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镜身与目镜座的连接组件及枪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34201发布日期:2021-12-22 16:56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镜身与目镜座的连接组件及枪瞄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枪瞄器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镜身与目镜座的连接组件及枪瞄器。


背景技术:

2.枪瞄器包括镜身和目镜座,传统的镜身一端与目镜座螺纹连接并通过粘接剂粘接。该种连接方式虽然能很好地固定目镜座,但是:1.在生产返修或售后维修时,需要先通过加热装置烘烤枪瞄器,使得镜身和目镜座之间的粘接剂软化,然后才能拆开镜身和目镜座。由于枪瞄器内包含有较多其它零部件,且很多部件之间涂覆有粘接剂,若将整个枪瞄器加热,容易牵连其它无需拆卸的两个部件之间的粘接剂熔融,影响该两个部件的连接稳定性,而且高温烘烤还会对其他零部件自身造成损伤。另外,现有的镜身和目镜座在组装过程需耗费较多粘接剂,导致车间内充满粘接剂挥发的气体及气味,生产员工长期吸入该气体不利于身体健康。2.镜身和目镜座装配时靠旋转螺纹配合深度,调节轴向、径向的配合位置,当轴向位置满足时,径向角度不一定满足;反之,当径向配合角度满足时,轴向位置不一定满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装拆的镜身与目镜座的连接组件。
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上述连接组件的枪瞄器。
5.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镜身与目镜座的连接组件,包括镜身、目镜座、连接座、多个径向连接件和多个轴向连接件,连接座分别与镜身和目镜座连接;镜身的外侧壁设置有凸起部,凸起部开设有多个第一径向连接孔,多个第一径向连接孔分设在凸起部的四周,第一径向连接孔沿镜身的径向延伸;连接座套设在凸起部上,连接座开设有多个第二径向连接孔和多个第一轴向连接孔,第二径向连接孔与第一径向连接孔连通,径向连接件穿过第二径向连接孔连接在第一径向连接孔内,第一轴向连接孔沿连接座的轴向延伸;目镜座的一端沿其自身轴向设置有安装槽,连接座设置在安装槽内,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多个第二轴向连接孔,第二轴向连接孔与第一轴向连接孔对应设置并连通,轴向连接件穿过第一轴向连接孔连接在第二轴向连接孔内。
6.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连接座,镜身首先固定在连接座内并通过径向连接件连接,实现径向角度定位,达到径向锁紧的作用;然后通过连接座与目镜座固定连接,有利于通过连接件实现镜身和目镜座的固定连接,既方便镜身和目镜座的安装和拆卸,又能节省粘接剂的用量,减少车间内粘接剂气体及气味的挥发,有利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7.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接座内还设置有环形凸缘,环形凸缘沿连接座的内侧壁向连接座的中心凸起预设距离,第二径向连接孔位于环形凸缘的一侧。
8.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径向连接孔的中心和第二径向连接孔的中心沿镜身的轴向偏移布置,径向连接件的端部与第一径向连接孔靠近环形凸缘的一侧挤压连接。
9.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径向连接孔与第二径向连接孔偏移布置,径向连接件穿过第二径向连接孔进入第一径向连接孔时,径向连接件的端部挤压第一径向连接孔的一侧孔壁,迫使径向连接件反向推动连接座向镜身中部移动,使得环向凸缘与凸起部紧密贴合,达到轴向锁紧的作用。
10.进一步的方案是,凸起部设置有多个第一平面部,第一径向连接孔从第一平面部向镜身中心延伸。
11.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接座设置有多个第二平面部,第二径向连接孔从第二平面部向连接座的中心延伸。
12.进一步的方案是,在连接座的周向上,第二径向连接孔和第一轴向连接孔间隔设置。
13.进一步的方案是,镜身沿其自身轴向设置有第一通孔,连接座沿其自身轴向设置有第二通孔,目镜座沿其自身轴向设置有第三通孔,镜身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并插装在第三通孔内,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连通。
14.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枪瞄器,包括上述的连接组件。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组件实施例的分解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组件实施例中连接座的结构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组件实施例的侧视图。
18.图4是图3中a

a处的剖视图。
19.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
20.图6是图3中c

c处的剖视图。
21.图7是图6中d处的放大图。
22.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3.连接组件实施例
24.参见图1至图7,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包括镜身1、连接座2、目镜座3、四个径向连接件4和四个轴向连接件5,连接座2分别与镜身1和目镜座3连接。镜身1沿其自身轴向设置有第一通孔11,连接座2沿其自身轴向设置有第二通孔21,目镜座3沿其自身轴向设置有第三通孔31,镜身1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21并插装在第三通孔31内,第一通孔11与第三通孔31连通。
25.镜身1的中部设置有凸起部12,凸起部12从镜身1的外侧壁沿周向向外凸起。凸起部12设置有四个第一平面部121和四个第一径向连接孔122,四个第一平面部121呈矩形地分设在凸起部12的四周,第一径向连接孔122垂直于第一平面部121向镜身1的中心延伸,即第一径向连接孔122分设在凸起部12的四周,且第一径向连接孔12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平面部121。第一径向连接孔122优选为腰圆孔,腰圆孔的长边沿镜身1的轴向延伸。
26.连接座2套设在凸起部12上,凸起部12的外表面,即第一平面部121以外的弧面与第二通孔21的孔壁邻接。连接座2设置有环形凸缘22、四个第二平面部23、四个第二径向连
接孔24和四个第一轴向连接孔25。四个第二平面部23呈矩形地分设在连接座2的四周,第二径向连接孔24垂直于第二平面部23向第二通孔21的延伸,第二径向连接孔24与第二通孔21连通。连接座2与镜身1连接时,第二径向连接孔24与第一径向连接孔122相互连通。第二径向连接孔24为螺纹孔,径向连接件4穿过第二径向连接孔24连接在第一径向连接孔122内,实现连接座2和镜身1的固定连接。环形凸缘22沿第二通孔21的孔壁向第二通孔21的中心凸起,环形凸缘22位于第二径向连接孔24背向第一径向连接孔122的一侧,环形凸缘22与凸起部12的一侧抵接,起限制连接座2沿镜身1轴向移动的作用,方便连接座2和镜身1的安装。具体地,径向连接件4的直径大于第一径向连接孔122短边上的宽度,径向连接件4挤压并嵌入第一径向连接孔122短边上宽度方向的孔壁,达到径向锁紧的作用。另外,第一径向连接孔122的中心和第二径向连接孔24的中心沿镜身1的轴向偏移布置,使得径向连接件4的端部与第一径向连接122的长边一侧孔壁挤压连接,本实施例优选为靠近环形凸缘22的一侧孔壁挤压连接,使得在拧紧径向连接件4的过程中,径向连接件4迫使连接座2向镜身1的中部移动,即向凸起部12移动,使得环形凸缘22与凸起部12紧密贴合,达到轴向锁紧的作用。径向连接件4优选为锥头螺钉。
27.第一轴向连接孔25沿连接座2的轴向从连接座2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在连接座2的周向上,第二径向连接孔24和第一轴向连接孔25间隔设置,即第一轴向连接孔25位于两个第二径向连接孔24之间。
28.目镜座3的一端沿其自身轴向设置有环形的安装槽32,安装槽32与第三通孔31同轴布置,第三通孔31位于安装槽32的中心。安装槽32的槽底开设有四个第二轴向连接孔33,第二轴向连接孔33沿第三通孔31的轴向延伸。连接座2嵌入安装槽32内,连接座2的侧面与安装槽32的槽底紧密贴合,连接座2的外周壁,即除第二平面部以外的弧面与安装槽32的槽壁邻接。第二轴向连接孔33与第一轴向连接孔25对应设置并相互连通。第一轴向连接孔25和第二轴向连接孔33均为螺纹孔,连接座2设置在安装槽32内,轴向连接件5穿过第一轴向连接孔25连接在第二轴向连接孔33内,实现径向角度定位及轴向锁紧的作用,使得连接座2与目镜座3的固定连接。轴向连接件5优选为螺钉。
29.本实施例根据零件间力的传递方式,以零件的固定面作为力的传递面,避免以紧固件(如螺纹)传递力,使产品能够满足特殊受力应用场景(如大冲击力、垂直受力等场景)的抗冲击要求。
30.本实施例通过连接座分别与镜身和目镜座可拆卸连接,与现有技术中需要依靠螺纹的配合深度、角度来定位的技术手段相比,本实施例具有装配调校便捷高效的优点。
3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径向连接孔122和第一轴向连接孔25的数量可设为两个、三个或四个以上,且第二径向连接孔24的数量要与第一径向连接孔122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布置,第二轴向连接孔33的数量要与第一轴向连接孔25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布置。在安装径向连接件4和轴向连接件5时,径向连接件4和轴向连接件5的螺纹表面可以不涂覆粘接剂,也可以涂覆粘接剂。不涂覆粘接剂时,只需要松动径向连接件和轴向连接件,便可轻松拆解镜身、连接座和目镜座,便于生产返修或售后维修的拆解。即使涂覆了粘接剂,由于径向连接件4和轴向连接件5的体积小,对应地,粘接剂的涂覆面积也小,拆卸的难度比现有技术的拆卸难度小,也能节省粘接剂用量。
32.在其他实施例中,径向连接孔也可设置为矩形槽,或具有拔模形状的凹槽。
33.枪瞄器实施例
34.枪瞄器包括上述连接组件实施例的镜身、连接座和目镜座,连接座分别与镜身和目镜座可拆卸连接。
35.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连接座,镜身首先固定在连接座内并通过径向连接件连接,实现径向角度定位,达到径向锁紧的作用;然后通过连接座与目镜座固定连接,有利于通过连接件实现镜身和目镜座的固定连接,既方便镜身和目镜座的安装和拆卸,又能节省粘接剂的用量,减少车间内粘接剂气体及气味的挥发,有利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36.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