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防护板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84235发布日期:2023-07-15 15:29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防护板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护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1、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一般布置在车辆底部,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节省车辆内部空间,也可以在电动车辆受到正面碰撞时,对动力电池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新能源汽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车辆底部工况复杂,如掠过凹坑、凸起物或者石头路面时车辆底部极易受到撞击和剐蹭,给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2、目前,新能源汽车底部防护板通常采用钢板来保证防护板的强度和耐冲击性,同时为避免钢板受到水汽等因素的腐蚀,一般会在钢板表面电泳或者喷涂防腐层。但通过电泳或者喷涂方式在钢板表面形成的防腐层,其抗剐蹭能力一般,容易造成防护板防腐失效,从而导致防护效果变差。

3、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抗剐蹭能力强,且防护性能好防护板,以满足日益升级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护板,该防护板的抗剐蹭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能量吸收能力,防护性能好,能够满足日益升级市场需求。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防护板,包括:金属板;纤维增强树脂框,所述金属板位于所述纤维增强树脂框内部;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所述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位于所述金属板的一侧;和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所述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位于所述金属板背离所述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的一侧;所述金属板容纳在所述纤维增强树脂框、所述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和所述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密封连接所形成的空间;所述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包括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所述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位于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背离所述金属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包括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所述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位于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背离所述金属板的一侧。

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护底板,通过将金属板容纳在纤维增强树脂框、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密封连接形成的密闭空间内,能够有效地保护金属板,避免金属板遭受外界水汽等因素造成腐蚀。而且,采用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作为金属板的保护层,能够提高该防护板的抗剐蹭能力。再者,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与金属板形成复合结构,能够有效提高防护板整体强度,同时实现防护板的轻量化。进一步地,本方案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采用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的复合结构,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采用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复合结构,能够兼顾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韧性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高模量优势,提高防护板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且本方案将刚性强的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作为防护板的外保护层,韧性好的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作为防护板的内保护层,能够进一步提升防护板的整体强度,使得防护板具有优异的防护效果。

4、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纤维增强树脂框为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框或碳纤维增强树脂框。

5、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纤维增强树脂框为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框时,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和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框一体成型;当所述纤维增强树脂框为碳纤维增强树脂框时,所述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和所述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碳纤维增强树脂框一体成型。

6、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板的厚度为0.5mm-1.5mm。

7、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为0.5mm-1.0mm;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为0.5mm-1.0mm;所述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为0.5mm-1.0mm;所述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为0.5mm-1.0mm。

8、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之和。

9、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相同。

10、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所述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均相同。

1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车辆,包括电池包和前述的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设于所述电池包的下方。该车辆具有前述防护板的全部特征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12、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包与所述防护板之间设置有缓冲区。

13、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区中填充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选自蜂窝材料或硬质发泡材料。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增强树脂框为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框或碳纤维增强树脂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纤维增强树脂框为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框时,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和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框一体成型;当所述纤维增强树脂框为碳纤维增强树脂框时,所述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和所述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碳纤维增强树脂框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板的厚度为0.5mm-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为0.5mm-1.0mm;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为0.5mm-1.0mm;所述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为0.5mm-1.0mm;所述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为0.5mm-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所述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所述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厚度均相同。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和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设于所述电池包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与所述防护板之间设置有缓冲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区中填充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选自蜂窝材料或硬质发泡材料。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护板,包括:金属板;纤维增强树脂框,金属板位于纤维增强树脂框内部;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位于金属板的一侧;和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位于金属板背离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的一侧;金属板容纳在纤维增强树脂框、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密封连接所形成的空间;第一纤维增强树脂层包括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第一碳纤维增强树脂层位于第一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背离金属板的一侧;第二纤维增强树脂层包括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和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第二碳纤维增强树脂层位于第二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层背离金属板的一侧。该防护板的抗剐蹭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能量吸收能力,防护性能好。

技术研发人员:万龙,李朋,王然,闵红雨,张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