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杀菌面料及穿戴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8370发布日期:2019-03-30 08:5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杀菌面料及穿戴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料和穿戴品。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穿戴品利于穿戴人健康方面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色彩、款式体现出的时尚感。在日常生活中,身体会排出大量的汗水,普通的面料制成的穿戴品会吸收汗水从而使得汗水与面料粘贴在人体皮肤上,汗水无法迅速排出从而导致细菌滋生,给人体健康带来隐患,为此,现在出现了一些能杀菌的面料,以提高穿戴品的抗菌和杀菌功能。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410448108.7的专利文献中抗菌吸湿透气有弹性面料,包括基布层和面料层,所述基布层与所述面料层之间设有抗菌层,该结构具有抗菌、杀菌的效果,且吸湿透气性好,但是该面料由于在只是简单地在基层和面料之间设有抗菌层,能将吸收人体的汗水进行杀菌,但是由于其具有透气性,从而外部的细菌也容易进入人体内,另外当面料受到挤压时,面料层上吸收的汗水并没有及时导出时,面料层内的汗水会被挤压排出到人体上从而引起细菌滋生,综上,该结构抗菌和杀菌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杀菌面料,利用该结构的杀菌面料,具有抗菌和杀菌的功能,能防止外部细菌进入到面料内,且能在面料受到挤压时防止被吸入汗水倒流入从而导致细菌滋生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抗菌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杀菌穿戴品,该结构,具有杀菌和抗菌的功能,能防止外部细菌进入到面料内,且能在面料受到挤压时防止被吸入汗水倒流入从而导致细菌滋生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抗菌效果。

为达到上述第一目的,一种杀菌面料,由内侧到外侧依次设有第一吸汗层、杀菌吸汗层、单向导汗层和排汗层,第一吸汗层由内侧向外侧方向上设有第一导通孔,排汗层由内侧到外侧方向上设有第二导通孔,杀菌吸汗层上沿着杀菌吸汗层经线方向设置的第一导流孔和沿着杀菌吸汗层纬线方向设置的第二导流孔,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相连通,第一导流孔和第一导通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的内侧壁上设有杀菌层。

上述杀菌面料,由于设置在面料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且在杀菌吸汗层和排汗层之间设有单向导汗层,从而使得面料只能从面料内侧向外侧快速地排出汗水,防止细菌滋生,同时由于在杀菌吸汗层上设有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且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以及第一导通孔分别从面料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方向进行排汗,从而当面料受到挤压时,能将吸入杀菌吸汗层内的汗水通过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排出,防止通过第一导通孔倒流回,进而使得面料与人体相粘贴产生细菌,并且在第一导通孔和第四导通孔内设有杀菌层,能在汗水排出过程中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在面料内繁殖,进一步提升杀菌效果。

进一步的,杀菌吸汗层还设有第三导流孔,第三导流孔的一端与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相连通,第三导流孔的另一端与单向导汗层相连通,由于在杀菌吸汗层上设有与第二导流孔和单向导汗层相连通的第三导流孔,从而使得当面料被挤压时,将杀菌吸汗层中吸入汗水导入到单向导汗层排出面料外,减少挤压后倒流入人体的汗水,进一步提高面料的排汗效果,防止细菌产生。

进一步的,所述单向导汗层由纱线编织而成,位于杀菌吸汗层一侧的单向导汗层上设有第一纱线分支层,位于排汗层一侧的单向导汗层上设有第二纱线分支层,第一纱线分支层的线密度大于第二纱线分支层的线密度,由于单向导汗层由纱线编织而成,单向导汗层上设有纱线分支层,且位于面料内侧的纱线分支层的线密度大于位于面料外侧的纱线分支层的线密度,从而使得面料内外两侧形成毛细效应附加压力差,使得汗水能从杀菌吸汗层进入排汗层,而无法从排汗层进入杀菌吸汗层,实现从面料内侧向外侧单向导汗的功能,防止面料外细菌进入到人体内。

进一步的,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间隔设置,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为圆台形孔,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靠近内侧的孔径大于靠近外侧的孔径,由于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间隔设置,且设置为圆台形孔,增大导通孔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快速地吸汗和排汗,防止细菌产生。

进一步的,第一吸汗层上沿着第一吸汗层经线方向设置的第四导流孔,第四导流孔和杀菌吸汗层之间设有第五导流孔,第五导流孔的一端与第四导流孔相连通,第五导流孔的另一端与杀菌吸汗层相连通,所述第四导流孔和第五导流孔的内侧壁上设有杀菌层,由于在第一吸汗层上第四导流孔和第五导流孔,且第三导流孔和第四导流孔内设有杀菌层,从而能在面料挤压时第一吸汗层吸入的汗水能通过第四导流孔和第五导流孔导出,防止第一吸水层内汗水倒流,且消除经过第四导流孔和第五导流孔的细菌。

为达到上述第二目的,一种吸汗穿戴品,包括由杀菌面料制成的穿戴品,杀菌面料由内侧到外侧依次设有第一吸汗层、杀菌吸汗层、单向导汗层和排汗层,第一吸汗层由内侧向外侧方向上设有第一导通孔,排汗层由内侧到外侧方向上设有第二导通孔,杀菌吸汗层上沿着杀菌吸汗层经线方向设置的第一导流孔和沿着杀菌吸汗层纬线方向设置的第二导流孔,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相连通,第一导流孔和第一导通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的内侧壁上设有杀菌层。

上述穿戴品,由于设置在面料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且在杀菌吸汗层和排汗层之间设有单向导汗层,从而使得面料只能从面料内侧向外侧快速地排出汗水,防止细菌滋生,同时由于在杀菌吸汗层上设有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且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以及第一导通孔分别从面料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方向进行排汗,从而当面料受到挤压时,能将吸入杀菌吸汗层内的汗水通过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排出,防止通过第一导通孔倒流回,进而使得面料与人体相粘贴产生细菌,并且在第一导通孔和第四导通孔内设有杀菌层,能在汗水排出过程中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在面料内繁殖,进一步提升杀菌效果。

进一步的,杀菌吸汗层还设有第三导流孔,第三导流孔的一端与第一导流孔和第二导流孔相连通,第三导流孔的另一端与单向导汗层相连通,由于在杀菌吸汗层上设有与第二导流孔和单向导汗层相连通的第三导流孔,从而使得当面料被挤压时,将杀菌吸汗层中吸入汗水导入到单向导汗层排出面料外,减少挤压后倒流入人体的汗水,进一步提高面料的排汗效果,防止细菌产生。

进一步的,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间隔设置,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为圆台形孔,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靠近内侧的孔径大于靠近外侧的孔径,由于第一导通孔和第二导通孔间隔设置,且设置为圆台形孔,增大导通孔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快速地吸汗和排汗,防止细菌产生。

进一步的,第一吸汗层上沿着第一吸汗层经线方向设置的第四导流孔,第四导流孔和杀菌吸汗层之间设有第五导流孔,第五导流孔的一端与第四导流孔相连通,第五导流孔的另一端与杀菌吸汗层相连通,所述第四导流孔和第五导流孔的内侧壁上设有杀菌层,由于在第一吸汗层上第四导流孔和第五导流孔,且第四导流孔和第五导流孔内设有杀菌层,从而能在面料挤压时第一吸汗层吸入的汗水能通过第四导流孔和第五导流孔导出,防止第一吸水层内汗水倒流,且消除经过第四导流孔和第五导流孔的细菌。

进一步的,所述单向导汗层由纱线编织而成,位于杀菌吸汗层一侧的单向导汗层上设有第一纱线分支层,位于排汗层一侧的单向导汗层上设有第二纱线分支层,第一纱线分支层的线密度小于第二纱线分支层的线密度,由于单向导汗层由纱线编织而成,单向导汗层上设有纱线分支层,且位于面料内侧的纱线分支层的线密度大于位于面料外侧的纱线分支层的线密度,从而使得面料内外两侧形成毛细效应附加压力差,使得汗水能从杀菌吸汗层进入排汗层,而无法从排汗层进入杀菌吸汗层,实现从面料内侧向外侧单向导汗的功能,防止面料外细菌进入到人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杀菌面料剖视图。

图2为杀菌面料中杀菌吸汗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杀菌面料包括由内侧到外侧依次设有第一吸汗层1、杀菌吸汗层2、单向导汗层3和排汗层4。

第一吸汗层1由内侧向外侧方向上设有第一导通孔11,且上沿着第一吸汗层1经线方向设置的第四导流孔13,第四导流孔13和杀菌吸汗层2之间设有第五导流孔14,第五导流孔14的一端与第四导流孔13相连通,第五导流孔14的另一端与杀菌吸汗层2相连通,第一导通孔11、第四导流孔13、第五导流孔14的内侧壁上设有杀菌层111;

排汗层4由内侧到外侧方向上设有第二导通孔41,第二导通孔41的内侧壁上设有杀菌层411;

第一导通孔11和第二导通孔41间隔设置,第一导通孔11和第二导通孔41为圆台形孔,第一导通孔11和第二导通孔41靠近内侧的孔径大于靠近外侧的孔径。本实施例中,面料内侧为与人体相接触的一侧,而外侧为与内侧相对的一侧,经线方向即布料的长度方向如图1中A方向,纬线方向即布料的宽度方向如图1中B方向。

单向导汗层3由纱线编织而成,位于杀菌吸汗层2一侧的单向导汗层3上设有第一纱线分支层31,位于排汗层4一侧的单向导汗层3上设有第二纱线分支层32,第一纱线分支层31的线密度大于第二纱线分支层32的线密度,具体地,第一纱线分支层31为通过魔毛方式形成的磨毛层,第二纱线分支层32为通过刷毛的方式形成的刷毛层;

杀菌吸汗层2上沿着杀菌吸汗层2经线方向设置的第一导流孔21和沿着杀菌吸汗层2纬线方向设置的第二导流孔22以及位于第一导流孔21和单向导汗层3之间的第三导流孔23,第一导流孔21和第二导流孔22相连通,第一导流孔21和第一导通孔22间隔设置,第三导流孔23的一端与第一导流孔21和第二导流孔22相连通,第三导流孔23的另一端与单向导汗层3相连通。

上述杀菌面料,由于设置在面料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导通孔11和第二导通孔41,且在杀菌吸汗层2和排汗层4之间设有单向导汗层3,从而使得面料只能从面料内侧向外侧快速地排出汗水,防止细菌滋生,同时由于在杀菌吸汗层2上设有第一导流孔21和第二导流孔22,且第一导流孔21、第二导流孔22以及第一导通孔41分别从面料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方向进行排汗,当面料未收到挤压时,人体的汗水通过第一导通孔11进入杀菌吸水层2然后通过单向导汗层3后经过第二导通孔41进行排汗并通过杀菌层进行杀菌;当面料受到挤压时,能将吸入杀菌吸汗层2内的被杀菌后的汗水通过第一导流孔21、第二导流孔22和第三导流孔23排出,防止通过第一导通孔41倒流回,进而使得面料与人体相粘贴导致细菌滋生,提高杀菌效果。

实施例2。

一种吸汗穿戴品包括由杀菌面料制成的穿戴品,穿戴品可以为内衣、袜子、裤子、衣服、鞋子、帽子、手套等。如图1和图2所示,杀菌面料包括由内侧到外侧依次设有第一吸汗层1、杀菌吸汗层2、单向导汗层3和排汗层4。

第一吸汗层1由内侧向外侧方向上设有第一导通孔11,且上沿着第一吸汗层1经线方向设置的第四导流孔13,第四导流孔13和杀菌吸汗层2之间设有第五导流孔14,第五导流孔14的一端与第四导流孔13相连通,第五导流孔14的另一端与杀菌吸汗层2相连通,第一导通孔11、第四导流孔13、第五导流孔14的内侧壁上设有杀菌层111;

排汗层4由内侧到外侧方向上设有第二导通孔41,第二导通孔41的内侧壁上设有杀菌层411;

第一导通孔11和第二导通孔41间隔设置,第一导通孔11和第二导通孔41为圆台形孔,第一导通孔11和第二导通孔41靠近内侧的孔径大于靠近外侧的孔径。本实施例中,面料内侧为与人体相接触的一侧,而外侧为与内侧相对的一侧,经线方向即布料的长度方向如图1中A方向,纬线方向即布料的宽度方向如图1中B方向。

单向导汗层3由纱线编织而成,位于杀菌吸汗层2一侧的单向导汗层3上设有第一纱线分支层31,位于排汗层4一侧的单向导汗层3上设有第二纱线分支层32,第一纱线分支层31的线密度大于第二纱线分支层32的线密度,具体地,第一纱线分支层31为通过魔毛方式形成的磨毛层,第二纱线分支层32为通过刷毛的方式形成的刷毛层;

杀菌吸汗层2上沿着杀菌吸汗层2经线方向设置的第一导流孔21和沿着杀菌吸汗层2纬线方向设置的第二导流孔22以及位于第一导流孔21和单向导汗层3之间的第三导流孔23,第一导流孔21和第二导流孔22相连通,第一导流孔21和第一导通孔22间隔设置,第三导流孔23的一端与第一导流孔21和第二导流孔22相连通,第三导流孔23的另一端与单向导汗层3相连通。

上述穿戴品,采用杀菌面料制成,由于设置在面料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导通孔11和第二导通孔41,且在杀菌吸汗层2和排汗层4之间设有单向导汗层3,从而使得面料只能从面料内侧向外侧快速地排出汗水,防止细菌滋生,同时由于在杀菌吸汗层2上设有第一导流孔21和第二导流孔22,且第一导流孔21、第二导流孔22以及第一导通孔41分别从面料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方向进行排汗,当面料未收到挤压时,人体的汗水通过第一导通孔11进入杀菌吸水层2然后通过单向导汗层3后经过第二导通孔41进行排汗并通过杀菌层进行杀菌;当面料受到挤压时,能将吸入杀菌吸汗层2内的被杀菌后的汗水通过第一导流孔21、第二导流孔22和第三导流孔23排出,防止通过第一导通孔41倒流回,进而使得面料与人体相粘贴导致细菌滋生,提高杀菌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