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太阳能-地源热泵的辐射冷热墙及家用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84976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5]上述热水箱12的进水口与太阳能集热器11的出水口之间通过管路连接,且该管路上设有截止阀。
[0046]上述新风进风系统还包括进风仓51、过滤器52、PM2.5空气净化装置53、加湿器55和送风机56,上述进风仓51为两端开口的管道结构,且其一端设置为进风口,另一端设置为出风口,上述过滤器52、PM2.5空气净化装置53、盘管换热装置54和加湿器54由上述进风仓51的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上述进风仓51内,上述送风机56连通设置在出风口处,使用时,送风机56通电抽风,外界空气由进风口处进入,经过滤器过滤,之后经PM2.5空气净化装置53进行再次过滤,之后经盘管换热装置54进行加热或冷却,再经加湿器55进行加湿,后经送风机56进入室内,向室内吹入舒适、清新的空气。
[0047]如图3所示,上述PM2.5空气净化装置53包括分别安装在进风仓51内壁上且由上述进风仓51的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进风格栅机构531、第一电离极模块532、集尘铝丝网533、第二电离极模块534、集尘铝板535和活性炭过滤网层536,上述第一电离极模块532、集尘铝丝网533、第二电离极模块534分别外接电源,上述集尘铝丝网533内布有纤维滤料,使用过程中,第一电离极模块532和集尘铝丝网533通电后形成第一个高压电场,集尘铝丝网533和第二电离极模块534通电后形成第二个高压电场,通过两个高压电场进行依次有序除尘,再通过集尘铝丝网533纤维进行一次过滤,后经活性炭过滤网层536进行二次过滤,就可以有效的过滤掉PM2.5颗粒,上述的集尘铝板535上开有多个均匀且贯穿其的通风孔,以便空气能通过。
[0048]在冬季进行供暖时,关闭截止阀24、30、31、35、36,首先,热水从太阳能集热器11出水口流经第二四通件9,进行分路,分别流向水媒盘管6的进水口和盘管换热装置54中的管路内,流向盘管换热装置54中的管路中的水经对盘管换热装置54内流通的空气进行加热,之后由其出水口流经第一四通件7,同时,水媒盘管6内的水也由出水口流经第一四通件7,之后,在第一四通件7进行分路,一路经流向热水箱12重复循环,另一路流向冷冻水栗13,后进入冷凝器21中,冷凝器21释放热量补充到该路水源中,该路水源之后再流经第二四通件9,经第二四通件9分流后,分两路分别进入到水媒盘管6及盘管换热装置54中再次循环使用,上述循环过程中,辐射冷热墙I吸收流入水媒盘管6内的热量并向室内辐射,对室内供暖;
[0049]同步,地埋管14内的水源经地热水栗10抽取进入到蒸发器22内,蒸发器22对水源内热量进行吸收,之后该水源再次流回地埋管14内;
[0050]上述中,热交换器还包括压缩机17和膨胀阀18,上述压缩机17分别连接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内一侧的制冷剂的管路进液口或出液口,膨胀阀18连接两者内另一侧的制冷剂的管路进液口或出液口,使其内的制冷剂在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内形成循环回路,具体原理为,蒸发器22内的制冷剂吸收其内水路管内的水源热量,使得制冷剂蒸发形成气态,该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7压缩,在冷凝器21内冷凝成液态,同时,释放热量对冷凝器21内的水路管道内的水源进行热量补充,之后,液态制冷剂经膨胀阀18流入冷凝器21内,形成循环,在其气液转变时,对相应的水路管道内的水源进行热量补充或对其热量进行吸收。
[0051 ]在夏季进行制冷时,关闭截止阀25、29、32、34、37、38,太阳能集热器11内的水将不再向第二四通件9流动,同时,水媒盘管6内的水源将不再流回热水箱12中,此时,冷冻水栗13运行,使得水媒盘管6内的水源经出水口流出,再经冷冻水栗13抽取后流向蒸发器22内,蒸发器22对该水路内的水源进行热量吸收后,该水源再次流向第二四通件9,经其分流后,分别流入水媒盘管6和盘管换热装置54内,进入盘管换热装置54内的水源对盘管换热装置54内流通的空气进行降温冷却后由其管路出口再次流出,同时,水媒盘管6由其出水口流出,两路水源共同流向第一四通件7,再次流向冷冻水栗13,循环使用,同时,蒸发器22对其内的水路管道内的水源进行热量吸收,使得进入到水媒盘管6内的水源温度较低,经辐射冷热墙16向室内辐射,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降温。
[0052]此外,如图2所示,上述太阳能集热器11的出水口与水媒盘管6之间的管路上设有截止阀25,当关闭截止阀25和截止阀38,打开截止阀24时,热水箱12与太阳能集热器11之间形成单独的热循环,供给人们日常热水使用。
[0053]上述的家用空调系统,室内热交换器采用了辐射冷热墙的形式,可以制冷、制热,不占用室内空间,兼具太阳能集热器和地源热栗的优点,可以提供生活热水;而且新风系统中设置了一种小型PM2.5控制装置,采用双级高压电场除尘,通过与纤维过滤和活性炭过滤器的配合使用,可以高效过滤PM2.5,具有效率高、体积小、结构紧凑等优点。
[005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太阳能-地源热栗的辐射冷热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在建筑墙体(I)表面的保温层(2)、导热辐射层(3)、水泥砂浆层(4)和墙表腻层(5),所述导热辐射层(3)与水泥砂浆层(4)之间埋设有水媒盘管(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太阳能-地源热栗的辐射冷热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辐射层(3)为纳米热超导材料。3.—种家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进风系统、太阳能集热器(11)、热水箱(12)、冷冻水栗(13)、热交换器、地埋管(14)以及如权利要求1和2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冷热墙(I); 所述新风进风系统内具有盘管换热装置(54),所述热交换器内具有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 所述热水箱(I2)的进水口、盘管换热装置(54)的出水口、水媒盘管(6)的出水口以及冷冻水栗(13)的进水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第一四通件(7),所述冷冻水栗(13)的出水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所述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的进水口; 所述热水箱(12)的出水口与太阳能集热器(11)的进水口之间通过管路连通,且该管路上设有循环水栗(8); 所述太阳能集热器(11)的出水口、盘管换热装置(54)的进水口、水媒盘管(6)的进水口和蒸发器(22)的出水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第二四通件(9),且所述冷凝器(22)的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蒸发器(22)与第二四通件(9)之间连接的管路; 所述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的进水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所述地埋管(14)的出水口;所述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的出水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所述地埋管(14)的进水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家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埋管(14)的出水口处连通设置有地热水栗(10),所述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的进水口分别通过管路连通地热水栗(1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家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箱(12)与第一四通件(7)连接的管路上设有截止阀和止回阀;所述太阳能集热器(11)与第二四通件(9)连接的管路上设有截止阀;所述第二四通件(9)与蒸发器(22)之间连接的管路上设有截止阀和止回阀,该管路与蒸发器(22)出水口的连接处设有截止阀,且该管路与冷凝器(21)之间连接的管路上设有截止阀;所述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分别与地热水栗(10)连接的管路上均设有截止阀;所述冷凝器(21)和蒸发器(22)的出水口分别与地埋管(14)的进水口连接的管路上均设有截止阀。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家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水箱(15),所述补水箱(15)通过管路连通所述冷冻水栗(13)的进水口,且该管路上设有截止阀。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家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箱(12)的进水口与太阳能集热器(11)的出水口之间通过管路连接,且该管路上设有截止阀。8.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家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系统还包括进风仓(51)、过滤器(52)、PM2.5空气净化装置(53)、加湿器(55)和送风机(56),所述进风仓(51)为两端开口的管道结构,且其一端设置为进风口,另一端设置为出风口,所述过滤器(52)、PM2.5空气净化装置(53)、盘管换热装置(54)和加湿器(54)由所述进风仓(51)的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进风仓(51)内,所述送风机(56)连通设置在出风口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家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M2.5空气净化装置(53)包括分别安装在进风仓(51)内壁上且由所述进风仓(51)的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进风格栅机构(531)、第一电离极模块(532)、集尘铝丝网(533)、第二电离极模块(534)、集尘铝板(535)和活性炭过滤网层(536),所述第一电离极模块(532)、集尘铝丝网(533)、第二电离极模块(534)、集尘铝板(535)分别外接电源。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太阳能-地源热泵的辐射冷热墙及家用空调系统。本发明的基于太阳能-地源热泵的辐射冷热墙包括依次设置在建筑墙体表面的保温层、导热辐射层、水泥砂浆层和墙表腻层,所述导热辐射层与水泥砂浆层之间埋设有水媒盘管;家用空调系统包括新风进风系统、太阳能集热器、热水箱、冷冻水泵、热交换器、地埋管以及所述的辐射冷热墙。优点:结构简单,辐射冷热墙供热供冷具有节能、舒适性强、易于实现“分户计量、分室调节”、转移峰值耗电等优点;整个系统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耗较低,有效的节省了使用成本。
【IPC分类】F24F5/00, F24F13/28
【公开号】CN105650790
【申请号】
【发明人】刘秋新, 王能, 彭力
【申请人】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市建筑节能检测中心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