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

文档序号:10515118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具体如下:首先、建立基于模式协同选择的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将移动用户接入进行初始化;建立三种通信模式;然后,发送端将用户信息传入控制终端,分别计算接收信号,信噪比以及效用函数;并根据信道容量选择最优的通信模式,建立通信链路;最后,判断不同的用户对是否借助同一固定收发器进行转发,如果有,将每个用户对选择一种通信模式,形成通信模式组合;分别计算每种通信模式组合下效用函数和,选择最大值对应的组合作为所有用户对的通信链路。否则,用户对正常通信;优点在于:解决了终端对等的可见光通信中的因遮挡而导致的通信质量下降的问题。
【专利说明】
-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可见光通信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 协同选择方法,该方法用于终端对等的可见光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移动终端间信息共享需求的增多,终端直通通信技术(D2D)作为未来5G技术 之一随之出现。D2D能够实现终端直接通信,包含了多种用于设备间通信的方式,比如蓝牙 和Wi-Fi Direct等。但是,运些通信方式无法满足用户对更大带宽的需求,需要一种新的通 信技术来实现设备间的大带宽的直接通信。
[0003] 可见光涵盖了波长为38化m~780nm的光波波段,可见光通信(VLC)能提供390??Ζ 大带宽,因此,基于可见光的终端直通通信(D2D-VLC)是一个可行的通信方式。
[0004] 在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中,难点之一是因遮挡而导致通信质量下降的问题;目前 解决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高反射性的墙壁进行信号的反射接收;另一类是在固 定的位置装备若干个中继器进行转发。但是,要实现发送信号的正确接收无论是墙壁的材 质或是中继器的位置设计都有特殊的要求,都是不利于普及的解决方式。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从终端直通通信的模式选择概念出发,根据 终端间直接通信模式、间接通信模式W及混合通信模式的不同适用范围,提出了一种基于 博弈论中最优反应动态策略和最优反应策略的模式协同选择机制,来实现通信模式间的自 适应切换。该机制不仅能够解决遮挡问题,还能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同时减少能耗。
[0006] -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07] 步骤一、建立基于模式协同选择的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
[000引具体建立过程为:室内的天花板上安装K组固定收发器;每组固定收发器包括一个 发光二极管和一个光电二极管;室内安装一个协调器,协调器作为控制终端;
[0009] 步骤二、将N个移动用户分别接入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并初始化。
[0010] 具体为:首次进入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的某个移动用户,将离自己最近的固 定收发器作为最初的通信接入点;
[0011] 步骤Ξ、针对要进行通话的两个移动用户,发送端的用户将自己的位置信息W及 请求地址信令通过固定收发器传入控制终端;
[0012] 请求地址信令记载了该发送端要通信连接的接收端用户地址;
[0013] 步骤四、在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中,建立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的之间Ξ 种通信模式;
[0014] Ξ种通信模式为:直接通信模式,间接通信模式和混合通信模式。
[0015] (1)直接通信模式: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直接进行通信;
[0016] (2)间接通信模式:发送端用户将通信信号通过固定收发器转发给接收端用户;
[0017] (3)混合通信模式:发送端用户与接收端客户之间直接通信,同时发送端用户将通 信信号经过固定收发器转发给接收端用户进行通信。
[0018] 混合通信模式包括两个链路,分别为主要链路和辅助链路;主要链路负责传输信 号而辅助链路负责传输信令;当主要链路不满足用户要求时,辅助链路充当主要链路传输 信号。
[0019] 步骤五、控制终端根据请求地址信令,分别计算Ξ种通信模式下接收端的接收信 号;
[0020] 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之间的接收信号公式如下;
[0021] yi,i,u = aPi,i,uHi.i,u(0)Xi,i,u+m,i,u (1)
[0022] 其中1 = 1代表直接通信模式;1 = 2代表间接通信模式和1 = 3代表混合通信模式。U £{1,2}代表第11化跳,〇是接收器的功率放大倍数,內,1,。是发送端用户瑜发送功率;化1,。是 发送端用户i的发送信号;m,i,u是功率谱密度为N日的高斯白噪声。出,i,u(0)是信道直流增益, 由公式(2)可得:
[0023]
[0024] 其中m是朗伯指数,A是光电二极管探测器(PD)的物理面积,Ddi,i,u是发送端用户i 与接收端用户j之间的距离;Φ 1,1,U是光电二极管探测器的福射角,Φι,Ι,υ是光电二极管探测 器的入射角,Ts(4i,l,u)是光滤波器增益,Ψ。表示接收器的视场角;是光集中器的增 益,表示为:
[0025]
(3)
[00%]其中η代表光电二极管探测器的折射率。
[0027] 由此可知:Ξ种通信模式下,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之间的接收信号分别如下:
[0028] 直接通信模式下: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的接收信号为yi,1,1;
[0029] 间接通信模式下: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的接收信号为yi,2,2;
[0030] 混合通信模式下的通信链路有两条,接收信号yi,3如下:
[0031]
(64)
[00创用户之间直接通信的接收信号为:yi,3 = aPi,i,i出
[00削用户之间通过转发通信的接收信号为:yi,3 = aPi,2,2Hi,2,2(0)(aPi,2,l&,2,l(0)Xi,2+ ni'2'i)+ni'2'2;
[0034]步骤六、控制终端根据接收信号分别计算Ξ种通信模式下的信噪比;
[00巧]信噪比为:
[0036]
(5)
[0037] No为功率谱密度;
[0038] 直接通信模式下,信噪比为
[0039] 间接通信模式下,信噪比为
[0040] 其中丫 1,2,1代表间接通信中第一跳的信噪比,丫 1,2,2代表间接通信中第二跳的信 噪比;田,2,1(0)相当于第二跳的信道直流增益,表示为:
[0044] 当用户之间直接通信链路为主要链路时,混合模式的信噪比为:
[0045] 当用户之间间接通信链路为主要链路时,混合模式的信噪比为:
[0046]
[0047] 步骤屯、建立通信用户效用函数模型(巧i(A,.,a ..)),并根据用户信噪比分别计算Ξ t'i 种通信模式下的信道容量;
[004引通信用户效用函数模型如下式:
[0049]
(8)
[0050] 其中,D代表所有选择直接通信模式的用户的策略集合,I代表所有选择间接通信 模式的用户的策略集合,Μ代表所有选择混合通信模式的用户的策略集合,at,1代表任意发 送端用户i的策略,\,代表除发送端用户iW外的用户策略集合。
[0051] Ξ种通信模式下的信道容量分别为:
[0052] (1)直接通信模式下,信道容量为:辦、二l〇g(l +托1,1);
[0化3] (2)间接通信模式下,信道容量
[0054] 《苗表示t时刻,发送端用户i通过第kth个固定收发器到达接收端j的信道容量,k ΕΚ。
[0化5] (3)混合通信模式下,信道容量巧天
[0056]步骤八、控制终端根据Ξ种模式下的信道容量进行判断,为发送端用户选择最优 的通信模式;
[0化7] 具体步骤如下:
[0058]步骤801、当某发送端用户进入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时,接入模式默认为间接 通信模式;
[0化9]步骤802、判断该用户选择间接通信模式时,系统的总策略矢量《ft是否使系统达到 纳什均衡;如果是,则该用户选择间接模式为通信模式,其它用户通信模式不变;否则,进入 步骤803;
[0060]当系统的整体最佳策略的集合矢量^满足下列不等式时,系统能达到纳什均衡: [0061 ]
(覆)
[0062]
'戈表整个系统效用函数的期望,4.,二OuMu/代表所 有用户的策略集合; 代表任意发送端用户i的最优策略,戈表除发送端用户iW外的其 他发送端用户的最优策略。
[0063] 步骤803、对该用户在直接通信模式、间接通信模式和混合通信模式下的效用函数 进行两两比较,并计算该用户的策略矢量<,:,当系统达到纳什均衡时对应的通信模式为其 最优通信模式。
[0064] 当任意发送端用户i的策略矢量 满足下列不等式,系统达到纳什均衡;
[00化]
(10)
[0066] 步骤九、控制终端将选用的通信模式的连接信令分别发送至发送端用户接收端用 户,建立通信链路。
[0067] 步骤十、选择下一个发送端用户,重复步骤Ξ到步骤九,控制终端继续为下一个发 送端用户选择最优的通信模式,直至将所有有通信需求的发送端用户建立通信链路。
[0068] 步骤十一、针对进行通信的用户对,判断不同的用户对是否借助同一固定收发器 进行转发,如果有,进入步骤十二,否则,用户对正常通信。
[0069] 步骤十二、针对使用同一固定收发器的所有用户对,将每个用户对从Ξ种通信模 式中选择一种通信模式,将每个用户对选出的通信模式组合在一起,形成通信模式组合;
[0070] 步骤十Ξ、分别计算每种通信模式组合下所有用户对的效用函数的和,选择效用 函数和最大的组合,作为所有用户对的通信链路。
[0071]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72] 1、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是建立在一个将可 见光通信和终端直通通信相结合的新的通信方式--终端直通的可见光通信(device-to- devic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D2D-VLC)基础上的。
[0073] 2、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解决了终端对等的 可见光通信中的因遮挡而导致的通信质量下降的问题。
[0074] 3、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包含了一种新的通 信模式一一混合通信模式,有助于提高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0075] 图1是本发明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流程图;
[0076] 图2是本发明建立的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示意图;
[0077] 图3是本发明N个移动用户接入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的连接示意图;
[0078] 图4是本发明控制终端为发送端用户选择最优的通信模式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9] 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0080] -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 如下:
[0081 ]步骤一、建立基于模式协同选择的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
[0082] 如图2所示,具体建立过程为:室内的天花板上安装K个发光二极管和K个光电二极 管,每个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作为一个固定收发器;室内安装一个协调器,协调器作为 控制终端;
[0083] 步骤二、将N个移动用户分别接入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并初始化。
[0084] 每个移动用户都有一个用户收发器;首次进入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的某个移 动用户,将离自己最近的固定收发器作为最初的通信接入点,同时,其它已在该通信模型中 的用户保持原有通信链路。
[0085] 如图3所示,每个固定收发器均连接η个用户收发器,K个固定收发器总共连接N个 用户收发器,Κ个固定收发器均连接协调器/控制终端;用户收发器通过可见光通信,将要通 信连接的接收端用户的地址信息传递给固定收发器,固定收发器传输给协调器/控制终端, 经过计算,协调器/控制终端将控制信令返回固定收发器,从而发送给用户收发器,控制发 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选择最优的通信模式进行通讯;
[0086] 步骤Ξ、针对要进行通话的两个移动用户,发送端的用户将自己的位置信息W及 请求地址信令通过固定收发器传入控制终端;
[0087] 请求地址信令记载了该发送端要通信连接的接收端用户地址;
[0088] 步骤四、在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中,建立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的之间Ξ 种通信模式;
[0089] 成对的通信用户用Ρ二;'/,./陳示,其中?ΕΝτ,Ντ代表发送端用户的集合,j eNr,Nr代表接收端用户的集合;N=阳T,Nr};
[0090] Ξ种通信模式为:直接通信模式,间接通信模式和混合通信模式。
[0091 ] (1)直接通信模式: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直接进行通信;
[0092] (2)间接通信模式:发送端用户将通信信号通过固定收发器转发给接收端用户;
[0093] (3)混合通信模式:同时满足前两种通信模式,发送端用户与接收端客户之间直接 通信,同时发送端用户将通信信号经过固定收发器转发进行通信。混合通信模式包括两个 链路,分别为主要链路和辅助链路;
[0094] 主要链路负责传输信号而辅助链路负责传输信令。只有当主要链路不再能够满足 用户要求时,辅助链路开始充当主要链路传输信号。
[00Μ]步骤五、控制终端根据请求地址信令,分别计算Ξ种通信模式下接收端的接收信 号;
[0096] 由于固定收发器的发送功率一定,采用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SS)进行粗略定位,信 号强度由接收信号得到,然后计算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之间的距离。
[0097] 考虑到路径损耗,接收信号如下:
[009引 yi,i,u = aPi,i,uHi.i,u(0)Xi,i,u+m,i,u (1)
[0099] 其中1 = 1代表直接通信模式;1 = 2代表间接通信模式和1 = 3代表混合通信模式。U £{1,2}代表第11化跳,日是接收器的功率放大倍数,杠1,。是发送端用户瑜发送信号。?1,1,。是 发送端用户i的发送功率,ηι,ι,υ是功率谱密度为NO的高斯白噪声。出,i,u(0)是信道直流增 益,由公式(2)可得:
[0100]
[0101] 其中A是光电二极管探测器的物理面积;m是朗伯指数,当发光二极管的半照度角 为60度时,m=l;Ddi,i,u是发送端用户i与接收端用户j之间的距离;Φι,ι,υ是光电二极管探测 器的福射角,如,i,u是光电二极管探测器的入射角,光电二极管的0/Ε转换效率看作0.53A/W; 当用户的接收器均水平放置时,Φι,Ι,υ与Φι,Ι,υ相等。Ts(lh,l,u)是光滤波器增益,Ψ。表示接收 器的视场角。是光集中器的增益,可表示为:
[0102]
(3)
[0103] 其中η代表光电二极管探测器的折射率。
[0104] 由此可知:Ξ种通信模式下,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之间的接收信号分别如下:
[0105] 直接通信模式下: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的接收信号为yi,1,1;
[0106] 间接通信模式下: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的接收信号为yi,2,2;
[0107] 混合通信模式下的通信链路有两条,接收信号yi,3如下:
[010引
(斗》
[0109] 步骤六、控制终端根据接收信号分别计算Ξ种通信模式下的信噪比;;
[0110] 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可表示为:
[0111]
(5)
[0112] No为功率谱密度;
[0113] (1)在直接通信模式下,信噪比为y,.
[0114] (2)在间接通信模式下,信噪比为
[0115] 其中丫 1,2,1和丫 1,2,2分别代表间接通信中第一跳和第二跳的信噪比,根据公式(5) 得到,田,2,1(0)相当于第二跳的信道直流增益,表示为:
[0119] 步骤屯、建立通信用户效用函数模型(巧別Α.,,β J),并根据用户信噪比分别计算Ξ l、i 种通信模式下的信道容量;
[0120] 本发明中选取Ξ种通信模式下不同的信道容量作为效用函数的最重要指标。
[0121 ]对于每个用户i来说,其效用函数如下式:
[0122]
(8)
[0123] 其中,D代表所有选择直接通信模式的用户的策略集合,I代表所有选择间接通信 模式的用户的策略集合,Μ代表所有选择混合通信模式的用户的策略集合, 代表所有用户的策略总集,% Ε為,代表任意发送端用户i的策略,气^代表除发送端用 户iW外的用户策略集合。
[0124] 根据步骤六中的信噪比得出Ξ种模式下的信道容量分别为:
[0125] (1)直接通信模式下,信道容量为化二|〇g(UVi」);
[0126] (2)间接通信模式下,信道容量为巧>表示用户对p= 通过第kth,化ΕΚ)个固 定L邸收发器的信道容量。根据多跳系统信道容量的定义,巧自;计算如下:
[0127]
[012引(3)混合通信模式下,信道容量为:
[0129]
[0130] 步骤八、控制终端根据Ξ种模式下的信道容量进行判断,为发送端用户选择最优 的通信模式;
[0131] 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会将间接通信模式作为默认的接入模式,运个时候利用选择 标准2来判断该用户是否应选择间接通信模式来进行通信,即若满足公式(9)则该用户对选 择间接模式为其通信模式,其他系统中用户对通信模式不变;否则,利用选择标准1来判定 对该用户对哪种通信模式为最优,选取其最优通信模式为进行通信的模式,周围其他用户 根据标准2进行判断调整通信模式。
[0132] 为了最大化每个用户的效用函数巧i.(A,,a>,根据最优反应动态策略可得到选择 t,i 标准1为:当任意用户i的策略矢量 满足下列不等式,则该策略矢量 是使运个博弈达到 纳什均衡的必要条件。
[0133]
(1。)
[0134] 该不等式是为了选取某一用户对在Ξ种不同通信模式下的最优通信模式,即其他 用户的选择策略不变,对该用户对在直接通信模式、间接通信模式和混合通信模式下的效 用函数进行两两比较,取效用函数的最大值所对应的通信模式为其最优通信模式。即当用 户i的策略 <,满足上述标准1,则可判定该用户选择了最优通信模式。
[0135] 同理,根据最优反应策略得到的选择标准2可W用于优化整个系统的效用函数,从 而使系统达到纳什均衡。标准2为:当系统的总策略矢量皆满足下列不等式,则该系统的总 策略矢量<是使系统达到纳什均衡的必要条件。
[0136]
[0137]
代表整个系统效用函数的期望,代表任意用户i的 最优策略;同理,冷代表系统整体最佳策略的集合。
[0138] 如图4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0139] 步骤801、当某发送端用户进入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时,接入模式默认为间接 通信模式;
[0140] 步骤802、判断该用户选择间接通信模式时,系统的总策略矢量共是否使系统达到 纳什均衡;如果是,则该用户选择间接模式为通信模式,其它用户通信模式不变;否则,进入 步骤803;
[0141] 当系统的总策略矢量 < 满足下列不等式时,系统能达到纳什均衡:
[0142]
(9)
[0143]
)代表整个系统效用函数的期望,代表任意发送端 用户i的最优策略;同理,戈表除发送端用户iW外的其他发送端用户的最优策略;<代 表系统整体最佳策略的集合。
[0144] 步骤803、对该用户在直接通信模式、间接通信模式和混合通信模式下的效用函数 进行两两比较,并计算该用户的策略矢量<,,当系统达到纳什均衡时对应的通信模式为其 最优通信模式。
[0145] 当任意发送端用户i的策略矢量 满足下列不等式,系统达到纳什均衡;
[0146]
。日)
[0147] 通过用户选择不同通信模式下的效用函数的比较,根据选择标准1最优通信模式 并建立通信链路。当系统中用户过多时,为了达到整个系统的纳什均衡,需要根据选择标准 2进行再次比较选择。经过W上两个比较确定各个用户的通信模式,建立通信链路。系统建 立后,标准2用于判断整个系统的整体策略的正确性,选择标准1适用于判断单个用户对策 略的正确性(最优通信模式)。
[0148] 其中策略矢量是指用户的最佳策略选择,在专利中可简单的看做是最优通信模式 类型的选择结果集合。比如说,当用户i的最优通信模式是直接通信时,就是在该模式下 用户i的信息集合,包括位置信息、地址信息、信噪比等,W此来计算其效用函数;策略不需 要计算,是接收信息和计算后的结果集合。
[0149] 步骤九、控制终端将选用的通信模式的连接信令分别发送至发送端用户接收端用 户,建立通信链路。
[0150] 根据最优反应动态策略,当新的链路建立或者已有的链路断开时,系统的参数会 进行更新,W便进行下一次的通信模式选择。
[0151] 步骤十、选择下一个发送端用户,重复步骤Ξ到步骤九,控制终端继续为下一个发 送端用户选择最优的通信模式,直至将所有有通信需求的发送端用户建立通信链路。
[0152] 步骤十一、针对进行通信的用户对,判断不同的用户对是否借助同一固定收发器 进行转发,如果有,进入步骤十二,否则,用户对正常通信。
[0153] 步骤十二、针对使用同一固定收发器的所有用户对,将每个用户对从Ξ种通信模 式中选择一种通信模式,将每个用户对选出的通信模式组合在一起,形成通信模式组合;
[0154] 步骤十Ξ、分别计算每种通信模式组合下所有用户对的效用函数的和,选择效用 函数和最大的组合,作为所有用户对的通信链路。
【主权项】
1. 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 如下: 步骤一、建立基于模式协同选择的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 步骤二、将N个移动用户分别接入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并初始化; 步骤三、针对要进行通话的两个移动用户,发送端的用户将自己的位置信息以及请求 地址信令通过固定收发器传入控制终端; 步骤四、在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中,建立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的之间三种通 信模式; 步骤五、控制终端根据请求地址信令,分别计算三种通信模式下接收端的接收信号; 步骤六、控制终端根据接收信号分别计算三种通信模式下的信噪比; 步骤七、建立通信用户效用函数模型(尺i(气ρβ ..)),并根据用户信噪比分别计算三种通 信模式下的信道容量; 步骤八、控制终端根据三种模式下的信道容量进行判断,为发送端用户选择最优的通 信模式; 步骤九、控制终端将选用的通信模式的连接信令分别发送至发送端用户接收端用户, 建立通信链路; 步骤十、选择下一个发送端用户,重复步骤三到步骤九,控制终端继续为下一个发送端 用户选择最优的通信模式,直至将所有有通信需求的发送端用户建立通信链路; 步骤十一、针对进行通信的用户对,判断不同的用户对是否借助同一固定收发器进行 转发,如果有,进入步骤十二,否则,用户对正常通信; 步骤十二、针对使用同一固定收发器的所有用户对,将每个用户对从三种通信模式中 选择一种通信模式,将每个用户对选出的通信模式组合在一起,形成通信模式组合; 步骤十三、分别计算每种通信模式组合下所有用户对的效用函数的和,选择效用函数 和最大的组合,作为所有用户对的通信链路。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一的具体建立过程为:室内的天花板上安装K组固定收发器;每组固 定收发器包括一个发光二极管和一个光电二极管;室内安装一个协调器,协调器作为控制 终端。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二中,首次进入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的某个移动用户,将离自己 最近的固定收发器作为最初的通信接入点。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四中,三种通信模式为:直接通信模式,间接通信模式和混合通信模 式; (1) 直接通信模式: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直接进行通信; (2) 间接通信模式:发送端用户将通信信号通过固定收发器转发给接收端用户; (3) 混合通信模式:发送端用户与接收端客户之间直接通信,同时发送端用户将通信信 号经过固定收发器转发给接收端用户进行通信。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五,具体为: 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之间的接收信号公式如下; yi, 1, u一 〇Ρ?, 1,uHi. 1, u(Ο )Xi, 1, u+Ili, 1,u ( 1 ) 其中1 = 1代表直接通信模式;1 = 2代表间接通信模式和1 = 3代表混合通信模式;u e {1,2}代表第uth跳,α是接收器的功率放大倍数,P1;1,u是发送端用户i的发送功率; Xl,1>u是发 送端用户i的发送信号;m,μ是功率谱密度为No的高斯白噪声AuWO)是信道直流增益,由 公式(2)可得:其中m是朗伯指数,A是光电二极管探测器(PD)的物理面积,Dd^u是发送端用户i与接 收端用户j之间的距离;Φ Hu是光电二极管探测器的辐射角,队^^是光电二极管探测器的 入射角是光滤波器增益,Ψ。表示接收器的视场角;是光集中器的增益, 表示为:其中η代表光电二极管探测器的折射率; 由此可知:三种通信模式下,发送端用户和接收端用户之间的接收信号分别如下: (1) 直接通信模式下: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的接收信号为y1; :; (2) 间接通信模式下: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的接收信号为71,2,2; (3) 混合通信模式下的通信链路有两条,接收信号yi,3如下:用户之间直接通信的接收信号为:yi,3 = aPi,i,iHi,i,i(0)Xi,i+m,i,i; 用户之间通过转发通信的接收信号为:7^3 = (^,2,2^2,2(0)((^,2,^,24(0)^,2+1^2,0 +m,2,2〇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六具体为: 信噪比计算公式如下:No为功率谱密度; (1)直接通信模式下,信噪比为:Yii \Υ{·7 7 ⑵间接通信模式下,信噪比为扣; 其中γ 代表间接通信中第一跳的信噪比,γ1>2,2代表间接通信中第二跳的信噪比; 比,2>1(〇)相当于第二跳的信道直流增益,表示为:(:6) (3)混合通信模式下,信噪比为:(7) 当用户之间直接通信链路为主要链路时,混合模式的信噪比为当用户之间间接通信链路为主要链路时,混合模式的信噪比为: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七具体为: 通信用户效用函数模型如下式:其中,D代表所有选择直接通信模式的用户的策略集合,I代表所有选择间接通信模式 的用户的策略集合,Μ代表所有选择混合通信模式的用户的策略集合,at,表任意发送端 用户i的策略代表除发送端用户i以外的用户策略集合; 三种通信模式下的信道容量分别为: (1) 直接通信模式下,信道容量为:= l〇g( 1 + A u); (2) 间接通信模式下,信道容量为:min(log(l 表示t时刻,发送端用户i通过第kth个固定收发器到达接收端j的信道容量,keK; (3)混合通信模式下,信道容量为: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对等可见光通信终端模式协同选择方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八具体为: 步骤801、当某发送端用户进入终端直通可见光通信模型时,接入模式默认为间接通信 模式; 步骤802、判断该用户选择间接通信模式时,系统的总策略矢量 < 是否使系统达到纳什 均衡;如果是,则该用户选择间接模式为通信模式,其它用户通信模式不变;否则,进入步骤 803; 当系统的整体最佳策略的集合矢量 < 满足下列不等式时,系统能达到纳什均衡:C9)....._ 7 1 ?;.代表整个系统效用函数的期望,= 代表所有用 at:i '7 户的策略集合代表任意发送端用户i的最优策略^代表除发送端用户i以外的其他发 hi 送端用户的最优策略; 步骤803、对该用户在直接通信模式、间接通信模式和混合通信模式下的效用函数进行 两两比较,并计算该用户的策略矢量 当策略矢量 满足下列不等式:(1U) 系统达到纳什均衡,对应的通信模式为其最优通信模式。
【文档编号】H04B10/114GK105871460SQ201610172851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4日
【发明人】黄治同, 刘雨欣, 纪越峰
【申请人】北京邮电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