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工程黄土隧道控制地表沉降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06609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工程黄土隧道控制地表沉降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专利涉及地下工程隧道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浅埋黄土隧道控制地表沉降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0002]随着铁路工程的快速发展,黄土隧道工程施工和支护技术已逐渐发展,但是,黄土隧道因其黄土的材料特性、强度特性以及工程特性等,导致的地表沉降和变形坍塌事故时有发生。因此,针对黄土的特性展开研究,制定黄土隧道开挖施工和支护技术,深入研究地表沉降和变形控制措施十分有必要。
[0003]国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黄土区域隧道的施工和支护进行了研究;国内的研究则相对较复杂,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地质和环境情况不尽相同,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不同的土质有着不同的特性,即便是同一种土在不同的地区,由于水质、环境、气候等导致的性质往往不同。国内大部分的学者,有的针对黄土隧道安全开挖和支护技术、地表沉降和变形的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对黄土隧道的施工开挖技术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存在较多值得商榷之处;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黄土隧道进行研究,但是黄土区域黄土的性质复杂、多变,研究的成果具有相对的局限性;有的研究则是借助数值模拟对隧道的沉降和变形进行动态分析,但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各施工支护参数不断变化,模拟的结果和支护参数存在较大的误差;还有的研究在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理论性的推导和可行性的分析,不具有工程实践性。
[0004]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浅埋黄土隧道施工及地表沉降处理技术存在较多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针对地下工程隧道黄土的工程特征、强度特性进行创新,提出了一种结合动态监控量测、现场施工、加固处理和化学改性处理的高效施工工艺,对黄土隧道施工开挖和支护工艺进行优化,对加快工期、完善管理和提高效益,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发明内容】

[0005]为了弥补现有黄土隧道地表沉降控制与处理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针对于黄土的膨胀特性,提供了一种膨胀性黄土区域隧道地表沉降控制和处理施工工艺,不仅对膨胀性黄土隧道地表沉降进行控制和处理,而且对地表沉降实现监控量测,并对膨胀性黄土土质进行了改性处理。
[0006]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实现的:
(一)地下隧道膨胀土区域的沉降变形监控量测
(I)监控量测布置方案包括:包括拱顶下沉、上台阶收敛(水平)、地表沉降及横纵向位移和隧道地表观察等四部分内容。
[0007](2)在隧道监测过程中,对隧道量测断面不少于7个,净空进行三次观测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记录数据。根据温度修正公式,对沉降变化值进行计算,并通过时间间隔,计算出变化速率,判断隧道沉降情况。
[0008](3)据量测结果及下沉量,应及时封闭仰拱混凝土。仰拱衬砌到掌子面的距离控制在30m内,不能偏大,仰拱采用半幅施工法。
[0009](4)初期支护中确保拱顶混凝土密实,二次衬砌施工与掘进工作同时作业。
[0010](二)黄土隧道膨胀土区域施工技术
(I)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先拱墙、拱部环形法开挖,保留核心土便于支撑。采取“管超前、短开挖、强支护、勤量测、及时封闭”的施工程序。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对围岩产生扰动,防止水的浸泡,在开挖过程中尽可能缩短威严暴露时间,并及时衬砌。二次衬砌应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变形速率小于0.2?0.5mm/d后施做二衬为宜。
[0011](2)黄土隧道超前支护
黄土隧道土质松散且易变形,采用管棚方案及小导管进行初期支护。
[0012]对于黄土松散地段,全断面设置I20b型钢钢架,间距I榀/0.6m,拱部设双排Φ 42超前小导管预支护,环向间距40cm,纵向间距3m,单根长4.5m,夕卜插角5°?15°。
[0013]对于黄土较松散地段,全断面设置I20b型钢钢架,间距I榀/0.6m,拱部设Φ 89中管棚,长40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1°?3°,施工单位根据施工设备自行调整工作室断面。
[0014]对于黄土松散较严重地段,全断面设置I20b型钢钢架,间距I榀/0.6m,支护即拱部设Φ 108大管棚,长25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1°?3°。
[0015](3)黄土隧道拱架支撑
超前管棚和超前小导管打入前方土体中时,需在管棚尾部加设型钢支撑。采用I20b型钢钢架,分段组装,通过钢垫板用Φ 20螺栓将各段连成整体。安装拱架时应紧贴开挖轮廓表面,并将管棚的管尾与之焊接,使棚管或超前小导管尾端担在钢拱架上,钢拱架之间环形每隔Im设I根纵向连接筋及安装钢筋网片,在拱脚处设置锁脚小导管。
[0016](4)黄土隧道初期支护
开挖结束后,立即进行混凝土初期支护。混凝土施工采用拌合站拌合,运输车运输,混凝土喷射机喷射混凝土密实。初期支护边墙采用L=4.0m的Φ22普通砂浆锚杆,间距1.0m布置。
[0017](三)膨胀性黄土加固处理
(I)采用灰土挤密粧进行黄土层的加固处理。灰土粧成孔挤密,选用沉管、冲击、夯扩、爆扩等方法。严禁挖孔成孔,成孔粧挤密应间隔分批进行,成孔后及时夯填。
[0018](2)孔底在填料前必须夯实。孔内填料采用三七灰土,填料时,分层回填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7。
[0019](3 )灰土粧施工前,场地应平整,必须清楚地上、地下一切障碍物。场地低洼时回填粘性土料,地表过软时应采取防止施工机械失稳的措施。
[0020](4)灰土粧施工后,去掉基底以下表层35cm厚的松动层,设置50cm厚的三七灰土,并分层夯实。在基坑周围设置防水板,防水板入土深度不小于1.0m。
[0021](四)膨胀性黄土改性处理
针对于蒙脱石晶体的稳定性、土体中颗粒单元间的联结强度等问题,采用黄土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
[0022](I)施工过程中,选用生石灰进行化学改性,生石灰成分选用CaO含量为73.45%,MgO含量为0.57%,质量掺合比取5.0%、压实含水量取为23.0%。
[0023](2)对于弱黄土,采用石灰砂和砾石作为混合改性材料,用6%石灰改性后,控制最佳含水量为19%,当含水量达到20%时,强度指标达到理想状态。
[0024](3)当砾石的掺量达到45%时,砾石骨架作用形成,石灰土填满孔隙,具有良好的密实性。当粗料含量超过70%以后,由于骨架完全有粗颗粒形成,细料填满孔隙密实情况较差。
[0025](4)根据隧道监控量测的分析结果逐榀加设临时仰拱及斜向支撑,加固隧道结构,保证稳定和安全。
[002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浅埋黄土隧道控制地表沉降施工工艺,针对性强,工艺简单,通过沉降变形监控量测措施,对隧道开挖施工实现了动态监控量测,对安全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采用超前支护、刚拱架支撑以及及时喷射混凝土等措施,确保了隧道围岩结构的稳定;采用灰土挤密粧进行黄土层的加固处理,换填三七灰土,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结构的稳定性;施工过程中,选用生石灰进行化学改性,对黄土的性质进行优化,提高了黄土的强度,保证了隧道的稳定和安全。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地表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图2为拱顶下沉监测点布置图;
图3为地表沉降处理工艺;
附图标记:1、测点;2、预计破裂面;3、地面线;4、隧道中心线;5、埋深;6、水平相对净空测线;7、内轨顶面;8、起拱线;9、拱顶下沉测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8]本发明是根据太兴铁路TXXS-2小河沟隧道DK73+779?DK73+834段、DK75+054?DK75+089段工程地质为背景,进行具体的实施方式说明:
在图1中,拱顶下沉采用水平仪、铟瓦尺和挂钩尺等进行量测,周边收敛采用收敛计进行量测,测点的安设应能保证在开挖后12小时(最迟不超过24小时)内和下一循环开挖前测到初次读数,并安设在距开挖面2 m范围内;周边收敛测量的测点在同一断面内,并且宜在隧道浅埋地段进行,其测点的布置与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测量的测点在同一断面内;地表下沉量测在开挖面前方(h+9)m处开始(h为隧道埋深),直到开挖面后方40?65 m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量测频率原则上采用I?2次/日的频率,量测采用精密水平仪进行量测,测点按普通水准点埋设,并在预计破裂面以外30 m左右设基准点。在隧道监测过程中,对隧道断面净空进行三次观测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记录数据。根据温度修正公式,对沉降变化值进行计算,并通过时间间隔,计算出变化速率,判断隧道沉降情况。
[0029]在图3中,对小河沟隧道DK73+779?DK73+834段、DK75+054?DK75+089段膨胀性黄土隧道进行施工,施工工艺包括膨胀土区域黄土施工技术、灰土挤密粧加固处理工艺和生石灰化学改性处理工艺三部分。
[0030]第一步:膨胀土区域黄土隧道工技术
(I)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先拱墙、拱部环形法开挖,保留核心土便于支撑。采取“管超前、短开挖、强支护、勤量测、及时封闭”的施工程序。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对围岩产生扰动,防止水的浸泡,在开挖过程中尽可能缩短威严暴露时间,并及时衬砌。二次衬砌应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变形速率小于0.2?0.5mm/d后施做二衬为宜。
[0031](2)超前支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