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感器测量用数据传输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38115发布日期:2023-10-06 05:51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感器测量用数据传输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具体为一种传感器测量用数据传输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传感器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食品加工厂中使用传感器对食品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数据。然而,传感器生成的大量数据需要进行传输和管理,这就需要有一套可靠的数据传输管理系统。

2、目前的数据传输通常对数据进行同步传输和实时传输,当传输大容量数据时,容易受到外界限制和网络干扰导致数据传输速度受到影响,进而对后续数据使用造成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测量用数据传输管理系统,为了解决当前技术中数据传输的不稳定性带来的限制。

2、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传感器测量用数据传输管理系统,包括:

3、基测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对加工区域对应的基测数据进行获取,其中基测数据具体为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基测数据。

4、温度数据测量模块,用于对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温度数据进行测量,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温度数据集合,并由此对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进行分析,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

5、优选地,对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温度数据进行测量,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温度数据集合,具体测量方式为:

6、在加工区域进行检测点均匀布设,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各检测点,并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温度进行测量,得到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温度,构成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温度数据集合。

7、优选地,对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进行分析,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具体分析方式为:

8、从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温度数据集合中提取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温度,将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温度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温度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进行排列,得到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温度序列,并从中筛选出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最大温度、最小温度、中位温度、众数温度的数值,分别记为wdimax、wdimin、wdimed、wdimod,i表示为各检测点的编号,i=1,2,…,n;

9、通过计算得到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温度均匀度wji:

10、wji=(1/|wdimax-wd0|+1)×a1+(1/|wdimin-wd0|+1)×a2+(1/|wdimed-wd0|+1)×a3+(1/|wdimod-wd0|+1)×a4,wd0表示为设定的参考温度,a1、a2、a3、a4分别表示为设定的检测点对应最大温度的影响因子、最小温度的影响因子、中位温度的影响因子、众数温度的影响因子;

11、将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温度中各检测点的温度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温度序列,并从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温度序列中提取出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最大温度、最小温度、中位温度、众数温度的数值,分别记为wdjmax、wdjmin、wdjmed、wdjmod,j表示为各测量时间点的编号,j=1,2,…,m;

12、依据计算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温度均匀度wbj:

13、wbj=(1/|wdimax-wd0|+1)×a5+(1/|wdimin-wd0|+1)×a6+(1/|wdimed-wd0|+1)×a7+(1/|wdimod-wd0|+1)×a8,a5、a6、a7、a8分别表示为设定的测量时间点对应最大温度的影响因子、最小温度的影响因子、中位温度的影响因子、众数温度的影响因子;

14、依据公式计算出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wk,b1、b2分别表示为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温度均匀度、各测量时间点的温度均匀度对应的权值因子。

15、湿度数据测量模块,用于对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湿度数据进行测量,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湿度数据集合,并由此对加工区域对应的湿控值进行分析,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湿控值。

16、优选地,对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湿度数据进行测量,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湿度数据集合,具体测量方式为:

17、在加工区域进行检测点均匀布设,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各检测点,并通过湿度传感器对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湿度进行测量,得到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湿度,构成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湿度数据集合。

18、优选地,对加工区域对应的湿控值进行分析,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湿控值,具体分析方式为:

19、从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湿度数据集合中提取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湿度的数值,记为sdij;

20、依据公式计算出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湿变指数sbi,sdij-1表示为加工区域内第i个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第j-1个测量时间点的湿度,sdi1表示为加工区域内第i个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第1个测量时间点的湿度,sd0表示为设定的参考湿度,c1、c2、c3表示为设定的权值因子;

21、将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湿度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进行排列,并从中提取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最大湿度、最小湿度、中位湿度、众数湿度的数值,分别记为sdimax、sdimin、sdimed、sdimod;

22、通过计算得到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湿度均匀度sji:

23、sji=(1/|sdimax-sd0|+1)×c4+(1/|sdimin-sd0|+1)×c5+(1/|sdimed-sd0|+1)×c6+(1/|sdimod-sd0|+1)×c7,c4、c5、c6、c7分别表示为设定的最大湿度、最小湿度、中位湿度、众数湿度对应的权值因子;

24、依据公式计算出加工区域对应的湿控值sk,b3、b4分别表示为加工区域内各检测点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湿变指数、湿度均匀度对应的权值因子。

25、空气数据测量模块,用于对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空气数据进行测量,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空气数据集合,并由此对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进行分析,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

26、优选地,对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空气数据进行测量,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空气数据集合,具体测量方式为:

27、对加工区域对应的空间按照预设的划分方式划分为各高度层,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各高度层;

28、通过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加工区域内各高度层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颗粒物浓度进行测量,得到加工区域内各高度层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颗粒物浓度,并将加工区域内各高度层对应当前测量时段中各测量时间点的颗粒物浓度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进行排列,得到加工区域内各高度层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颗粒物浓度序列,从中提取加工区域内各高度层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众数颗粒物浓度,作为加工区域内各高度层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空气颗粒物浓度,进而由加工区域内各高度层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空气颗粒物浓度构成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空气数据集合。

29、优选地,对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进行分析,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具体分析方式为:

30、从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空气数据集合中提取加工区域内各高度层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数值,并记为kkf,f表示为各高度层的编号,f=1,2,…,g;

31、依据公式计算出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kq,e表示为自然常数,uf表示为设定的第f个高度层对应的影响因子,kcf表示为设定的第f个高度层对应的参考空气颗粒物浓度。

32、传输序列分析模块,用于对加工区域对应的基测数据进行传输序列分析,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基测数据的传输序列,并将加工区域对应基测数据的传输序列发送至传输终端。

33、优选地,对加工区域对应的基测数据进行传输序列分析,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基测数据的传输序列,具体分析方式为:

34、将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与数据库中存储的加工区域对应的参考温控值进行对比,若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小于其对应的参考温控值,则对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与其对应的参考温控值进行作差,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差值,反之,则将加工区域对应的温度标记为适宜温度;

35、将加工区域对应的湿控值与数据库中存储的加工区域对应的参考湿控值进行对比,若加工区域对应的湿控值小于其对应的参考湿控值,则对加工区域对应的湿控值与其对应的参考湿控值进行作差,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湿控差值,反之,则将加工区域对应的湿度标记为适宜湿度;

36、将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与数据库中存储的加工区域对应的参考空气洁净度进行对比,若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小于其对应的参考空气洁净度,则对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与其对应的参考空气洁净度进行作差,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差值,反之,则将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标记为适宜空气洁净度;

37、若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湿控值、空气洁净度均小于其对应的参考温控值、参考湿控值、参考空气洁净度,则按照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差值、湿控差值、空气洁净度差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进行排列,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基测数据的传输序列;

38、若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湿控值小于其对应的参考温控值、参考湿控值,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为适宜空气洁净度,则按照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差值、湿控差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进行排列,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温度、湿度传输序列,进而将加工区域对应的空气洁净度放置在加工区域对应的温度、湿度传输序列后方,形成新的加工区域对应的传输序列,作为加工区域对应基测数据的传输序列;

39、同理,若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空气洁净度均小于其对应的参考温控值、参考空气洁净度,加工区域对应的湿度为适宜湿度,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基测数据的传输序列;

40、同理,若加工区域对应的湿控值、空气洁净度均小于其对应的参考湿控值、参考空气洁净度,加工区域对应的温度为适宜温度,得到加工区域对应基测数据的传输序列。

41、传输终端,用于基于加工区域对应基测数据的传输序列进行相应的传输操作。

42、数据库,用于存储加工区域对应的参考温控值、参考湿控值、参考空气洁净度。

4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44、本发明通过对加工区域对应当前测量时段的温度数据、湿度数据、空气数据进行测量,并由此分别分析得到加工区域对应的温控值、湿控值、空气洁净度,进而对加工区域对应基测数据的传输序列进行分析,从一方面来说打破了当前技术中数据同步传输的局限性,避免了出现大容量数据传输受到外界限制和网络干扰导致数据传输速度受到影响的现象从另一方面来说对数据传输进行分类有利于重要数据及时更新和处理,大幅度提升了数据传输管理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数据传输造成的延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