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控坡耕地主要面源污染物进入毗邻水体的方法

文档序号:8956987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控坡耕地主要面源污染物进入毗邻水体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水污染控制及环境保护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减控坡耕地主要面源污染物进入毗邻水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植物过滤带是可使地表径流中污染物沉降、过滤、稀释、下渗和吸收的草地、以草覆盖的水道以及农田等植被区域系统,或者是将产生地表径流及污染的区域同地表水体分隔开的植物带。
[0003]植物过滤带通过植物对径流中沉积物及其携带污染物的阻挡和过滤、植被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利用、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以及土壤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和固定去除污染物;是拦截去除农田径流污染物、保护毗邻水体水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0004]以前关于植物过滤带的研究,过滤带的配置大多基于对地表径流中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的考虑,未涉及对有机污染物农药的去除效果,而且对植物过滤带去除地下渗漏水中污染物的效果以及过滤带植物的经济效益考虑较少。此外,现有植物过滤带技术大多忽略了维护管理措施,但科学合理的维护管理是持续、充分发挥植物过滤带生态功能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可以实现其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控坡耕地主要面源污染物进入毗邻水体的方法。
[0006]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种减控坡耕地主要面源污染物进入毗邻水体的方法,在水体最高水位线以上5?10米的陆地区域建植植物过滤带,所述植物过滤带由饲草带、观赏草带和湿生植物带复合组成。
[0008]进一步地,所述植物过滤带的建植区域的地面坡度为3?7度。
[0009]若原有地形地势不满足条件,可在原有地形地势的基础上,采取削高补低的整理方式,调整地面坡度至3?7度。然后翻耕建植区域土地,清除土壤中的石块等杂物,并进行耱耙平整,以便利于播种和种苗移植。
[0010]进一步地,所述植物过滤带由耕地至水体方向依次建植饲草带、观赏草带和湿生植物带。
[0011]进一步地,所述饲草带的建植面积占植物过滤带总建植面积的30?50% ;所述观赏草带的建植面积占植物过滤带总建植面积的10?30% ;湿生植物带的建植面积占植物过滤带总建植面积的30?50%。
[0012]作为优选,所述饲草带的建植面积占植物过滤带总建植面积的40% ;所述观赏草带的建植面积占植物过滤带总建植面积的20% ;湿生植物带的建植面积占植物过滤带总建植面积的40%。
[0013]进一步地,所述饲草带植物的种植方式采用沿坡等高线方向进行条播,所述观赏草带和湿生植物带植物的种植方式为营养钵苗移植。
[0014]进一步地,所述饲草带植物的播种量在40?60kg/hm2,播种行距为15?20cm,播种深度为I?3cm,秋季宜浅播。播种时间春季与秋季均可进行,最好在雨后抢墒播种或播后及时灌溉,以提高出苗率。
[0015]所述观赏草带植物的种植密度为6?8株/m2,移植后及时进行浇灌,以利于植物快速成活和定植;
[0016]所述湿生植物带植物的种植密度为8?10株/m2,移植后及时进行浇灌,以利于植物快速成活和定植。
[0017]进一步地,所述饲草带的植物选自苜蓿、无芒雀麦、草地雀麦、苇状羊茅、羊草和披碱草等生态适应性较好的牧草品种的一种或几种。
[0018]所述观赏草带的植物选择根系发达,分蘖能力强,地上部丛生密集,株高大于50cm,且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植物。可选自远东芨芨草、狼尾草、野古草、大油芒、针茅和花叶芒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9]所述湿生植物带的植物选自水生鸢尾、芦苇、菖蒲、香蒲和千屈菜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0]进一步地,植物过滤带在建植后需要及时或定期清理过滤带区域的郁积物,保证径流均匀通过,防止出现沟蚀、绕流等不利情况。同时还需适时刈割过滤带植物的地上部分。饲草带须根据生育期适时刈割,可以在生态草抽穗期或果熟期前进行刈割,以保证牧草的饲用价值,并利于饲草带优势覆盖度形成。观赏草带和湿生植物带在秋末冬初刈割地上部分,利于来年植物再生,同时也可消除火灾隐患。恰当的维护管理措施,可以使植物过滤带的生态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
[0021]进一步地,饲草带植物刈割后可作为牧草。
[002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3]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控坡耕地主要面源污染物进入毗邻水体的方法,通过建植植物过滤带,不仅能有效去除地表径流中氮磷污染物,而且对常用农药毒死蜱、阿特拉津等也有较好去除效果。所述植物过滤带还能有效去除渗漏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减少污染进入地下水。不仅如此,所述植物过滤带组成中的饲草带植物具有经济价值,可促进植物过滤带顺利实施管理措施,并保证植物过滤带的持续稳定运行。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5]实施例1
[0026]在水体和花生田之间确定建植复合植物过滤带,根据二者之间的距离,确定过滤带宽度为30米,结合自然坡度按照7%的坡度对拟建过滤带的区域进行土地平整。复合植物过滤带建植模式如下:饲草带采用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播种量是45kg/hm2,带宽为12米;观赏草带选择狼尾草,移植密度为8株/m2,带宽为6米;湿生植物带选择菖蒲和水生鸢尾,移植密度为8株/m2,带宽为12米;裸地对照区,定期刈除地上植被;自然植被保留原生植被,不做处理。
[0027]植物过滤带建成第I年,复合植物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的固体悬浮物(TSS)的截留率高达71.3%,对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为70.0%和50.0 %,对农药毒死蜱的去除率为34.2%,显著高于裸地(13.1%,5.1%,8.3%和5.3 % )和自然植被(50.2%,21.6%,17.9%和15.1% )对TSS、TN、TP和毒死蜱的去除率。植物过滤带对浅层土壤渗漏水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 -N)、TN和TP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