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瞄准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5946阅读:3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外瞄准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红外瞄准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外瞄准镜,主要用于射击目标瞄准,尤其是用于各种雨雪、迷雾、黑夜等恶劣环境下的瞄准。



背景技术:

17世纪,随着望远镜的出现,人们开始了瞄准镜的研究,而真正具有应用价值的光学瞄准镜则诞生于1904年,由德国蔡司公司研制,分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大量使用,并且具有显著的成绩。枪用瞄准镜的运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使用中,瞄准镜有利于先敌开火、首发命中等特点,能够显著提高射手的瞄准速度和瞄准精度。但随着各种战斗场景的多元化,普通光学瞄准镜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雨雪、迷雾、黑夜等恶劣环境下的作战要求,极大的降低了作站的效率以及射手的人身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红外瞄准镜,从根本上克服了普通光学瞄准镜在雨雪、迷雾、黑夜等恶劣环境下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一种红外瞄准镜,包括目镜组,中间组和红外物镜组,相互连接后的总体结构,目镜组通过镜头架与中间组的壳体连接,中间组的壳体与红外物镜组的物镜调节圈通过镜头架连接。其特征在于:目镜组的具体结构,在目镜片的前后两端各分别设有目镜前架和目镜架,目镜前架前方连接目镜遮光套,目镜架后方连接有目镜调节圈。中间组的具体结构,在壳体的一侧连接有电池组件;壳体的另外一侧连接了皮尔汀尼导轨和外接设备接口的输出端;壳体的上端连接按键盖板,盖板中分别嵌有两组按键,一组是数字控制选项按键,数字控制选项按键后方设有另外一组开关按键;壳体的下端连接有95燕尾连接座。红外物镜组的具体结构,由物镜调节圈和镜头组成。

进一步的:壳体采用方形中空结构,并设有两处枪镜连接座,一处是95燕尾连接座,另外一处是皮尔汀尼导轨。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与现有装置相比:普通的光学瞄准镜在雨雪、迷雾、黑夜这些恶劣环境下,当没有其它辐射源照射时,景物自身辐射的波长早已超出了人眼的敏感范围,因而普通光学瞄准镜没法正常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克服雨雪、迷雾、黑夜等恶劣环境,采用红外夜视系统,可以捕捉到目标,转换成人眼可以观察的图像,通过快捷键和菜单进行参数设置、图像极性亮度控制、分划位置调整等,使得作战效率、安全性都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中标号:1-目镜遮光套、2-目镜前架、3-目镜片、4-目镜架、5-目镜调节圈、6-镜头架、7-电池组件、8-数字控制选项按键、9-开关按键、10-按键盖板、11-皮卡汀尼导轨、12-外接设备接口、13-壳体、14-95燕尾连接座、15-物镜调节圈、16-镜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2示出了本实用一种红外瞄准镜的一种实施方式,包括目镜组A,中间组B和红外物镜组C,相互连接后的总体结构,目镜组A通过镜头架6与中间组B的壳体13连接,中间组B的壳体13与红外物镜组C的物镜调节圈15通过镜头架6连接。其中,目镜组A的具体结构,在目镜片3的前后两端各分别设有目镜前架2和目镜架4,目镜前架2前方连接目镜遮光套1,目镜架4后方连接有目镜调节圈5。中间组B的具体结构,在壳体13的一侧连接有电池组件7;壳体13的另外一侧连接了皮尔汀尼导轨11和外接设备接口的输出端12;壳体13的上端连接按键盖板10,盖板中分别嵌有两组按键,一组是数字控制选项按键8,数字控制选项按键8后方设有另外一组开关按键9;壳体13的下端连接有95燕尾连接座14。红外物镜组C的具体结构,由物镜调节圈15和镜头16组成。

壳体13采用方形中空结构,并设有两处枪镜连接座,一处是95燕尾连接座14,另外一处是皮尔汀尼导轨11。

本实用新型采用红外夜视系统,可以捕捉到目标,转换成人眼可以观察的图像,通过快捷键和菜单进行参数设置、图像极性亮度控制、分划位置调整等,可以克服雨雪、迷雾、黑夜等恶劣环境,使得作战效率、安全性都得到提高。

以上所述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