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霜窗户贴膜结构以及应用于该结构的防霜贴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78953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霜窗户贴膜结构以及应用于该结构的防霜贴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窗户防霜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寒冷天气的防霜窗户贴膜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用于窗户防霜的防霜贴膜。
【背景技术】
[0002]在冬季低温天气条件下,室内外温差大,室内温度相对较高,窗户玻璃与外界空气接触温度较低,室内水汽接触到窗户玻璃表面时,水汽容易凝结在窗户表面形成起雾,结霜的现象。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窗户结霜的现象尤为普遍。目前有采用电热丝通电加热除霜的,这种形式设计和施工难度大,且作为家庭使用安全性难以保证。
[0003]还有一种采用双层玻璃结构,利用双层玻璃中间的空气层阻热。如中国专利局2008年12月17日公告的CN201165190Y号专利,名称为汽车防雾除霜双层玻璃结构,该装置在汽车前密封窗架内侧设置外层玻璃和内层玻璃,外层玻璃和内层玻璃为流动空气层,流动空气层设有热风入口和排气口,利用源源不断的热空气流动来防止车窗结霜。该装置需要额外的热气源,而且使用双层玻璃结构来防霜,也提高了成本。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寒冷天气窗户结霜的问题,提供一种防霜窗户贴膜结构以及应用于该结构的防霜贴膜。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霜窗户贴膜结构,包括设置在窗框下的玻璃,玻璃的室内表面粘附有防霜贴膜,所述防霜贴膜采用带吸附性的双层薄膜,分别为上膜和下膜,上膜和下膜之间等间距设置有筋条相互连接,筋条将上膜和下膜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并列的条形气室,下膜表面贴合玻璃表面,上膜表面还复合有一层支撑膜。在玻璃的室内表面贴设防霜贴膜,防霜贴膜为带气室的双层膜,利用气室内的空气远低于玻璃的导热效率,提高了结霜温差临界点。再者,防霜贴膜紧贴窗户玻璃,即使结霜,也结在防霜贴膜的表面,由于防霜贴膜为柔性,且与玻璃相比不必担心破裂,因此即使结霜,也可以简单快捷的通过拍打刮除等方式进行除霜。其中,双层薄膜的上膜、下膜、筋条采用低密度聚乙烯极性树脂,性状较软并具有吸附性,贴合玻璃后抚平后,可以直接吸附在玻璃表面。支撑膜采用密度较高的聚乙烯树脂,性状较硬,复合到上膜的表面可以起到骨架的作用,对双层薄膜形成支撑,避免防霜贴膜塌成一团。上膜和下膜的均为平面薄膜。
[0006]作为优选,所述上膜、下膜和筋条采用密度在0.895?0.91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极性树脂一次流延成型。低密度聚乙烯极性树脂柔软且具有极性,可吸附在玻璃表面。
[0007]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膜采用0.918?0.925g/cm3的聚乙烯树脂制成。支撑膜采用密度高于双层薄膜的聚乙烯树脂,对整个防霜贴膜起到支撑作用。
[0008]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膜外表面还复合有印花层,印花层表面复合有覆盖层。印花层可以根据造型需要印刷图案,覆盖层采用高透明的PE薄膜材料。
[0009]作为优选,所述防霜贴膜的筋条沿窗户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筋条可以起到竖向骨架的作用,避免长时间使用时由于重力作用,防霜贴膜从上到下整体脱落。
[0010]一种适用于上防霜窗户贴膜结构的防霜贴膜,包括带吸附性的双层薄膜,分别为上膜和下膜,上膜和下膜之间等间距设置有筋条相互连接,筋条将上膜和下膜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并列的条形气囊,下膜表面粘附有一层可揭开的保护膜,上膜表面还复合有一层支撑膜。上膜、下膜筋条采用极性材料制作,成型后采用保护膜贴合保护,使用时,将保护膜揭开,可以保持下膜表面的极性,使其能吸附到玻璃表面。
[0011]作为优选,所述上膜、下膜和筋条采用密度在0.895?0.91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极性树脂一次流延成型。低密度聚乙烯极性树脂柔软且具有极性,可吸附在玻璃表面。
[0012]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膜采用0.918?0.925g/cm3的聚乙烯树脂制成。支撑膜采用密度高于双层薄膜的聚乙烯树脂,对整个防霜贴膜起到支撑作用。
[0013]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膜外表面还复合有印花层,印花层表面复合有覆盖层。印花层可以根据造型需要印刷图案,覆盖层采用高透明的PE薄膜材料。
[0014]作为优选,上膜和下膜的均为平面薄膜。
[0015]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结构的防霜贴膜粘贴玻璃表面形成防霜结构,提高了室内外结霜温差临界点,即使结霜也结在柔性防霜贴膜上,清除起来也很方便,也不会损伤玻璃;防霜贴膜贴合面采用极性材料可以直接吸附在玻璃,安装简单。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窗户防霜结构俯视方向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外膜复合层状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防霜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玻璃,2、防霜贴膜,21、内膜,22、外膜,23、筋条,24、支撑层,25、印花层,26、覆盖层,27、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1]实施例1:一种防霜窗户贴膜结构,如图1、2所示。本装置适用于寒冷天气防止窗户挂霜。在房屋窗户的玻璃I的室内表面上贴设有防霜贴膜2。防霜贴膜2为双层膜结构,包括内膜21和外膜22,内膜和外膜之间通过等间距设置的多条筋条23连接,筋条将内膜和外膜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多条平行的条状气室。内膜21贴合在玻璃表面,如图2所示,防霜贴膜贴合到玻璃上时,将筋条23呈竖直方向设置,使筋条起到支撑作用,避免长时间使用时,防霜贴膜顶部脱落情况下,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翻卷造成整体脱落。内膜、外膜和筋条采用密度为0.900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极性树脂一次流延成型,使内膜柔软且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到玻璃表面。外膜表面复合有一层支撑层24,支撑膜采用0.920g/cm3的聚乙烯树脂制成,相比较内膜来说硬实不易变形,对防霜贴膜起到支撑作用。支撑膜外表面还复合有印花层25,可根据需求印刷不同的图案,印花层25的外表面还设有覆盖层26,覆盖层采用高透明的PE薄膜。
[0022]本结构利用防霜贴膜的气室阻热,提高了结霜的临界温差,且即使结霜也结在防霜贴膜的表面,除霜便捷,不会损伤玻璃。
[0023]实施例2:—种用于防霜窗户贴膜结构的防霜贴膜,如图3所示。防霜贴膜2为双层膜结构,包括内膜21和外膜22,内膜和外膜之间通过等间距设置的多条筋条23连接,筋条将内膜和外膜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多条平行的条状气室。内膜、外膜和筋条采用密度为0.900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极性树脂一次流延成型,使内膜柔软且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到玻璃表面。内膜21的表面设有可揭开的保护膜27,能保护内膜使内膜不丧失吸附性。外膜表面复合有一层支撑层24,支撑膜采用0.920g/cm3的聚乙烯树脂制成,相比较内膜来说硬实不易变形,对防霜贴膜起到支撑作用。支撑膜外表面还复合有印花层25,可根据需求印刷不同的图案,印花层25的外表面还设有覆盖层26,覆盖层采用高透明的PE薄膜。
[0024]使用时,将保护膜揭开,本防霜贴膜即可用于实施例1的防霜窗户贴膜结构。
【主权项】
1.一种防霜窗户贴膜结构,包括设置在窗框下的玻璃,其特征在于:玻璃的室内表面粘附有防霜贴膜,所述防霜贴膜采用带吸附性的双层薄膜,分别为上膜和下膜,上膜和下膜之间等间距设置有筋条相互连接,筋条将上膜和下膜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并列的条形气室,下膜表面贴合玻璃表面,上膜表面还复合有一层支撑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霜窗户贴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膜、下膜和筋条采用密度在0.895?0.91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极性树脂一次流延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霜窗户贴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膜采用0.918?0.925g/cm3的聚乙烯树脂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霜窗户贴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膜外表面还复合有印花层,印花层表面复合有覆盖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霜窗户贴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霜贴膜的筋条沿窗户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6.一种适用于权利要求1-5任意一条所述防霜窗户贴膜结构的防霜贴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带吸附性的双层薄膜,分别为上膜和下膜,上膜和下膜之间等间距设置有筋条相互连接,筋条将上膜和下膜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并列的条形气囊,下膜表面粘附有一层可揭开的保护膜,上膜表面还复合有一层支撑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霜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膜、下膜和筋条采用密度在0.895?0.91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极性树脂一次流延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防霜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膜采用0.918?0.925g/cm3的聚乙稀树脂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防霜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膜外表面还复合有印花层,印花层表面复合有覆盖层。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防霜贴膜,其特征在于:上膜和下膜的均为平面薄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霜窗户贴膜结构以及应用于该结构的防霜贴膜,解决寒冷天气窗户结霜的问题。本装置包括设置在窗框下的玻璃,其特征在于:玻璃的室内表面粘附有防霜贴膜,所述防霜贴膜采用带吸附性的双层薄膜,分别为上膜和下膜,上膜和下膜之间等间距设置有筋条相互连接,筋条将上膜和下膜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并列的条形气室,下膜表面贴合玻璃表面,上膜表面还复合有一层支撑膜。防霜贴膜在未使用时,内膜表面贴设有可揭开的保护膜。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结构的防霜贴膜粘贴玻璃表面形成防霜结构,提高了室内外结霜温差临界点,即使结霜也结在柔性防霜贴膜上,清除起来也很方便,也不会损伤玻璃;防霜贴膜贴合面采用极性材料可以直接吸附在玻璃,安装简单。
【IPC分类】B32B17-10, B32B3-30, B32B33-00
【公开号】CN204488150
【申请号】CN201420798178
【发明人】吕圣华, 金国荣
【申请人】杭州新明包装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