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90804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公知一种如日本专利第5386958号所示,具有设置有汇流条的保持架的马达。在上述文献中,保持架安装于容纳马达主体的托架。
[0003]在上述那样的马达中,轴的一部分位于保持架的内侧。汇流条在保持架的内侧与连接于定子的连接金属零件连接。由此,汇流条与定子电连接。
[0004]在保持架的内侧,在轴上固定轴承和传感器磁铁等。
[0005]因此,例如若使马达小型化,则保持架的内侧面与轴承或传感器磁铁之间的距离变近。其结果是,存在不能够充分确保用于将汇流条与连接金属零件连接的空间的情况。
[0006]由此,存在难以将汇流条与定子连接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的目的之一在于,鉴于上述问题,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与定子连接。
[0008]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包括:转子、定子、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机壳、汇流条组件以及罩。转子具有以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包围转子,并使转子绕中心轴线旋转。第一轴承配置在定子的一个方向的第一侧,并支承轴。第二轴承配置在定子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并支承轴。机壳为筒状,并保持定子和第一轴承。汇流条组件保持第二轴承,且汇流条组件的第一侧的端部位于机壳的内侧。罩固定于机壳,并覆盖汇流条组件的第二侧的至少一部分。汇流条组件具有:与定子电连接的汇流条;以及保持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具有:被汇流条保持架保持的汇流条主体部;以及从汇流条主体部延伸、并从汇流条保持架突出的定子连接端子。定子连接端子具有与定子的线圈连接的线圈连接部。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汇流条保持架中沿一个方向观察位于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的汇流条保持架的内侧面靠第二侧的位置。
[0009]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汇流条保持架中沿一个方向观察位于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靠第二侧的位置。
[0010]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汇流条保持架中沿一个方向观察位于线圈连接部的径向内侧的部分靠第二侧的位置。
[0011 ] 定子连接端子从汇流条保持架的内侧面突出。
[0012]定子连接端子从汇流条保持架的第二侧的面突出。
[0013]马达在第二轴承的第二侧包括被直接地或间接地保持于轴的传感器磁铁。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传感器磁铁靠第二侧的位置。
[0014]线圈连接部与罩直接地相向。
[0015]线圈连接部保持线圈配线,线圈配线将定子的线圈与线圈连接部连接。
[0016]沿一个方向观察,线圈连接部为U字形,且在周向上开口。
[0017]马达包括电路板,电路板在一个方向上配置在第二轴承与罩之间,且电路板的第二侧的面与一个方向相交。汇流条组件具有配线部件,配线部件被汇流条保持架保持,并将外部电源与电路板电连接。配线部件具有连接于电路板的电路板连接端子。
[0018]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线圈连接部设置在与设置有电路板以及电路板连接端子的区域不同的区域。
[0019]定子连接端子设置有多个。多个定子连接端子线圈连接部沿周向排列设置。沿一个方向观察时的电路板的外形的至少一边将位于排列设置的线圈连接部的周向外侧的部位与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线圈连接部彼此之间的部位连接。一边位于比线圈连接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20]线圈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电路板在径向上重叠。
[0021]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其在第二侧具有开口部;以及连接器部,其从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主体部具有保持电路板连接端子的连接端子保持部。电路板的第二侧的面位于比连接端子保持部的径向内侧的面靠第二侧的位置。电路板连接端子连接于电路板的第二侧的面。
[0022]电路板具有电路板外侧部,在沿一个方向观察时,电路板外侧部位于比电路板的与线圈连接部在径向上相向的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002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与定子连接。
[0024]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0026]图2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7]图3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平面图。
[0028]图4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组件的平面图。
[0029]图5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其他例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更。并且,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在以下附图中,存在使各结构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马达、部件等的结构不同的情况。
[0031]在附图中,作为适当的三维正交坐标系而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一个方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汇流条组件6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与汇流条组件6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
[0032]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的一侧(+Z侧、第二侧)称为“后侧”,将Z轴方向的负的一侧(-Z侧、第一侧)称为“前侧”。另外,所谓后侧以及前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地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轴向(ΘΖ方向)简称为“周向”。
[0033]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轴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轴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轴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在径向上延伸除了指严格地在径向上、即在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在相对于径向不足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
[0034]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马达10的局部的剖视图,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示出马达10的局部的平面图(XY面图)。在图3中,省略了卓22的图不。
[0035]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为无刷马达。如图1至图3所示,马达10包括机壳21、罩22、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40、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具有电路板71的控制装置70、汇流条组件60、O形圈81以及油封80。
[0036]转子30、定子40、第一轴承51以及油封80被容纳在机壳21内。机壳21朝向后侧(+Z侧)开口。在机壳21的开口部插入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汇流条组件60保持第二轴承52。轴31的轴向(Z轴方向)的两侧被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支承。
[0037]罩22覆盖汇流条组件60的后侧(+Z侧)的至少一部分。罩22固定于机壳21。控制装置70配置在第二轴承52与罩22之间。O形圈81设置于汇流条组件60与机壳21之间。以下,对各零件进行详细地说明。
[0038][机壳]
[0039]机壳21为筒状的部件。机壳21保持定子40和第一轴承51。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21呈两端开口的多级圆筒状。优选机壳21的材料为金属。
[0040]机壳21具有前侧凸缘部23、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前侧凸缘部23、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沿轴向(Z轴方向)从后侧(+Z侧)向前侧(-Z侧)按照这个顺序配置。即,在机壳主体21中,前侧凸缘部23配置在最后侧,油封保持部21d配置在最前侧。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为彼此同心的圆筒状。这些部件的直径按照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油封保持部21d的顺序变小。
[0041]前侧凸缘部23从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的后侧(+Z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即,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的端部配置在机壳21的内侧。
[0042]定子40的外侧面嵌合于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S卩,后述的铁芯背部41的外侧面嵌合于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由此,机壳21保持定子40。前轴承保持部21c保持第一轴承51。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轴承保持部21c的内侧面与第一轴承51的外侧面嵌合。油封保持部2Id保持油封80。
[0043][转子]
[0044]转子30具有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轴31以在一个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轴31为圆柱状的部件。另外,轴31既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中空的圆筒状的部件。轴31被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支承为能够绕轴向(土 Θ Z方向)旋转。轴31的前侧(-Z侧)的端部朝向机壳21的外部突出。在油封保持部21d中,绕轴31的轴向配置有油封80。
[0045]转子铁芯32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转子铁芯32绕轴向(Θ Z方向)包围轴31,并固定于轴31。更详细地说,转子铁芯32具有贯通于轴向的贯通孔。轴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转子铁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