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06804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本体、一热源及两转动件;本体包括相邻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分别包括对应于热源的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各转动件包括一第一杆体;两第一杆体位于第一开口与热源之间以形成一第一流道;第一杆体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各转动件以第一端枢接于本体以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当两转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流道往第一开口的方向渐缩;当两转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流道往第一开口的方向渐宽。
【专利说明】电子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散热方式相当省电、无噪音、不影响外观设计且具有较佳散热效率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平板电脑的散热方式主要分为主动式散热与被动式散热。主动式散热是利用风扇将外部冷空气吸入,以将系统内部的热量排出,其可随着系统内部的热源温度上升,而提升风扇的转速以提高散热能力。然而,主动式散热由于通过风扇进行散热,当风扇转速越高时,可能会有噪音产生。此外,由于风扇本身需要额外提供电力才能运作,其会占去电池的部分电力。
[0003]被动式散热主要是先通过传导与对流的方式将热量传递至外壳后,再以辐射与对流的方式将外壳上的温度传至外界空气。详细而言,被动式散热一般是通过金属件与主机板上的热源直接接触,以将热源的产热传导至金属件上,热量会均匀地分散在整个金属件上。高温的金属件会加热外壳内的空气,热量便通过空气传递至外壳。一般而言,外壳上也会贴上导热物质,例如是材质为金属或石墨等的均热片。然而,对被动式散热而言,实际上的散热程度会受到平板电脑的外壳的材质、表面处理与颜色等外观设计因素所限制。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散热方式相当省电、无噪音、且可在不影响外观设计的前提下,提供较佳的散热效果。
[0005]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本体、一热源及两转动件。本体包括相邻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分别包括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热源位于该本体内,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分别对应于热源。两转动件位于本体内,各转动件包括一第一杆体。两第一杆体位于第一开口与热源`之间以形成一第一流道。各第一杆体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各转动件以第一端枢接于本体以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当两转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两第二端的距离小于两第一端的距离,以使第一流道往第一开口的方向渐缩。当两转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两第二端的距离大于两第一端的距离,以使第一流道往第一开口的方向渐宽。
[0006]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两转动件分别通过第一端枢接于本体以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而改变第一开口与热源之间的第一流道在第一开口方向的宽度。因此,根据白努力定律(Bernoulli' s Theorem),当第一流道往第一开口的方向渐缩时,第一流道在第一开口位置相较于本体内部具有较小的压力,被热源所加热的空气会自动从第一开口流出,连带地使得外界的冷空气自第二开口流入本体内,以形成循环。若需使被热源所加热的空气会自第二开口流出时,转动第一杆体的第二端以使第一流道往第一开口的方向渐宽,第一流道在第一开口位置相较于本体内部具有较大的压力,外界的冷空气便会自第一开口流入本体内,连带地使得被热源所加热的空气会自第二开口流出。[0007]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09]图2为图1的电子装置的转动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0010]图3为图1的电子装置的转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0011]附图标记说明:
[0012]A:中心轴线;
[0013]Cl:第一流道;
[0014]C2:第二流道;
[0015]C3:第三流道;
[0016]Pl:第一位置;
[0017]P2:第二位置;
[0018]100:电子装置;
[0019]110:本体;
[0020]112:第一侧面;
[0021]112a:第一开口;
[0022]114:第二侧面;
[0023]114a:第二开口;
[0024]116:第三侧面;
[0025]116a:第三开口;
[0026]118:限位部;
[0027]120:热源;
[0028]130:转动件;
[0029]132:第一杆体;
[0030]133:第一端;
[0031]134:第二端;
[0032]134a:磁吸元件;
[0033]136:第二杆体;
[0034]137:第三端;
[0035]138:第四端;
[0036]140:控制器;
[0037]150:重力传感器;
[0038]160:致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39]烟囱效应(Stack effect)是指当一空间内的温度高于外部时,空气会沿着如同烟囱状下宽上窄的垂直通道上升,造成空间内的压力降低,进而吸入侧边空气,形成一自然对流的路径。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应用烟囱效应与白努力定律,在电子装置的内部形成自然对流的路径,以提升散热效率。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叙述。
[0040]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电子装置的转动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图3为图1的电子装置的转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包括一本体110、一热源120、两转动件130、一控制器140、一重力传感器150及一致动单元160。
[0041]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可为平板电脑,但电子装置100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制。本体110包括相邻的一第一侧面112、一第二侧面114及相对于该第二侧面114的一第三侧面116。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0接近长方体,第一侧面112包括长方体的长边,第二侧面114及第三侧面116分别包括长方体的短边。也就是说,第一侧面112的面积大于第二侧面114的面积。当电子装置100以第一侧面112朝上时,电子装置100位于一横放位置(如图2所示),当电子装置100以第二侧面114朝上时,电子装置100位于一直立位置(如图3所示)。
[00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12、第二侧面114及第三侧面116分别包括一第一开口112a、一第二开口 114a及一第三开口 116a。热源120位于本体110内,第一开口 112a、第二开口 114a与第三开口 116a分别对应于热源120设置。本实施例的热源120可为中央处理单元,但热源120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制。
[0043]两转动件130位于本体110内,各转动件130包括一第一杆体132及一第二杆体136。两第一杆体132位于第一开口 112a与热源120之间以形成一第一流道Cl。第一杆体132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133及一第二端134,第一杆体132以第一端133枢接于本体110。第二杆体136包括相对的一第三端137及一第四端138,两第二杆体136的两第三端137分别连接于两第一杆体132的两第一端133以枢接于本体110。
[0044]在本实施例中,各转动件130的第一杆体132垂直于第二杆体136,也就是第一杆体132与第二杆体136呈L型,且第一杆体132与第二杆体136为一体,但第一杆体132与第二杆体136的构形不以此为限制。两第二杆体136的其中之一位于第二开口 114a与热源120之间以形成一第二流道C2的一侧壁,另一第二杆体136位于第三开口 116a与热源120之间以形成一第三流道C3的一侧壁。
[0045]在本实施例中,转动件130通过第一杆体132的第一端133与第二杆体136的第三端137的交界处枢接于本体110,以在一第一位置Pl与一第二位置P2之间转动。
[0046]如图1和图2所示,当两转动件130位于第一位置Pl时,两第一杆体132的两第二端134的距离小于两第一端133的距离,以使第一流道Cl往第一开口 112a的方向渐缩。并且,各第三端137与第二开口 114a的一中心轴线A距离小于各第四端138与中心轴线A距离,以使第二流道C2与第三流道C3分别往第二开口 114a与第三开口 116a的方向渐宽。
[0047]如图图1和3所示,当两转动件130位于第二位置P2时,两第二端134的距离大于两第一端133的距离,以使第一流道Cl往第一开口 112a的方向渐宽。并且,各第三端137与中心轴线A距离大于各第四端138与中心轴线A距离,以使第二流道C2与第三流道C3分别往第二开口 114a与第三开口 116a的方向渐缩。
[0048]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可通过调整转动件130的位置而改变第一流道Cl、第二流道C2与第三流道C3往第一开口 112a、第二开口 114a与第三开口 116a处呈渐缩或渐宽,进而影响空气流出或流入电子装置100,以对电子装置100进行散热。
[0049]一般而言,电子装置100为长方体,使用者在操作时,可以横放的方式(如图2所示)或是直立的方式(如图3所示)拿取电子装置100。为了使电子装置100在不同位置下均能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重力传感器150(G sensor)来判断电子装置100是处于横放位置或直放位置。
[0050]在本实施例中,重力传感器150与致动单元160分别电性连接于位于本体110内的控制器140。重力传感器150将感测结果传至控制器140后,控制器140便可依据感测结果使致动单元160驱动两转动件130转动至第一位置Pl或第二位置P2。
[0051]在本实施例中,致动单元160包括一电磁铁,两第一杆体132的两第二端134分别包括磁性相反的一磁吸元件134a,且致动单元160位于两磁吸元件134a之间。当电子装置100处于横放位置时(如图2所示),为了使位于本体110内的热空气能通过烟囱效应而自第一流道Cl流出,致动单元160吸引位于两第一杆体132的第二端134上的磁吸元件134a而使转动件130转至第一位置Pl。
[0052]在本实施例中,转动件130与本体110之间存在有摩擦力,致动单元160可产生一瞬间且足以克服转动件130的摩擦力的磁力,而使两转动件130往致动单元160方向靠近,此时两第一杆体132呈上窄下宽,也就是第一流道Cl往第一开口 112a方向呈渐缩状。由于转动件130与本体110之间的摩擦力,当转动件130被转动至所需位置后,致动单元160便可停止施以磁力,也就是说,可不需通电给电磁铁,因此相当省电。
[0053]并且,由于第一杆体132与第二杆体136为一体,当两第一杆体132的两第二端134靠近时,两第二杆体136的两第四端138会往远离于第二开口 114a的中心轴线A方向移动,而使得第二流道C2与第三流道C3分别往第二开口 114a与第三开口 116a方向渐宽。
[0054]由于第一流道Cl位于热源120与第一开口 112a之间,被热源120加热的空气会沿着呈烟囱状的第一流道Cl向上流出于第一开口 112a。并且,根据白努力定律,第二流道C2与第三流道C3在第二开口 114a与第三开口 116a处的宽度大于第二流道C2与第三流道C3位于本体110内部的宽度,因此第二开口 114a与第三开口 116a处的压力会大于第二流道C2与第三流道C3位于本体110内部的压力。此时,外界的冷空气便会如图2所示,自第二开口 114a与第三开口 116a流入第二流道C2与第三流道C3内,而在本体110内部形成循环。
[0055]同理,当电子装置100位于直放位置时(如图3所示,第二流道C2位于电子装置100的上方),为了使位于本体110内的热空气能通过烟囱效应而自第二流道C2流出,致动单元160被通电以排斥位于两第一杆体132的第二端134上的磁吸元件134a,而使两第一杆体132的第二端134远离致动单元160,此时,两第一杆体132呈上宽下窄,也就是第一流道Cl往第一开口 112a方向呈渐宽状。由于第一杆体132与第二杆体136为一体,第二杆体132的第四端134会往靠近于第二开口 114a的中心轴线A方向移动,而使得第二流道C2与第三流道C3分别往第二开口 114a与第三开口 116a方向渐缩。因此,根据烟囱效应与白努力定律,被热源120加热的空气便会沿第二流道C2向上流出于第二开口 114a,而外界的冷空气便会自第一流道Cl与第三流道C3流入本体110以形成循环。当然,致动单元160亦可通过机械的方式使转动件130转动至第一位置Pl或第二位置P2,致动单元160的种类不以此为限制。[0056]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两转动件130在第一位置Pl与第二位置P2之间转动,本实施例的本体110还包括两限位部118,限位部118位于转动件130的第一杆体132、第二杆体136与本体110的枢接处,以限制两转动件130在第一位置Pl与第二位置P2之间转动。当然,限位部118所设置的位置与如何限位转动件130的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制。
[0057]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两转动件分别通过第一端枢接于本体以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而改变第一开口与热源之间的第一流道在第一开口方向的宽度。当重力传感器感测到电子装置位于横放位置(也就是第一侧面位于上方)时,将感测结果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驱动致动单元而使得转动件转动至第一位置,此时,第一流道往第一开口的方向渐缩,根据烟囱效应(被热源所加热的空气会往上方流出)与白努力定律(第一流道在第一开口位置相较于两第一杆体的两第一端之间的位置具有较小的压力),被热源所加热的空气会自动从第一开口流出,连带地使得外界的冷空气自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流入本体内,以形成循环。当重力传感器感测到电子装置位于直放位置(也就是第二侧面位于上方)时,控制器驱动致动单元而使得转动件转动至第二位置,此时,第一流道往第一开口的方向渐宽,根据烟囱效应(被热源所加热的空气会往上方流出)与白努力定律(第一流道在第一开口位置相较于两第一杆体的两第一端之间的位置具有较大的压力),被热源所加热的空气会自动从第二开口流出,连带地使得外界的冷空气自第一开口与第三开口流入本体内,以形成自动循环。此外,致动单元可为电磁铁,通过对第一杆体的第二端的吸引或排斥来改变转动件的位置,相较于现有的风扇散热,本发明的电子装置较为省电且无噪音,并且相较于现有被动式散热的方式,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可不影响外壳的外观。
[005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包括相邻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分别包括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 一热源,位于该本体内,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分别对应于该热源;以及 两转动件,位于该本体内,各该转动件包括一第一杆体,该两第一杆体位于该第一开口与该热源之间以形成一第一流道,各该第一杆体包括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各该转动件以该第一端枢接于该本体以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其中: 当该两转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两第二端的距离小于该两第一端的距离,以使该第一流道往该第一开口的方向渐缩, 当该两转动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两第二端的距离大于该两第一端的距离,以使该第一流道往该第一开口的方向渐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面的面积大于该第二侧面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控制器,位于该本体内; 一重力传感器,电性连接于该控制器,该重力传感器用以感测该电子装置位于一横放位置或一直放位置,并将感测结果传至该控制器;以及 一致动单元,电性连接于该控制器并适于驱动该两转动件转动至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两第一杆体的该两第二端分别包括磁性相反的一磁吸元件,该致动单元包括一电磁铁,该电磁铁位于该两磁吸元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还包括相对于该第二侧面的一第三侧面,该第三侧面包括对应于该热源的一第三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转动件还包括一第二杆体,该第二杆体包括相对的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该些第二杆体的该些第三端分别连接于该些第一杆体的该些第一端以枢接于该本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转动件的该第一杆体垂直于该第二杆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两第二杆体的其中之一位于该第二开口与该热源之间以形成一第二流道的一侧壁,另一该第二杆体位于该第三开口与该热源之间以形成一第三流道的一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两转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各该第三端与该第二开口的一中心轴线距离小于各该第四端与该中心轴线距离,以使该第二流道与该第三流道分别往该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的方向渐宽,当该两转动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各该第三端与该中心轴线距离大于各该第四端与该中心轴线距离,以使该第二流道与该第三流道分别往该第二开口与该第三开口的方向渐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还包括两限位部,用以限制该两转动件在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文档编号】H05K7/20GK103874389SQ201210529866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7日
【发明者】谢铮玟, 廖文能 申请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