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钛玻璃窗膜及包含该玻璃窗膜的汽车侧后挡窗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26460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氮化钛玻璃窗膜及包含该玻璃窗膜的汽车侧后挡窗玻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窗膜领域,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氮化钛玻璃窗膜及包含该玻璃窗膜的汽车侧后挡窗玻璃。



背景技术:

汽车侧后挡窗膜,即粘贴于汽车侧后挡的窗膜。真空磁控溅射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正式进入市场,经历了多种技术革新,磁控溅射工艺是将镍、银、钛、金、陶瓷材料等高级宇航合金材料采用最先进的多腔高速旋转设备,利用电场与磁场原理高速度高力量地将金属粒子均匀溅射于高张力的PET基材上。磁控溅射工艺的产品除具备很好的金属质感、稳定的隔热性能外,还具有其他工艺所无法达到的清晰度与低反光性及持久的色泽。

氮化钛磁控基膜是磁控溅射技术与金属氮化技术的结合而生产出来,使用氮化钛磁控基膜制备的窗膜能同时达到高清晰、高隔热、低反光、不含染色,是目前市场上主流技术产品。氮化钛磁控基膜是磁控溅射技术与金属氮化技术的结合而生产出来。氮化钛属于陶瓷材料,一般氮化钛磁控基膜其氮化钛层有几十纳米到上百纳米厚,氮化钛层相对其他溅射材料而言脆很多,应用于窗膜往往因贴膜施工过程轻微折到便出现黑色暗纹,该黑色暗纹是由于氮化钛层出现裂纹导致的(应用于前挡的氮化钛磁控基膜其氮化钛层较薄,不易出现该问题),该黑色暗纹在强的阳光下从车窗外可以看到(车内光线弱看不到该黑色暗纹),严重影响外观,甚至会当成产品质量问题退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氮化钛玻璃窗膜,所述氮化钛玻璃窗膜在强光下仍无黑色暗纹,外观质量佳,且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率、高紫外线阻隔率和红外线阻隔率,隔热效果好,可作为汽车侧后挡窗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该玻璃窗膜的汽车侧后挡窗玻璃。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氮化钛玻璃窗膜,包括:依次连接的防刮层、氮化钛磁控基膜、复合层、原色膜层、安装层,其中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包括聚酯薄膜和氮化钛溅射层。

现今市面上常见的氮化钛侧后挡窗膜结构有四种:(1)依次为防刮层、氮化钛磁控基膜(聚酯薄膜和氮化钛溅射层)、安装层,参见图1;(2)防刮层、氮化钛磁控基膜(聚酯薄膜和氮化钛溅射层)、复合层、聚酯薄膜、安装层,参见图2;(3)防刮层、聚酯薄膜、复合层、氮化钛磁控基膜(氮化钛溅射层和聚酯薄膜)、安装层,参见图3;(4)防刮层、原色膜层、复合层、氮化钛磁控基膜(氮化钛溅射层和聚酯薄膜)、安装层,参见图4。上述四种结构均容易出现黑色暗纹,其中,第(4)种为原色膜层与反射型基膜(包括磁控基膜和镀铝基膜)搭配的经典结构,该结构有利用降低内反射率(GA/T744-2003要求遮阳膜的可见光反射比应小于等于20%),因此该结构的反射型基膜的可见光透过率选择空间大,但仍然难以解决黑色暗纹问题。本实用新型调整了原色膜层、复合层、氮化钛磁控基膜的位置,通过结构的优化和材料的选择克服了现有的氮化钛侧后挡窗膜存在黑色暗纹、质量不佳的缺陷,所得到的氮化钛玻璃窗膜在强光下仍无黑色暗纹。

本实用新型所述氮化钛玻璃窗膜能够起到减弱入射光线的作用,其原理如下:假设入射光(窗外的光线)强度为L,原色膜层可见光透过率为V,聚酯薄膜、复合层、安装层对光线影响忽略不计,氮化钛溅射层裂纹处可见光反射率为R,则眼睛接收到的裂纹反射光线强度为:图1~4:L1-4眼睛=L×R=LR;本申请(图5):L5眼睛=L×V×R×V=LV2R。一般原色膜层的可见光透过率V为10~75%,相同入射光强度和相同氮化钛溅射层裂纹情况下,图5结构眼睛接收到的裂纹反射光线强度仅为图1~4的V2,即1%~56%,大大降低了裂纹处反射光线的强度,使裂纹在太阳光下不会显现出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中聚酯薄膜的一侧设有第一处理层,所述第一处理层为聚氨酯处理层或聚丙烯酸酯处理层。设置第一处理层有利于提高与防刮层的附着力,使防刮层不容易脱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原色膜层中靠近安装层的一侧设有第二处理层,所述第二处理层为电晕处理层或化学底涂处理层。设置第二处理层可以提高原色膜层与安装胶的结合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的厚度为12~100u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氮化钛磁控基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为40~60%。如此设置可以使氮化钛玻璃窗膜内反射不太高,能够保证氮化钛玻璃窗膜的隔热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层为压敏胶层,厚度为5~10um。更优选地,安装层还可以添加紫外吸收剂,有利于保护原色膜层和氮化钛磁控基膜,紫外吸收剂可以是苯乙烯酸衍生物、草酰苯胺、二苯甲酮、羟基苯酚并苯并三氮唑、羟基苯酚并三嗪中的一种或多种搭配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原色膜层为有机原色膜、无机原色膜。原色膜可以是隔热型的也可以是非隔热型的,可以是隔紫外的也可以是非隔紫外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原色膜层的可见光透过率为10~75%,厚度为12~100um。原色膜层可以选择具备隔红外、隔紫外功能的原色膜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层为硬胶或软胶。更具体的,硬胶为粘牢型胶水,厚度可以为1~5um。软胶为压敏胶,厚度可以为4~10u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刮层为紫外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厚度为1~3u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氮化钛玻璃窗膜还包括离型膜,所述离型膜位于所述安装层的一侧。所述离型膜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12~50um。离型类型可以选用硅油或非硅油类。

一种汽车侧后挡窗玻璃,包括所述氮化钛玻璃窗膜和汽车玻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的优化和材料的选择克服了现有的氮化钛侧后挡窗膜存在黑色暗纹,质量不佳的缺陷,所得到的氮化钛玻璃窗膜在强光下仍无黑色暗纹,外观质量佳,可作为汽车侧后挡窗膜,提升汽车品质;所述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经过电晕处理或化学底涂处理,提高了其与防刮层的附着力,使防刮层不容易脱落;氮化钛磁控基膜光透过率为40~60%,隔热效果好;所述原色膜经过电晕处理或化学底涂处理,提高了其与安装胶的结合力,能够减少膜撕离玻璃出现的残胶;所述氮化钛玻璃窗膜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率、高紫外线阻隔率和红外线阻隔率,隔热效果好,利用所述氮化钛玻璃窗膜得到的汽车侧后挡玻璃可以显著提升汽车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市面上氮化钛侧后挡窗膜结构常见结构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市面上氮化钛侧后挡窗膜结构常见结构2结构示意图。

图3为市面上氮化钛侧后挡窗膜结构常见结构3结构示意图。

图4为市面上氮化钛侧后挡窗膜结构常见结构4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氮化钛玻璃窗膜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3氮化钛玻璃窗膜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4汽车侧后挡玻璃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刮层;2、氮化钛磁控基膜;21、聚酯薄膜;22、氮化钛溅射层;23、第一处理层;3、复合层;4、原色膜层;41、第二处理层;5、安装层;6、离型膜;7、聚酯薄膜层;8、汽车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5,一种氮化钛玻璃窗膜,包括依次连接的防刮层1、氮化钛磁控基膜2、复合层3、原色膜层4、安装层5;其中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2包括聚酯薄膜21和氮化钛溅射层22。

本实施例中,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2的光透过率为40~60%,厚度为12~100um。

本实施例中,安装层5为压敏胶层,厚度为5~10um。

本实施例中,原色膜层4的可见光透过率为10~75%,厚度为12~100um。

本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层3为硬胶,厚度为1~5um。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刮层为紫外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厚度为1~3um。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一种氮化钛玻璃窗膜,所述氮化钛玻璃窗膜包括依次连接的防刮层1、氮化钛磁控基膜2、复合层3、原色膜层4、安装层5,其中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2包括双向拉伸聚酯薄膜21和氮化钛溅射层22。

本实施例中,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2的光透过率为40~60%,厚度为12~100um。

本实施例中,安装层5为压敏胶层,厚度为5~10um。

本实施例中,原色膜层4的可见光透过率为10~75%,厚度为12~100um。

本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层3为硬胶,厚度为1~5um。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刮层为紫外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厚度为1~3um。。

实施例3

如图6,一种氮化钛玻璃窗膜,包括依次连接的防刮层1、氮化钛磁控基膜2、复合层3、原色膜层4、安装层5、离型膜6;其中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2包括聚酯薄膜21和氮化钛溅射层22,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2中聚酯薄膜的一侧设有第一处理层23,第一处理层23可以为聚氨酯处理层或聚丙烯酸酯处理层,其可以提高氮化钛磁控基膜2与防刮层1的附着力,使防刮层1不容易脱落;所述原色膜层4靠近安装层5的一侧设有第二处理层41,第二处理层41可为电晕处理层或化学底涂处理层,其可以提高原色膜层4与安装层的结合力,减少膜撕离玻璃出现的残胶。

本实施例中,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2的光透过率为40~60%,厚度为12~100um。

本实施例中,所述离型膜6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12~50um,离型膜6涂覆了硅油。

本实施例中,安装层5为压敏胶层,厚度为5~10um,安装层5中还添加了紫外吸收剂,紫外吸收剂可以为苯乙烯酸衍生物、草酰苯胺、二苯甲酮、羟基苯酚并苯并三氮唑、羟基苯酚并三嗪中的一种或多种搭配,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添加了二苯甲酮和羟基苯酚并苯并三氮唑。

本实施例中,原色膜层4的可见光透过率为10~75%,厚度为12~100um。

本实施例中,所述复合层3为硬胶,厚度为1~5um。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刮层1为紫外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厚度为1~3um。

实施例4

如图7,一种侧后挡窗玻璃,包括依次连接的防刮层1、氮化钛磁控基膜2、复合层3、原色膜层4、安装层5、离型膜6、汽车玻璃8;其中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2包括聚酯薄膜21和氮化钛溅射层22,所述氮化钛磁控基膜2中聚酯薄膜的一侧设有第一处理层23,第一处理层23可以为聚氨酯处理层或聚丙烯酸酯处理层,所述原色膜层4中靠近安装层5的一侧设有第二处理层41,第二处理层41可为电晕处理层或化学底涂处理层。

对比例1

选用美富特生产的汽车侧后挡窗膜。

对实施例1-3所制备的氮化钛玻璃窗膜和对比例1的市售挡窗膜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