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离结构及具有分离结构的粘结片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2541发布日期:2018-09-25 21:58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粘结片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离结构及具有分离结构的粘结片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信息发达的时代,绝大部分产品都无法脱离PCBA的控制,而PCBA的核心组成就是覆铜板。在覆铜板行业中,粘结片是一种重要的组件,而粘结片一般通过上胶机进行生产。目前垂直式上胶机系统一般由开卷、接布、储布、浸胶、垂直烘箱、调偏、收卷单元等组成,但都是逐次投入单卷玻璃布使用。企业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其产品的生产效率。

为了提高产量,我们曾尝试过直接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对多幅玻璃纤维布同时浸胶、过夹轴、进入烘箱烘干,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多幅玻璃纤维布一直处于叠合状态,由于玻璃纤维布上涂覆的胶水较多(约是单幅的n倍),烘干固化过程容易出现粘结片指标(如粘结片单重、挥发分含量、粘结片GT)波动。而且,这种情况生产出来的粘结片表观也较差,生产出来的粘结片合格率很低,几乎都不合格。

因此,在不新购置上胶机的前提下,如何将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提高,并保证粘结片质量合格是很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结构,实现对多幅玻璃纤维布或粘结片的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分离结构的粘结片生产设备,使玻璃纤维布在进入烘箱之前被分离,从而使一台生产设备能够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粘结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一种分离结构,包括至少一组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夹辊,两根所述夹辊之间设置有间隔,待分离对象从所述间隔穿过,所述输出端设置在所述间隔的一侧,所述输出端包括两个支撑块,待分离对象从所述支撑块远离另一个所述支撑块的一侧穿过。

具体地,两根所述夹辊形成一组夹轴。

具体地,待分离对象从所述间隔进入分离结构,然后经过所述支撑块的分离,分别从所述支撑块的外侧离开所述分离结构,获得至少两个分离体。

具体地,该分离结构适用于对玻璃纤维布或制成后的粘结片进行分离,其中玻璃纤维布包括未浸胶的玻璃纤维布和已浸胶的玻璃纤维布。

优选的,所述夹辊可绕自身轴心线转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块是支撑板,两块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分离,另一端接触,形成尖角,所述尖角位于靠近所述间隔的一侧,待分离对象从两块所述支撑板的外侧穿过。

具体地,通过设置所述尖角,能够使玻璃纤维布在分离过程中有足够的空间。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尖角的一端设置有向内侧弯曲的过渡弧面。

优选的,所述向内侧弯曲是指所述过渡弧面朝向另一块所述支撑板的方向弯曲。

具体地,通过设置所述过渡弧面,保证所述支撑板不会对玻璃纤维布的表面造成损伤,有效保证玻璃纤维布的表面质量。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至少一根所述夹辊可移动。

优选的,至少一根所述夹辊在两根夹辊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上可移动。

优选的,其中一根所述夹辊可移动。

优选的,两根所述夹辊均可移动。进一步地,两根所述夹辊对称移动。

具体地,通过将所述夹辊设置为可移动,能够实现所述间隔的大小调整,以满足不同待分离对象的生产需求,有效提高该分离结构的通用性,另外,可调整大小的所述间隔能够有效控制待分离对象的厚度,使厚度满足设计要求。进一步地,通过将两根所述夹辊设置为对称移动,能够使所述间隔的中心与所述尖角对齐,从而使待分离对象的受力更加均匀。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两块所述支撑板接触的一端铰接。

优选的,通过将两块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置为铰接,使所述尖角的夹角θ大小可调整,进而调节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入段之间的夹角β(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出段之间的夹角与β大小相等),从而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当该分离结构设置在浸胶单元与烘箱之间时,调整所述尖角的夹角θ除了可以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以外,还可以调节粘结片的单重(玻璃纤维布重量与浸胶量的重量之和),这时该分离结构不仅起到分离的作用,同时还起到调控粘结片单重的作用。

具体地,当该分离结构设置在浸胶单元与烘箱之间时,通过调节夹角θ,能够对支撑板远离夹辊的一端与玻璃纤维布之间的挤压力度进行控制,从而控制粘结片的表面质量和/或调节玻璃纤维布浸胶后的内侧面的树脂层厚度。其中,玻璃纤维布的内侧面是指多张玻璃纤维布在分离过程中处于相互靠近一侧的侧面。

具体地,当该分离结构设置在浸胶单元与烘箱之间时,通过调节夹角β,能够对夹辊与玻璃纤维布之间的挤压力度进行控制,从而控制粘结片的表面质量和/或调节玻璃纤维布浸胶后的外侧面的树脂层厚度。其中,玻璃纤维布的外侧面是指多张玻璃纤维布在分离过程中处于相互背离一侧的侧面。

具体地,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是指待分离对象位于所述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部分;待分离对象的输入段是指待分离对象位于所述输入端远离所述输出端一侧的部分;待分离对象的输出段是指待分离对象位于所述输出端远离所述输入端一侧的部分。

优选的,两块所述支撑板在转动时对称转动,即两块所述支撑板相对或相背离同步运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入端在靠近或背离所述输出端的方向上可移动;

和/或,所述输出端在靠近或背离所述输入端的方向上可移动。

具体地,通过将所述输入端和/或输出端设置为可移动,能够调整所述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入段之间的夹角β(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出段之间的夹角与β大小相等),从而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当该分离结构设置在浸胶单元与烘箱之间时,调整所述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距离除了可以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以外,还可以调节粘结片的单重,这时该分离结构不仅起到分离的作用,同时还起到调控粘结片单重的作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包括三组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其中一组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为一级输入端和一级输出端,另外两组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为二级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所述二级输入端分别设置在所述一级输出端的两个出料口的后侧。

具体地,待分离对象从所述一级输入端进入分离结构,经一级输出端的两个出料口分别到达两个所述二级输入端,最后待分离对象经过两次分离形成四个分离体从两个所述二级输出端离开。

具体地,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组数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按照上述方式,设计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组数为1、2、3、4、5、6等,可相应获得分离体数量为2、3、4、5、6、7等,在实际生产中,只需根据需要获得的分离体数量反向确定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组数即可。

优选的,所述二级输入端和二级输出端的整体可沿背离另一组二级输入端和二级输出端的方向移动。通过设置该可整体移动的二级输入端和二级输出端,能够在所述二级输入端和输出端不需要使用时将其移动至所述一级输出端的出料口的外侧,有效避免所述二级输入端和二级输出端与获得的分离体干涉,从而能够提高该分离结构的通用性。具体地,当分离结构包括三组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时,通过将其中一组二级输入端和二级输出端移动至外侧,该分离结构可以获得三个分离体,从而提高分离结构的使用灵活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块是支撑辊,待分离对象从所述支撑辊远离另一个所述支撑辊的一侧穿过。

优选的,所述支撑辊可绕自身轴心线转动。

优选的,至少一根所述支撑辊在两根支撑辊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上可移动。

进一步地,其中一根所述支撑辊可移动。

进一步地,两根所述支撑辊均可移动,且两根所述支撑辊对称移动。

通过将至少一根所述支撑辊设计为可移动,能够调整两根支撑辊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入段之间的夹角β(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出段之间的夹角与β大小相等),从而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

另一方面,一种具有分离结构的粘结片生产设备,包括浸胶单元和烘箱,至少在所述烘箱的进料口设置有所述分离结构。

具体地,该粘结片生产设备是上胶机。

优选的,该粘结片生产设备还包括两个以上放卷单元,以实现两卷以上玻璃纤维布同时上料。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浸胶单元包括预浸胶单元和主浸胶单元,在所述主浸胶单元的进料口设置有所述分离结构。

优选的,所述预浸胶单元的进料口设置有所述分离结构。

具体地,本方案在一台上胶机上同时对多幅粘结片进行生产,多卷玻璃纤维布同时上料后,相互叠合进入后工序,叠合的玻璃纤维布可以理解为一幅较厚的特殊玻璃纤维布,叠合的玻璃纤维布按照常规的处理流程在上胶机上进行加工,但由于玻璃纤维布的烘干处理过程是其固化的过程,因此本方案使进入烘箱的玻璃纤维布处于相互分离状态,能够有效保证玻璃纤维布成型为粘结片后不会相互粘合,从而保证粘结片的表面质量和性能。本方案只需对上胶机的烘箱进行适当调整,增加烘箱内部的顶辊组数,便能够在同一台上胶机上实现多幅粘结片的同时生产,有效提高粘结片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分离结构及具有分离结构的粘结片生产设备,该分离结构不仅能够实现对多幅玻璃纤维布或粘结片的分离,而且能够改善多幅粘结片同时生产时每一幅粘结片的表面质量和/或者调节每一幅玻璃纤维布浸胶后的内、外侧面的树脂层厚度,同时该粘结片生产设备能够使用一台设备同时对多幅粘结片进行生产,且使玻璃纤维布在烘干过程中相互分离,有效提高单台设备的生产效率,同时能够保证粘结片的表面质量和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实施例所述的粘结片生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A位置的示意图;

图1至图3中:

1、放卷单元;2、驳布台;3、前储布架;4、引入单元;5、浸胶单元;51、预浸胶单元;52、主浸胶单元;6、烘箱;7、冷却单元;8、切边单元;9、后储料架;10、收卷单元;11、玻璃纤维布;12、夹辊;121、间隔;13、支撑板;131、尖角;132、过渡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和2所示,一方面,提供一种分离结构,该分离结构适用于对玻璃纤维布或制成后的粘结片进行分离,其中玻璃纤维布11包括未浸胶的玻璃纤维布和已浸胶的玻璃纤维布。如图2所示,分离结构具体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夹辊12,两根所述夹辊12之间设置有间隔121,待分离对象从所述间隔121穿过。所述夹辊12可绕自身轴心线转动,通过可转动的所述夹辊12,能够使玻璃纤维布11与夹辊12之间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有效降低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对玻璃纤维布11表面造成的影响。

于本实施例中,两根所述夹辊12在两根夹辊12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上可移动,且两根所述夹辊12对称移动。具体地,通过将所述夹辊12设置为可移动,能够实现所述间隔121的大小调整,以满足不同待分离对象的生产需求,有效提高该分离结构的通用性,另外,可调整大小的所述间隔121能够有效控制待分离对象的厚度,使厚度满足设计要求。进一步地,通过将两根所述夹辊12设置为对称移动,能够使所述间隔121的中心与所述尖角131对齐,从而使待分离对象的受力更加均匀。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计其中一根所述夹辊12可移动,另一根所述夹辊12固定不动。

在所述间隔121的一侧设置有两块支撑板13,两块所述支撑板13的一端分离,另一端接触,形成尖角131,所述尖角131位于靠近所述间隔121的一侧,待分离对象从两块所述支撑板13的外侧穿过。具体地,待分离对象从所述间隔121进入分离结构,然后经过所述支撑板13的分离,分别从所述支撑板13的外侧离开所述分离结构,获得两个分离体。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13远离所述尖角131的一端设置有向内侧弯曲的过渡弧面132,所述向内侧弯曲是指所述过渡弧面132朝向另一块所述支撑板13的方向弯曲。通过设置所述过渡弧面132,保证所述支撑板13不会对玻璃纤维布11的表面造成损伤,有效保证玻璃纤维布11的表面质量。于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13远离所述尖角131的一端也可以不设置该过渡弧面132,即支撑板13是一块常见的矩形平板。

两块所述支撑板13接触的一端铰接,且两块所述支撑板13在转动时对称转动,即两块所述支撑板13相对或相背离同步运动。通过将两块所述支撑板13的一端设置为铰接,使所述尖角131的夹角θ大小可调整,进而调节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入段之间的夹角β(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出段之间的夹角与β大小相等),从而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是指待分离对象位于所述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部分;待分离对象的输入段是指待分离对象位于所述输入端远离所述输出端一侧的部分;待分离对象的输出段是指待分离对象位于所述输出端远离所述输入端一侧的部分。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分离结构的粘结片生产设备,如图1所示,该粘结片生产设备是上胶机,包括依次布局的放卷单元1、驳布台2、前储布架3、引入单元4、浸胶单元5、烘箱6、冷却单元7、切边单元8、后储料架9和收卷单元10,所述放卷单元1的数量为两个,以实现两卷以上玻璃纤维布11同时上料,所述浸胶单元5包括预浸胶单元51和主浸胶单元52,在所述烘箱6的进料口设置有所述分离结构。此时调整所述尖角131的夹角θ除了可以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以外,还可以调节粘结片的单重,这时该分离结构不仅起到分离的作用,同时还起到调控粘结片单重的作用。

本方案在一台上胶机上同时对多幅粘结片进行生产,多卷玻璃纤维布11同时上料后,相互叠合进入后工序,叠合的玻璃纤维布11可以理解为一幅较厚的特殊玻璃纤维布11,叠合的玻璃纤维布11按照常规的处理流程在上胶机上进行加工,但由于玻璃纤维布11的烘干处理过程是其固化的过程,因此本方案使进入烘箱6的玻璃纤维布11处于相互分离状态,能够有效保证玻璃纤维布11成型为粘结片后不会相互粘合,从而保证粘结片的表面质量和性能。本方案只需对上胶机的烘箱6进行适当调整,增加烘箱6内部的顶辊组数,便能够在同一台上胶机上实现多幅粘结片的同时生产,有效提高粘结片的生产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实施例一中的“两块所述支撑板接触的一端铰接,用以调节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入段之间的夹角β,从而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技术特征被本实施例的以下结构替换,或者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一增加以下结构。

所述夹辊在靠近或背离所述尖角的方向上可移动。通过将所述夹辊的整体设置为可移动,能够调整所述夹辊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入段之间的夹角β(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出段之间的夹角与β大小相等),从而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上述结构也可以为所述支撑板在靠近或背离所述夹辊的方向上可移动;或者所述夹辊在靠近或背离所述尖角的方向上可移动,且所述支撑板在靠近或背离所述夹辊的方向上可移动。

实施例三:

如图1和3所示,一方面,提供一种分离结构,该分离结构适用于对玻璃纤维布或制成后的粘结片进行分离,其中玻璃纤维布11包括未浸胶的玻璃纤维布和已浸胶的玻璃纤维布。如图3所示,分离结构具体包括三组输入端和输出端,其中一组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为一级输入端和一级输出端,另外两组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均为二级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所述二级输入端分别设置在所述一级输出端的两个出料口的后侧。待分离对象从所述一级输入端进入分离结构,经一级输出端的两个出料口分别到达两个所述二级输入端,最后待分离对象经过两次分离形成四个分离体从两个所述二级输出端离开。具体地,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组数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按照上述方式,设计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组数为1、2、3、4、5、6等,可相应获得分离体数量为2、3、4、5、6、7等,在实际生产中,只需根据需要获得的分离体数量反向确定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组数即可。

于本实施例中,三组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动的。于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二级输入端和二级输出端的整体可沿背离另一组二级输入端和二级输出端的方向移动。通过设置该可整体移动的二级输入端和二级输出端,能够在所述二级输入端和输出端不需要使用时将其移动至所述一级输出端的出料口的外侧,有效避免所述二级输入端和二级输出端与获得的分离体干涉,从而能够提高该分离结构的通用性。具体地,当分离结构包括三组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时,通过将其中一组二级输入端和二级输出端移动至外侧,即只有一组二级输入端和二级输出端处于工作状态,该分离结构可以获得三个分离体,从而提高分离结构的使用灵活性。

每组所述输入端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夹辊12,两根所述夹辊12之间设置有间隔121,待分离对象从所述间隔121穿过。所述夹辊12可绕自身轴心线转动,通过可转动的所述夹辊12,能够使玻璃纤维布11与夹辊12之间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有效降低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对玻璃纤维布11表面造成的影响。

于本实施例中,两根所述夹辊12在两根夹辊12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上可移动,且两根所述夹辊12对称移动。具体地,通过将所述夹辊12设置为可移动,能够实现所述间隔121的大小调整,以满足不同待分离对象的生产需求,有效提高该分离结构的通用性,另外,可调整大小的所述间隔121能够有效控制待分离对象的厚度,使厚度满足设计要求。进一步地,通过将两根所述夹辊12设置为对称移动,能够使所述间隔121的中心与所述尖角131对齐,从而使待分离对象的受力更加均匀。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计其中一根所述夹辊12可移动,另一根所述夹辊12固定不动。

每组所述输出端包括两块支撑板13,两块所述支撑板13的一端分离,另一端接触,形成尖角131,所述尖角131位于靠近所述间隔121的一侧,待分离对象从两块所述支撑板13的外侧穿过。具体地,待分离对象从所述间隔121进入分离结构,然后经过所述支撑板13的分离,分别从所述支撑板13的外侧离开所述分离结构,获得两个分离体。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13远离所述尖角131的一端设置有向内侧弯曲的过渡弧面132,所述向内侧弯曲是指所述过渡弧面132朝向另一块所述支撑板13的方向弯曲。通过设置所述过渡弧面132,保证所述支撑板13不会对玻璃纤维布11的表面造成损伤,有效保证玻璃纤维布11的表面质量。于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13远离所述尖角131的一端也可以不设置该过渡弧面132,即支撑板13是一块常见的矩形平板。

两块所述支撑板13接触的一端铰接,且两块所述支撑板13在转动时对称转动,即两块所述支撑板13相对或相背离同步运动。通过将两块所述支撑板13的一端设置为铰接,使所述尖角131的夹角θ大小可调整,进而调节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入段之间的夹角β(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出段之间的夹角与β大小相等),从而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是指待分离对象位于所述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部分;待分离对象的输入段是指待分离对象位于所述输入端远离所述输出端一侧的部分;待分离对象的输出段是指待分离对象位于所述输出端远离所述输入端一侧的部分。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分离结构的粘结片生产设备,该粘结片生产设备是上胶机,包括依次布局的放卷单元1、驳布台2、前储布架3、引入单元4、浸胶单元5、烘箱6、冷却单元7、切边单元8、后储料架9和收卷单元10,所述放卷单元1的数量为两个,以实现两卷以上玻璃纤维布11同时上料,所述浸胶单元5包括预浸胶单元51和主浸胶单元52,在所述烘箱6的进料口设置有所述分离结构。此时调整所述尖角131的夹角θ除了可以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以外,还可以调节粘结片的单重,这时该分离结构不仅起到分离的作用,同时还起到调控粘结片单重的作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实施例一中的“一端接触一端分离的两块支撑板”相关的全部技术特征被本实施例的以下结构替换。

在所述间隔的一侧设置有两根支撑辊,待分离对象从所述支撑辊远离另一个所述支撑辊的一侧穿过。两根所述支撑辊均可移动,且两根所述支撑辊对称移动。通过将两根所述支撑辊设计为可移动,能够调整两根支撑辊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入段之间的夹角β(待分离对象的过渡段与输出段之间的夹角与β大小相等),从而控制待分离对象表面的受力。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仅将其中一根所述支撑辊可移动。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在所述主浸胶单元的进料口也设置有所述分离结构。于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预浸胶单元的进料口也可设置所述分离结构。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