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速吊顶钉的火药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0861发布日期:2018-10-02 18:56阅读:39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速吊顶钉配件,具体是一种用于高速吊顶钉的火药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授权公告号为CN206501079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火药的高速吊顶钉”,它包括本体、发射火药、底火药及底火座,所述的本体呈杆状,本体一端为击发尖部,另一端为受冲击部,受冲击部具有向击发尖部凹设的容置室,容置室具有开口端和与开口端相对的底端,容置室内壁靠近开口端具有内螺纹;所述的发射火药安装在容置室中,发射火药具有与底端接触的内侧端及与内侧端相对的外侧端;所述的底火药也安装在容置室中,底火药具有与发射火药外侧端接触的内端部和与内端部相对的外端部;所述的底火座固设于容置室中,且包覆在底火药的外部;

所述的底火座具有一环块及若干个设于环块外周且呈凸块状的嵌卡部,所述的嵌卡部可与容置室的内螺纹互相嵌卡,所述的环块呈桶状,由端壁及端壁周缘的周壁组成,端壁上具有一张与底火药的外端部相贴的薄膜,所述的周壁端缘与发射火药的外侧端抵接;

容置室由对应于开口端的大径段及对应于底端的小径段组成,所述的内螺纹位于大径段,所述的发射火药位于小径段;

端壁上还凹设有凹室,所述的薄膜位于在凹室与底火药的外端部之间;

所述的薄膜的厚度为0.1~0.4mm。

结合上述专利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可知,高速吊顶钉的火药装配结构(以下均简称该结构)为:

该结构包括底火座及内外依次接触的发射火药、底火药、一张薄膜;

底火座具有一环块及若干个设于环块外周且呈凸块状的嵌卡部,环块呈桶状且由端壁及端壁周缘的周壁组成,端壁上还凹设有凹室;

发射火药、底火药均大体为圆柱状,发射火药的规格大于底火药的规格,且底火药位于发射火药的外端中部区域,薄膜的厚度为0.1~0.4mm;

环块的端壁上具有与底火药的外端部相贴的薄膜(即:薄膜位于凹室与底火药的外端部之间),底火座包覆在底火药的外部,环块的周壁端缘与发射火药的外侧端抵接。

该结构安置在高速吊顶钉中,且使得:发射火药安装在容置室的小径段中,底火药位于容置室的大径段中,底火座的嵌卡部可与容置室的大径段的内螺纹互相嵌卡。

该结构存在以下缺陷:

1)底火座的结构较为复杂,使得该结构较为复杂、不尽合理;

2)发射火药、底火药、底火座在容置室内的连接较为松散,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整体,前两者与底火座之间的定位容易出现松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射火药、底火药的防潮效果;

3)设置在环块的凹室与底火药外端部之间的薄膜,使得该结构较为复杂、加工及装配较为繁琐;

4)底火药位于发射火药的外端中部区域,这样,底火药与发射火药的接触面积较小,降低了底火药与发射火药连接的牢固性,以致底火药受撞击后不易起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高速吊顶钉的火药装配结构,本结构安置在高速吊顶钉中,具有结构简单合理、防潮效果较佳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高速吊顶钉的火药装配结构,包括底火药、发射火药,一端敞口、另一端封口的筒体内依次安装底火药、发射火药,底火药、发射火药相互接触。

为简单说明问题起见,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高速吊顶钉的火药装配结构均简称为本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省去了结构较为复杂的底火座,使得本结构更加简单、合理;

2)底火药、发射火药安装在筒体内,三者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整体,前两者与筒体之间的定位更为稳定、可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射火药、底火药的防潮效果。

所述筒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筒体的材料为塑料材料,筒体的外壁有若干周向布置且相互间隔的卡块,卡块与筒体相接的内端的延长线与筒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55度,卡块远离筒体的外端指向筒体的封口端。

这样,卡块可与高速吊顶钉的容置室内壁的内螺纹互相嵌卡,便于本结构稳定、可靠地安置在高速吊顶钉内。

所述发射火药不超出筒体的敞口端,筒体的封口端靠近底火药的那侧与底火药接触;

筒体的封口端远离底火药的那侧中部区域有圆形的沉孔,筒体的封口端在位置上对应于沉孔处的筒壁厚度为0.1~0.4mm;

本结构安置在高速吊顶钉内,所述高速吊顶钉包括本体、护罩,本体的一端为击发尖部,护罩的罩壳具有封闭端,护罩套设在本体的击发尖部的外部,沉孔的规格足以使得其直径小于罩壳的封闭端的外端面的最大宽度。

这样,所述结构有以下有益效果:

1)底火药、发射火药可按充填方式(即满充方式)安装在筒体内,具有击发起爆稳定可靠、发射火药爆炸性增强的优点;

2)筒壁厚度为0.1~0.4mm,这相当于薄膜,从而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薄膜,使得本结构的制造和组配较为容易;

3)当一个吊顶钉的护罩误伸入另一个吊顶钉中时,由于罩壳的封闭端的外端面的最大宽度大于沉孔的直径,可避免封闭端伸入沉孔中,避免对底火药产生触撞,安全性能较佳。

所述底火药呈平面状地与发射火药接触,底火药与发射火药的截面积大体相同。

这样,底火药将发射火药的外端全部覆盖,底火药与发射火药的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底火药与发射火药连接的牢固性,以致底火药受撞击后更易于击发起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结构的自身结构及本结构安置在高速吊顶钉内的安置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以解释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高速吊顶钉包括本体10、护罩50及封盖60。

本体10沿中心轴线L延伸且呈阶级杆状,本体10一端为击发尖部11,另一端为受冲击部12,受冲击部12具有相对于击发尖部11且垂直相交于中心轴线L的端面121,受冲击部12具有向击发尖部11凹设的容置室13,容置室13具有相邻于端面121的开口端131和与开口端131相对的底端132,容置室13由对应于开口端131的大径段133及对应于底端132的小径段134组成,容置室13内壁具有内螺纹135,所述的内螺纹135位于大径段133上,该内螺纹135用于后续与吊顶件组装。

护罩50可拆卸地套设在击发尖部11外部,所述的护罩50由截面呈U形的罩壳51及罩壳51外围的凸缘52组成,所述的罩壳51呈中空壳状,并具有相对的封闭端511和开放端512,凸缘52位于开放端512的端缘,开放端512具有一个向封闭端511延伸的凹孔513,所述的击发尖部11可插在凹孔513中,封闭端511的外端面为平面514。

封盖60可拆卸地套设在本体10的受冲击部12外部。

如图1所示,本结构包括底火药30、发射火药20、筒体40,一端敞口、另一端封口的筒体40内依次安装底火药30、发射火药20。

发射火药20不超出筒体40的敞口端,底火药30呈平面状地与发射火药20接触,底火药30与发射火药20的截面积大体相同,发射火药20为硝酸铵炸药,底火药30为硝化纤维素发射炸药。

筒体4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筒体40的材料为塑料材料,筒体40的外壁有若干周向布置且相互间隔的卡块42,卡块42与筒体40相接的内端的延长线与筒体4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55度,卡块42远离筒体40的外端指向筒体40的封口端。

筒体40的封口端靠近底火药30的那侧与底火药30接触,筒体40的封口端远离底火药30的那侧中部区域有圆形的沉孔41,筒体40的封口端在位置上对应于沉孔41处的筒壁43的厚度为0.1~0.4mm。

内装底火药30、发射火药20的筒体40经容置室13的开口端131穿入容置室13中,使得筒体40的敞口端、发射火药20均与底端132接触,卡块42与容置室13的内螺纹135互相嵌卡,这样,本结构就稳定、可靠地安置在高速吊顶钉的容置室13内。如上所述,高速吊顶钉包括本体10、护罩50,本体10的一端为击发尖部11,护罩50的罩壳51具有封闭端,护罩50套设在本体10的击发尖部11的外部,沉孔41的规格足以使得其直径小于罩壳51的封闭端511的外端面(即平面514)的最大宽度。

当一个吊顶钉的护罩50误伸入另一个吊顶钉的容置室13中时,由于罩壳51的封闭端511的外端面(即平面514)的最大宽度大于沉孔41的直径,可避免封闭端511伸入沉孔41中,避免对底火药30产生触撞,安全性能较佳。

另,在卡块42与容置室13的内螺纹135相嵌卡的部位,还可施加密封胶(图1中未示出),以进一步提高发射火药20、底火药30的防潮效果。

综上所述,本结构安置在高速吊顶钉中,具有结构简单合理、防潮效果较佳、击发起爆稳定可靠、发射火药爆炸性增强、制造组配容易、安全性能较佳的优点,一举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诸多相应问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