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7915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中,有例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结构。其方案是在座席下方的物品收纳箱设有塞住收纳电池等的收纳部的开口的盖部件。
[0003]在专利文献I中,通过用盖部件分隔收纳部的空间,一方面提高电池等的维修保养性,一方面能确保收纳空间。
[0004]【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3345064号公报
[0005]然而,在专利文献I中,盖部件主要起着作为收纳部的盖及分隔板这样的功能,不过是具有分隔收纳部的空间的功能。

【发明内容】

[0006]于是,本发明将在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中通过盖部件既能实现分隔收纳部的空间的功能、又能实现分隔与收纳部不同的其它部分的功能作为目的。
[0007]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I记载的发明涉及一种鞍骑型车辆的后部结构,设有塞住乘员落座的座席(9)的下方的收纳部(20)的盖部件(40),上述鞍骑型车辆
(I)的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0008]在上述座席(9)的下方,设有覆盖车体后部的车体罩(12);
[0009]在上述车体罩(12)的外方,在上述座席(9)的后方,设有上述乘员能握持的握持部件(30);
[0010]在上述握持部件(30),形成向着上述车体罩(12)延伸的支持部(31);
[0011]在上述车体罩(12),使得上述支持部(31)插入通过的插入通孔(33)开口 ;
[0012]在上述车体罩(12)的内方,设有嵌合从上述插入通孔(33)插入通过的上述支持部(31)的车体部件(5,34);
[0013]上述盖部件(40)包括覆盖上述收纳部(20)的上方的上盖部(41),以及从上述上盖部(41)朝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2);
[0014]从上述插入通孔(33)开口的方向(Vl)看,上述延伸部(42)与上述插入通孔(33)
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015]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收纳部(20)由前侧收纳部(21)和后侧收纳部(22)构成。
[0016]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前侧收纳部(21)用上述座席(9)的下面(9a)覆盖,上述后侧收纳部(22)用上述盖部件(40)覆盖。
[0017]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0018]在上述后侧收纳部(22),设有另成一体的上述盖部件(40);
[0019]在收纳在上述后侧收纳部(22)的收纳物(50)中,包含车辆功能部件(51,52);
[0020]上述盖部件(40)从上述后侧收纳部(22)的上方覆盖上述收纳物(50)。
[0021]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
[0022]在上述延伸部(42)的下部,形成朝上方凹的凹部(43);
[0023]上述凹部(43)具有沿着上述支持部(31)的外形状的轮廓(43a)。
[0024]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盖部件(40)的安装状态下,上述延伸部(42)覆盖上述支持部(31)的至少一部分。
[0025]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从使得上述支持部(31)插入通过的方向(V2)看,上述插入通孔(33)开口比上述支持部(31)大。
[0026]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盖部件(40)为树脂制。
[0027]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持部(31)与上述收纳部(20) —起连结,与上述车体部件(5,34)嵌合。
[0028]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0029]根据技术方案I记载的发明,通过盖部件包括覆盖收纳部的上方的上盖部,能由上盖部分隔收纳部的空间。又,通过从插入通孔开口的方向看,盖部件的延伸部与插入通孔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能由延伸部分隔作为与收纳部不同的部分的插入通孔。因此,通过盖部件既能实现分隔收纳部的空间的功能,又能实现分隔与收纳部不同的其它部分的功能。又,通过从插入通孔开口的方向看,盖部件的延伸部与插入通孔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能抑制雨水及尘埃等从插入通孔浸入到车体罩的内部。
[0030]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通过收纳部由前侧收纳部和后侧收纳部构成,收纳部分为前后,因此,能在收纳部的前后区分收纳物。
[0031]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通过前侧收纳部用座席的下面覆盖,后侧收纳部用盖部件覆盖,既能实现由座席下面分隔前侧收纳部的空间,且由盖部件分隔后侧收纳部的空间的功能,又能实现分隔与后侧收纳部不同部分的功能。
[0032]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通过由与后侧收纳部另成一体的盖部件,从后侧收纳部的上方覆盖作为收纳物的车辆功能部件,盖部件易装卸,因此,能提高收纳物的维修保养性。
[0033]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通过在延伸部的下部形成向上方凹的凹部,凹部具有沿着支持部的外形状的轮廓,当使得支持部嵌合到车体部件后,将盖部件安装到收纳部时,能将支持部作为导向件,安装盖部件。因此,能容易地进行盖部件的安装作业。
[0034]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在盖部件的安装状态下,通过延伸部覆盖支持部的至少一部分,能由延伸部分隔作为与收纳部不同部分的插入通孔。又,能由延伸部抑制雨水及尘埃等从插入通孔浸入到车体罩的内部。
[0035]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通过从使得支持部插入通过方向看,插入通孔开口比支持部大,当从插入通孔使得支持部插入通过时,能使得支持部顺畅地插入通过。因此,能容易地实行支持部的插入通过作业。
[0036]根据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通过将盖部件设为树脂制,能使得盖部件具有某种程度的柔软性,因此,易容许盖部件的组装公差。
[0037]根据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通过将支持部与收纳部一起连结,与车体部件嵌合,没有必要另外设置嵌合处,因此,能消除无用空间,且减少零件数。
【附图说明】
[0038]图1是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左侧面图。
[0039]图2是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后面图。
[0040]图3是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俯视图,是表示卸下座席的状态的图。
[0041]图4是稍稍朝前上方倾斜看上述摩托车的后部的立体图,是表示在图3的俯视图中卸下盖部件的状态的图。
[0042]图5是图3的V - V截面图,是包含座席的截面图的图。
[0043]图6是从右上前方看上述摩托车的把手杆的第一支柱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0044]图7是上述盖部件的后面图。
[0045]图中符号意义如下:
[0046]I 一摩托车(鞍骑型车辆(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0047]5 一车体框架(车体部件)
[0048]9 —座席
[0049]9a 一座席的下面
[0050]12 一车体罩
[0051]20 一物品收纳箱(收纳部)
[0052]21 一前侧收纳部
[0053]22 一后侧收纳部
[0054]30 一扶手杆(握持部件)
[0055]31 一第一支柱(支持部)
[0056]33 —插入通孔
[0057]34 一支架(车体部件)
[0058]40 一盖部件
[0059]41 —上盖部
[0060]42 —延伸部
[0061]43—凹部
[0062]43a 一轮廓
[0063]50 一收纳物<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