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着性防静电离型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00891发布日期:2021-12-01 08:46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密着性防静电离型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离型膜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密着性防静电离型膜。


背景技术:

2.离型膜包含基材膜和离型层,基材膜多采用纸、塑料薄膜,离型层主要由硅混合物构成。一般多用于产业用粘着带(或者胶粘带)等,对离型膜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具有高密着性和残留胶粘率,但是随着离型膜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对其防静电性也有了一定要求。高密着性即高残留粘着率和防静电作用—这两项目前在移动电话、lcd、半导体、显示器等it领域的新比之前更高的要求。
3.目前市面上离型膜不能够很好实现去静电、防静电功能。
4.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的高密着性防静电离型膜,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密着性防静电离型膜,以解决如何实现离型膜消除静电、防静电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密着性防静电离型膜,其包括:基材层,用于提供结构强度;防静电层,涂覆与基材层外,用于防静电;离型层,涂覆在防静电层外,用于降低表面附着力;导电功能层,贴于离型层外,用于消除膜表面静电;保护层,位于导电功能层外,用于阻碍导电功能层脱落。
7.进一步,所述保护层适于采用聚酰胺或聚酯类成纤高聚物。
8.进一步,所述导电功能层包括:导电剂、载体树脂和助剂;所述导电剂适于通过所述助剂融入所述载体树脂中。
9.进一步,所述导电剂为导电性碳黑。
10.进一步,所述导电剂为导电金属氧化物。
11.进一步,所述基材层的基材为pet、pbt、pen、pbn中的一种或几种。
12.进一步,所述防静电层包括:防静电液;所述防静电液适于涂覆在基材层上。
13.进一步,所述离型层包括:离型剂;所述离型剂适于涂覆在防静电层上。
14.进一步,所述导电功能层与保护层通过相应溶体冷却后凝结固化。
15.进一步,所述基材层在涂覆防静电层、离型层后,与导电功能层、保护层通过热压复合机粘结在一起。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电功能层能够初步消除膜面静电,并通过防静电层进一步防止静电,彻底实现离型膜去静电、防静电的功能,并且通过基材层和保护层能够提供很好的结构强度,由离型层降低薄膜表面的附着力,达离型的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1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
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密着性防静电离型膜的结构图。
21.图中:
22.基材层1、防静电层2、离型层3、导电功能层4、保护层5。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1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密着性防静电离型膜的结构图。
2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密着性防静电离型膜,其包括:基材层1,用于提供结构强度;防静电层2,涂覆与基材层1外,用于防静电;离型层3,涂覆在防静电层2外,用于降低表面附着力;导电功能层4,贴于离型层3外,用于消除膜表面静电;保护层5,位于导电功能层4外,用于阻碍导电功能层4脱落。
27.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导电功能层4能够初步消除膜面静电,并通过防静电层2进一步防止静电,彻底实现离型膜去静电、防静电的功能,并且通过基材层1和保护层5能够提供很好的结构强度,由离型层3降低薄膜表面的附着力,达离型的效果。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5适于采用聚酰胺或聚酯类成纤高聚物。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功能层4包括:导电剂、载体树脂和助剂;所述导电剂适于通过所述助剂融入所述载体树脂中。
30.在本实施例中,载体树脂采用聚酰胺或聚酯类成纤高聚物。
31.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导电剂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导电剂为导电性碳黑。
32.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导电剂的另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导电剂为导电金属氧化物。
33.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导电功能层4一种可选实施例,导电功能层4包括:占导电功能层4总重量的15%~35%的导电性碳黑和占导电功能层4总重量的65%~85%的聚酰胺及聚酯类成纤高聚物;其优选占导电功能层4总重量的20%~33%的导电性碳黑和占导电功能层4总重量的67%~80%的聚酰胺及聚酯类成纤高聚物。
34.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导电功能层4另一种可选实施例,导电功能层4包括:占导电功能层4总重量的50%~80%的导电金属氧化物和占导电功能层4总重量的20%~50%的聚酰胺及聚酯类成纤高聚物;其优选占导电功能层4总重量的65%~75%的导电金属氧化物和占功能层总重量的25%~35%的聚酰胺及聚酯类成纤高聚物。
35.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功能层4的导电性碳黑是一种高结构、高导电性能的纳米级导电碳黑,在粉末状态时的比电阻不大于102ω
·
cm,优选比电阻10

3~101ω
·
cm。导电碳黑的基本粒径不大于0.2微米,优选20~80纳米;导电性碳黑加入聚合物载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在熔融状态下混炼的方法实现,为改善其流动性、提高产品性能可添加一定比例的常规造粒常用的助剂(在本实施例中可采用分散剂与抗氧剂)。
36.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导电功能层4另一种可选实施例,导电功能层4的导电剂采用导电性能好的导电金属氧化物,在粉末状态时的比电阻≤104ω
·
cm,优选比电阻101~102ω
·
cm。导电剂的基本粒径不大于1微米,但大于100nm,优选300~600纳米,导电剂加入聚合物载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在熔融状态下混炼的方法实现,为改善其流动性、提高产品性能可添加一定比例的常规造粒常用的助剂(在本实施例中可采用分散剂与抗氧剂)。
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1的基材为pet、pbt、pen、pbn中的一种或几种。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静电层2包括:防静电液;所述防静电液适于涂覆在基材层1上;所述防静电层2的厚度为0.2

0.4μm,优选为0.3μm;该防静电涂层不仅起到防静电效果,同时具有增加离型层3与基材之间密着性即增加离型膜的残余接着率,且防静电涂层要达到一定厚度才能起到防静电效果和增加离型膜的残余接着率的作用,但该涂层达到一定厚度后,再增加其厚度对防静电效果、残余接着率的增加量不大了,因此综合考虑防静电效果、残余接着率及控制成本等原因素,防静电涂层尽可能控制在该范围;所述防静电液中加有导电颗粒,所述导电颗粒为炭黑颗粒或石墨颗粒或两者的混合物,所述导电颗粒的粒径大小为0.1μm。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离型层3包括:离型剂;所述离型剂适于涂覆在防静电层2上,所述离型剂的使用浓度为6

8%,优选为7%;所述离型剂的涂布干量为0.5

0.7g/m2,优选为0.6g/m2;所述离型剂中还包括离型剂总质量的1

3%的颗粒物,所述颗粒物为硅石颗粒;所述硅石颗粒的粒径大小为0.15

0.18μm,优选为0.16μm;能够加强两层之间的连接力,不易脱离。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1的基材为pet、pbt、pen、pbn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基材中含有酯键,对有机溶剂稳定,由于防静电液或者离型剂中会有有机溶剂,涂布时不会对基材造成影响;所述基材层1的厚度为150μm

200μm,优选为170μm。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功能层4与保护层5通过相应溶体冷却后凝结固化。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1在涂覆防静电层2、离型层3后,与导电功能层4、保护层5通过热压复合机粘结在一起。
4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电功能层能够初步消除膜面静电,并通过防静电层进一步防止静电,彻底实现离型膜去静电、防静电的功能,并且通过基材层和保护层能够提供很好的结构强度,由离型层降低薄膜表面的附着力,达离型的效果。
44.本技术中选用的各个器件(未说明具体结构的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并且,本技术所涉及的软件程序均为现有技术,本技术不涉及对软件程序作出任何改进。
4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7.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