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戴式耳机的耳带折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39953发布日期:2023-06-27 15:33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头戴式耳机的耳带折边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耳带生产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头戴式耳机的耳带折边机。


背景技术:

1、头戴式耳机是市面上常见的一种耳机类型,头戴式耳机主要包括头戴结构和位于头戴结构两端的左右发声单元,耳带条则是头戴式耳机中头戴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2、相关技术中的耳带折边机主要包括折边上模和折边下模,耳带条在折边前需要在两侧边缘处涂覆胶水,并放置于折边下模上,此时控制折边上模下降与折边上模对位压合,从而实现将耳带的两侧边缘向中间进行折边的操作。

3、然而,在耳带折边机折边的过程中,折边好的耳带条可能会粘附在折边上模的底部,需要人手动将耳带条从折边上模底部取下。在通过人手动将耳带条取下的过程中,耳带条刚通过胶水粘附还不够稳固,人手动取下的操作会对刚折边好的耳带条造成破坏,从而影响耳带条的折边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相关技术中耳带条在折边后会粘附在折边上模的现象,本技术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的耳带折边机。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头戴式耳机的耳带折边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头戴式耳机的耳带折边机,包括工作台以及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的折边上模和折边下模,所述工作台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顶部卡接有固定块,所述折边下模位于所述固定块的上方,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折边下模进行升降的升降组件,所述固定块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固定耳带条的压合块,所述折边下模内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压合块穿过的条形槽,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所述折边上模的上模座,所述折边上模固定于所述上模座的底部,所述折边上模的底部两侧均向内呈弧形设置,所述折边上模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内滑动设置有顶针底板和顶针面板,所述顶针面板内设置有用于对折边后的耳带条进行顶出的脱离组件,所述顶针面板内还设置有用于对耳带条实现二次顶出的顶出组件,所述安装座与所述上模座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折边上模和所述脱离组件先后下降的驱动组件。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耳带条进行折边时,通过升降组件将折边上模上升至指定高度,此时压合块位于折边下模内,将待折边的耳带条放置于折边上模内的压合块上,通过控制驱动组件使得折边上模向下对折边下模进行对位压合,折边上模的下压过程中,折边下模随着折边上模向下的推力回到固定块的顶部。在折边下模向下时,折边上模底部两侧的弧形设置使得耳带条的两侧边缘向中间运动,直至折弯上模完全与耳带条贴合,使得耳带条完成了折边操作,在折边上模与折边下模贴合后,脱离组件首先对折边上模内的耳带条进行顶出操作,然后顶出组件对耳带条进行二次顶出操作,从而保证耳带条与折边上模脱离。通过设置驱动组件、脱离组件和顶出组件,使得折边和顶出操作先后进行,在保证耳带条正常折边的前提下,对折边后的耳带条进行顶出操作,以使得耳带条不会粘附在折边上模底部,从而保证了耳带条的折边效率。

5、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折边下模底部两侧的升降杆以及连接两个所述升降杆的升降板,所述升降板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升降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气缸。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第一气缸时,升降板带动折边下模进行上升,使得折边下模上升到固定块的上方,以便将耳带条放入折边下模内并固定于压合块上。

7、优选的,所述压合块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定位耳带条的定位槽,所述折边上模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槽对位的对位块。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折边上模下压至折边下模的顶部时,折边上模底部的对位块与压合块顶部的定位槽相对位,使得耳带条能固定在压合块上。

9、优选的,所述脱离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顶出面板内的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所述顶出面板内开设有阶梯槽,所述第一顶针的一端位于所述阶梯槽内,所述第一顶针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顶针面板和所述上模座并伸入所述折边上模内,所述第二顶针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顶针面板上,所述第二顶针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折边上模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驱动组件使得折边上模和脱离组件先后下降,当折边上模向下对折边下模压合直至耳带条完成折边操作时,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到达折边上模内,对粘附在折边上模底部的耳带条进行顶出操作,以使得耳带条能脱离于折边上模的底部。

11、优选的,所述阶梯槽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第一顶针脱离于所述阶梯槽内的限位块和第一弹簧,所述限位块横向固定于所述第一顶针的端部,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顶针的端部位置,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阶梯槽内壁与所述限位块之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顶针的端部能在阶梯槽内滑动,限位块和第一弹簧均能限制第一顶针滑出阶梯槽外,第一弹簧还给第一顶针提供弹力,以增加第一顶针的活动性。

13、优选的,所述顶出组件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顶针底板内的转动块以及抵接于所述转动块一侧的顶出杆,所述顶针底板内开设有通槽,所述转动块转动设置于所述通槽内,所述通槽与所述阶梯槽连通,所述第一顶针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转动块的一侧,所述顶针面板内开设有与所述通槽连通的通孔,所述顶出杆的一端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顶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顶针面板并伸入所述安装座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顶出折边上模内已经折边完的耳带条的同时,顶针底板和顶针面板沿安装座的长度方向滑动,直至顶出杆抵接于上模座的顶部,顶出杆的一端抵接于上模座的顶部后,顶出杆的另一端从通孔进入通槽内,并推动转动块,转动块受到顶出杆的推力发生转动,从而转动块的另一侧推动第一顶针再次对耳带条进行顶出,以保证耳带条能完全脱离于折边上模。

15、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上模座相连的驱动块以及位于所述安装座内的推动块,所述推动块固定于所述顶针底板和所述顶针面板的一侧,所述推动块与所述驱动块相对设置,所述安装座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向下与所述驱动块连接,所述驱动块与所述推动块之间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推动块跟随所述驱动块下降的引导组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第二气缸工作时,使得驱动块带动折边上模向下与折边下模压合,驱动块下降的同时,通过引导组件引导推动块跟随驱动块下降,以实现折边上模和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先后下降的操作。

17、优选的,所述引导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驱动块朝向所述推动块一侧的引导块以及设置于所述推动块内的跟随块,所述引导块可推动所述跟随块下降,所述安装座与所述驱动块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驱动块与所述推动块分离的分离组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气缸控制驱动块下降时,引导块随着下降,直至抵接于跟随块的一侧,从而带动跟随块、推动块、顶针底板和顶针面板一起下降,当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已经完成顶出操作后,通过分离组件实现驱动块与推动块分离,使得推动块不再继续下降。

19、优选的,所述分离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座朝向所述驱动块一侧的复位块以及穿设于所述跟随块内的复位杆,所述引导块从所述复位块的一侧穿过,所述跟随块背离所述引导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引导面,所述复位块朝向所述跟随块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跟随块的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第一引导面呈相对设置,所述复位杆的一端从所述跟随块远离所述驱动块的一侧穿入所述跟随块内,所述复位杆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推动块的内壁,所述复位杆外套设有用于向所述跟随块提供弹力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跟随块内,所述推动块远离上模座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推动块、所述顶针底板和所述顶针面板复位的复位组件。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跟随块和推动块向下运动直至到达上模座的顶部时,第一顶针已经完成二次顶出操作,此时跟随块继续向下直至抵接于复位块的第二引导面上,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贴合,第二引导面推动跟随块朝推动块的内部移动,跟随块由于第二弹簧的弹力从而向推动块内部活动,此时推动块不再受引导块的引导,以使得顶针底板和顶针面板通过复位组件回到初始位置。

21、优选的,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固定座底部的固定杆以及套设于所述固定杆外的第三弹簧,所述固定杆远离所述固定座的一端穿入所述推动块内,并与所述推动块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推动块内。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块带动引导块向下运动时,引导块抵接于跟随块的第一引导面上,从而带动跟随块和推动块向下运动,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第三弹簧不断拉伸以适配推动块向下运动,当跟随块和推动块向下运动直至到达上模座顶部时,第一顶针已经完成二次顶出操作,此时跟随块继续向下直至抵接于复位块的第二引导面上,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贴合,第二引导面推动跟随块朝推动块的内部移动,跟随块由于第二弹簧的弹力从而向推动块内部活动,此时推动块不再受引导块的引导,由于第三弹簧的弹力使得推动块带动顶针底板和顶针面板回位,从而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回归到初始位置。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将待折边的耳带条放置于压合块上,并控制折边上模下降对折边下模进行压合,以使得耳带条完成折边操作,在耳带条完成折边后,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到达折边上模内并向下对耳带条进行顶出操作,顶出杆推动转动块,使得转动块推动第一顶针,以使得第一顶针再次对耳带条进行顶出,以保证耳带条完全脱离于折边上模顶部,从而保证耳带条折边的质量;

25、2.驱动块和推动块的配合,使得折边操作和顶出操作能先后进行,且在折边操作完成后,推动块和顶针底板、顶针面板能回到初始位置,以便下一次的顶出操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