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装置及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32394281发布日期:2022-11-30 09:3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装置及使用方法

1.本发明涉及铅衣支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大多数介入放射科医护人员每天面临着高负荷工作状态,由于职业特性,医护人员们总是需要站立式工作,穿着沉重的个人防护服(如铅衣),进行着复杂的介入操作。与坐式工作相比,站立式工作与较高水平的颈腰痛患病率相关。这在介入放射专业更为明显:现有的临床上使用的个人防护服均是以含铅的重型防护服为主,医护人员在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站立时承重并反复完成介入操作过程,长期以往便产生了职业性颈部和背部疼痛疾病。研究表明颈部和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会随着防护服使用时间和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是基于轴向负荷(即长时间穿着状态)、相对固定并机械的操作姿势反复增加肌肉骨骼的损伤,最终引起脊椎疾病、椎间盘疾病和第一臂关节、第二臂关节、第一腿关节和第二腿关节处疾病。
3.中国发明专利cn202110318176.1公开一种介入防护服的外骨骼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由铅衣和支撑结构构成,设计开发的介入防护服的外骨骼辅助装置,能够对使用者的第一臂关节、第二臂关节、第一腿关节和第二腿关节处进行助力,既减轻医生的承受重量,也不限制医务人员的活动,在工作过程中对铅衣的重量进行支撑,减轻医生承受重量,与之伴随着的是医务人员行走不便活动受限的问题。
4.虽然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医务人员行走不便活动受限的问题,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
5.1、当医务人员需要通过抬起手臂进行工作时,此时手臂不仅受到铅衣的重力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外骨骼辅助装置重力作用,导致医护人员手臂所承受的压力过大,长时间工作会引起医护人员不适。
6.2、医务人员手臂处于自然垂落状态下,铅衣手臂位置与腰部贴合,两种之间相互贴合,导致整个铅衣皱褶,空气流通缓慢,使得铅衣内部热量难以散出,引起医护人员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装置及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了一种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装置,包括一对小腿支撑板,所述小腿支撑板位于使用者小腿侧面,所述小腿支撑板底端侧面铰接连接有脚掌垫,所述小腿支撑板顶端铰接连接有大腿支撑板,两所述大腿支撑板顶端铰接连接有腰部支撑环,所述腰部支撑环环绕在使用者腰部,所述腰部支撑环顶端一侧设置有背部支撑件,所述背部支撑件贴合在使用者背部,所述头部限位环顶端靠近中间位置连接有头部限位环,所述头部限位环位于使用者头部顶端,所述背部支撑件为伸缩结构,所述
背部支撑件顶端两侧均连接有肩部套板,两所述肩部套板分别位于使用者两个肩部位置,以用于对铅衣进行托举,所述肩部套板内侧呈空心结构,所述肩部套板内端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弧板,所述限位弧板侧面开设有若干限位弧槽,所述肩部套板底端设置有手部托举件,所述手部托举件包括上臂套板,所述上臂套板侧面顶端位置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弧板保持转动连接的调节轴,所述调节轴侧面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两侧末端位置均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内端插接有限位插块,所述限位插块与所述限位弧槽内端之间连接有移动弹簧,所述限位插块与所述限位弧槽插接配合;
9.所述上臂套板底端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两侧均设置有侧环,所述连接块底端设置有下臂贴板,所述下臂贴板底端设置有手腕贴块,所述下臂贴板与所述连接块之间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两侧均设置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两侧均插接有侧块,所述侧块与所述调节板侧面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侧环侧面开设有若干侧孔,所述侧块与所述侧孔插接配合。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弧槽开口边沿位置呈弧形结构,且所述限位弧槽边沿开口尺寸大于所述限位弧槽内端截面尺寸。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弧槽截面尺寸大于所述限位插块截面尺寸,所述限位弧槽内端与所述限位插块之间预留空隙。
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弧槽内端两侧均开设有一对内槽,所述限位插块两侧均设置有一对滚珠,所述滚珠与所述内槽滚动连接。
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插块两侧边沿位置均呈弧形结构,所述插孔内侧各边角均呈弧形结构。
1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肩部套板一侧边沿位置设置有限位板,所述上臂套板内侧设置有内隔板。
1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板末端与所述肩部套板边沿位置之间转动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外侧设置有限位弹簧。
1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板侧面设置有若干凸块,所述内隔板侧面与所述限位板侧面贴合位置开设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卡接配合。
1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腕贴块侧面靠近底端位置设置有套环,所述套环与使用者手腕处套接。
18.本发明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了一种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使用方法,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装置,包括如下方法步骤:
19.s1、限位插块对使用者上臂进行支撑托举,当使用者抬起上臂时,使用者上臂带动上臂套板以调节轴为轴转动;
20.s2、限位杆经过调节轴带动,限位杆末端在两限位弧板之间做圆周运动;
21.s3、限位杆两侧的限位插块受到限位弧板侧壁压力,向插孔内端伸入,移动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22.s4、当限位插块末端与限位弧槽内端平齐时,限位插块失去压力,移动弹簧恢复原状,反向带动限位插块伸出插孔内端,并插入对应的限位弧槽内端;
23.s5、当上臂移动至工作位置时,上臂停止移动,通过限位插块与限位弧槽内壁贴合提供支点力,维持整个上臂位置不变,抵消使用者上臂受到的铅衣重力以及手部托举件重
力;
24.s6、使用者下臂处于上升过程中,上臂维持位置不变,下臂带动下臂贴板向上移动,调节板末端沿着两侧环做圆周运动;
25.s7、复位弹簧带动侧块伸出调节板内侧,侧块卡入对应的侧孔内端,侧块与侧孔内壁贴合;
26.s8、下臂移动至工作位置,使用者保持下臂原始位置进行工作时,侧块与侧孔内壁贴合,向使用者提供一个支撑下臂的支点,维持下臂工作位置。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8.1、该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装置及使用方法中,通过设置的限位插块对使用者上臂进行支撑托举,维持整个上臂位置不变,抵消使用者上臂受到的铅衣重力以及手部托举件重力,减少上臂长期处于悬空状态而造成的上臂劳累,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同时通过调节板以及侧环维持使用者下臂自由摆动,以适应不同高度的工作,且使用者下臂处于工作位置时,调节板提供使用者下臂一个支点,以维持使用者下臂位置不变,抵消使用者下臂受到的铅衣重力以及下臂贴板重力,减缓使用者下臂长期处于悬空状态而造成的下臂劳累,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29.2、该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装置及使用方法中,通过设置的滚珠与内槽滚动连接,减少限位插块与限位弧槽内壁之间接触面积,直接降低限位插块滑动过程中与限位弧槽内壁形成的摩擦阻力,提高限位插块的滑动效率。。
30.3、该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装置及使用方法中,通过将限位插块边沿位置以及插孔内侧各边角设计成弧形结构,使得限位插块受到限位弧槽压力后,向插孔内端滑入,此时两者之间受到的阻力大大降低,促使限位插块能够顺利滑入插孔内端,以便进行与下个限位弧槽的插接配合,避免插孔与限位插块接触位置阻力过大,导致限位插块滑入插孔内端时出现卡顿,影响限位插块位置调节。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整体平面示意图;
3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3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肩部套板结构剖视图;
3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4的a处局部放大图;
3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4的b处局部放大图;
3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4的c处局部放大图;
3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手部托举件结构拆分图;
3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8的d处局部放大图;
40.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8的e处局部放大图。
41.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42.10、小腿支撑板;110、脚掌垫;
43.20、大腿支撑板;
44.30、腰部支撑环;
45.40、背部支撑件;
46.50、头部限位环;
47.60、肩部套板;610、限位弧板;611、限位弧槽;612、内槽;620、限位板;621、凸块;630、连接轴;631、限位弹簧;
48.70、手部托举件;710、上臂套板;711、调节轴;712、限位杆;7121、插孔;713、限位插块;714、滚珠;715、内隔板;720、连接块;730、侧环;731、侧孔;740、下臂贴板;750、手腕贴块;751、套环;760、调节板;761、侧块。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1.实施例1
52.请参阅图1-图10所示,本实施例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了一种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装置,包括一对小腿支撑板10,小腿支撑板10位于使用者小腿侧面,小腿支撑板10底端侧面铰接连接有脚掌垫110,小腿支撑板10顶端铰接连接有大腿支撑板20,两大腿支撑板20顶端铰接连接有腰部支撑环30,腰部支撑环30环绕在使用者腰部,腰部支撑环30顶端一侧设置有背部支撑件40,背部支撑件40贴合在使用者背部,头部限位环50顶端靠近中间位置连接有头部限位环50,头部限位环50位于使用者头部顶端,背部支撑件40为伸缩结构,背部支撑件40顶端两侧均连接有肩部套板60,两肩部套板60分别位于使用者两个肩部位置,以用于对铅衣进行托举,肩部套板60内侧呈空心结构,肩部套板60内端两侧均设置有限位弧板610,限位弧板610侧面开设有若干限位弧槽611,肩部套板60底端设置有手部托举件70,手部托举件70包括上臂套板710,上臂套板710侧面顶端位置设置有与限位弧板610保持转动连接的调节轴711,调节轴711侧面设置有限位杆712,限位杆712两侧末端位置均开设有插孔7121,插孔7121内端插接有限位插块713,限位插块713与限位弧槽611内端之间连接有移动弹簧,限位插块713与限位弧槽611插接配合;
53.上臂套板710底端设置有连接块720,连接块720两侧均设置有侧环730,连接块720底端设置有下臂贴板740,下臂贴板740底端设置有手腕贴块750,下臂贴板740与连接块720之间连接有转轴,转轴两侧均设置有调节板760,调节板760两侧均插接有侧块761,侧块761与调节板760侧面连接有复位弹簧,侧环730侧面开设有若干侧孔731,侧块761与侧孔731插接配合。
54.具体使用时,小腿支撑板10位于使用者小腿侧面,对使用者小腿进行支撑,维持使用者小腿部位稳定,大腿支撑板20位置使用者大腿侧面,对使用者大腿位置进行支撑,维持
使用者大腿部位稳定,腰部支撑环30环绕在使用者腰部,对其腰部进行托举支撑,使用者在穿着铅衣进行移动过程中,腰部支撑环30贴合在使用腰部,小腿支撑板10顶端与大腿支撑板20保持铰接,使用者小腿移动时,小腿驱动小腿支撑板10与大腿支撑板20保持转动,实现小腿支撑板10的曲折,助力使用者直立行走,通过小腿支撑板10、大腿支撑板20以及腰部支撑环30维持使用者下肢稳定,背部支撑件40贴合在使用者背部,使用者背部进行支撑托举,维持使用者背部直立,头部限位环50位于使用者头部顶端,对使用者头部进行位置限定,且背部支撑件40为伸缩结构,上下移动调节高度以适应不同高度的使用者,两肩部套板60分别位于使用者两个肩部位置,以用于对铅衣进行托举,维持铅衣处于绷直状态,上臂套板710贴合在使用者上臂,使用者上臂处于上升状态过程中:上臂带动上臂套板710向上移动,限位杆712末端沿着两限位弧板610做圆周运动,限位杆712末端两侧的限位插块713伸出插孔7121内端,插入对应的限位弧槽611内端,限位插块713与限位弧槽611内壁贴合,上臂移动至工作位置,通过限位杆712维持上臂的稳定;
55.使用者下臂处于上升状态过程中:上臂维持位置不变,下臂带动下臂贴板740向上移动,调节板760末端沿着两侧环730做圆周运动,复位弹簧带动侧块761伸出调节板760内侧,侧块761卡入对应的侧孔731内端,侧块761与侧孔731内壁贴合,下臂移动至工作位置,使用者保持下臂原始位置进行工作时,侧块761与侧孔731内壁贴合,向使用者提供一个支撑下臂的支点,维持下臂工作位置;
56.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限位插块713对使用者上臂进行支撑托举,当使用者抬起上臂时,使用者上臂带动上臂套板710以调节轴711为轴转动,限位杆712经过调节轴711带动,限位杆712末端在两限位弧板610之间做圆周运动,限位杆712两侧的限位插块713受到限位弧板610侧壁压力,向插孔7121内端伸入,此时移动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限位插块713末端与限位弧槽611内端平齐时,限位插块713失去压力,移动弹簧恢复原状,反向带动限位插块713伸出插孔7121内端,并插入对应的限位弧槽611内端,当上臂移动至工作位置时,上臂停止移动,通过限位插块713与限位弧槽611内壁贴合提供支点力,维持整个上臂位置不变,抵消使用者上臂受到的铅衣重力以及手部托举件70重力,减少上臂长期处于悬空状态而造成的上臂劳累,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同时通过调节板760以及侧环730维持使用者下臂自由摆动,以适应不同高度的工作,且使用者下臂处于工作位置时,调节板760提供使用者下臂一个支点,以维持使用者下臂位置不变,抵消使用者下臂受到的铅衣重力以及下臂贴板740重力,减缓使用者下臂长期处于悬空状态而造成的下臂劳累,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57.由于滚珠714在卡入限位弧槽611内端或者从限位弧槽611内端脱离过程中,都需要与限位弧槽611开口位置发生接触,通过限位弧槽611开口位置施压的压力,促使限位插块713伸入插孔7121内端,此时限位插块713末端伸入限位弧槽611内端或者从限位弧槽611内端脱离,而限位弧槽611开口位置呈直角结构,对限位插块713末端造成的压力过大,且直角端与限位插块713末端发生刮擦时,会造成限位插块713末端受损,影响限位插块713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限位弧槽611开口边沿位置呈弧形结构,且限位弧槽611边沿开口尺寸大于限位弧槽611内端截面尺寸,具体使用时,将限位弧槽611开口边沿位置呈弧形结构,使得限位弧槽611开口边沿位置光滑度增加,限位插块713末端经过时受到压力大大降低,同时限位插块713与限位弧槽611开口边沿位置接触产生的摩擦大大降低,减少限位弧槽611开口边沿位置对限位插块713末端的磨损,提高限位插块713的使用寿命。
58.由于使用者上臂移动至工作位置后,上臂还需要进行细微的移动,以适应不同工作位置不同区域的工作,此时如果持续通过限位插块713与不同位置的限位弧槽611进行插接,维持不同工作位置不同区域的工作,导致使用者需要不断通过上臂施压推力,带动限位插块713插入不同的限位弧槽611内端,长期以往,还是会引起使用者手臂不适,导致劳累过度,再进一步的,限位弧槽611截面尺寸大于限位插块713截面尺寸,限位弧槽611内端与限位插块713之间预留空隙,将限位弧槽611截面尺寸设计成大于限位插块713截面尺寸,两者之间预留移动间隙,使用者上臂在进行细微的移动时,限位插块713仍处于原先的限位弧槽611内端,无需来回与不同限位弧槽611插接,减轻使用者上臂负担,同时能够提高上臂工作效率。
59.具体的,限位弧槽611内端两侧均开设有一对内槽612,限位插块713两侧均设置有一对滚珠714,滚珠714与内槽612滚动连接。具体使用时,限位弧槽611与限位插块713内端滑动过程中,限位插块713两侧分别与限位弧槽611两内壁发生接触,而限位插块713与限位弧槽611内壁接触时会产生摩擦阻力,而这个摩擦阻力与限位插块713滑动方向相反,阻碍限位插块713正常滑动,此时通过设置的滚珠714与内槽612滚动连接,减少限位插块713与限位弧槽611内壁之间接触面积,直接降低限位插块713滑动过程中与限位弧槽611内壁形成的摩擦阻力,提高限位插块713的滑动效率。
60.此外,限位插块713两侧边沿位置均呈弧形结构,插孔7121内侧各边角均呈弧形结构。具体使用时,通过将限位插块713边沿位置以及插孔7121内侧各边角设计成弧形结构,使得限位插块713受到限位弧槽611压力后,向插孔7121内端滑入,此时两者之间受到的阻力大大降低,促使限位插块713能够顺利滑入插孔7121内端,以便进行与下个限位弧槽611的插接配合,避免插孔7121与限位插块713接触位置阻力过大,导致限位插块713滑入插孔7121内端时出现卡顿,影响限位插块713位置调节。
61.除此之外,肩部套板60一侧边沿位置设置有限位板620,上臂套板710内侧设置有内隔板715。当使用者处于手臂自然垂落状态时,内隔板715侧面与限位板620侧面相互贴合,两者之间形成的支撑力维持使用者手臂自然垂落,此时使用者手臂与肩部之间形成15度至20度夹角,而人体在自然状态下,手臂与肩部之间形成15度至20度夹角时,手部舒适度较高,同时手臂与使用者腰部之间形成间隙,促使铅衣处于蓬松状态,加快空气流通速度,起到一定的降温功能。
62.进一步的,限位板620末端与肩部套板60边沿位置之间转动连接有连接轴630,连接轴630外侧设置有限位弹簧631。具体使用时,当使用者处于手臂自然垂落状态时,内隔板715侧面与限位板620侧面相互贴合,在内隔板715侧面与限位板620贴合的一刹那,内隔板715侧面会对限位板620侧面施压,压力直接作用与限位板620侧面,会导致整个手部托举件70突然制动,很容易引起使用者手臂不适,此时通过设置的连接轴630实现限位板620自由转动功能,当限位板620侧面受到压力后,限位板620以连接轴630位置做圆周运动,同时连接轴630转动过程中带动限位弹簧631扭转,使得限位弹簧631处于收紧状态,限位弹簧631在收紧的同时提供一个反向作用力,以抵消限位板620侧面受到压力,当压力抵消完成后,限位弹簧631失去外力,将要恢复原状,反向带动限位板620转动至初始位置,维持使用者手臂自然垂落,通过限位弹簧631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减轻使用者手部不适。
63.再进一步的,限位板620侧面设置有若干凸块621,内隔板715侧面与限位板620侧
面贴合位置开设有若干凹槽,凹槽与凸块621卡接配合。具体使用时,当限位板620与内隔板715接触时,限位板620受到挤压会发生转动,而限位板620转动过程中很容易与内隔板715发生脱离,施压结束后,限位板620将贴合在内隔板715另一侧,此时内隔板715无法受到限位板620支撑,使用者手臂还是会与腰部贴合,此时通过设置的凹槽与凸块621卡接配合,维持限位板620与内隔板715连接,防止限位板620与内隔板715发生脱离。
64.具体的,手腕贴块750侧面靠近底端位置设置有套环751,套环751与使用者手腕处套接。具体使用时,通过套环751与使用者手腕处套接,使用者下臂移动时能够带动下臂贴板740移动,无需通过铅衣托举,提高下臂贴板740与使用者下臂之间的联动性。
65.本实施例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了一种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使用方法,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的介入术使用的铅衣支撑装置,包括如下方法步骤:
66.s1、限位插块713对使用者上臂进行支撑托举,当使用者抬起上臂时,使用者上臂带动上臂套板710以调节轴711为轴转动;
67.s2、限位杆712经过调节轴711带动,限位杆712末端在两限位弧板610之间做圆周运动;
68.s3、限位杆712两侧的限位插块713受到限位弧板610侧壁压力,向插孔7121内端伸入,移动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69.s4、当限位插块713末端与限位弧槽611内端平齐时,限位插块713失去压力,移动弹簧恢复原状,反向带动限位插块713伸出插孔7121内端,并插入对应的限位弧槽611内端;
70.s5、当上臂移动至工作位置时,上臂停止移动,通过限位插块713与限位弧槽611内壁贴合提供支点力,维持整个上臂位置不变,抵消使用者上臂受到的铅衣重力以及手部托举件70重力;
71.s6、使用者下臂处于上升过程中,上臂维持位置不变,下臂带动下臂贴板740向上移动,调节板760末端沿着两侧环730做圆周运动;
72.s7、复位弹簧带动侧块761伸出调节板760内侧,侧块761卡入对应的侧孔731内端,侧块761与侧孔731内壁贴合;
73.s8、下臂移动至工作位置,使用者保持下臂原始位置进行工作时,侧块761与侧孔731内壁贴合,向使用者提供一个支撑下臂的支点,维持下臂工作位置。
7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