所述弹性件呈中心对称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质量块沿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壳或上壳的周侧,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质量块的周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驱动线圈电连接的柔性导电连接件,所述柔性导电连接件包括固定于所述质量块远离所述振动系统的一侧的固定部、由所述固定部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弹臂以及由所述弹臂向所述收容空间外延伸并穿过所述下壳和/或所述上壳设置的穿设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设有向靠近所述磁路系统的方向凸出形成的凸出部,所述下夹板固定于所述凸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膜以及插设悬置于所述磁间隙并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所述振膜远离所述盆架的一侧固定于所述上壳并与所述出声口相对设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其包括下壳、共同围成收容空间的上壳和发声单体,所述上壳设置有出声口;所述发声单体包括盆架、振动系统以及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主磁路、第一副磁路和第二副磁路;所述第一副磁路包括第一副磁钢以及第一副极芯,所述第一副极芯将所述第一副磁钢固定于所述上壳;所述多功能发声器件还包括马达组件,所述马达组件包括振动单元以及弹性件;所述振动单元包括驱动线圈。本技术的多功能发声器件不仅简化了磁路系统的固定方式,还降低了对磁路系统的尺寸精度要求,满足了大量生产的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金鑫,张帆,宋威,令狐荣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28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