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究堆辐照考验回路废水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68440发布日期:2024-03-12 20:54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研究堆辐照考验回路废水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研究堆工艺系统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研究堆辐照考验回路废水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1、辐照考验回路作为一种燃料元件性能验证平台,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可为燃料元件提供堆内真实运行工况。辐照考验回路系统作为一种反应堆安全设施,具有严格的核安全设计标准。同时,由于一回路介质具有放射性,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辐射防护要求。废水排放系统作为回路系统的重要组成,包含了大量的设备及管道高点排气和低点排空管线,用于回路系统充水过程中系统排气和系统排放过程中系统排空。

2、在以往辐照考验回路废水排放系统设计中,通常采用分散式排放:在工艺间地面下设置系统排放总管,排放总管根据每条排放管线在工艺间内具体位置设置地漏。排放管线悬空于地漏上方便于观测,各排放点汇总至回路排放总管后排放至大堆总管进行废水处理。分散式排放设计从功能上满足了系统排放要求,但在回路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排放管线悬空于地漏上方无密封设计,废水中放射性气溶胶挥发至工艺间导致工艺间放射性剂量过高,对运维人员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同时,由于分散式排放仅有一条排放总管,无法对回路介质进行分类,大量非放性介质(如去离子水和自来水)与放射性介质一同排放,导致后端高放性废液处理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针对考验回路排放系统设计一种考验回路废水收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分散式排放容易对运维人员造成危害,且无法对回路介质进行分类,导致后端处理成本增加,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研究堆辐照考验回路废水收集装置,对回路废水进行分级处理,将废水根据放射性程度进行分类汇总后排放,能够有效降低后端高放性介质处理量,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2、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3、一种研究堆辐照考验回路废水收集装置,包括:

4、密闭箱体,其具有内侧壁面、内底壁面和内顶壁面;

5、隔板组件,其设置在所述密闭箱体内,且与所述密闭箱体的内侧壁面固定连接,所述隔板组件与所述内侧壁面和所述内底壁面形成放射性废水流道,所述隔板组件与所述内侧壁面形成非放射性废水流道;

6、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其与所述密闭箱体连接且与所述放射性废水流道连通;

7、非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其与所述密闭箱体连接且与所述非放射性废水流道连通。

8、进一步,所述研究堆辐照考验回路废水收集装置还包括气溶胶通道,其具有下端和上端,所述气溶胶通道的下端与所述放射性废水流道连通,所述气溶胶通道的上端与所述非放射性废水流道连通;且所述气溶胶通道的下端位于所述放射性废水流道内的放射性废水的上方,所述气溶胶通道的上端位于所述非放射性废水流道内的非放射性废水的上方;

9、所述密闭箱体的内顶壁面设置有气溶胶排放孔,所述气溶胶排放孔连通有气溶胶排放管道。

10、作为一个实施例,设定所述密闭箱体有n个呈环形分布的内侧壁面,所述内侧壁面的下端与所述内底壁面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内侧壁面的上端与所述内顶壁面密封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内侧壁面之间密封固定连接;

11、所述隔板组件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设定所述水平部共有m个边,所述水平部的n个边均与多个所述内侧壁面密封固定连接,1≤n<n,1≤n<m,所述水平部的其余m-n个边与所述内侧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12、m-n个所述竖直部的下端分布与所述水平部的其余m-n个边密封固定连接,相邻的所述竖直部之间密封固定连接,两侧的所述竖直部与所述内侧壁面密封度连接,且所述竖直部的上端与所述内顶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13、所述竖直部与所述内侧壁面之间形成所述气溶胶通道,所述竖直部、所述水平部和所述内侧壁面形成所述非放射性废水流道。

14、提供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设定n=m=4,n=3,所述水平部的第一边、第二边和第三边分别与三个所述内侧壁面密封固定连接,所述水平部的第四边与另一个所述内侧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竖直部的下端与所述水平部的第四边密封固定连接,所述竖直部与另一个所述内侧壁面形成所述气溶胶通道,所述竖直部、所述水平部和三个所述内侧壁面形成所述非放射性废水流道。

15、优选地,所述竖直部与所述内顶壁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mm,所述竖直部与另一个所述内侧壁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mm。

16、作为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非放射性废水流道包括去离子水流道和自来水流道,所述非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包括去离子水进水管道和自来水进水管道,所述非放射性废水排放管道包括去离子水排放管道和自来水排放管道;所述去离子水进水管道与所述去离子水流道连通,所述自来水进水流道与所述自来水流道连通;

17、所述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与所述密闭箱体的内侧壁面固定连接;

18、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内侧壁面和所述内底壁面形成放射性废水流道,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内侧壁面和所述第一隔板形成自来水流道,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内侧壁面形成去离子水流道;

19、所述气溶胶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与所述放射性废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与所述去离子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下端与所述自来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上端与所述去离子水流道连通;

20、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位于所述放射性废水流道内的放射性废水的上方,所述第二通道的下端位于所述自来水流道内的自来水的上方,所述第一通道的上端和所述第二通道的上端均位于所述去离子水流道内的去离子水的上方。

21、可选地,设定所述密闭箱体有n个呈环形分布的内侧壁面,所述内侧壁面的下端与所述内底壁面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内侧壁面的上端与所述内顶壁面密封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内侧壁面之间密封固定连接;

22、所述第一隔板包括第一水平部和第一竖直部,设定所述第一水平部共有q个边,所述第一水平部的q个边均与多个所述内侧壁面密封固定连接,1≤q<n,1≤n<q,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其余q-q个边与所述内侧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23、q-q个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下端分布与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其余q-q个边密封固定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竖直部之间密封固定连接,两侧的所述第一竖直部与所述内侧壁面密封度连接,且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上端与所述内顶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24、所述第一竖直部与所述内侧壁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水平部和所述内侧壁面形成所述自来水流道;

25、所述第二隔板包括第二水平部和第二竖直部,设定所述第二水平部共有p个边,所述第二水平部的p个边均与多个所述内侧壁面和/或所述第一竖直部密封固定连接,1≤p<n,1≤p<p,所述第二水平部的其余p-p个边与所述内侧壁面和/或所述第一竖直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26、p-p个所述第二竖直部的下端分布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其余p-p个边密封固定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二竖直部之间密封固定连接,两侧的所述第二竖直部与所述内侧壁面和/或所述第一竖直部密封度连接,且所述第二竖直部的上端与所述内顶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27、所述第二竖直部与所述内侧壁面和/或所述第一竖直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水平部和所述内侧壁面和/或所述第一竖直部形成所述去离子水流道。

28、具体地,所述第二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方,且所述所述第一水平部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水平部在水平面的投影不重合;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二竖直部的上端的下方。

29、可选地,还包括放射性废水排放管道和非放射性废水排放管道,所述放射性废水排放管道与所述密闭箱体连接且与所述放射性废水流道连通;所述非放射性废水排放管道与所述密闭箱体连接且与所述非放射性废水流道连通;

30、所述非放射性废水排放管道包括去离子水排放管道和自来水排放管道,所述去离子水排放管道与所述去离子水流道连通,所述自来水排放流道与所述自来水流道连通;

31、所述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和所述非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为多根,所述放射性废水排放管道和非放射性废水排放管道至少为一根;

32、所述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位于所述放射性废水排放管道上方,所述非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位于所述非放射性废水排放管道上方。

33、可选地,所述密闭箱体至少部分透明。

3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35、本发明通过隔板组件形成了非放射性废水流道和放射性废水流道,可以对辐照考验回路排放的废水集中分类处理,相当于传统的非放射性废水和放射性废水一起排放的方式,具有非放射性废水和放射性废水分类处理的优点,方便后端处理;

36、本发明通过设置气溶胶通道,通过对密闭箱体内挥发性气溶胶进行收集,并通过后续处理设备完成气溶胶排放,保证了工艺间的洁净降低了放射性剂量;

37、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和多个非放射性废水进水管道,可以对辐照考验回路多点排放的废水集中处理,相当于传统多点排放的方式,具有可集中观察多点排放情况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