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及其可见光隐身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610阅读:7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及其可见光隐身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及其可见光隐身法涉及一种使军事设施、武器装备不易被人的眼睛或可见光探测设备发现的一种技术,属于军事隐身技术领域

由于该隐身法采用了对周边环境映照力极佳的反光镜面,从而使军事设施、武器装备的可见光特征能因应不同背景瞬时改变、与背景极度融合,即使是在高速推进或进行战斗的时候。它具有前述已有技术所不具备的同步变色功能,使地上军事设施、武器装备即便是高速移动也不易为为敌方可见光侦察系统所发现,比已有技术具有更有效的可见光隐身效果,且与一些高科技的方案,如电致变色薄膜等相比,应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图2是本发明反光镜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反光镜A-A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隐身反光镜、自动操纵臂与军事装备的安装简图。
图5是本发明在军用装备处于人员出入或维修状态下隐身反光镜位置图。
图6是本发明在军用装备行经崎岖道路状态下隐身反光镜位置图。
图7是本发明在军用装备高速推进状态下隐身反光镜位置图。
图8是本发明在军用装备停留原地作战状态下隐身反光镜位置图。
图9是本发明在军用装备反可见光侦测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使用状态图,它是将反光镜1通过自动操纵臂2安装在军用装备的四周,通过将周围环境背景映射到军用装备四周的反光镜面上,使军用装备的可见光侦察特征与背景一致来达到隐身的方法,反光镜1由四块高度略高于作战平台台基座的梯形隐身反光镜拼接成为一个上大下小的倒锥体,隐身反光镜分别由四组自动操纵臂连结在军用装备前部、后部和左、右侧,其中前、后隐身反光镜宽度一致,左、右隐身反光镜宽度一致,四块梯形镜面的梯形底角角度一致,梯形顶角角度一致,四块镜面梯形斜边接合后,镜面与地面形成约10°倾角。四块倒梯形反光镜闭合时能对军用装备形成完全的周边屏蔽,在一定距离外的敌方可见光侦察系统,如肉眼、望远镜、导弹可见光摄像头等,无论从什么向看,所见军用装备车身均为其背景影像,如地面、植被及其它相邻的物体。从而使军用装备的大部份可见光侦测特征消失,融合在背景之中。
反光镜1也可由四块高度略高于作战平台台基座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边形或与军事设施、武器装备外形相似的镜面拼接而成的一个中空箱形体,或者由多种形状组合拼接成为一个中空箱形体。中空箱形体可为上、下一样大,即此时反光镜与地面垂直,也可根据需要作成上大、下小的箱体,即此时反光镜与地面形成一定的倾角。
反光镜1还可无需拼接,直接作成一个圆形、方形或与军用装备外形一致的箱体。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隐身反光镜1由保护层11、反射层12和支撑层13组成,保护层是用抗撞、抗震、抗碎裂性能俱佳并且在受损后易于更换的透明的塑胶之类材料,如聚碳脂材料制成,使得反光镜面在遭受射击后只形成孔洞,而不致破裂脱落通过在保护层的背面用电镀或真空喷镀的铝、铬等光学薄膜做反射层,反射层的背面是用不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撑层,每块反光镜均通过自动操纵臂安装在武器装备的四周,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隐身反光镜1、自动操纵臂2与军事装备的安装简图。每块反光镜均通过自动操纵臂安装在武器装备的四周,自动操纵臂可带动反光镜面向外伸缩或升降,自动操纵臂为一可自动伸缩、升降的臂杆,其一端固定在武器装备的机体上,另一端安装在反光镜上,自动操纵臂的伸缩、升降由电脑按不同使用模式程序控制,自动操纵臂各自独立,均可自由升降、伸缩,以适应快速推进、崎岖道路和停留原地作战等不同需要,如需快速推进、行经崎岖道路时,所有的反光镜面均由电脑按照预设的快速推进模式或崎岖道路模式控制自动操纵臂,使反光镜离开地面一定高度免受损坏,而停留原地作战时,则可由电脑按预设的隐身作战模式程序控制自动操纵臂,使反光镜充分接触地面,充分映照周边地形、植被或其它物体,从而消除武器装备与背景的差别,使武器装备可见光特征与背景完全一致,融合在背景之中。
如图5所示本发明在人员出入或维修状态下反光镜1向外打开或将反光镜升到一定高度以方便人员出入及对军用装备进行维修。
如图6所示本发明在坦克行经崎岖道路状态下隐身反光镜1向上升高,其高度以避开障碍物为准,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反光镜碰撞路面发生损伤。
如图7所示本发明在高速推进状态下隐身反光镜1下缘稍微离地。
如图8所示本发明在停留原地作战状态下隐身反光镜1下缘与地面充分接触,形成完全的隐藏身屏蔽。
如图9所示本发明在使用中,当敌方地面作战人员和敌方低空、超低空飞行武器如反坦克直升机(离地约十余米)、精确制导弹(离地约三十米)从一定距离外侦测时,通过军用设备周围的反光镜1的映射,所见我武器装备的可见光A侦测特征与背景的可见光观测特征一致,从而使我武器装备的可见光外貌与背景高度一致,我武器装备的大部分可见光侦测特征消失,高度融合在背景中,达到混淆敌方可视系统对我武器装备与背景的认知的目的,实现我武器装备在不同背景中同步变色的隐身效果,使敌方难以通过可见光侦察发现我目标实施攻击。本发明可结合植物伪装、红外隐身技术或其它隐身技术B实施。
当可见光隐身法用在军用车辆上时,将三块高度相同的倒梯形隐身镜面分别由三组自动操纵臂连接在军用运输车左、右侧和后部,其高度可与车身等高,另一块高度不高于车辆前挡风玻璃下缘的倒梯形隐身镜面由一组自动操臂连结在军用运输车的前部,以便于驾驶员观测前方路面,并可在左右侧隐身镜面前方斜边高于前部隐身镜面位置直接装置左、右后视镜,以利于行车安全,车辆前后隐身反光镜的下边宽度一致,前部一块上边因高度小而变短。左右侧隐身反光镜的上、下边宽度一致,上、下角角度一致,当四块隐身镜面的梯形斜边接合时,镜面与地面形成约10°倾角。每块隐身镜面均可由自动操纵臂单独升降或同时升降,以便人员、货物出入车辆、维修作业,同时也可由电脑预设程式,自动操纵隐身镜面的不同位置模式,以适应高速推进、崎岖路面、停留原地作战等不同需要。在发挥最佳隐身功能的情况下,隐身镜面斜边紧密吻合,并根据不同路况条件,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使隐身镜面下边缘接近地面,以尽量消除车身阴影,使车辆可见光侦测特征与背景最大限度保持一致,如果是用于运兵车,隐身镜面的高度应以其在作战模式下便于车上所运载兵员向外观测敌情与射击为宜,如前例,车辆车头、车身上表面可同时施以迷彩伪装、植物伪装并结合红外隐身技术、雷达吸波技术等其它隐身技术使用,其它支持可见光隐身法在军用车辆上实施的技术方案与在坦克上实施的技术方案相同,在此不再叙述。
权利要求
1.一种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可见光隐身法,其特征是是将反光镜安装在军用设施、武器装备的四周,通过将周围环境背景映射到军用设施、武器装备四周的反光镜面上,使军事设施、武器装备的可见光侦测特征与背景一致来达到隐身的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可见光隐身法,其特征是反光镜是由若干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或者梯形或者三角形等多边形或者用与军事设施、武器装备外形相似的镜面拼接而成的一个中空箱形体,中空箱形体可为上、下一样大,此时反光镜与地面垂直,也可根据需要作成上大、下小的中空箱形体,此时反光镜与地面形成一定的倾角。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可见光隐身法,其特征是反光镜可直接作成一个圆形、方形或与军用装备外形一致的中空箱形体。
4.根据权利要求
1和权利要求
2所述的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可见光隐身法,其特征是反光镜由保护层、反射层和支撑层组成,保护层是透明的塑胶材料,通过在保护层的背面用电镀或真空喷镀的铝、铬等光学薄膜做反射层,反射层的背面是用不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撑层,每块反光镜均通过自动操纵臂安装在武器装备的四周。
5.根据权利要求
1和权利要求
3所述的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可见光隐身法,其特征是反光镜由保护层、反射层和支撑层组成,保护层是透明的塑胶材料,通过在保护层的背面用电镀或真空喷镀的铝、铬等光学薄膜做反射层,反射层的背面是用不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撑层,每块反光镜均通过自动操纵臂安装在武器装备的四周。
6.一种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其特征是在军用设施、武器装备的四周安装反光镜,反光镜通过自动操纵臂安装在武器装备的四周。
7.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其特征是自动操纵臂为一可自动伸缩、升降的臂杆,其一端固定在武器装备的机体上,另一端安装在反光镜上,自动操纵臂可带动反光镜面向外伸缩或升降。
8.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其特征是反光镜是由若干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或者梯形或者三角形等多边形或者用与军事设施、武器装备外形相似的镜面拼接而成的一个中空箱形体,中空箱形体可为上、下一样大,此时反光镜与地面垂直,也可根据需要作成上大、下小的中空箱形体,此时反光镜与地面形成一定的倾角。
9.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地上移动军用装备,其特征是反光镜由保护层、反射层和支撑层组成,保护层是透明的塑胶材料,通过在保护层的背面用电镀或真空喷镀的铝、铬等光学薄膜做反射层,反射层的背面是用不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撑层,每块反光镜均通过自动操纵臂安装在武器装备的四周。
专利摘要
本发明属于可见光隐身技术(视频隐身技术),主要用于地面移动军事装备的可见光波段隐身,其特征是通过装置在军事装备四周并向地面微倾的反光镜,反映军事装备周边地表、植被和附近物体,消除军事装备的颜色、亮度、(车轮、坦克履带、齿轮等)特殊造型等可见光特征与背景的差异,实现瞬时同步变色,即使是高速移动也不易为敌方可见光侦测手段所发现,本发明对敌方地面侦察人员、低空、超低空飞行器如反坦克直升机、精确制导导弹等,具有极好的隐身效果,并可严重干扰敌激光制导的实施,同时当本发明中反光镜与地面具有一定倾斜角度时,能有效减少军事装备的雷达反射截面,在反雷达侦测方面也有很大的效果。
文档编号F41H13/00GKCN1444006SQ03114269
公开日2003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7日
发明者涂飞勇 申请人:徐飞勇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