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265547阅读:来源:国知局
2])。同样,端口交换机PS[n]对m条子链路(省略了图示,为SL[n,I]、SL[n,2]……、SL [n,m])设定 LAG (即主链路 ML [η])。
[0068]以下,代表端口交换机PS [I]?PS [η]的各个,称为端口交换机PS,代表光纤通道交换机FS[1]?FS[m]的各个,称为光纤通道交换机FS。此外,代表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I]?Pf[m]的各个,称为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代表用户用端口 Pu [I]?Pu [P]的各个,称为用户用端口 Pu,代表端口交换机用端口 Pp[l]?Pp[n]的各个,称为端口交换机用端口 Pp。并且,代表子链路SL[1,1]?SL[n,m]的各个,称为子链路SL,代表主链路ML[I]?ML[η]的各个,称为主链路ML。
[0069]此外,在图1的例子中,各子链路SL由2条链路11构成。链路11是指包括通信线路和其两端的端口(即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以及端口交换机用端口 Pp)的集合体。各端口交换机(例如PS[I])对构成各子链路(例如SL[I,I])的2条链路11设定LAG。即,该LAG与所述的子链路之间的LAG(即主链路ML)不同,成为子链路内的LAG。
[0070]同样,各光纤通道交换机(例如FS[1])也对构成各子链路(例如SL[1,1])的2条链路11设定LAG。另外,各子链路SL未必需要由2条链路11构成,而每条子链路SL可以由一条链路11或3条以上的链路11构成。对由2条以上的链路11构成的子链路SL设定子链路内的LAG。
[0071]在此,例如设想从与端口交换机PS[1]的用户用端口 Pu[l]连接的终端TMl向与端口交换机PS[2]的用户用端口 Pu[p]连接的终端TM4转发帧FLl的情况。此时,当接收到帧FLl时,端口交换机PS[1]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决定其中继目的地的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换言之,是子链路SL)。在该例子中,决定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l]。其结果,通过经由光纤通道交换机FS[1]的路径将该帧FLl转发给端口交换机PS[2]以及终端TM4。
[0072]此外,设想从与端口交换机PS[I]的用户用端口 Pu[p]连接的终端TM2向与端口交换机PS[2]的用户用端口 Pu[l]连接的终端TM3转发帧FL2的情况。此时,当接收到帧FL2时,端口交换机PS[1]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决定其中继目的地的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换言之,是子链路SL)。在该例子中,决定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2]。其结果,通过经由光纤通道交换机FS[2]的路径将该帧FL2转发给端口交换机PS[2]以及终端TM3。另外,假设在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2]中存在故障时,决定除此以外的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0073]如上所述,当使用盒式光纤通道架构系统10时,伴随LAG能够实现LAG内的负荷分散和冗余性。例如,当想要扩大通信带宽时,增设光纤通道交换机FS即可,从而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实现通信带宽的扩大。此外,也能够通过增设端口交换机PS来容易且低成本地实现端口数量(即用户用端口 Pu)的扩展。其结果,当使用该系统时,与使用由箱式交换机装置构成的系统的情况相比,能够低成本地构筑符合用户要求的灵活的系统。
[0074]《端口交换机(类型B)的概略》
[0075]图2是表示图1的网络中继系统中,其端口交换机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的结构例以及动作例的框图。例如,图2所示的类型B的端口交换机(第一交换机装置)PSb具备3个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I]?Pf [3]、用户用端口 Pu、分散表15、中继执行部16以及分散识别符计算部17。在此,以图1的系统具备3台光纤通道交换机FS[1]?FS[3]的情况为例,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I]?Pf[3]与光纤通道交换机FS[1]?FS[3]之间分别通过子链路SL[1]?SL[3]连接。对子链路SL[1]?SL[3]设定了子链路之间的LAG(即主链路ML)。
[0076]此外,在该例子中,子链路SL[1]、SL[2]分别由3条链路11构成。与此相对应地,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I]由3个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l,l]、Pf[l,2]、Pf[l,3]构成,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2]由3个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2,l]、Pf[2,2]、Pf[2,3]构成。子链路SL[3]由2条链路11构成,与此相对应地,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 [3]由2个光纤通道交换机用端口 Pf[3,l]、Pf[3,2]构成。分别对子链路SL[I]、SL[2]、SL[3]设定子链路内的LAG。
[0077]分散识别符计算部(第一分散识别符计算部)17,当通过用户用端口 Pu接收到帧或数据包时,将其中包含的标题内的预定的比特区域设为输入,通过预定的运算式进行逻辑运算,由此计算出j比特(在此为3比特)的分散识别符DID。分散表(第一分散表)15表示子链路SL[1]?SL[3]与分散识别符DID的对应关系。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通过端口交换机PSb生成该分散表15。中继执行部(第一中继执行部)16根据分散表15将通过用户用端口 Pu接收到的帧或数据包中继给与分散识别符计算部17计算出的j比特(3比特)的分散识别符DID对应的子链路。
[0078]端口交换机PSb,虽然没有进行特别的限定,但根据下面所述的分散规则生成分散表15。首先,端口交换机PSb将分散识别符DID的母数(该例子中为与3比特相应的8个)除以子链路的条数(在此为3条),根据其商和余数决定分配给各子链路的分散识别符DID的个数。具体而言,将成为商数的个数(在此为2个)分配给各子链路,对各子链路依次分配一个余数的个数(在此为2个)。
[0079]其结果,分配给子链路SL[1]、SL[2]、SL[3]的分散识别符DID个数分别为3个、3个、2个。之后,端口交换机PSb根据该决定的个数以对各子链路依次填入的形式分配8个分散识别符DID来生成分散表15。由此,如中继执行部16所示,分别对子链路SL[1]、SL[2]、SL[3]分配[O?2]、[3?5]、[6,7]的分散识别符DID。例如,分散识别符DID = 7相当于3比特的分散识别符DID = “111”的十进制数。
[0080]在此,例如设想通过用户用端口 Pu接收到包含“192.168.1.1”的目的地IP地址(DIP)以及“192.168.1.15”的发送源IP地址(SIP)的帧FLlb的情况。此时,分散识别符计算部17将该目的地IP地址(DIP)以及发送源IP地址(SIP)设为输入,通过预定的运算式进行逻辑运算来计算出3比特的分散识别符DID。在该例子中,假定作为分散识别符DID计算出“DID = 6”。其结果,中继执行部16将帧FLlb中继给与该“DID = 6”对应的子链路SL [3](即光纤通道交换机FS [3])。
[0081]另外,希望将分散识别符DID的比特数(即母数(在此为8个))设成基于中继执行部16规格的固定数。具体而言,首先,为了高速地进行基于LAG的负荷分散,希望通过硬件(所谓交换机LSI)构成中继执行部16。此时,根据硬件规格来决定由LAG进行负荷分散时的最大分散数。图2的端口交换机PSb的最大分散数为8分散,与此相对应地能够连接最多8台的光纤通道交换机FS。
[0082]分散识别符DID的母数(在此为8个)希望使用与该最大分散数(8分散)相同值的固定数。例如,当对与最大分散数对应的8条链路11设定LAG时,只要对各链路11分配I个分散识别符DID即可,当对不到最大分散数的例如4条链路11设定LAG时,对各链路11分配2个分散识别符DID即可。此外,分散识别符计算部17为了与中继执行部16相同地高速进行基于LAG的负荷分散,希望由硬件构成。从该观点出发,也希望分散识别符DID的母数(比特数)使用固定数。另外,生成所述分散表15时的处理不会特别对通信速度产生影响,因此也可以是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的软件处理。
[0083]《端口交换机(类型A)的概略》
[0084]图3表示图1的网络中继系统中其端口交换机的主要部分与图2不同的概略的结构例以及动作例的框图。图3所示的类型A的端口交换机(第二交换机装置)PSa与图2的结构例相比,不同点在于分散表25a的内容、中继执行部26a以及分散识别符计算部27的结构。除此以外的结构因与图2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0085]分散识别符计算部(第二分散识别符计算部)27将与图2情况相同的比特区域设为输入,通过同样的运算式进行逻辑运算,但与图2的情况不同,计算出比j比特大的k比特(在此为5比特)的分散识别符DID。分散表(第二分散表)25a表示伴随分散识别符DID的比特数的差异,与图2的情况不同的子链路SL[1]?SL[3]与分散识别符DID的对应关系。中继执行部(第二中继执行部)26a根据分散表25a将通过用户用端口 Pu接收到的帧或数据包中继给与由分散识别符计算部27计算出的k比特(5比特)的分散识别符DID对应的子链路。
[0086]如上所述,图3的端口交换机PSa与图2的端口交换机PSb不同,最大分散数为32分散,与此相对应地,分散识别符DID的比特数为5比特(即母数为32个)。S卩,端口交换机PSa最多能够与32台光纤通道交换机FS连接。当通过与图2情况相同的分散规则决定分散表25a时,分配给子链路SL[1]、SL[2]、SL[3]的分散识别符DID个数分别为11个、11个、10个。其结果,如中继执行部26a所示,对子链路SL[1]、SL[2]、SL[3]分别分配[O?10]、[11?21]、[22?31]的分散识别符DID。
[0087]在此,例如假定通过用户用端口 Pu接收到包含“192.168.1.15”的目的地IP地址(DIP)以及“192.168.1.1”的发送源IP地址(SIP)的帧FLla的情况。帧FLlb是对图2所示的FLlb替换目的地和发送源的帧,例如是对帧FLlb的回复帧等。分散识别符计算部27将该目的地IP地址(DIP)以及发送源IP地址(SIP)设为输入,通过预定的运算式进行逻辑运算,由此计算出5比特的分散识别符DID。在该例子中,作为分散识别符DID计算出“DID = 14”。其结果,中继执行部26a将帧FLla中继给与该“DID = 14”对应的子链路SL [2](即光纤通道交换机FS [2])。
[0088]如上所述,在图2的端口交换机(类型B) PSb和图3的端口交换机(类型A) PSa中,分散识别符DID的比特数(母数)不同,因此即使假设将相同信息设为输入来通过相同的运算式进行运算,也会生成不同的分散识别符DID。此外,也反映分散识别符DID的母数来生成分散表,因此母数不同时,各子链路SL与分散识别符DID的对应关系也会不同。其结果,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有时2个终端之间的双向通信经由不同的光纤通道交换机FS来进行。
[0089]《不同规格的端口交换机共存时的问题点》
[0090]图4表示当在图1的网络中继系统中,不同规格的端口交换机共存时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