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韧性聚丙烯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98615发布日期:2023-02-28 22:12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强韧性聚丙烯薄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强韧性聚丙烯薄膜。


背景技术:

2.聚丙烯,是由丙烯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聚丙烯为无毒、无臭、无味的乳白色高结晶的聚合物,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其中又以食品包装所占比例最大,比如饮料包装、速冻食品包装、蒸煮食品包装、快餐食品包装等。
3.对此,中国申请专利号:cn2020206013651.9,公开了一种强韧性聚丙烯薄膜,涉及聚丙烯薄膜技术领域,该强韧性聚丙烯薄膜包括外侧聚丙烯薄膜层和内侧聚丙烯薄膜层,其特征是,所述外侧聚丙烯薄膜层和内侧聚丙烯薄膜层之间设置有韧性增强层,所述韧性增强层由外至内依次为尼龙薄膜层、聚碳酸酯薄膜层以及聚偏二氯乙烯薄膜层;尼龙薄膜层是一种非常坚韧的薄膜,无毒无味,透明性好,有光泽,不易积累静电,通过设置的尼龙薄膜层可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韧性,并且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抗静电效果;聚碳酸酯薄膜层的抗冲击强度非常突出,具有优良的保香性、良好的气密性和防潮性,还具有较好的阻止紫外线透过的性能,其耐油性、耐热性和耐寒性也都很好,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性能。
4.但是聚丙烯薄膜在使用的过程底端部分韧性可能较差,在对一些产品进行包装时或者是将食品进行放置时,一些较重产品在放置的过程中可能会将薄膜抵触破损,因此薄膜底端部分需要韧性需要提高,并且薄膜的抗拉伸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韧性聚丙烯薄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聚丙烯薄膜在使用的过程底端部分韧性可能较差,在对一些产品进行包装时或者是将食品进行放置时,一些较重产品在放置的过程中可能会将薄膜抵触破损,因此薄膜底端部分需要韧性需要提高,并且薄膜的抗拉伸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强韧性聚丙烯薄膜,包括外侧聚丙烯薄膜层,所述外侧聚丙烯薄膜层底端表面设置有内侧聚丙烯薄膜层,所述外侧聚丙烯薄膜层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尼龙薄膜层,所述第一尼龙薄膜层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聚碳酸酯薄膜层,所述第一聚碳酸酯薄膜层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聚偏二氯乙烯薄膜;
7.第二聚碳酸酯薄膜层,所述第二聚碳酸酯薄膜层安装在第一聚偏二氯乙烯薄膜的底端,所述第二聚碳酸酯薄膜层的底端表面设置有第二尼龙薄膜层,所述外侧聚丙烯薄膜层的表面设置有保护薄膜,所述保护薄膜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层。
8.优选的,所述外侧聚丙烯薄膜层的左侧表面设置有安装薄膜,所述外侧聚丙烯薄膜层的右侧表面开设有封口。
9.优选的,所述安装薄膜的表面开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与外侧聚丙烯薄膜层之间相互适配。
10.优选的,所述安装薄膜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聚偏二氯乙烯薄膜,所述第二聚偏二氯乙烯薄膜的底端设置有第三聚偏二氯乙烯薄膜,所述第三聚偏二氯乙烯薄膜的底端设置有热封防雾层。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尼龙薄膜层和所述第二尼龙薄膜层为双向拉伸尼龙薄膜,所述第一尼龙薄膜层和所述第二尼龙薄膜层的厚度为30-120μm。
12.优选的,所述第一聚偏二氯乙烯薄膜为未拉伸的聚偏二氯乙烯薄膜,所述第二聚偏二氯乙烯薄膜为未拉伸的聚偏二氯乙烯薄膜。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该强韧性聚丙烯薄膜,通过设置的外侧聚丙烯薄膜层、封口、安装薄膜、连接口、第二聚偏二氯乙烯薄膜、热封防雾层和第三聚偏二氯乙烯薄膜,在使用时,通过机器将安装薄膜安装到外侧聚丙烯薄膜层的底端部分,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连接,继而通过安装薄膜与连接口的适配,外侧聚丙烯薄膜层的底端韧性较强,同时通过安装薄膜整体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了薄膜的抗拉伸能力,使薄膜不易断裂,因此薄膜在将产品进行包装使用时,薄膜的底端部分不会轻易的断裂,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薄膜的整体使用寿命,体现了设计的实用性。
15.2、该强韧性聚丙烯薄膜,通过设置的第一尼龙薄膜层、第一聚碳酸酯薄膜层、第一聚偏二氯乙烯薄膜、第二聚碳酸酯薄膜层、第二尼龙薄膜层、保护薄膜、防滑层和封口,在使用时,由于外侧聚丙烯薄膜层和内侧聚丙烯薄膜层整体时波纹状,从而具备一定的拉伸能力,同时通过设置的第一尼龙薄膜层和第二尼龙薄膜层可以提高本薄膜的韧性,并且提高抗静电效果,第一聚碳酸酯薄膜层和第二聚碳酸酯薄膜层的抗冲击强度非常突出,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防潮性,还具有较好的阻止紫外线透过的性能,其耐油性、耐热性和耐寒性也都很好,从而大大了薄膜的使用效果,同时通过保护薄膜和防滑层的设计能够使得本薄膜具备一定的防滑效果,体现了设计的功能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结构的拆分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侧聚丙烯薄膜层和内侧聚丙烯薄膜层结构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薄膜结构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20.图中:1、外侧聚丙烯薄膜层;2、内侧聚丙烯薄膜层;3、第一尼龙薄膜层;4、第一聚碳酸酯薄膜层;5、第一聚偏二氯乙烯薄膜;6、第二聚碳酸酯薄膜层;7、第二尼龙薄膜层;8、保护薄膜;9、防滑层;10、封口;11、安装薄膜;12、连接口;13、第二聚偏二氯乙烯薄膜;14、热封防雾层;15、第三聚偏二氯乙烯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23.一种强韧性聚丙烯薄膜,本技术中使用的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内侧聚丙烯薄膜层2、第一尼龙薄膜层3、第一聚碳酸酯薄膜层4、第一聚偏二氯乙烯薄膜5、保护薄膜8、防滑层9、安装薄膜11和热封防雾层14均为市场上可直接购买到的产品,其原理和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包括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的左侧表面设置有安装薄膜11,安装薄膜1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聚偏二氯乙烯薄膜13,第二聚偏二氯乙烯薄膜13的底端设置有第三聚偏二氯乙烯薄膜15,第三聚偏二氯乙烯薄膜15的底端设置有热封防雾层14,热封防雾层14为易揭改性聚丙烯和防雾改性聚丙烯共混层,采用易揭改性聚丙烯和防雾改性聚丙烯熔融状态冷却至常温而形成,安装薄膜11的表面开设有连接口12,连接口12与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之间相互适配,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的右侧表面开设有封口10,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底端表面设置有内侧聚丙烯薄膜层2,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尼龙薄膜层3,第一尼龙薄膜层3和第二尼龙薄膜层7为双向拉伸尼龙薄膜,第一尼龙薄膜层3和第二尼龙薄膜层7的厚度为30-120μm,第一尼龙薄膜层3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聚碳酸酯薄膜层4,第一聚碳酸酯薄膜层4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聚偏二氯乙烯薄膜5,由于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和内侧聚丙烯薄膜层2整体时波纹状,从而具备一定的拉伸能力,同时通过设置的第一尼龙薄膜层3和第二尼龙薄膜层7可以提高本薄膜的韧性,并且提高抗静电效果,第一聚碳酸酯薄膜层4和第二聚碳酸酯薄膜层6的抗冲击强度非常突出,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防潮性,还具有较好的阻止紫外线透过的性能,其耐油性、耐热性和耐寒性也都很好,从而大大了薄膜的使用效果,同时通过保护薄膜8和防滑层9的设计能够使得本薄膜具备一定的防滑效果;
24.第二聚碳酸酯薄膜层6,第二聚碳酸酯薄膜层6安装在第一聚偏二氯乙烯薄膜5的底端,第一聚偏二氯乙烯薄膜5为未拉伸的聚偏二氯乙烯薄膜,第二聚偏二氯乙烯薄膜13为未拉伸的聚偏二氯乙烯薄膜,第二聚碳酸酯薄膜层6的底端表面设置有第二尼龙薄膜层7,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的表面设置有保护薄膜8,保护薄膜8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层9,通过机器将安装薄膜11安装到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的底端部分,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连接,继而通过安装薄膜11与连接口12的适配,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的底端韧性较强,同时通过安装薄膜11整体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了薄膜的抗拉伸能力,使薄膜不易断裂,因此薄膜在将产品进行包装使用时,薄膜的底端部分不会轻易的断裂,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薄膜的整体使用寿命。
25.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通过机器将安装薄膜11安装到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的底端部分,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连接,继而通过安装薄膜11与连接口12的适配,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的底端韧性较强,同时通过安装薄膜11整体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了薄膜的抗拉伸能力,使薄膜不易断裂,因此薄膜在将产品进行包装使用时,薄膜的底端部分不会轻易的断裂,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薄膜的整体使用寿命,由于外侧聚丙烯薄膜层1和内侧聚丙烯薄膜层2整体时波纹状,从而具备一定的拉伸能力,同时通过设置的第一尼龙薄膜层3和第二尼龙薄膜层7可以提高本薄膜的韧性,并且提高抗静电效果,第一聚碳酸酯薄膜层4和第二聚碳酸酯薄膜层6的抗冲击强度非常突出,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防潮性,还具有较好的阻止紫外线透过的性能,其耐油性、耐热性和耐寒性也都很好,从而大大了薄膜的使用效果,
同时通过保护薄膜8和防滑层9的设计能够使得本薄膜具备一定的防滑效果,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工作原理。
2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