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芯硬质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4433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夹芯硬质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硬质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夹芯硬质棉。



背景技术:

目前,硬质棉一种硬度较高的聚酯纤维材料的海绵替代产品,可根据客户不同的要求制成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产品,此产品使用寿命较长,传统的夹芯硬质棉只能满足于质地较硬单方面的要求而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舒适感,传统的夹芯硬质棉在防水防尘上的功效有所欠缺,同时会产生因采用了合成材料而导致轻微异味无法去除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夹芯硬质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夹芯硬质棉,包括外表层;所述外表层的内部设置有纳米棉线层,且外表层的边缘设置有纵向护边、横向下护边和横向上护边,所述纳米棉线层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是上防水层、上聚酯纤维层、呼吸海绵层、压力缓释海绵层、乳胶层、活性炭粉层、3D纺织物层、蜂巢式聚酯纤维层、下聚酯纤维层、下防水层,且相邻之间胶粘连接。

优选的,所述纵向护边垂直于横向下护边和横向上护边。

优选的,所述上防水层、上聚酯纤维层、呼吸海绵层、压力缓释海绵层、乳胶层、活性炭粉层、3D纺织物层、蜂巢式聚酯纤维层、下聚酯纤维层、下防水层之间为平行结构。

优选的,所述外表层包裹在纳米棉线层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横向下护边和横向上护边通过纵向护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结构在传统的夹芯硬质棉材料中增设了纳米棉线层和防水层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夹芯硬质棉的防尘防水效果,纳米棉线层超薄易于压缩合成,同时也增设了活性炭粉层,该活性炭粉层用于吸收采用新型材料自身附带的轻微异味也可用于杀菌消毒,而乳胶层和蜂巢式聚酯纤维层可增加舒适感提高了材料的体验指数和试用范围,利用3D纺织物的永不变形特性和超高的回力特性使得夹芯硬质棉在抗压性能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中:1-外表层;2-纳米棉线层;3-上聚酯纤维层;4-呼吸海绵层;5-压力缓释海绵层;6-乳胶层;7-活性炭粉层;8-3D纺织物层;9-蜂巢式聚酯纤维层;10-下聚酯纤维层;11-下防水层;12-上防水层;13-纵向护边;14-横向下护边;15-横向上护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夹芯硬质棉,包括外表层1;外表层1的内部设置有纳米棉线层2,且外表层1的边缘设置有纵向护边13、横向下护边14和横向上护边15,纳米棉线层2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是上防水层12、上聚酯纤维层3、呼吸海绵层4、压力缓释海绵层5、乳胶层6、活性炭粉层7、3D纺织物层8、蜂巢式聚酯纤维层9、下聚酯纤维层10、下防水层11,且相邻之间胶粘连接,纵向护边13垂直于横向下护边14和横向上护边15,上防水层12、上聚酯纤维层3、呼吸海绵层4、压力缓释海绵层5、乳胶层6、活性炭粉层7、3D纺织物层8、蜂巢式聚酯纤维层9、下聚酯纤维层10、下防水层11之间为平行结构,外表层1包裹在纳米棉线层2的外侧,横向下护边14和横向上护边15通过纵向护边13连接。

使用时,自上而下放置上防水层12、上聚酯纤维层3、呼吸海绵层4、压力缓释海绵层5、乳胶层6、活性炭粉层7、3D纺织物层8、蜂巢式聚酯纤维层9、下聚酯纤维层10、下防水层11进行压缩和加工硬质棉的工艺,同时在最外层套装纳米棉线层2和外表层1再次进行加工流程,纳米棉线层2、上防水层12和下防水层11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夹芯硬质棉的防尘防水效果,纳米棉线层2超薄易于压缩合成。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