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炭纤维复合式抗菌涤纶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63505发布日期:2022-01-12 07:32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竹炭纤维复合式抗菌涤纶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涤纶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竹炭纤维复合式抗菌涤纶布。


背景技术:

2.聚酯纤维具有一系列优良性能,如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高,回弹性适中,热定型效果优异,耐热和耐光性好。聚酯纤维的熔点为255℃左右,玻璃化温度约70℃,在广泛的最终用途条件下形状稳定,织物具有洗可穿性,另外,还具有优秀的阻抗性(诸如抗有机溶剂、肥皂、洗涤剂、漂白液、氧化剂)以及较好的耐腐蚀性,对弱酸、碱等稳定,故有着广泛的服用和产业用途。
3.现有的涤纶布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人为的用力或是张弛致使纤维丝之间的空隙变大,且容易出现抽丝的问题,同时相应的涤纶布存在一定的静电性,以及使用的寿命较短,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竹炭纤维复合式抗菌涤纶布。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竹炭纤维复合式抗菌涤纶布,解决了现有的涤纶布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人为的用力或是张弛致使纤维丝之间的空隙变大,且容易出现抽丝的问题,同时相应的涤纶布存在一定的静电性,以及使用的寿命较短的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竹炭纤维复合式抗菌涤纶布,包括涤纶布本体,所述涤纶布本体中包括束边纤维丝、第一纤维丝和第二纤维丝,所述束边纤维丝的外表面开设有多段圆弧槽,且相邻两个圆弧槽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纤维丝和第二纤维丝均交叉缠绕在束边纤维丝的表面,且第一纤维丝和第二纤维丝的外表面从左右到右分别与圆弧槽的内表面接触,所述第一纤维丝和第二纤维丝之间通过互相交叉缠绕的方式进行编制。
6.优选的,所述涤纶布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基材层、抗菌层、防静电层和耐磨损层,所述基材层的顶部与抗菌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抗菌层的顶部与防静电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防静电层的顶部与耐磨损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防静电层中包括聚醚酯酰胺层、脂肪酸烷醇酰胺层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层,所述聚醚酯酰胺层的底部与脂肪酸烷醇酰胺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脂肪酸烷醇酰胺层的底部与聚乙烯吡咯烷酮层的顶部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耐磨损层中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层、聚丙烯树脂层、聚氨酯树脂层和醇酸树脂层,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层的顶部与聚丙烯树脂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聚丙烯树脂层的顶部与聚氨酯树脂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聚氨酯树脂层的顶部与醇酸树脂层的底部固定连接。
11.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竹炭纤维复合式抗菌涤纶布。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竹炭纤维复合式抗菌涤纶布,通过设置有涤纶布本体,利用束边纤维丝作为该抗菌涤纶布的边缘处,以防止其在使用时产生抽丝的问题,并通过第一纤维丝和第二纤维丝进行相互缠绕,以及圆弧槽的位置限位,从而避免了使用时的张力导致其间隙变大的问题,使得该涤纶布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不易损坏。
14.(2)、该竹炭纤维复合式抗菌涤纶布,通过在涤纶布本体的表面设置有基材层、抗菌层、防静电层和耐磨损层,利用粘接剂对其进行依次粘接,从而来提高该涤纶布本体的防静电性、抗菌性和耐磨损性,以此来延伸该涤纶布本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立体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束边纤维丝的立体结构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基材层的层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防静电层的层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耐磨损层的层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涤纶布本体、1-1-束边纤维丝、1-2-第一纤维丝、1-3-第二纤维丝、1-4-圆弧槽、2-基材层、3-抗菌层、4-防静电层、41-聚醚酯酰胺层、42-脂肪酸烷醇酰胺层、43-聚乙烯吡咯烷酮层、5-耐磨损层、51-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层、52-聚丙烯树脂层、53-聚氨酯树脂层、54-醇酸树脂层。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竹炭纤维复合式抗菌涤纶布,包括涤纶布本体1,涤纶布本体1的表面设置有基材层2、抗菌层3、防静电层4和耐磨损层5,基材层2的顶部与抗菌层3的底部固定连接,抗菌层3的顶部与防静电层4的底部固定连接,防静电层4的顶部与耐磨损层5的底部固定连接,防静电层4中包括聚醚酯酰胺层41、脂肪酸烷醇酰胺层42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层43,聚醚酯酰胺层41的底部与脂肪酸烷醇酰胺层42的顶部固定连接,脂肪酸烷醇酰胺层42的底部与聚乙烯吡咯烷酮层43的顶部固定连接,耐磨损层5中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层51、聚丙烯树脂层52、聚氨酯树脂层53和醇酸树脂层54,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层51的顶部与聚丙烯树脂层52的底部固定连接,聚丙烯树脂层52的顶部与聚氨酯树脂层53的底部固定连接,聚氨酯树脂层53的顶部与醇酸树脂层54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在涤纶布本体1的表面设置有基材层2、抗菌层3、防静电层4和耐磨损层5,利用粘接剂对其进行依次粘接,从而来提高该涤纶布本体1的防静电性、抗菌性和耐磨损
性,以此来延伸该涤纶布本体1的使用寿命,涤纶布本体1中包括束边纤维丝1-1、第一纤维丝1-2和第二纤维丝1-3,束边纤维丝1-1用于方便第一纤维丝1-2和第二纤维丝1-3的缠绕,且边缘的纤维丝之间没有断丝,从而避免抽丝的问题,束边纤维丝1-1的外表面开设有多段圆弧槽1-4,圆弧槽1-4方便对纤维丝的卡接,且相邻两个圆弧槽1-4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纤维丝1-2和第二纤维丝1-3均交叉缠绕在束边纤维丝1-1的表面,且第一纤维丝1-2和第二纤维丝1-3的外表面从左右到右分别与圆弧槽1-4的内表面接触,第一纤维丝1-2和第二纤维丝1-3之间通过互相交叉缠绕的方式进行编制,通过设置有涤纶布本体1,利用束边纤维丝1-1作为该抗菌涤纶布的边缘处,以防止其在使用时产生抽丝的问题,并通过第一纤维丝1-2和第二纤维丝1-3进行相互缠绕,以及圆弧槽1-4的位置限位,从而避免了使用时的张力导致其间隙变大的问题,使得该涤纶布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不易损坏,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