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可燃性粉末喷发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41322发布日期:2022-10-05 05:19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可燃性粉末喷发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焰火喷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可燃性粉末喷发设备。


背景技术:

2.现在各种舞台演出活动大都通过燃放冷焰火来烘托气氛,推动演出活动高潮的出现。在实现舞台效果方面,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舞台上燃放的冷焰火均用一次性燃放的冷焰火筒,冷焰火筒中装入火药和金属粉末的混合物并且置入点火头装置。冷焰火燃放时通过电气连接控制点火头装置产生火花点燃火药。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点燃与之混合的金属粉末,火药燃烧产生的高压实现燃烧金属粉末的喷发而达到冷焰火效果。由于有火药的存在,这种冷焰火筒在生产、运输以及燃放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种冷焰火筒采用的点火头装置属于危爆物品,容易被不法分子拆装进行违法使用而造成公共安全事故。此外这种冷焰火筒在燃放时产生较为强烈的烟雾以及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容易污染环境。
3.cn1888809a公开了一种摩擦式多彩喷花机,利用金属棒和电动砂轮的摩擦制造冷焰火的喷发效果,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其设备内部至少存在一台砂轮机驱动电机及砂轮机,一套金属棒进给导轨以及进给驱动电机、金属棒夹持器以及一系列电控装置,结构复杂、设备笨重,不利于冷焰火燃放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当前的设备结构复杂、笨重,不利于冷焰火燃放使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可燃性粉末喷发设备,包括下料机构、预料机构、喷花管以及风机,所述下料机构设置在喷发设备顶部,并连通设置在喷发设备中部的所述预料机构,所述预料机构一端与竖直设置的所述喷花管连通,所述喷花管底部与设置在喷发设备底部的所述风机连通。
6.进一步地,所述喷花管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和所述水平段垂直相接呈l形布置。
7.进一步地,所述风机水平设置在喷发设备底部,且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喷花管的水平段连通。
8.进一步地,所述预料机构包括集热管和螺旋输送轴,所述集热管顶部与所述下料机构连通,所述螺旋输送轴转动设置于所述集热管内,并由设置在所述集热管一端的电机驱动,使可燃性粉末向所述集热管另一端连通的所述喷花管移动。
9.进一步地,所述集热管包括绝缘导热层、加热电阻层和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导热层、加热电阻层和绝缘保护层由内向外依次复合设置在集热管本体外表面。
10.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电阻层采用薄片状电阻丝,并将所述薄片状电阻丝粘附在所述绝缘导热层上。
11.进一步地,所述薄片状电阻丝沿所述集热管表面呈s形或螺旋形布置。
12.进一步地,还包括可为喷发设备供电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设置在喷发设备顶部,且靠近所述下料机构一侧。
13.进一步地,还包括可控制喷发设备的电控系统,所述电控系统设置在喷发设备顶部,且靠近所述下料机构另一侧。
14.进一步地,所述喷发设备的底板由立柱支撑起,且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通风镂空孔。
1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对下料机构、预料机构、喷花管以及风机在喷发设备上横向和纵向空间的合理布局,使喷发设备结构简单紧凑,同时由于对喷花管的结构改良,进一步压缩整机空间,而且由于预料机构具有更高能效利用率,也使得整机更加小型化,以达到便携使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可燃性粉末喷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可燃性粉末喷发设备的爆炸图;
18.图3为图1的预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下料机构;2、预料机构;3、喷花管;4、风机;30、竖直段;31、水平段;20、集热管;21、螺旋输送轴;22、绝缘导热层;23、加热电阻层;24、绝缘保护层;5、电池组;6、电控系统;7、底板;70、立柱;71、镂空孔。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1.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请参考图1,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可燃性粉末喷发设备,包括下料机构1、预料机构2、喷花管3以及风机4,所述下料机构1设置在喷发设备顶部,便于投放可燃性粉末进行存储,所述下料机构1连通设置在喷发设备中部的所述预料机构2,通过所述下料机构1对所述预料机构2进行供料,所述预料机构2将来自于所述下料机构1的可燃性粉末进行预料准备后输送到与所述预料机构2一端连接的竖直设置的所述喷花管3处,所述喷花管3底部与设置在喷发设备底部的所述风机4连通,通过所述风机4对所述喷花管3送风,能将可燃性
粉末从所述喷花管3喷出,形成冷烟花效果。以上下料机构1、预料机构2以及风机4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排布紧凑,仅与所述喷花管3的高度保持一致,缩短了喷发设备上的纵向使用空间,充分利用了喷发设备上的横向使用空间,喷发设备的整体体积和重量减小,提高了喷发设备的便携性,不仅有利于多样化场合的使用,而且更加便于存储和运输。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花管3包括竖直段30和水平段31,所述竖直段30和所述水平段31垂直相接呈l形布置。特别说明的是所述竖直段30或所述水平段31可以不是完全竖直或水平的,所述竖直段30和所述水平段31垂直相接呈l形布置,也可以是大致垂直的。通过所述竖直段30和水平段31的来连接,主要是为了改变送风方向,基于改变送风方向的所述喷花管3结构均视为本技术的等效结构,通过改变送风方向,从而改变了所述风机4的安装方向,所述风机4的安装更加灵活,同时相对于只有竖直段30的所述喷花管3,所述喷花管3内偶尔落下的可燃性粉末不会直接落入所述风机4,而会暂时存留在所述竖直段30和所述水平段31相接处,降低了可燃性粉末对所述风机4叶片和电机线圈造成损坏的风险。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4水平设置在喷发设备底部,且所述风机4的出风口与所述喷花管3的水平段31连通,通过将所述风机4水平设置,充分利用了喷发设备上的横向使用空间,而不会额外占用喷发设备上的纵向使用空间。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料机构2包括集热管20和螺旋输送轴21,所述集热管20顶部与所述下料机构1连通,可燃性粉末从所述下料机构1进入到所述集热管20内,所述螺旋输送轴21转动设置于所述集热管20内,并由设置在所述集热管20一端的电机驱动,当电机带动所述螺旋输送轴21转动时,所述螺旋输送轴21会使可燃性粉末向所述集热管20另一端连通的所述喷花管3移动,类似于螺旋输送机的工作原理。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热管20包括绝缘导热层22、加热电阻层23和绝缘保护层24,所述绝缘导热层22、加热电阻层23和绝缘保护层24由内向外依次复合设置在集热管20本体外表面。所述绝缘导热层22的主要成分可以为三氧化二铝,并可以采用喷涂的方式附着在所述集热管20本体表面,既起到绝缘作用,又具有较好的导热作用。所述绝缘保护层24也可以采用喷涂的方式附着在所述加热电阻层23上,起到绝缘作用。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电阻层23采用薄片状电阻丝,并将所述薄片状电阻丝粘附在所述绝缘导热层22上,所述薄片状电阻丝的发热原理是利用电流流过导体的焦耳效应产生的热能,再将热能传导给所述集热管20来对所述集热管20内的可燃性粉末进行加热,相对于电磁感应加热的方式,所述薄片状电阻丝的加热效率高,功率小,耗电低,减少了变压设备和高压电路,也使得整机更加小型化。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薄片状电阻丝沿所述集热管20表面呈s形或螺旋形布置,既能确保热量的均衡,又能减少接头数量,使接线干净整洁。
3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可为喷发设备供电的电池组5,由于在前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电阻层23采用薄片状电阻丝,所述薄片状电阻丝的加热效率高,功率小,耗电低,为喷发设备由所述电池组5供电提供了可能,因此也摆脱了必须外接电源的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喷发设备的便捷性。所述电池组5设置在喷发设备顶部,且靠近所述下料机构1一侧,能有效利用喷发设备的剩余空间。
3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可控制喷发设备的电控系统6,所述电控系统6设置在喷发设备顶部,且靠近所述下料机构1另一侧,其中所述电控系统6也可以由多个模块组成,分
别填充于喷发设备的其他剩余空间内,例如靠近所述风扇位置的剩余空间等,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喷发设备的空间,使喷发设备内的结构更加紧凑。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发设备的底板7由立柱70支撑起,使底板7下方能够流通空气,所述底板7上设置有通风镂空孔71,空气由所述通风镂空孔71进入到喷发设备内,能较好的对喷发设备进行降温,以及对所述风机4提供空气补充,而且底板7上的通风镂空孔71能避免由负压将由所述喷花管3喷出后掉落的可燃性粉末再次吸附进来,导致清理困难。
3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