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23184发布日期:2020-11-13 16:15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引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



背景技术:

配用具备擦地炸功能的引信可提高弹丸对目标的毁伤效能,并减少哑弹。但配用触发引信的弹药在更小落角着地即擦地时,常出现不能可靠发火的问题。某小口径航炮榴弹弹头引信头部仅用一个防潮片密封,常出现引信着地(特别是小落角着地即擦地)时泥沙灌入引信头部,从而阻碍击针运动,使其不能正常刺发雷管,造成引信瞎火。配此两种引信的弹丸小落角发火率不高。受引信整体尺寸的限制,小口径触发引信不宜设计较为复杂的结构实现擦地炸功能,而合理利用引信内部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除了能完成原有引信所需要完成的既定功能外,还可大幅度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而且结构简约,对原有结构改动小。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在引信头部既有的防潮片结构附近增设可沿轴向滑动的活塞式零件,如支筒或剪切筒,利用引信碰击目标时的目标碎片或着地时的地面泥沙推动活塞式零件沿轴向运动,从而压缩自毁簧,进而推动击针刺发雷管,引爆传爆序列,实现引信在碰击目标后起爆弹丸。同时,可轴向滑动的活塞式零件在引信着地(特别是小落角着地即擦地)时,可阻挡地面泥沙等异物进入引信内腔而阻碍击针运动,确保击针正常刺向雷管,引爆传爆序列,提高引信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

本发明所述的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除了能完成原有引信所需要完成的既定功能外,还可大幅度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并且结构简约,对原有结构改动小,合理利用了引信的内部空间,对原设计的轴向尺寸和结构没有附带其它影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显著优点是:通过增设可沿轴向滑动的活塞式零件(如支筒或剪切筒),提高作用可靠性,并且结构简约,对既有引信结构改动小。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处于装配状态下的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的整体剖视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2处于装配状态下的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的整体剖视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2处于装配状态下的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的a-a剖面图。

图4所示为卡环的等轴测图。

图5所示为剪切筒的等轴测图。

图中1为防潮片、2为上体、3为支筒、4为自毁簧、5为本体、6为击针、7为离心球、8为卡环、9为剪切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结合图1~图5,一种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在原制式引信设计的基础上对引信头部结构进行改进,即在既有上体2顶部第一阶孔和第二阶孔附近增设可沿轴向滑动的活塞式零件,利用引信碰击目标时的目标碎片或着地时的地面泥沙推动活塞式零件沿轴向运动,从而压缩自毁簧,进而推动击针刺发雷管,引爆传爆序列,实现引信在碰击目标后起爆弹丸;同时可轴向滑动的活塞式零件可在引信着地时,特别是小落角着地即擦地时,防止地面泥沙等异物进入引信内腔而阻碍击针运动,确保击针可靠刺向雷管,提高引信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

所述可沿轴向滑动的活塞式零件采用支筒3,而既有防潮片1的结构和位置保持不变,设置于既有上体2第一阶孔内,支筒3设置于既有防潮片1和自毁簧4之间;支筒3与既有上体2第二阶孔之间为精密间隙配合,在为支筒3轴向运动提供导向的同时,该配合起到阻挡目标碎片或地面泥沙等异物进入上体2内部空腔的作用,支筒3的添加不会影响原来应用单一防潮片时的轴向尺寸和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可沿轴向滑动的活塞式零件包括剪切筒9和两个卡环8,同时去除既有的防潮片2,所述剪切筒9外轮廓由自上而下的第一圆柱、第二圆柱和第三圆柱同轴连接构成,其中第二圆柱直径小于第一圆柱和第三圆柱直径,第三圆柱与既有本体2第二阶孔之间为精密间隙配合,在为剪切筒9的轴向运动提供导向的同时,该配合起到阻挡目标碎片或地面泥沙等异物进入上体2内部空腔的作用;所述卡环8为半圆环,其厚度不超过剪切筒9的第二圆柱高度,且其横截面为矩形,保证内圈上边棱是尖角,有利于剪切筒第一圆柱外环实现剪切破坏。两个卡环8缺口方向相对设置,形成完整的圆环形,通过上体2顶端收口的方式固定于上体2的第一阶孔内;两个卡环8形成的圆环卡入剪切筒9上的第二圆柱,从而限制其沿轴向运动;所述剪切筒9顶面低于上体2收口后的顶部端面,剪切筒9第三圆柱底端中心向上开有一个第一轴向盲孔,自毁簧4上端部分设置于第一轴向盲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剪切筒9的第一圆柱高度小于第二圆柱高度,确保引信碰击目标时剪切筒9的第一圆柱外围首先发生剪切破坏;且第一轴向盲孔孔底与顶端面之间留有足够的实体厚度,确保引信碰击目标后第一圆柱发生剪切破坏前,不会被目标碎片或地面泥沙等异物冲破而进入第一轴向盲孔。

进一步地,所述卡环8的强度和硬度均高于剪切筒9的强度和硬度。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包括防潮片1、上体2、支筒3、自毁簧4、本体5、击针6和若干个离心球7。上体2与本体5采用螺纹连接,防潮片1、支筒3、自毁簧4、击针6自上而下同轴设置在上体2与本体5所形成的腔室内。

所述上体2外轮廓为圆台形,内部沿其中心轴线自上而下设有三阶阶梯孔,依次为第一阶孔、第二阶孔和第三阶孔,其中第一阶孔直径大于第二阶孔直径,第三阶孔内设有内螺纹。所述防潮片1为圆形薄片,设置于所述上体2上第一阶孔内,并通过上体2顶端收口来固定。所述支筒3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结构,其开口端朝下,设置于所述上体2的第二阶孔内,两者之间为精密间隙配合。在为支筒3的轴向运动提供导向的同时,该配合起到阻挡异物进入上体2内部空腔的作用。所述自毁簧4处于预压状态,上端部分设置于所述支筒3内孔,其上端面抵靠在支筒3内孔底端面。所述支筒3顶端抵靠在所述防潮片1底端面。所述本体5外轮廓包括自上而下的第一圆柱、第一圆台和第二圆柱(附图中未画出),其中第一圆柱和第二圆柱上设有外螺纹,分别用于与上体2第三阶孔和弹体相连接。第一圆台与上体2的外轮廓光滑相接。所述本体5内腔是沿中心轴线自上而下同轴设置的五阶阶梯孔,分别为第四阶孔、第五阶孔、第六阶孔、第七阶孔和第八阶孔。所述击针6外轮廓由自上而下的第三圆柱、第二圆台、第四圆柱和击针尖组成。击针6顶部设有一盲孔,自毁簧4底端抵靠在该盲孔底部。所述第五阶孔与所述击针6的第三圆柱之间是间隙配合,为击针6触发时的轴向运动提供一端导向。所述第三圆柱侧面沿周向均匀布置有若干个径向盲孔,每个盲孔内各装有一粒离心球7。本体5第四阶孔与第五阶孔由一段自上而下直径递减的锥台部连接,离心球7可在其上运动。

平时,击针6在自毁簧4的预压力作用下端抵靠在被保险部件上,而且击针6插入被保险部件内部,将其锁紧在隔爆位置,即雷管轴线与引信轴线(传爆管轴线)错开一定角度。此时,即使雷管意外发火,也不会引爆传爆管,引信处于隔爆安全状态。

弹丸在膛内发射时,支筒3在后坐力作用下压缩自毁簧4而向下运动,直到底端抵靠击针6顶部盲孔底部。由于击针6、支筒3和自毁簧4的后坐力以及自毁簧4推力的共同作用,击针6会紧紧压在被保险部件上,引信仍处于隔爆安全状态,确保引信膛内发射安全。

弹丸飞出炮口后,后坐力逐渐消失,支筒3将在自毁簧4推力作用下向上恢复直到顶面抵靠防潮片1底面;同时弹丸高速旋转,数个离心球7在其离心力的作用下压在本体5第四阶孔的锥面上,击针6通过离心球7受该斜面反作用力的作用克服自毁簧4的抗力向上运动,解除对被保险部件的保险。

引信碰击目标或着地后,目标碎片或地面泥沙将冲破防潮片1而挤压支筒3顶端面,从而推动支筒3向引信底部运动并压缩自毁簧4,自毁簧4再推动击针6刺发雷管,引信发火,完成弹丸起爆。

即使弹丸以小落角着地即擦地时,地面泥沙等异物在冲破防潮片1后,将推动支筒3向引信底部运动而压缩自毁簧4,不会直接冲入击针6与本体5之间的空腔内而阻碍击针6运动,确保击针6可靠刺发雷管,保证引信擦地炸作用可靠。

若弹丸在预定自毁临界转速达到之前着地且未能完成预定的触发作用,在弹丸侵彻土壤过程中,由于支筒3的封堵作用,泥沙等异物就不能侵入上体2内腔,自毁机构结构正确性仍能得以保证,则当弹丸转速衰减到自毁临界转速时,自毁簧4的抗力会大于离心球7挤压斜面产生的轴向反作用力,自毁簧4将推动击针6刺发雷管,实现预定的自毁功能。

弹丸在空中飞行时(落地前),若未命中目标,则当弹丸转速衰减到一定程度时,自毁簧4的抗力会大于离心球7挤压斜面产生的轴向反作用力,自毁簧4将推动击针6刺发雷管,实现预定的自毁功能。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提高擦地炸和自毁作用可靠性的引信,包括上体2、自毁簧4、本体5、击针6、若干个离心球7、剪切筒9和两个卡环8等。其中上体2、自毁簧4、本体5、击针6和离心球7的状态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所述剪切筒9外轮廓由自上而下的第一圆柱、第二圆柱和第三圆柱同轴组合构成。其中第二圆柱直径小于第一圆柱和第三圆柱直径,第一圆柱直径的最大值小于第三圆柱直径的最小值。所述第三圆柱与所述本体5上的第二阶孔为精密间隙配合。在为剪切筒9的轴向运动提供导向的同时,该配合起到阻挡目标碎片或地面泥沙等异物进入上体2内部空腔的作用。所述卡环8为半圆环,其厚度略微小于所述剪切筒9第二圆柱高度。所述卡环8内径略微大于所述剪切筒9第二圆柱外径,其外径略微小于所述上体2第一阶孔内径。两个完全相同的所述卡环8缺口方向相对设置,形成完整的圆环形,通过上体2顶端收口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上体2的第一阶孔内。所述两个卡环8形成的圆环卡入所述剪切筒9上的第二圆柱,从而限制其沿轴向运动。所述剪切筒9顶部端面不高于所述上体2收口后的顶面。所述剪切筒9第三圆柱底端中心开有一向下的第一轴向盲孔,所述自毁簧4上端部分设置于该盲孔内。所述剪切筒9第一圆柱顶端中心开有一向上的第二轴向盲孔延伸至第二圆柱,有利于提高跌落无损特性。

进一步地,所述剪切筒9的第一圆柱高度小于第二圆柱高度,确保引信碰击目标或着地时剪切筒9的第一圆柱外围首先发生剪切破坏;且第一轴向盲孔与第二轴向盲孔之间留有足够的实体厚度,确保引信碰击目标或着地后第一圆柱发生剪切破坏前,不会被目标碎片或泥沙等异物冲破而进入第一轴向盲孔。

进一步地,所述卡环8的横截面为矩形,保证内圈上边棱是尖角,有利于剪切筒第一圆柱外环实现剪切破坏。

进一步地,所述卡环8的强度和硬度均高于所述剪切筒9的强度和硬度。

其它零部件布局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平时、弹丸发射以及弹道飞行阶段,卡环8和剪切筒9的状态不发生改变,其它零部件的状态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引信碰击目标或着地后,目标碎片或地面泥沙将冲击剪切筒9而使剪切筒9上的第一圆柱外围(大致沿第二圆柱周面)发生剪切破坏,进而挤压剪切筒9向引信底部运动而压缩自毁簧4,自毁簧4再推动击针6刺发雷管,引信发火,实现弹丸起爆。

即使弹丸以小落角着地即擦地时,地面泥沙等异物冲击剪切筒9时会首先使第一圆柱外围发生剪切破坏,而不会冲破剪切筒9进入击针6与本体5之间的空腔内而阻碍击针6运动,确保击针6可靠刺发雷管;此外,由于剪切筒9第二圆柱直径小于第三圆柱直径即小于上体2第二阶孔直径,且第一圆柱直径恒小于第三圆柱直径,剪切筒9第一圆柱外围发生剪切破坏后外径恒小于上体2第二阶孔直径,可避免剪切形成的毛边对剪切筒9轴向运动产生阻碍,保证引信擦地炸作用可靠。

若弹丸在预定自毁临界转速达到之前着地且未能完成预定的触发作用,在弹丸侵彻土壤过程中,由于剪切筒9的封堵作用,泥沙等异物就不能侵入上体2内腔,自毁机构结构正确性仍能得以保证,则当弹丸转速衰减到自毁临界转速时,自毁簧4的抗力会大于离心球7挤压斜面产生的轴向反作用力,自毁簧4将推动击针6刺发雷管,实现预定的自毁功能。

弹丸在空中飞行时(落地前),若未命中目标,引信工作过程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