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辐射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8045发布日期:2019-07-27 11:04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辐射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辐射技术,尤其是一种防辐射保护膜。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和智能电器充满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这些设备使用过程汇总发射的电磁波会不可避免地对人体这一导体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当下,防电磁辐射技术既是环境领域的研究重点,也是人体保健的热点。

现有技术中的防辐射贴是在PET原材料的生产过程里加入了化合物介质,膜片的表面镀上防辐射涂层。可起到一定的滤波反射作用。这是由于电脑、电视等的辐射是大多来自于液晶屏幕的电磁波,这些波是有一定波长和振幅的,防辐射层面是以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为基础,使贴膜前后表面产生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互相干扰,抵消一部分辐射,达到防辐射和减少辐射的效果。然而这种防辐射贴的防护效果有限,而且天气潮湿时设备易受潮,损害设备正常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辐射保护膜,采用复合膜层结构,以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发挥主要的吸收屏蔽辐射源的功效,所述防辐射保护膜具有防辐射效果好点,同时还具有散热效率高的特点,且可以明显防止自然界中的水及潮湿对对电子产品的损害。

本实用新型具体采取的方案如下:

一种防辐射保护膜,具有层状结构,所述防辐射保护膜包括由上往下依次层叠的氟碳树脂层、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和氟碳树脂石墨烯复合层,其中,所述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是氟碳金属漆复合层,厚度为0.05-49mm。

进一步的,所述防辐射保护膜的总厚度为0.1-50mm。

进一步的,所述氟碳树脂层是由FEVE类氟碳树脂组成的薄层,厚度为0.5-1 mm。

进一步的,所述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是由PVDF类氟碳树脂和铅粉、钨粉、铜粉、银粉或金粉中至少两种混合后涂压形成的薄层。

进一步的,所述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的厚度为3-30mm。

进一步的,所述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由依次层叠的氟碳树脂铅粉层和氟碳树脂铜粉层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由依次层叠的氟碳树脂钨粉层、氟碳树脂铜粉层和氟碳树脂银粉层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由依次层叠的氟碳树脂铅粉层、氟碳树脂钨粉层、氟碳树脂铜粉层和氟碳树脂金粉层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氟碳树脂铅粉层的厚度为1-10mm,氟碳树脂钨粉层的厚度为0.5-5mm,氟碳树脂铜粉层的厚度为1-10mm,氟碳树脂金粉层的厚度为 0.5-5mm。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所述防辐射保护膜采用氟碳树脂作为基础组成,氟碳树脂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与韧性,对辐射,恶劣气候,尤其是水分和潮气均具有优异的抵抗性,使得防辐射保护膜具有优良的防辐射效果和防水防潮性能,可以将辐射源的辐射量降低到1/10-1/20左右。

(2)所述防辐射保护膜可以直接涂压在电器表面,主要用于家用电器cpu,电脑cpu,新能源汽车电机及电池,移动通信手机等,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屏蔽性。

(3)所述防辐射保护膜中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发挥主要的防辐射效果,其中分散的金属粉末形成密集的导电点位,在电磁波作用下形成环路产生感应电流,由感应电流发作反向电磁场中止屏蔽。加上最外层的氟碳树脂石墨烯复合层,有效形成多重屏蔽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防辐射保护膜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防辐射保护膜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防辐射保护膜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本实施方式可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说明。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代表相同的元件,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似的元件。

实施例1:

参考图1,一种防辐射保护膜,具有层状结构,所述防辐射保护膜包括由上往下依次层叠的氟碳树脂层1、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和氟碳树脂石墨烯复合层3,其中,所述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包括依次层叠的氟碳树脂铅粉层21和氟碳树脂铜粉层22。

具体的,氟碳树脂层1与辐射源设备贴合,氟碳树脂层1是由FEVE类氟碳树脂(氟烯烃与烷基乙烯醚交替排列的共聚树脂)组成的薄层,如溶剂型四氟树脂HLR系列氟碳树脂,其具有室温固化,粘结力强,同时还具有优异的耐候性,耐热性,耐化学性及憎水,憎油,抗沾污,低摩擦,电绝缘等特殊表面性能,厚度为0.5mm。

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是由PVDF类氟碳树脂(聚偏氟乙烯)和铅粉、铜粉组成的薄层。其中,PVDF类氟碳树脂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与韧性,对辐射、恶劣气候均具有优异的抵抗性,与金属粉末混合后可以运用静电喷涂技术直接涂压形成薄层。其中,氟碳树脂铅粉层21由氟碳树脂和铅粉混合组成,氟碳树脂和铅粉的质量比例为10:1,厚度为10mm,氟碳树脂铜粉层22由氟碳树脂和铜粉组成,氟碳树脂和铜粉的质量比例为10:1,厚度为10mm。

氟碳树脂石墨烯复合层3是由氟碳树脂和石墨烯混合组成的薄层,其中氟碳树脂优选PVDF类氟碳树脂,氟碳树脂和石墨烯的质量比例为10:1,氟碳树脂石墨烯复合层4的厚度为0.5mm。

该防辐射保护膜适用于大面积电器防护,其可以将辐射量降低到辐射源的 1/10左右。

实施例2:

参考图2,一种防辐射保护膜,具有层状结构,所述防辐射保护膜包括由上往下依次层叠的氟碳树脂层1、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和氟碳树脂石墨烯复合层3,其中,所述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包括依次层叠的氟碳树脂钨粉层23、氟碳树脂铜粉层22和氟碳树脂银粉层24。

具体的,氟碳树脂层1与辐射源设备贴合,氟碳树脂层1是由FEVE类氟碳树脂(氟烯烃与烷基乙烯醚交替排列的共聚树脂)组成的薄层,如溶剂型氟碳树脂ZHM,厚度为0.5-1mm,优选为0.6-0.8mm,例如0.7mm。

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是由PVDF类氟碳树脂(聚偏氟乙烯)和钨粉、铜粉、银粉组成的薄层。其中,氟碳树脂钨粉层23由氟碳树脂和钨粉混合组成,氟碳树脂和钨粉的质量比例为10:1,厚度为0.5-5mm,优选为0.8-2mm,例如0.15mm,氟碳树脂铜粉层22由氟碳树脂和铜粉组成,氟碳树脂和铜粉的质量比例为10:1,厚度为1-10mm,优选为3-8mm,例如6mm。氟碳树脂银粉层24由氟碳树脂和银粉组成,氟碳树脂和银粉的质量比例为20:1,厚度为0.5-5mm,优选为2-3mm,例如2.5mm。

氟碳树脂石墨烯复合层3是由氟碳树脂和石墨烯混合组成的薄层,其中氟碳树脂优选PVDF类氟碳树脂,氟碳树脂和石墨烯的质量比例为10:1,氟碳树脂石墨烯复合层4的厚度为0.5-1mm,优选为0.6-0.8mm,例如0.7mm。

该防辐射保护膜适用辐射量大、持久的设备,如家用电器cpu,电脑cpu,新能源汽车电机及电池等,其可以将辐射量降低到辐射源的1/15左右。

实施例3:

参考图3,一种防辐射保护膜,具有层状结构,所述防辐射保护膜包括由上往下依次层叠的氟碳树脂层1、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和氟碳树脂石墨烯复合层3,其中,所述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包括依次层叠的氟碳树脂铅粉层21、氟碳树脂钨粉层23、氟碳树脂铜粉层22和氟碳树脂金粉层25。

具体的,氟碳树脂层1与辐射源设备贴合,氟碳树脂层1是FEVE类氟碳树脂(氟烯烃与烷基乙烯醚交替排列的共聚树脂)组成的薄层,厚度为0.6mm。

氟碳树脂金属复合层是由PVDF类氟碳树脂(聚偏氟乙烯)和铅粉、钨粉、铜粉和金粉组成的薄层。其中,氟碳树脂铅粉层21由氟碳树脂和铅粉混合组成,氟碳树脂和铅粉的质量比例为8:1,厚度为8mm。氟碳树脂钨粉层23由氟碳树脂和钨粉混合组成,氟碳树脂和钨粉的质量比例为11:1,厚度为4mm。氟碳树脂铜粉层22由氟碳树脂和铜粉组成,氟碳树脂和铜粉的质量比例为15:1,厚度为8mm。氟碳树脂金粉层25由氟碳树脂和金粉组成,氟碳树脂和银粉的质量比例为20:1,厚度为0.8mm。

氟碳树脂石墨烯复合层3是由氟碳树脂和石墨烯混合组成的薄层,其中氟碳树脂优选PVDF类氟碳树脂,氟碳树脂和石墨烯的质量比例为9:1,氟碳树脂石墨烯复合层4的厚度为0.8mm。

该防辐射保护膜适用高端防护场合,如智能集成电器、高端手机等,其具有漂亮的外观,同时可以将辐射量降低到辐射源的1/20左右。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