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43671发布日期:2023-11-17 18:13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的,具体是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1、耳机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其中,按照耳机的工作原理,一般可以分为气导式耳机和骨导式耳机;按照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耳挂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按照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一般还可以分为有线式耳机和无线式耳机。


技术实现思路

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头梁组件和与所述头梁组件连接的机芯模组,以及与所述机芯模组耦接的电池和主板,所述头梁组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并使得所述机芯模组整体位于用户耳部的前侧,所述机芯模组包括与所述头梁组件连接的机芯壳体和设置在所述机芯壳体的容置腔内的换能装置,并以骨传导的方式传递所述换能装置产生的机械振动,所述电池设置成为所述主板供电,所述主板设置成控制所述换能装置将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

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芯模组还包括第一传振片和振动面板,所述换能装置通过所述第一传振片悬挂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振动面板与所述换能装置连接,并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

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进一步包括转接壳体,所述转接壳体形成有用于容纳电子元件的容纳空间,所述机芯壳体与所述转接壳体构成弹性连接,所述机芯壳体或所述转接壳体连接至所述头梁组件。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能装置包括磁路系统和线圈,所述线圈与所述机芯壳体构成刚性连接,以使得所述线圈驱动所述机芯壳体振动。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能装置还包括支架和第二传振片,所述支架与所述机芯壳体刚性连接,所述第二传振片连接所述支架与所述磁路系统,以将所述磁路系统悬挂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线圈与所述支架连接,并沿所述振动方向伸入所述磁路系统的磁间隙内。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芯壳体背离所述转接壳体的一侧形成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接触面。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壳体沿所述换能装置的振动方向与所述机芯壳体层叠设置,且位于所述机芯壳体背离所述振动面板的一侧;

8、其中,所述转接壳体在垂直于所述振动方向的参考平面上具有第一投影面积,所述机芯壳体在所述参考平面具有第二投影面积,所述第一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二投影面积之间的比值介于0.2与1.5之间;

9、和/或,沿所述换能装置的振动方向,所述机芯壳体与所述转接壳体之间的间隙介于1mm与10mm之间。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或所述主板由所述转接壳体支撑固定,并位于所述转接壳体朝向所述换能装置的一侧。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梁组件施加介于0.4n至0.8n之间的压紧力将所述机芯模组压持于用户脸颊。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与所述头梁组件连接的支撑件,所述电池或者所述主板设置在所述支撑件内。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机芯模组沿人体矢状轴间隔设置。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芯模组相对于所述支撑件更加靠近用户头部前侧。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机芯模组沿人体垂直轴间隔设置,所述机芯模组相对于所述支撑件更加远离用户头顶。

16、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提供的耳机不仅以骨传导的方式传递机芯模组产生的机械振动,还以头戴的方式被用户佩戴,也即一种全新的有别于耳挂式骨传导耳机的头戴式骨传导耳机。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机芯模组,所述机芯模组包括机芯壳体、换能装置、第一传振片和振动面板,所述换能装置通过所述第一传振片悬挂在所述机芯壳体的容置腔内,所述振动面板与所述换能装置连接,并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其中,所述耳机还包括与所述换能装置电性连接的电池,所述电池在所述换能装置的振动方向上与所述换能装置间隔设置,所述电池的容量与所述机芯壳体和所述电池的重量之和之间的比值介于11mah/g与24.5mah/g之间。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与机芯壳体连接的转接壳体,所述电池设置在所述转接壳体内,所述电池的容量与所述机芯壳体和所述转接壳体的重量之和之间的比值介于55mah/g与220mah/g之间。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的容量大于或者等于200mah,所述机芯壳体和所述转接壳体的重量之和介于1g与4g之间。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的容量与所述振动面板与用户的皮肤接触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介于0.37mah/mm2与0.73/mm2之间。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与所述机芯模组连接的头梁组件,所述头梁组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并使得所述机芯模组位于用户耳部的前侧;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头梁组件与用户头顶形成第一接触点,所述机芯模组与用户脸颊形成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与所述第一接触点在人体矢状轴所在方向上的间距介于20mm与30mm之间。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梁组件包括弧形头梁件和转接件,所述弧形头梁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中间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中间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弯折并反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弧形头梁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机芯模组连接;其中,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所述中间过渡段相对于人体垂直轴倾斜。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芯壳体包括内筒壁以及与所述内筒壁的一端连接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在所述振动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换能装置的相背两侧,并与所述内筒壁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端壁设有安装孔,所述振动面板位于所述机芯壳体外,并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所述机芯模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振动面板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机芯壳体内,并与所述换能装置连接;其中,沿所述振动方向观察,所述振动面板的面积大于所述安装孔的面积,所述安装孔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件的面积。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腔仅通过一通道与所述耳机的外部连通,所述通道为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孔的壁面之间的间隙;

25、或者,所述容置腔仅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与所述耳机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为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孔的壁面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通道经一声滤波器与所述耳机的外部连通。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振动方向观察,所述安装孔的面积与所述第一端壁的面积之间的比值小于或者等于0.6。

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振动方向观察,所述安装孔的面积和所述连接件的面积之差与所述安装孔的面积之间的比值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0.5。

28、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提供的耳机中,不仅电池和换能装置间隔地设置在一起,使得耳机在结构上更加紧凑,还设置电池的容量与机芯壳体和电池的重量之和之间的比值介于11mah/g与24.5mah/g之间,以在延长耳机的续航能力的情况下兼顾耳机在机芯模组处的重量。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头梁组件和与所述头梁组件连接的机芯模组,所述头梁组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并使得所述机芯模组位于用户耳部的前侧;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头梁组件与用户头顶形成第一接触点,所述机芯模组与用户脸颊形成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与所述第一接触点在人体矢状轴所在方向上的间距介于20mm与30mm之间。

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所述头梁组件至少部分相对于人体垂直轴倾斜。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梁组件包括弧形头梁件和转接件,所述弧形头梁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中间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中间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弯折并反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弧形头梁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机芯模组连接;其中,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所述中间过渡段相对于人体垂直轴倾斜。

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段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的弯折角度大于或者等于90°且小于180°;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段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的弯折角度大于或者等于90°且小于180°。

3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佩戴状态下,并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平行,且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的间距介于20mm与30mm之间。

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设有走线腔,所述中间过渡段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所述走线腔,以允许所述耳机的走线由所述机芯模组经所述转接件延伸至所述弧形头梁件,所述头梁组件还包括嵌入所述开槽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覆盖所述走线。

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件的材质为金属,所述弧形头梁件的材质为塑料。

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段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伸出或者缩回所述弧形头梁件。

3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头梁件的两端均设有所述转接件和所述机芯模组,所述头梁组件在第一使用状态时为所述机芯模组提供第一压紧力,且在第二使用状态时为所述机芯模组提供第二压紧力,所述第二压紧力与所述第一压紧力之差的绝对值介于0与0.1n之间;

38、其中,所述第一使用状态定义为每一所述转接件相对于所述弧形头梁件具有第一伸出量,且两个所述机芯模组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的使用状态,所述第二使用状态定义为每一所述转接件相对于所述弧形头梁件具有第二伸出量,且两个所述机芯模组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的使用状态,所述第二伸出量大于所述第一伸出量,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3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芯模组对用户脸颊的压紧力介于0.4n至0.8n之间。

40、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提供的耳机中,不仅其机芯模组位于用户耳部的前侧,而且以头戴的方式被用户佩戴,有别于传统的耳挂式骨传导耳机,在此基础之上,设置头梁组件与用户头顶形成的第一接触点和机芯模组与用户脸颊形成的第二接触点在人体矢状轴所在方向上的间距介于20mm与30mm之间,使得机芯模组振动产生的声波能够以尽可能短的路径将该声波传递至用户的中枢神经,使得该声波的传递效率更高,音损更少。

4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转接壳体和机芯模组,所述机芯模组包括机芯壳体和设置在所述机芯壳体的容置腔内的换能装置,所述机芯壳体包括与所述转接壳体连接的第一机芯壳体,所述第一机芯壳体包括内筒壁、外筒壁和过渡壁,所述内筒壁位于所述换能装置的外围,所述外筒壁位于所述内筒壁的外围,并在垂直于所述换能装置的振动方向的方向上与所述内筒壁间隔设置,所述过渡壁连接在所述内筒壁与外筒壁之间,所述外筒壁、所述内筒壁和所述过渡壁围设形成一声学腔,所述声学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以吸收所述容置腔内空气随所述换能装置振动而形成的声波的声能。

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声波的频响曲线具有一谐振峰,所述声学腔为一亥姆霍兹共振腔,以减弱所述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

4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谐振峰的峰值谐振频率介于500hz与4khz之间,所述亥姆霍兹共振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所述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与所述亥姆霍兹共振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所述谐振峰的峰值谐振强度之间的差值大于或者等于3db。

4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机芯壳体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内筒壁与外筒壁之间的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过渡壁在所述振动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外筒壁、所述内筒壁和所述过渡壁围设形成所述亥姆霍兹共振腔。

4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声学腔为一声滤波器,所述声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小于或者等于5khz。

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端壁,所述端壁与所述内筒壁的一端连接,并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转接壳体包括中板和与所述中板连接的筒状侧壁,所述中板位于所述端壁背离所述容置腔的一侧,所述筒状侧壁位于所述外筒壁的外围,所述端壁、所述内筒壁、所述过渡壁和所述外筒壁与所述中板和所述筒状侧壁围设形成所述声滤波器,所述声波被所述声滤波器吸收后经所述筒状侧壁与所述外筒壁之间的间隙传输至所述耳机的外部。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壁与所述中板在所述振动方向上的间隙和所述内筒壁与所述外筒壁在垂直于所述振动方向的方向上的间隙均大于所述筒状侧壁与所述外筒壁在垂直于所述振动方向的方向上的间隙。

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机芯壳体还包括加强柱,所述加强柱连接所述内筒壁和所述外筒壁,所述加强柱和所述筒状侧壁中的一者设有轴孔,另一者设有与所述轴孔配合的转轴,所述转轴嵌入所述轴孔,以允许所述机芯壳体相对于所述转接壳体转动。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与所述机芯模组连接的头梁组件,所述头梁组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并使得所述机芯模组与用户脸颊接触,所述头梁组件包括弧形头梁件和转接件,所述弧形头梁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所述转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中间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弧形头梁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转接壳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弯折并反向延伸,以在佩戴状态下,并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所述弧形头梁件位于用户耳部的上方,所述机芯模组位于用户耳部的前侧。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段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的弯折角度大于或者等于90°且小于180°;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段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的弯折角度大于或者等于90°且小于180°。

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佩戴状态下,并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平行,且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的间距介于20mm与30mm之间。

52、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提供的耳机中,机芯壳体的一部分设置成内外两层结构,内筒壁用于容纳换能装置,外筒壁、内筒壁和两者之间的过渡壁围设形成一声学腔,声学腔与用于设置换能装置的容置腔连通,以吸收容置腔内空气随换能装置振动而形成的声波的声能,从而降低耳机的漏音,结构简单、可靠。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编码器、轻触开关和功能键,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层叠设置,所述编码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所述轻触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路板上,并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一侧,所述功能键包括键帽和与所述键帽连接的键杆,所述键帽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背离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一侧,所述键杆远离所述键帽的自由端与所述轻触开关正对设置,所述编码器套设在所述键杆上;其中,在用户通过所述键帽旋转所述键杆时,所述键杆带动所述编码器生成第一输入信号,在用户通过所述键帽按压所述键杆时,所述键杆触发所述轻触开关生成第二输入信号。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输入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耳机的音量加/减;和/或,所述第二输入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耳机的播放/暂停、切歌、配对设备、开机/关机中的任意一种。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进一步包括壳体和转接环,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沿所述第一筒体的轴向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转接环套接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围,所述转接环沿所述第一筒体的轴向被限位,并能够绕所述第一筒体的轴向转动,所述键帽固定设置于所述转接环上,所述键杆沿所述第一筒体的轴向插入所述第一筒体。

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转接环包括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彼此卡接,以限制所述转接环沿所述键杆相对所述第一筒体的插入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周壁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周壁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凸缘,以限制所述转接环沿所述键杆相对所述第一筒体的插入方向移动。

5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键帽包括第三筒体和端板,所述第三筒体套设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围,并所述第三筒体的一端支撑于所述第二凸缘背离所述第一凸缘的一侧,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第三筒体的另一端,所述键杆设置于所述端板上。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键的材质为塑料,所述转接环的材质为金属。

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头梁组件和与所述头梁组件连接的机芯模组,所述头梁组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并使得所述机芯模组位于用户耳部的前侧;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头梁组件与用户头顶形成第一接触点,所述机芯模组与用户脸颊形成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与所述第一接触点在人体矢状轴所在方向上的间距介于20mm与30mm之间。

6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梁组件包括弧形头梁件和转接件,所述弧形头梁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中间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中间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弯折并反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弧形头梁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机芯模组连接;其中,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所述中间过渡段相对于人体垂直轴倾斜。

6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芯模组包括机芯壳体、换能装置、第一传振片、振动面板和连接件,所述机芯壳体与所述头梁组件连接,所述换能装置通过所述第一传振片悬挂在所述机芯壳体的容置腔内,所述机芯壳体包括内筒壁以及与所述内筒壁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在所述换能装置的振动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换能装置的相背两侧,并与所述内筒壁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端壁设有安装孔,所述振动面板位于所述机芯壳体外,并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振动面板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机芯壳体内,并与所述换能装置连接;其中,沿所述振动方向观察,所述振动面板的面积大于所述安装孔的面积,所述安装孔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件的面积。

63、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提供的耳机中,在用户通过键帽旋转键杆时,键杆带动编码器生成第一输入信号,在用户通过键帽按压键杆时,键杆触发轻触开关生成第二输入信号,使得用户通过一个功能键即可进行旋转和按压两种操作,进而对耳机进行两种控制,这样既可以扩展耳机的功能,又可以简化耳机的结构。

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壳体;拾音组件,所述拾音组件包括枢转连接块、连接杆以及拾音器,所述枢转连接块用于与所述壳体枢轴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枢转连接块,所述拾音器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其中所述枢转连接块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凹陷区域;开关组件,设置于所述凹陷区域内。

6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陷区域的底部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的外周壁与所述凹陷区域的侧壁之间形成一环形凹槽,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开关电路板、弹性支撑件以及按键,所述开关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凸台的顶部,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环形固定部以及弹性支撑部,其中所述环形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环形凹槽内,所述弹性支撑部呈穹顶形设置,并与所述环形固定部连接,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弹性支撑部上。

6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固定部和弹性支撑部一体设置,所述耳机进一步包括加强环,所述加强环沿所述环形固定部的周向衬设于所述环形固定部上,并与所述枢转连接块连接。

6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环套设于所述环形固定部的外围,且所述加强环的外周壁与所述凹陷区域的侧壁固定连接。

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环为金属件。

6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按键包括键帽、键杆和环状凸缘,所述键杆和所述环状凸缘连接在所述键帽的同一侧,所述环状凸缘环绕所述键杆,所述键杆和所述环状凸缘嵌入所述弹性支撑部内,所述键杆沿所述按键的按压方向正投影至所述开关电路板时与所述开关电路板上凸起的开关元件重叠。

7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凸缘的凸起高度和所述键杆的凸起高度相等。

7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头梁组件和与所述头梁组件连接的机芯模组,所述头梁组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并使得所述机芯模组位于用户耳部的前侧;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头梁组件与用户头顶形成第一接触点,所述机芯模组与用户脸颊形成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与所述第一接触点在人体矢状轴所在方向上的间距介于20mm与30mm之间。

7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梁组件包括弧形头梁件和转接件,所述弧形头梁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中间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中间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弯折并反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弧形头梁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机芯模组连接;其中,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所述中间过渡段相对于人体垂直轴倾斜。

7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芯模组包括机芯壳体、换能装置、第一传振片、振动面板和连接件,所述机芯壳体与所述头梁组件连接,所述换能装置通过所述第一传振片悬挂在所述机芯壳体的容置腔内,所述机芯壳体包括内筒壁以及与所述内筒壁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在所述换能装置的振动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换能装置的相背两侧,并与所述内筒壁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端壁设有安装孔,所述振动面板位于所述机芯壳体外,并用于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振动面板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机芯壳体内,并与所述换能装置连接;其中,沿所述振动方向观察,所述振动面板的面积大于所述安装孔的面积,所述安装孔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件的面积。

74、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提供的耳机中,不仅设置有拾音组件,以允许耳机能够拾取用户的语音或者进行降噪,还在拾音组件上增设开关组件,以拓展耳机的功能,结构简单、可靠。

7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头梁组件,所述头梁组件包括弧形头梁件、转接件和连接线组件,所述弧形头梁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所述转接件与所述弧形头梁件连接,并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伸出或者缩回所述弧形头梁件,所述连接线组件包括沿所述弧形头梁件延伸的导线,所述导线划分为定位段和位于所述定位段两端的自然段,所述定位段被固定于所述弧形头梁件,所述自然段连接至所述弧形头梁件,以允许所述导线跟随所述转接件的伸出而伸长或者所述转接件的缩回而回弹。

7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梁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弧形头梁件卡接的压持件,所述压持件将所述定位段压持在所述弧形头梁件上。

7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持件包括压持部和位于所述压持部两端的卡接部,每一所述卡接部分别相对于所述压持部弯折,两个所述卡接部朝所述压持部的一侧同向延伸,并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彼此靠近,所述压持部用于压持所述定位段,所述卡接部用于与所述弧形头梁件卡接。

7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头梁件包括内仓体和与所述内仓体连接的外盖体,所述内仓体用于与用户头部接触,所述导线位于所述内仓体与所述外盖体之间,所述压持件与所述外盖体卡接。

7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头梁件还包括内盖体,所述内盖体和所述内仓体与所述外盖体的同一侧连接,所述内盖体和所述外盖体夹持所述转接件。

8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线进一步划分为位于所述定位段与所述自然段之间的伸缩段,所述伸缩段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定位段和所述自然段中任意一者的弹性系数。

8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线组件还包括与两段所述自然段连接的辅助线,所述辅助线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伸缩段的弹性系数,以用于在所述导线被拉伸时提供弹性恢复力。

8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线包括弹性主体和位于所述弹性主体两端的套环,每一所述套环分别套设在对应的所述自然段上,并在所述伸缩段的回弹方向上被所述自然段上的限位结构止挡。

8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为与所述导线的绝缘层一体连接的凸起,或者为所述自然段打结所形成的绳结。

8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机芯模组、电池和主板,所述弧形头梁件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所述转接件连接一所述机芯模组,所述电池与两个所述机芯模组中的一个连接,所述主板与两个所述机芯模组中的另一个连接,所述电池和所述主板通过所述导线电性连接。

85、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提供的耳机中,不仅导线设置成能够跟随转接件的伸出而伸长或者转接件的缩回而回弹,以避免导线被扯断,而且导线的定位段和自然段分别与弧形头梁件和弧形头梁件连接,以在用户分别伸缩弧形头梁件两端的转接件时,定位段两侧的导线彼此不受影响。

8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头梁组件,所述头梁组件包括弧形头梁件、转接件和阻尼件,所述弧形头梁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并包括内仓体、内盖体和外盖体,所述内仓体用于与用户头部接触,所述内盖体和所述内仓体与所述外盖体的同一侧连接,所述内盖体和所述外盖体夹持所述转接件,所述外盖体设有用于引导所述转接件相对于所述外盖体运动的第一导向槽,所述阻尼件设置在所述转接件朝向所述内盖体的一侧,并凸出于所述第一导向槽,所述阻尼件进一步与所述内盖体抵接,以在所述转接件伸出或者缩回所述弧形头梁件的过程中提供阻力。

8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件靠近所述内仓体的一端设有收纳槽,所述阻尼件设置在所述收纳槽内,并部分凸出所述转接件。

8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件靠近所述内仓体的一端设有滑块,所述外盖体在所述第一导向槽远离所述内仓体的一端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用于止挡所述滑块,所述收纳槽设于所述滑块。

8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盖体设有用于在所述转接件伸出或者缩回所述弧形头梁件的过程中引导所述阻尼件的第二导向槽。

9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仓体与所述外盖体之间的连接线组件,所述连接线组件包括导线,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中间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中间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弯折并反向延伸,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设有走线腔,所述中间过渡段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所述走线腔,以允许所述导线进一步穿设在所述转接件内。

9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线划分为伸缩段和位于所述伸缩段两端的自然段,所述伸缩段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自然段的弹性系数,所述自然段连接至所述转接件,以允许所述导线跟随所述转接件的伸出而伸长或者所述转接件的缩回而回弹。

9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线组件还包括与两段所述自然段连接的辅助线,所述辅助线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伸缩段的弹性系数,以用于在所述导线被拉伸时提供弹性恢复力。

9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线包括弹性主体和位于所述弹性主体两端的套环,每一所述套环分别套设在对应的所述自然段上,并在所述伸缩段的回弹方向上被所述自然段上的限位结构止挡。

9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为与所述导线的绝缘层一体连接的凸起,或者为所述自然段打结所形成的绳结。

9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机芯模组、电池和主板,所述弧形头梁件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所述转接件连接一所述机芯模组,所述电池与两个所述机芯模组中的一个连接,所述主板与两个所述机芯模组中的另一个连接,所述电池和所述主板通过所述导线电性连接。

96、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提供的耳机中,外盖体设有用于引导转接件相对于外盖体运动的第一导向槽,内盖体将转接件压持在第一导向槽内,以允许头梁组件的弧长可调节,转接件朝向内盖体的一侧阻尼件,阻尼件凸出第一导向槽并与盖体抵接,以在转接件伸出或者缩回弧形头梁件的过程中提供阻力,也即在用户调整头梁组件的弧长的过程中提供阻尼手感,以及在用户调整头梁组件的弧长至所需弧长之后维持转接件与弧形头梁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维持调整后的头梁组件的弧长。

9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头梁组件,所述头梁组件包括用于绕过用户头顶的弧形头梁件,所述弧形头梁件包括内仓体、内盖体和外盖体,所述内仓体具有弹性,并用于与用户头部接触,所述内盖体和所述内仓体分别与所述外盖体的同一侧连接,所述内仓体的端部伸入所述内盖体与所述外盖体之间,且在所述头梁组件的两端沿彼此背离的方向被逐渐拉开的过程中,所述内仓体能够从所述内盖体与所述外盖体之间部分退出。

9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盖体和所述外盖体为一体成型结构件。

9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仓体的端部设有通孔,所述内盖体朝向所述外盖体的一侧设有伸入所述通孔的立柱,所述立柱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通孔的径向尺寸,以在所述头梁组件的两端沿彼此背离的方向被逐渐拉开的过程中,所述内仓体从所述内盖体与所述外盖体之间部分退出,并被所述立柱止挡。

1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为长度方向沿所述弧形头梁件的延伸方向设置的腰形孔。

10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和所述立柱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通孔在垂直于所述头梁组件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立柱分别伸入一个所述通孔内。

10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梁组件还包括转接件,所述内盖体和所述外盖体夹持所述转接件,所述转接件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伸出或者缩回所述弧形头梁件。

10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仓体与所述外盖体之间的连接线组件,所述连接线组件包括导线,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中间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中间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弯折并反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设有走线腔,所述中间过渡段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所述走线腔,以允许所述导线进一步穿设在所述转接件内。

10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线划分为伸缩段和位于所述伸缩段两端的自然段,所述伸缩段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自然段的弹性系数,所述自然段连接至所述转接件,以允许所述导线跟随所述转接件的伸出而伸长或者所述转接件的缩回而回弹。

1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线组件还包括与两段所述自然段连接的辅助线,所述辅助线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伸缩段的弹性系数,以用于在所述导线被拉伸时提供弹性恢复力。

1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线包括弹性主体和位于所述弹性主体两端的套环,每一所述套环分别套设在对应的所述自然段上,并在所述伸缩段的回弹方向上被所述自然段上的限位结构止挡,所述限位结构为与所述导线的绝缘层一体连接的凸起,或者所述限位结构为所述自然段打结所形成的绳结。

1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机芯模组、电池和主板,所述弧形头梁件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所述转接件连接一所述机芯模组,所述电池与两个所述机芯模组中的一个连接,所述主板与两个所述机芯模组中的另一个连接,所述电池和所述主板通过所述导线电性连接。

1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头梁组件,所述头梁组件包括用于绕过用户头顶的弧形头梁件,所述弧形头梁件划分为中间段和与所述中间段的两端分别连接的末段,所述末段的弧长小于所述中间段的弧长;其中,在所述头梁组件的两端沿彼此背离的方向被逐渐拉开的过程中,两个所述末段相对于所述中间段沿彼此背离的方向偏转。

109、通过上述方式,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内仓体的端部与内盖体(及外盖体)固定连接,本技术提供的耳机中,内仓体与内盖体设置成能够相对运动,有利于释放内仓体在头梁组件被撑开的过程中的应力,尤其是内仓体的端部的,从而避免内仓体因形变过大而撕裂。

1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壳体;拾音组件,包括枢转连接块、连接杆以及拾音器,所述枢转连接块和所述壳体中的一者形成枢轴孔,另一者形成伸入所述枢轴孔的枢轴,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枢转连接块,所述拾音器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阻尼件,位于所述枢转连接块与所述壳体在所述枢轴孔的轴向上重叠的区域内,所述阻尼件与所述枢转连接块和所述壳体中的一者连接,并与所述枢转连接块和所述壳体中的另一者抵接,以在所述拾音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过程中提供阻力。

1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阻尼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置槽内,并凸出于所述容置槽。

1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枢轴孔的轴向观察,所述阻尼件呈弧形,并与所述枢轴孔同心设置。

1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阻尼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阻尼件绕所述枢轴孔间隔设置。

1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枢转连接块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形成所述枢轴,所述枢转连接块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凹陷区域,所述耳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凹陷区内的开关组件。

1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陷区域的底部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的外周壁与所述凹陷区域的侧壁之间形成一环形凹槽,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开关电路板、弹性支撑件以及按键,所述开关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凸台的顶部,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环形固定部以及弹性支撑部,其中所述环形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环形凹槽内,所述弹性支撑部呈穹顶形设置,并与所述环形固定部连接,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弹性支撑部上。

1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固定部和弹性支撑部一体设置,所述耳机进一步包括加强环,所述加强环沿所述环形固定部的周向衬设于所述环形固定部上,并与所述枢转连接块连接。

1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环套设于所述环形固定部的外围,且所述加强环的外周壁与所述凹陷区域的侧壁固定连接。

1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头梁组件和机芯模组,所述机芯模组通过所述壳体与所述头梁组件连接,所述头梁组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并使得所述机芯模组位于用户耳部的前侧;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头梁组件与用户头顶形成第一接触点,所述机芯模组与用户脸颊形成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与所述第一接触点在人体矢状轴所在方向上的间距介于20mm与30mm之间。

1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梁组件包括弧形头梁件和转接件,所述弧形头梁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中间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中间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弯折并反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弧形头梁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机芯模组连接;其中,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所述中间过渡段相对于人体垂直轴倾斜。

120、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提供的耳机中,不仅设置有可旋转的拾音组件,以允许耳机更好地拾取用户的语音或者进行降噪,而且在拾音组件与壳体之间的旋转面上设置阻尼件,阻尼件用于在用户调整拾音组件的位置的过程中提供阻尼手感,以及在用户调整拾音组件的位置至所需位置之后维持拾音组件与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1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包括:壳体;拾音组件,包括枢转连接块、连接杆以及拾音器,所述枢转连接块伸入所述壳体的枢轴孔内,并允许所述拾音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枢转连接块,所述拾音器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导线,延伸经过所述枢转连接块和所述连接杆的内部以电性连接至所述拾音器;隔板,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使得所述枢转连接块和所述导线保持间隔。

1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在所述枢轴孔的周向上覆盖所述枢转连接块的一部分,并部分伸入所述枢轴孔内。

1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枢转连接块设置成在所述拾音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一角度之后被所述隔板止挡。

1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枢转连接块包括枢轴,以及与所述枢轴的两端分别连接的倒钩部和操作部,所述枢轴位于所述枢轴孔内,所述倒钩部和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壳体的相背两侧,以在所述枢轴孔的轴向上锁止所述枢转连接块和所述壳体,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操作部连接,所述隔板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固定部和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弧形延伸部,所述固定部覆盖所述倒钩部的一部分,并在所述枢轴孔的轴向上与所述倒钩部间隔设置,所述弧形延伸部伸入所述枢轴,并在所述枢轴孔的径向上与所述枢轴间隔设置,所述导线在穿过所述枢轴孔时搭设在所述弧形延伸部和所述固定部上,所述倒钩部在所述拾音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一角度之后被所述固定部止挡。

1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上设有热熔柱,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电路板套设在所述热熔柱上,所述拾音器通过所述导线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1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枢转连接块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凹陷区域,所述耳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凹陷区内的开关组件。

1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陷区域的底部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的外周壁与所述凹陷区域的侧壁之间形成一环形凹槽,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开关电路板、弹性支撑件以及按键,所述开关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凸台的顶部,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环形固定部以及弹性支撑部,其中所述环形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环形凹槽内,所述弹性支撑部呈穹顶形设置,并与所述环形固定部连接,所述按键设置于所述弹性支撑部上。

1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固定部和弹性支撑部一体设置,所述耳机进一步包括加强环,所述加强环沿所述环形固定部的周向衬设于所述环形固定部上,并与所述枢转连接块连接。

1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耳机还包括头梁组件和机芯模组,所述机芯模组通过所述壳体与所述头梁组件连接,所述头梁组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并使得所述机芯模组位于用户耳部的前侧;其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头梁组件与用户头顶形成第一接触点,所述机芯模组与用户脸颊形成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与所述第一接触点在人体矢状轴所在方向上的间距介于20mm与30mm之间。

1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梁组件包括弧形头梁件和转接件,所述弧形头梁件用于绕过用户头顶,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中间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中间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相对于所述中间过渡段弯折并反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弧形头梁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机芯模组连接;其中,沿人体冠状轴所在方向观察,所述中间过渡段相对于人体垂直轴倾斜。

131、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提供的耳机中,不仅设置有拾音组件,以允许耳机能够拾取用户的语音或者进行降噪,还通过隔板将拾音器的导线与枢转连接块间隔,以避免导线在拾音组件转动的过程中被枢转连接块磨损,进而增加导线的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