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篷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16617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双层篷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层篷房。
【背景技术】
[0002]户外大型帐篷,又称篷房,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篷房的结构也多种多样,四周篷房墙体有PVC篷布形成的,也有硬质墙体,如玻璃墙等形成的。现有篷房大多数为单层结构,当场地面积受到限制时,篷房所提供的活动空间往往不够。为进一步拓展空间,人们需要篷房能象楼房等固定建筑物一样,可提供双层或多层的可利用空间。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结构的篷房。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层篷房,包括主框架和硬质墙体,主框架包括多根立柱和多根连接梁,每根连接梁至少与两根立柱连接,硬质墙体固定在主框架上,连接梁包括楼板横梁,楼板横梁用于支撑上层篷房的地板。
[0005]由以上方案可见,主框架包括楼板横梁,用于支撑上层篷房地板,从而提供了上层活动空间,使场地可得以充分利用,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施,当篷房较小时,例如为只有四角的四根立柱时,楼板横梁除支撑上层篷房的地板外,还可起到支撑侧墙的作用,当篷房较大时,楼板横梁连接相对设置的两根立柱,上层篷房的地板铺设在楼板横梁上方。
[0006]较具体的方案为,立柱包括位于篷房框架内部的支撑立柱,支撑立柱用于支撑楼板横梁。
[0007]由以上方案可见,支撑立柱可用于进一步支撑楼板横梁,当篷房较大,两立柱间的跨度较大时,可使用支撑立柱进行楼板横梁的支撑。
[0008]更具体的方案为,支撑立柱与楼板横梁之间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倾斜设置,且其下端与支撑立柱连接,上端与楼板横梁连接。
[0009]由以上方案可见,支撑杆可进一步提供对楼板横梁的附加支撑,使上层篷房的地板支撑得更稳固,而且支撑杆设置在下层篷房的上部空间,不会影响下层篷房的使用。
[0010]进一步更具体的方案为,支撑杆在支撑立柱的两侧都设置。由以上方案可见,两侧都有支撑,可使支撑立柱两侧受力平衡,有利于篷房结构的稳定。
[0011]更进一步地,楼板横梁由多段组成,相邻两段的连接点设置在支撑立柱的正上方。由以上方案可见,在篷房跨度较大时,楼板横梁可由多段组成,便于篷房的安装拆卸及运输,连接点设置在支撑立柱的正上方使连接处可被支撑立柱直接支撑,不会出现连接处强度低的问题。
[0012]另一较具体的方案为,立柱的底部设置有底座。由以上方案可见,篷房可通过底座而固定在地面上,从而整个篷房可设置为可相对地面移动,使篷房的安装设置更灵活。
[0013]又一较具体的方案为,双层篷房包括篷房楼梯,篷房楼梯设置在篷房内部,下方与底层地面连接,上方与上层地面连接。由以上方案可见,楼房楼梯设置在篷房内,可使篷房的上下层更方便地连通,而且不占据更多的地表面积,而且受篷房的保护,篷房楼梯不易损坏。
[0014]优选地,双层篷房包括位于双层篷房顶部的支撑梁,支撑梁之间设置有气密型的篷布,篷布设置为两层,压缩空气填充在两层篷布之间并与篷布一起形成顶篷。
[0015]较具体地,支撑梁包括多根斜梁和连接斜梁顶部的顶梁,顶梁及位于中间斜梁的两侧都设置有与篷布连接的连接结构,从而顶篷由顶梁和中间斜梁分割为多个相互分离的部分。
[0016]更具体地,顶篷的相互分离的各部分之间通过通气管而相互连通,且顶篷与风栗连接,以使顶篷内的气压恒定。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向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斜梁、顶篷及向顶篷内充气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图3的A局部放大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图5的B局部放大图;
[0023]图7是图6中C区域部分各构件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放置在底座I上的立柱2,固定在立柱2上并形成四壁墙面的玻璃墙3,与立柱2共同形成主框架的连接梁4,每根连接梁4至少与两根立柱2连接,以支撑墙面及篷房顶部。篷房顶部具有四根斜梁5,其中两根分别位于篷房的两侧面,另外两根斜梁5位于其内部,为中间斜梁5,其中每根斜梁5都分为相对水平面倾斜且倾斜方向相反的两段,两段斜梁5的顶端在连接点连接,顶梁8在连接点处与两斜梁分别连接,由篷布形成的顶篷7的四个侧边分别与斜梁5、顶梁8和连接梁4连接,且被顶梁8和中间斜梁5分隔为相分离的多个部分。立柱2的大致中部位置还设置有也为连接梁4的中间连接梁6。用于进出篷房的门9设置在篷房的一个或多个墙面的下方位置,用于从下层地面上到上层地面的篷房楼梯10设置在篷房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斜梁可为不同于四根的η根,此时中间斜梁为η-2根,从而中间斜梁把顶篷分为η-1个相分离的部分,而顶梁又把每个部分一分为二,从而顶篷共有2η-2个相分离的部分。
[0026]其中斜梁5相对水平面的角度可较小,例如小于30度,或接近于平顶,较低的顶篷坡度,可减少受风面积,使风阻变小。利用较少的材料获得较大的可利用空间。另外,篷房利用底座I支撑在地面上,从而可以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在篷房跨度较小时,篷房顶部可设置为平的,即不设置斜梁,顶篷的四个侧边都支撑在与立柱I连接的连接梁4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斜梁5相对水平面的角度也可较大,例如大于30度,形成具有特别造型的篷房。
[0027]在本实施例中,篷房可设置为模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