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贝壳杉烷类二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医药用图

文档序号:8957889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的贝壳杉烷类二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医药用图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从灯心草的干燥茎髓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 治疗骨破坏性疾病作用的贝壳杉烷类二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灯心草别名灯芯草、灯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Juncuseffusus L.的干燥茎髓。 夏末至秋季割取茎,晒干,取出茎髓,理直,扎成小把。为多年生稀一年生草本,主产于江苏、 福建、四川、贵州、云南,通常生长在草甸、沼泽、水边及阴湿的环境中。味甘、淡,性微寒,归 心、肺、小肠经,是治疗心烦少眠、高热口渴、尿少涩痛、小儿疳积、口舌生疮等症的传统药 物。
[0003] 各国学者对灯心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其化学成分比较复 杂,主要含二萜类、三萜类、苯并香豆素类、留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黄酮类、糖类及苷类等 化合物。
[0004] 灯心草属植物在中国和日本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被收录于很多医药学著作。灯 心草属植物中大部分化合物为具有二氢菲和菲母核的二萜类化合物,并且都具有酚羟基, 因此许多化合物都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灯心草具有抗藻活性、抗菌活性、抗湿疹活性、抗 氧化活性、抗病毒活性、镇静作用等。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灯心草的干燥茎髓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治疗骨破 坏性疾病作用的贝壳杉烷类二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0006]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具有下述结构式的化合物(I),
[0008]
[0009] 所述的化合物(I)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操作步骤:(a)将灯心草的干燥茎髓粉 碎,用80~90 %乙醇热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浓缩至无醇味,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 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b)步骤 (a)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用大孔树脂除杂,先用10%乙醇洗脱6个柱体积,再用75%乙醇洗 脱10个柱体积,收集75 %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得75 %乙醇洗脱物浸膏;(c)步骤(b)中 75 %乙醇洗脱浸膏用正相硅胶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85:1、55:1、25:1、10:1和1:1的二氯 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5个组分;(d)步骤(c)中组分4用正相硅胶进一步分离,依次用 体积比为15:1、10:1和5:1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3个组分;(e)步骤(d)中组分 2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的反相硅胶分离,用体积百分浓度为70%的甲醇水溶液等度洗脱, 收集8~10个柱体积洗脱液,洗脱液减压浓缩得到纯的化合物(I )。
[0010] 进一步地,所述大孔树脂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用乙醇热回流提取采用的乙醇浓度为85 %。
[0012] -种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治疗有效量的所述的化合物(I )和药学上可接受的 载体。
[0013] 所述的化合物(I )在制备治疗骨破坏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0014] 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骨破坏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0015] 本发明化合物用作药物时,可以直接使用,或者以药物组合物的形式使用。
[0016] 该药物组合物含有治疗有效量的本发明化合物(I ),其余为药物学上可接受的、 对人和动物无毒和惰性的可药用载体和/或赋形剂。
[0017] 所述的可药用载体或赋形剂是一种或多种选自固体、半固体和液体稀释剂、填料 以及药物制品辅剂。将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以单位体重服用量的形式使用。本发明药物可 通过口服或注射的形式施用于需要治疗的患者。用于口服时,可将其制成片剂、缓释片、控 释片、胶囊、滴丸、微丸、混悬剂、乳剂、散剂或颗粒剂、口服液等;用于注射时,可制成灭菌的 水性或油性溶液、无菌粉针、脂质体或乳剂等。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化合物(I )结构式;
[0019] 图2为化合物(I )理论E⑶值与实验E⑶值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保护范 围。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0021] 实施例1 :化合物(I )分离制备及结构确证
[0022] 试剂来源: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二氯甲烷为分析纯,购自上海凌峰化 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醇,分析纯,购自江苏汉邦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0023] 制备方法:(a)将灯心草的干燥茎髓(8kg)粉碎,用85%乙醇热回流提取(25LX 3 次),合并提取液,浓缩至无醇味(3L),依次用石油醚(3LX3次)、乙酸乙酯(3LX3次)和 水饱和的正丁醇(3LX3次)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345g)和正 丁醇萃取物;(b)步骤(a)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用AB-8型大孔树脂除杂,先用10%乙醇洗脱 6个柱体积,再用75 %乙醇洗脱10个柱体积,收集75 %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得75 %乙醇 洗脱物浸膏(133g) ;(c)步骤(b)中75%乙醇洗脱浸膏用正相硅胶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 85:1 (8个柱体积)、55:1 (8个柱体积)、25:U6个柱体积)、10:1 (8个柱体积)和1:1 (5个 柱体积)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5个组分;(d)步骤(c)中组分4 (27g)用正相硅 胶进一步分离,依次用体积比为15:1 (8个柱体积)、10:1 (10个柱体积)和5:U6个柱体 积)的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3个组分;(e)步骤(d)中组分2 (13g)用十八烷基硅 烷键合的反相硅胶分离,用体积百分浓度为70%的甲醇水溶液等度洗脱,收集8-10个柱体 积洗脱液,洗脱液减压浓缩得到纯的化合物(I)(32mg)。
[0024] 结构确证:HR-ES頂S显示[M+Na]+为m/z 367. 1514,结合核磁特征可得分子式为 C20H24O5,不饱和度为 9。核磁共振氢谱数据 S H(ppm,DMS0-d6, 500MHz) :H-1 (4.71,d,J = 8. 6),H-2 (5. 63, m),H-3 (5. 61,d,J = 13. 5),H-5 (2. 39, br,s),H-6 (9. 67, br,s),H-9 (4. 15, d,J = 9.3),H-ll(6.33, m),H-12(6.29, m),H-13(2.98, m),H-14(1.99, d,J = 10.8), H-14(l. 78, m),H-15(5. 62, s),H-17(5. 28, s),H-17(5. 01,s),H-18(0. 97, s),H-19(0. 91, s),H-20 (4. 22, d,J = 8. 5),H-20 (4. 16, d,J = 8. 5);核磁共振碳谱数据 S c (ppm,DMS0-d6, 125MHz) :77. I (CH,1-C),119. I (CH,2-C),135. 2(CH,3-C),30. 7(C,4-C),64. 5(CH,5-C), 202. 4 (CH,6-C),175. 6 (C,7-C),58. 2 (C,8-C),40.1 (CH,9-C),36. 5 (C,10-C),126. 4 (CH, 11-C),135. 8(CH,12-C),40. 0(CH,13-C),36. 8(CH2, 14-C),77. 4(CH,15-C),155. I (C, 16-C),106. 9 (CH2,17-C),24. I (CH3,18-C),24. I (CH3,19-C),62. I (CH2, 20-C);碳原子标记 参见图1。IR光谱表明该化合物含有羟基、内酯羰基和双键(3427cm \ 1723cm 1和1631cm 3 基团。13C NMR和DEPT谱显示出20个碳信号,其中包括两个甲基,三个亚甲基(一个含氧 亚甲基,一个烯属亚甲基),十个次甲基(四个烯属次甲基,两个含氧次甲基,一个醛基), 以及五个季碳(一个烯烃季碳,一个羰基碳)。核磁数据表明,该化合物为6, 7-开环-对 应-贝壳杉烷型-1,8-内酯二萜结构。1H-1H COSY谱中,烯烃次甲基的质子(S H6.33,m和 6. 29, m)与H-9和H-13的相关性,表明C-ll( S C126. 4)和C-12( S C135. 8)之间含有双 键;HMBC 谱中 H-Il ( S H6. 33, m)与 C-9 ( S C40.1 ),C-IO ( S C36. 5)和 C-13 ( S C40. 0),以及 H-9( S H4. 15,d,J = 9. 3Hz),H-13( S H2. 98,m)和 H2-14( S H I. 99,d,J = 10. 8Hz 和 1. 78, m)与 C-12(SC135.8)的相关性验证了上述推测。HMBC 谱中,11-9,11-13和112-17(8 115.28, s ;5. 01,s)与C-15( S C77. 4)的相关性,表明C-15含有羟基。此外,因C-15位羟基与H-9 之间T -空间压缩导致C-9 ( S C40. 1)为高场位移,所以C-15位羟基为a -构型;ROESY谱 中H-15和H-14 a ( S HI. 78,m)的相关性证实了上述推论。同时,ROESY谱中H-I与H-5的 相关性表明H-I和H-5处于同一侧,且为P-构型。综合氢谱、碳谱、HMBC谱和ROESY谱,以 及文献关于相关类型核磁数据,可基本确定该化合物如图1所示,立体构型进一步通过ECD 试验确定,理论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图2)。
[0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