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098692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电梯中使用的曳引机,特别是提供一种能够不使用稀土永磁材料的交流无齿轮曳引机,具体地是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该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转轴、转子、定子、曳引轮和制动器,转子和定子位于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且绕转轴的中心线同心地设置,转子包括转子本体和多个转子凸极,所述转子凸极均布在所述转子本体的外圆周上,所述转子的转子凸极的末端设置成向圆心弯曲的形状,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开设多个减重孔。本发明能够不使用稀土永磁材料,具有无绕组、无铝条、结构简单可靠、无永磁同步曳引机的退磁风险,而且节能环保等优点;还能够易于实现自动绕线,以及重量轻、有利于散热。
【专利说明】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中使用的曳引机,特别是提供一种能够不使用稀土永磁材料的交流无齿轮同步曳引机,具体地是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
[0002]【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中均安装有电梯,而电梯中通常使用的曳引机是电梯的动力设备,用于输送和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虽然实际应用中的曳引机有很多种,但大多数曳引机都包括有曳引轮、制动装置和机架,部分曳引机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装有导向轮,导向轮一般装在机架或机架下的承重梁上。电梯的升降运动通常是这样的:曳引钢丝绳通过曳引轮一端连接轿厢,一端连接对重装置;为使井道中的轿厢与对重各自沿井道中导轨运行而不相蹭,曳引机上放置一导向轮使二者分开;轿厢与对重装置的重力使曳引钢丝绳压紧在曳引轮槽内产生摩擦力,这样曳引机中的曳引轮被带动转动,从而驱动钢丝绳以拖动轿厢和对重作相对运动,即轿厢上升,对重下降,对重上升,轿厢下降;这样往复升降运行即可实现电梯的运行任务。
[0003]传统地,曳引机按照减速方式来分类,一般分为有齿轮曳引机、无齿轮曳引机和柔性传动机构曳弓丨机;其中,有齿轮曳弓I机通过中间减速器将拖动装置的动力传递到曳引轮上,为了减小曳引机运行时的噪音和提高平稳性,一般采用蜗轮副(或斜齿轮)作减速传动装置,这样使得其结构较为复杂,占用空间一般较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推广应用;而无齿轮曳引机省略了传动机构、无需联轴器等部件,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传动效率闻、振动小、噪首低等特点。
[0004]目前,无齿轮曳引机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较为常见的有直流无齿轮曳引机和交流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对于交流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来说,需要使用大量的稀土永磁材料,这样不利于节能环保,而且存在退磁风险。同时,本领域现有技术中对不使用稀土永磁材料的无齿轮曳引机的研究也尚在起步阶段。
[0005]
【发明内容】
: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等缺点,提供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
[000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转轴、转子、定子、曳引轮和制动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相对地固定安装在转轴上,转子固定安装在转轴上,定子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固定在一起,定子位于转子的外圆周外侧,转子和定子位于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且绕转轴的中心线同心地设置,曳引轮固定安装在转轴上且位于第一端盖的左侧,制动器安装在转轴上且位于第二端盖的右侧,曳引轮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多条凹槽,其特征在于:转子包括转子本体和多个转子凸极,所述转子凸极均布在所述转子本体的外圆周上,所述转子的转子凸极的末端设置成向圆心弯曲的形状,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开设多个减重孔。
[0007]进一步地,定子包括定子本体和多个定子凸极,所述定子凸极均布在所述定子本体的内圆周上。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定子凸极呈末端宽度小、根部宽度大的楔形形状。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定子凸极沿径向呈台阶形状。
[0010]进一步地,所述转轴为实心轴。
[0011]进一步地,曳引轮外圆周表面上的凹槽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带切口半圆槽或半圆形。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编码器,编码器固定设置在转轴的右侧末端且位于制动器的右侧,所述编码器能够随着转轴同步转动。
[0013]进一步地,所述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还包括曳引轮压板,曳引轮压板固定设置在转轴的左侧末端且位于曳引轮的左侧。
[0014]本发明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通过设置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使曳引机省略了机座和机壳,还能够不使用稀土永磁材料,具有无绕组、无铝条、结构简单可靠、无永磁同步曳引机的退磁风险,而且节能环保等优点;还能够易于实现自动绕线,以及重量轻、有利于散热。
[0015]【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转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定子凸极的结构示意图。
[0016]【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001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不使用稀土永磁材料,其包括第一端盖1、第二端盖2、转轴3、转子4、定子5、曳引轮6、制动器7、曳引轮压板8和编码器9,第一端盖I和第二端盖2相对地固定安装在转轴3上,转子4固定安装在转轴3上,定子5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端盖I和第二端盖2固定在一起,定子5位于转子4的外圆周外侧,转子4和定子5位于第一端盖I和第二端盖2之间且绕转轴3的中心线同心地设置,曳引轮6固定安装在转轴3上且位于第一端盖I的左侧,曳引轮压板8固定设置在转轴3的左侧末端且位于曳引轮6的左侧,制动器7安装在转轴3上且位于第二端盖2的右侧,编码器9固定设置在转轴3的右侧末端且位于制动器7的右侧。
[0018]如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转子4包括转子本体41和多个转子凸极42,所述转子凸极42均布在所述转子本体41的外圆周上,图中示出了 12个转子凸极42,但不限于此,转子凸极42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相应的数目。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转子4的转子凸极42的末端设置成向圆心弯曲的形状。在本发明中,所述转子4不设置永磁体,无绕组,无铝条,结构简单可靠,无永磁同步曳引机的退磁风险,而且节能环保。
[0019]如图5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定子3包括定子本体31和多个定子凸极32,所述定子凸极32均布在所述定子本体的内圆周上,图中示出了 18个定子凸极32,但不限于此,定子凸极32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相应的数目。优选地,为了使定子3易于实现自动绕线,设置所述定子凸极32呈末端宽度小、根部宽度大的楔形形状,这样使得相邻两个定子凸极32之间的开口槽的槽口较宽,从而便于集中绕组、便于下线,易于实现自动绕线。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本发明还可以设置所述定子凸极32沿径向呈台阶形状,即沿轴向上形成厚度不同的结构。
[0020]其中,优选所述转轴3为实心轴;同时,优选在第一端盖I和第二端盖2开设多个减重孔,这些减重孔不仅可以减轻第一端盖I和第二端盖2的重量,还有利于所述无齿轮曳引机的散热。
[0021]在图2中,本发明还示出了编码器9固定设置在转轴3的右侧末端且位于制动器7的右侧,具体地所述编码器9可以通过平键固定在转轴3的右侧末端,所述编码器9能够随着转轴3同步转动。本发明还可以通过编码器9监测曳引轮2的旋转速度,当曳引轮2的旋转速度不符合实际需要时,进行反馈,从而对所述无齿轮曳引机进行调节。
[0022]在图2中,本发明所述的曳引轮2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多条凹槽,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带切口半圆槽或半圆形。
[0023]以上内容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进行了具体描述,并且结合附图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内容的局限,所以凡依据本发明的技术要点进行的任何改进、等同修改和替换等,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转轴、转子、定子、曳引轮和制动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相对地固定安装在转轴上,转子固定安装在转轴上,定子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固定在一起,定子位于转子的外圆周外侧,转子和定子位于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且绕转轴的中心线同心地设置,曳引轮固定安装在转轴上且位于第一端盖的左侧,制动器安装在转轴上且位于第二端盖的右侧,曳引轮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多条凹槽,其特征在于:转子包括转子本体和多个转子凸极,所述转子凸极均布在所述转子本体的外圆周上,所述转子的转子凸极的末端设置成向圆心弯曲的形状,在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开设多个减重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其特征在于:定子包括定子本体和多个定子凸极,所述定子凸极均布在所述定子本体的内圆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凸极呈末端宽度小、根部宽度大的楔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凸极沿径向呈台阶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为实心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曳引轮外圆周表面上的凹槽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带切口半圆槽或半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还包括编码器,编码器固定设置在转轴的右侧末端且位于制动器的右侧,所述编码器能够随着转轴同步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端盖的无齿轮曳引机还包括曳引轮压板,曳引轮压板固定设置在转轴的左侧末端且位于曳引轮的左侧。
【文档编号】B66B11/04GK104386563SQ201410655916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8日
【发明者】林云发, 朱伟, 沈渊 申请人:爱力维特驱动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