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8143发布日期:2018-07-17 23:58阅读:53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在圣诞节或结婚仪式等庆祝宴会等中使用的、通过拉绳的牵拉操作使炸药体爆炸并通过该爆炸使彩色纸屑或纸带等被放出物发射到空中的拉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拉炮,例如存在图5、6中示出的拉炮42:将填充有被放出物46的被放出物收纳袋47收纳配置在炸药体44的前方,以使前方的袋开口边缘47a与筒状体43的发射口边缘48a一体地接合并将上述发射口48密封的方式进行安装(例如专利文献1)。根据该拉炮42,被放出物收纳袋47受到炸药体44的爆炸气浪,一边翻转一边膨胀而从发射口48突出,因此被放出物46受到该作用而以广角扩散并向远方发射,且随着被放出物收纳袋47的翻转作用,直接受到旋转力而喷射出的被放出物46(例如彩色纸屑等)会促进飞舞,具有使舞台更加华丽地演出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9818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的拉炮中,为了使被放出物46发射到空中,需要一边使被放出物收纳袋47翻转一边使其膨胀突出,所以需要强爆炸力。因此,存在必须较多地设定炸药体44的火药量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炮,其能够使被放出物一边以广角扩散到空中一边向远方发射,能够以较少的火药量实现使舞台更加华丽地演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拉炮在前端具有发射口的筒状体的内部收纳通过拉绳的牵拉操作而爆炸的炸药体、和配置在该炸药体和所述发射口之间的被放出物,所述筒状体的发射口被盖构件堵塞,所述盖构件被受到所述炸药体的爆炸时的爆炸气浪而向所述发射口的方向发射的所述被放出物推开,其特征是,

所述拉炮具备填充所述被放出物的前方开放状的被放出物收纳袋,该被放出物收纳袋配置在所述筒状体的内部的所述炸药体的前方,并且安装为将前方的袋开口边缘与所述筒状体的发射口边缘一体地接合并将所述发射口密封;

所述拉炮具备在所述被放出物收纳袋和炸药体之间能沿所述筒状体的轴线方向移动的可动受压体,该可动受压体具备受压部和周壁,其中所述受压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形成于所述被放出物收纳袋一侧,所述周壁从所述受压部向所述炸药体一侧立起并具有与所述筒状体的内周形状配合的截面形状,并且所述可动受压体与构成该拉炮的任何构件都不连接;

所述可动受压体受到所述爆炸气浪的风压,在所述筒状体的内部朝向所述发射口移动;

通过由所述受压部使所述被放出物收纳袋的底部受到压力,所述被放出物收纳袋一边翻转一边膨胀,将所述可动受压体和所述被放出物从所述筒状体中推出;

从所述筒状体中被推出的所述可动受压体被收纳在翻转后的所述被放出物收纳袋内。

藉此,能够使被放出物收纳袋可靠地翻转和膨胀,所以能够使被放出物一边以广角扩散到空中一边向远方发射,且能够以较少的火药量实现使舞台更加华丽地演出。此外,因为可动受压体被收纳在翻转后的被放出物收纳袋中,所以可动受压体不会与被放出物一起被喷射到空中。此外,通过使可动受压体与构成拉炮的任何构件都不连接,能够使可动受压体移动到翻转后的被放出物收纳袋的底部的位置,因此能够延长可动受压体的移动距离,能以更长时间对被放出物施加压力。

本发明的拉炮的特征是,所述周壁具有朝向所述受压部一侧且稍微向内侧倾斜的形状,在所述周壁的开口侧形成有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

由此,通过使周壁倾斜,能够减小可动受压体在筒状体中移动时的空气阻力。此外,通过在周壁上形成伸出部,能够缩小筒状体的内壁面与周壁的外壁面之间的间隙,所以能够在尽可能不损失爆炸气浪的风压的情况下使可动受压体直进。

此外,本发明的拉炮的特征是,所述可动受压体由树脂形成。

藉此,可抑制在周壁和筒状体的内周壁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因此能使可动受压体在筒状体内顺畅地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被放出物一边以广角扩散到空中一边向远方发射,且能够以较少的火药量实现使舞台更加华丽地演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实施方式的拉炮的发射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显示实施方式的拉炮的发射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显示实施例1~6中使用的模式a~f的拉炮的图。

图4是显示实施例1~6中的飞行距离测量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5是显示现有的拉炮的发射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显示现有的拉炮的发射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拉炮进行说明。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拉炮的发射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是显示拉炮的发射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中,本发明的拉炮2具备筒状体3、炸药体4、可动受压体5、被放出物6和被放出物收纳袋7。

筒状体3是由厚纸或塑料等制的圆筒形或多边形筒状构件,在前端形成有发射口8,在后端侧具备把手部10。在发射口8中,缠绕在筒状体3的外面的外部装饰纸12的前端突出部12a用作盖构件14,通过将该盖构件14朝向发射口8折叠,从而堵塞发射口8。

炸药体4也称为通过牵拉拉绳16进行爆炸的所谓的起爆药,以由炸药体支座18承接的方式安装。通至炸药体4的拉绳16从炸药体支座18向筒状体3的后方延伸。

可动受压体5是在筒状体3内以能够在被放出物收纳袋7和炸药体4之间轴向移动的状态配置的有底筒状的树脂构件。可动受压体5具有受压部5a、周壁5b和圆柱状的空间5c,上述受压部5a在轴线方向上形成在上述被放出物收纳袋一侧,上述周壁5b从受压部5a的周缘朝向上述炸药体一侧立起,上述圆柱状的空间5c由周壁5b和受压部5a围成;在周壁5b的开口侧形成有向空间5c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5d。这里,周壁5b配合筒状体3的形状形成为圆筒形或多边形的筒状,朝向受压部5a侧稍微向内侧倾斜。此外,可动受压体5不通过绳等连接构件与炸药体支座18等连接,也不与构成拉炮2的任何构件连接。另外,可动受压体5的高度h较好是以达到20mm以上25mm以下的高度的条件形成。

被放出物6由彩色纸屑或卷纸条等构成,且被填充在被放出物收纳袋7中,在使用前被放出物收纳袋7的袋口也被堵塞上述筒状体3的发射口8的盖构件14堵塞,因此被放出物6不会从被放出物收纳袋7中溢出。

被放出物收纳袋7即使受到伴随炸药体4的爆炸气浪的风压也不会破裂,是由柔软且挠性优异的氯乙烯等树脂膜或片或者薄布等形成的前方开放状的袋子,在筒状体3内被收纳在炸药体4的前侧。该被放出物收纳袋7的前方的袋开口边缘7a向筒状体3的发射口8的外周折叠,该折叠后的袋开口边缘7a的外周被外部装饰纸12按压在筒状体3的外周,并且一体地接合在发射口边缘48a上。藉此,得到以下安装状态:被放出物收纳袋7密封发射口8,且即使受到伴随炸药体4的爆炸的爆炸气浪的风压也不会从发射口边缘48a脱离。

对于这样构成的拉炮2,若用单手握持筒状体3的把手部10,用另一只手牵拉拉绳16使炸药体爆炸,则利用伴随该爆炸的爆炸气浪,可动受压体5在筒状体3中充满气势地向发射口8的方向移动。与此相伴,通过可动受压体5的受压部5a来按压被放出物收纳袋7的底部7b,使被放出物收纳袋7翻转出来。藉此,被放出物6受到推压,由被放出物6将盖构件14推开,将被放出物6从发射口8充满气势地喷射到空中。

若可动受压体5持续移动并来到发射口8的外部,则通过由可动受压体5的受压部5a持续推压被放出物收纳袋7的底部7b,被放出物收纳袋7一边翻转一边膨胀突出。此时,被放出物收纳袋7的袋开口边缘7a与发射口边缘8a一体地接合,因此不会从筒状体3脱离并飞出。

另外,在被放出物收纳袋7一边翻转一边膨胀的情况下,被放出物6朝四方以广角一边扩散一边发射。特别是彩色纸屑等被放出物6直接受到被放出物收纳袋7的翻转作用而被喷射出,因此其飞舞得到促进,舞台的演出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图2所示,当被放出物收纳袋7膨胀结束且完全翻转时,被放出物收纳袋7的底部7b挡住可动受压体5,其进一步移动受到阻止。移动受到阻止的可动受压体5不会被喷射到空中,而是被收纳在被放出物收纳袋7中。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炮2,通过使配合筒状体3的形状而形成的可动受压体5利用爆炸气浪的风压进行移动,能够使被放出物收纳袋7可靠地翻转、膨胀,因此能够使被放出物6一边以广角向空中扩散一边向远方发射,且能够以较少的火药量实现使舞台更加华丽地演出。

此外,伴随炸药体4的爆炸而产生的烟和气味被封闭在被放出物收纳袋7内,所以烟和气味不会放出到外部。此外,因为可动受压体5被收纳在翻转后的被放出物收纳袋7中,所以可动受压体5不会与被放出物6一起被喷射到空中。因此,节省了回收被放出且成为垃圾的可动受压体5的工夫。

此外,通过用树脂构件形成可动受压体5,可抑制在周壁5b和筒状体3的内周壁产生的摩擦力,因此能够使可动受压体5在筒状体3内顺畅地移动。此外,通过将可动受压体5的形状加工成有底筒状,能够减轻可动受压体5。

此外,通过在周壁5b上形成伸出部5d,筒状体3的内壁面和周壁5b的外壁面之间的间隙缩小,能够使爆炸气浪不向空间5c外泄漏,因此能够使爆炸气浪集中在空间5c内,且能在尽可能不损失爆炸气浪的风压的情况下使可动受压体5直进。此外,因为周壁5b朝向受压部5a侧稍微向内侧倾斜,所以能减少可动受压体5在筒状体3中移动时的空气阻力。另外,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可以将受压部5a的形状形成为例如圆盖状。

此外,通过将可动受压体5的高度h设定为20mm以上的高度,能够使可动受压体5稳定并提高直进性,通过将可动受压体5的高度h保持为25mm以下的高度,能够减轻可动受压体5。

此外,在将可动受压体5通过绳等连接构件(参照图3的模式b、f)与炸药体支座18等连接的情况下,连接构件可能会干扰可动受压体5的移动,但是如果可动受压体5与构成拉炮2的任何构件都不连接,那么就不存在该问题。另外,通过使可动受压体5与构成拉炮2的任何构件都不连接,如图2所示,可以使可动受压体5移动到完全翻转的被放出物收纳袋7的底部7b的位置,因此能延长可动受压体5的移动距离,且能以更长的时间对被放出物6施加压力。

实施例

接着,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拉炮2及其他实施方式的拉炮进行的实验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在实验中,使用者准备了结构不同的五个拉炮(图3中示出的模式a~e的拉炮)。接着,在设置于无风状态的室内的高度60cm的台上,将拉炮主体固定为与地面水平,对各个拉炮各进行10次被飞出物的测量试验。

这里,作为被飞出物,使用1个直径约为20mm的棉球体来代替彩色纸屑及卷纸条等被放出物6。此外,通过目测棉球体的第一落下地点与拉炮的距离来进行测量。另外,飞行距离为“0”的结果表示棉球没有从发射口发射。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如图3的模式a所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拉炮、即模式a的拉炮,进行了被飞出物的测量试验。实验的结果如图4的表中所示,棉球体的飞行距离为400~890cm,在使用模式a的拉炮的情况下,可知能稳定地确保长飞行距离。

另外,模式a的拉炮中,在将棒状的构件安装于可动受压体的方面与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拉炮2稍微不同。在将棒状的构件安装于可动受压体的情况下,能够强调可动受压体在沿轴向移动时的可动受压体的重心,且能够增加可动受压体的直进性。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如图3所示,使用其他实施方式的拉炮之一的模式b的拉炮,进行了被飞出物的测量试验。模式b的拉炮是将模式a的拉炮的可动受压体通过连接绳与炸药体支座连接而成的拉炮。实验的结果如图4的表中所示,在10次的测量试验中,棉球没有被发射的情况为7次,棉球被发射且飞行的情况为3次。此外,棉球飞行时的棉球体的飞行距离为275~495cm,是较短的飞行距离。作为出现该结果的原因,认为是连接绳干扰了可动受压体的移动等。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如图3所示,使用其他实施方式的拉炮之一的模式c的拉炮,进行了被飞出物的测量试验。模式c的拉炮如图5、6所示,是在没有配置可动受压体的现有的拉炮中设置了1根炸药体44而成的拉炮。实验的结果如图4的表中所示,在10次的测量实验中都没有将棉球发射出。作为出现该结果的原因,认为是将炸药体设置为1根时,爆炸气浪小,恰巧使被放出物收纳袋翻转及膨胀的风压不足;或者在飞行物被推出之前,被施加了压力的被放出物收纳袋堵塞发射口,从而不能使飞行物飞行等。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如图3所示,使用其他实施方式的拉炮之一的模式d的拉炮,进行了被飞出物的测量试验。图案d的拉炮是将模式a的拉炮的可动受压体替换为厚度不足1mm的纸制圆盘而成的拉炮。实验的结果如图4的表中所示,在10次的测量试验中,棉球没有被发射的情况及棉球被发射且飞行的情况分别为5次。此外,棉球飞行时的棉球体的飞行距离为320~630cm,是较短的飞行距离。作为出现该结果的原因,认为是因为纸制圆盘的厚度过于薄,因此纸制圆盘因风压而变形,或发生不能以与筒状体的轴线正交的状态直进的情况;及恰巧不能使被放出物收纳袋翻转及膨胀,在飞行物被推出之前,被施加了压力的被放出物收纳袋堵塞发射口,从而不能使飞行物飞行等。

(实施例5)

在实施例5中,如图3所示,使用其他实施方式的拉炮之一的模式e的拉炮,进行了被飞出物的测量试验。图案e的拉炮是将模式a的拉炮的可动受压体替换为厚度不足7mm的发泡苯乙烯制的圆盘而成的拉炮。实验的结果如图4的表中所示,在10次的测量试验中,棉球没有从拉炮被发射的情况为6次,棉球被发射且飞行的情况为4次。此外,棉球飞行时的棉球体的飞行距离为500~660cm,是较短的飞行距离。作为出现该结果的原因,认为是发泡苯乙烯制的圆盘的重量不足,所以恰巧不能使被放出物收纳袋翻转及膨胀,结果产生了偏差。

(实施例6)

在实施例6中,如图3所示,使用其他实施方式的拉炮之一的模式f的拉炮,进行了被飞出物的测量试验。图案f的拉炮是将被放出物收纳袋从模式a的拉炮中取出,用连接绳将可动受压体与炸药体支座连接而成的结构的拉炮。实验的结果如图4的表中所示,在所有的测量试验中都能使棉球飞行。此外,棉球飞行时的棉球体的飞行距离为290~460cm,是稳定的飞行距离,但与实施例1那样使用具备被放出物收纳袋的拉炮的情况相比,是较短的飞行距离。作为出现该结果的原因,认为是连接绳干扰了可动受压体的移动等。

符号说明

2拉炮、

3筒状体、

4炸药体、

5可动受压体、

5a受压部、

5b周壁、

5c空间、

5d伸出部、

6被放出物、

7被放出物收纳袋、

7a袋开口边缘、

7b底部、

8发射口、

10把手部、

12外部装饰纸、

12a前端突出部、

14盖构件、

16拉绳、

18炸药体支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